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7集 视频 文字)中国云南晚晴轩

 

蕅益大师的《点睛》注解裡头,把孔子说的这段话语进行延伸。孔子当时是评论鲁国的礼,这是违礼的,根本没有礼,所以不屑一顾。这不屑一顾带有痛心疾首,也带有对于那种违礼之人的看不起。虽然当时像孔子这样的人很少,真正鲁国懂礼的人、依礼而行的人非常少见,认同孔子观点的不多,但是,正如孔子自己说的,兰花在幽谷当中,不因为别人不知道就不吐芳香。圣人一切依礼而行,绝没有媚世之心,自己要做出如理如法的样子,这才是真正光复圣道。蕅益大师联想到佛门裡面的事情,也发出像孔老夫子的那种慨叹。他说,「方外史曰」,方外史是明朝的一位学者,「禅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闻之矣。教自击鼓而往者,吾不欲听之矣。律自发心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呜呼,古今同一痛心事,世出世法,同一流弊,奈之何哉」。这段话比较难懂,因为要有一点佛学的常识。当然蕅益大师这些话简短精练,又禅意很浓,所以,我还没有到蕅益大师的这个境界,对蕅益大师的说法也可能会理解得不是非常的正确,这裡我是谈谈我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不妥之处就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蕅益大师对于禅、对于教、对于律都是深有研究,而且深有修证,可以说是通宗通教。佛门裡讲宗、讲教,宗是专门讲禅的,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叫你见性开悟,开悟就是成佛;教下就是研究经典,中国佛法大乘八大宗,像贤首宗专门以《华严经》为主要的教材、天台宗专门以《法华经》为主要教材,都是研教的,通过研究教理,能大开圆解,也能够达到禅宗见性成佛的境界;律就是戒律,律宗,律宗也属于大乘,它是通过严持戒律断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直接薰习阿赖耶识种子,以戒律来薰习,戒律是佛的行持,以佛的行持为自己的行持,也是一种转凡成圣的方法。所以,最后的目标都是成佛,大乘的目标都是成佛。

 

蕅益大师自小十二岁开始习儒,十七岁开始学佛。蕅益大师的《四书解》他有一篇自序,他自己讲,十二岁「谈理学而不知理」,二十岁「习玄门而不知玄」,这个玄门是道,二十岁学道,不知道。二十三岁「参禅而不知禅」,二十七岁「习律而不知律」,三十六岁「演教而不知教」。这是他自己非常的谦虚,他说这些都学通了没有?没学通。最后大病一场之后,万念俱灰,「一心无寄」,也就是把所有的妄念都断除掉,「然后知儒也、玄也、佛也、禅也、律也、教也」,他这真正通达了。儒也好、禅也好、教也好、律也好,无非都是圣人教学善巧方便,帮助我们恢复本有的自性。《大学》裡讲的明其明德,这个境界就是开悟见性、见性成佛的境界。但是佛法到南宋之后,逐步逐步也就开始走向滑坡,这佛已经预言了,进入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当中,就是修行人真正成就的人愈来愈少,修学往往只在表面上做功夫,只有个形式,实质愈来愈少。正如孔子看到这个禘礼,这是祭天子的祭礼、周公的这种祭祀,往往都是流于形式,而且裡头有很多也是违礼的,因此夫子痛心疾首。蕅益大师当时看到这种情形也是痛心疾首,他引方外史的话,其实也是他自己的感受。

 

「禅自白椎而往者」,白椎是在禅堂裡面用来止静的,白椎敲一下,止静,让大家万念放下,这才有证悟的机会。进入禅堂,一开始进入禅堂的时候,还很有诚意。就像朱子解释《论语》这章,刚开始行祭礼的时候还有点诚意,还能看得过去,到后来都懈怠,没有诚意了。修禅的人也是,刚发心修禅,一进禅堂还有个勇勐精进的心,白椎一敲下去,就开始懈怠。所以说「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闻之矣」,下面我就不想再听他们有些什麽见地。说明什麽?他没有真正成就,懈怠,诚敬心不足,真正用功少。

 

学教的人也是这样。教下讲经说法,准备要升座讲经了,之前要击鼓,击鼓是召众,把大众召到讲堂裡,准备听法。一击鼓,大家都有一个新鲜劲,来这裡学法。可是击鼓之后,底下没有了,「吾不欲听之矣」。这个意思是说,刚学教的时候还有一股勇勐的劲,后来就懈怠了,这是露水道心,道心不长久,那麽他讲经说法也就不足听了。

 

学律的人也是,刚发心要持戒也是勇勐精进。出家人受三坛大戒的时候,刚去,发心很勇勐,上坛的时候那真是菩萨;下了坛没多久,第二天立刻习气又现行,戒律又失掉。戒律不好持,你看比丘戒二百五十条,能持得好吗?如果不是真正一如既往、锲而不捨的发心,难持。统统都是一种始勤终惰,开始是勤奋努力,后面就退惰,所以我不欲观之矣,就不用再看他后面的那种威仪了,没有了。在家人也是,譬如说去持五戒、去受菩萨戒,一发心的时候很勇勐,后来都是「开缘了、开缘了」,「方便了、方便了」,全都没了,戒律不复存在,戒体荡然无存。

 

所以蕅益大师慨叹,「呜呼,古今同一痛心事」。古,是讲孔子那时候;今,蕅益大师那时候。到现在更令人痛心,学儒都不讲礼了,学儒而没有礼,儒是空的;学佛的不讲戒、不持戒了,佛也是空的。所以要恢复儒教、佛教,必须大力提倡礼、大力提倡戒,强调守礼、强调持戒,这才有儒佛振兴的机会。儒是世间法,佛是出世法,这是「同一流弊,奈之何哉?」这是蕅益大师慨叹。所以,为什麽蕅益大师自从出家学佛之后,一辈子都在鑽研戒律?因为他知道,唯有严持戒律才能够兴教。蕅益大师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建立五比丘僧团。这五比丘是真正严持戒律的、戒律清淨的五个比丘僧,在一起和合而住,有这样五比丘僧团,佛法必定兴旺。但是很可惜,蕅益大师毕生都没找到跟他一样志同道合的人,五个比丘都找不到。蕅益大师慨叹说,南宋以后没有真正比丘,没有比丘戒了,只有形式,而真正实质没有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43: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19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