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定弘法师)讲 无量寿经(第33集 视频+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无量寿经评论阅读模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三十三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先来合掌恭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弥陀佛!我们在兔年伊始,第一次聚会讲《无量寿经》。这过年期间我回家探亲,而且到新疆去讲了一个论坛,然后路过北京的时候,也给公安部的一千多名官兵讲了一堂孝道的课,昨天晚上赶回来。不知道大家在过年期间修学得怎麽样?我们上一回临走的时候,说到希望大家能够在过年期间至少找一天「有空閒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做?有做的请举手?好,谢谢。念佛法门虽然是非常的容易、方便,在众多的法门当中称为是易行道,可是,虽然说是易行道,也不是那麽容易的,还是有一定的标准。普通来讲,这标准在《阿弥陀经》裡面蕅益大师给我们标出来,信、愿、行,这是往生淨土的三个条件。在本经就说了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跟信愿行是一致的。真信、切愿,求生淨土,这样的心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行。这三个标准,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去达到,不可以马虎、随便,错过了这一生。上一回我们讲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这一品的经文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上次只是开了个头,讲到上辈往生的条件。我们继续把这段经文念一念,「凡有三辈」,从这裡开始看起:

 

【其上辈者。捨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先看到这裡。我们这一小节的经文还没有讲完,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停了,这一段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段。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上中下三品往生都有把它列出来,可见得它是往生淨土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哪怕是下下品往生,都达不到。今天我们来说说发菩提心,这个是最为关键的,不仅是淨土法门要求发菩提心,其实大乘宗派都要求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修淨土,首先就得发菩提心,菩提心都没发,念佛即使念得再得力也不管用,往生淨土还是没把握。我们再问问,什麽是菩提心?如果菩提心都不懂,当然也就不知道该怎麽发了。在《大乘起信论》裡面,这是马鸣菩萨作的,讲到发菩提心这个心,他讲了三条,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个「直心」是菩提心的本体,「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这个跟《观无量寿佛经》裡面讲的是大同小异,《观无量寿佛经》讲也是三条,至诚心、深心、迴向发愿心。「至诚心」就是直心,这是体,「深心」是对自己的,「迴向发愿心」是对众生的。

 

我们来看看至诚心,也是直心,什麽叫诚?一般我们学佛的人,心地都比较的善良、比较的诚恳,所以都觉得自己很诚了。那什麽叫真正的诚?曾国藩先生给「诚」字下了个定义,叫「一念不生谓之诚」,我们的意念是不是真诚,是看我们有没有妄念,到了一念不生的时候,你就达到诚;如果还有妄念,不诚。这个标准很高,一般来讲,二乘人他都有念头,他离不开八识五十一心所,就像你证得阿罗汉、证得辟支佛、是权教菩萨,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你还有念头,换句话说,这个诚还没达到极处,菩提心还没发出来。真正发出来的是什麽样的人?严格的来讲,必须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菩提心现前。在大乘上讲,这是指圆教初住位菩萨、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真正发了菩提心。用《金刚经》的标准来讲,发菩提心就是菩萨了,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仅没有了四相,连四见都没有了,这种人真发菩提心了。

 

我们一听,这菩提心好难!难道我们往生淨土没有指望了?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裡面给我们讲发菩提心,他讲得非常的实在,一般大乘经论裡没有这样讲。他怎麽说?他说,你真正发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可以说是蕅益大师的创见。我们仔细想一想,他有没有说错?蕅益大师不是普通人。印光大师我们都知道,淨土宗十三祖,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称讚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淨土宗第九祖,他说蕅益大师作的《阿弥陀经要解》,即使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下一个注解,也超过不了蕅益大师的《要解》。那蕅益大师是何许人也?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的讚歎,我们师父讲,他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否则当不起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讚歎。所以,我们仔细想想他讲的这个话,发菩提心就是深信切愿求生淨土的这个心,一点没有错。为什麽?你真正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心,真的,不是假的,往生极乐世界就作佛了,作佛的心不就是无上菩提心吗,这哪裡能错?问题是在于,我们是不是真发了这个心,你是不是真愿意作佛,你是不是真愿意往生?有的人一听到我这麽问,他马上举手,拍着胸口说,「我肯定要往生!」不见得。很多人口头上说「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见的这种人也不少,但是仔细观察观察他的言行,他的心不是真实的。得听其言观其行,不能搞误会了。当然,我们不是要看别人,最重要的是看看自己,自己到底有没有真发菩提心,这个重要。人家发不发,跟自己不太相关,关键你自己要发,你自己要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回头想想自己,我们这个心是不是真的?古人常讲,「露水道心」,就像早晨起来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乾了、没了,很短暂,三分钟热度。听经的时候好像觉悟了,听得非常欢喜,似乎把这心发起来了。可是一走出讲经堂,走入他原来的生活当中,又在那个境界裡面迷了,在五欲六尘当中、在名闻利养当中还是放不下,他还是希求人间的享受。希求人间享受就是希求人天福报,他不想出三界。所以生活苦一点了,他就在那裡生怨恨心、不平的心,人家对他稍微脸色不好看了,他就起对立,跟人家起冲突,贪瞋痴慢一点没放下。所以,他所说的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是真的?这不可以自欺欺人。

 

我们怎麽样才能够真正发起这个心?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瞭,如果道理不明瞭,这个心发起来那是冲动,感情冲动而已,那不是理智。道理,要明白什麽道理?首先第一个,你要觉悟到,世间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梦幻泡影。《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你的财富、你的地位、你的名利、你的家人,你所喜欢的、所讨厌的,统统都是虚妄,假的,不是真的,就像作梦一样,这叫看破。看破之后,对一切万事万物不取不捨,你既不贪取,也不厌捨,为什麽?都是假的,随缘过日子就好,不用刻意拒绝这些缘分,去躲到深山老林裡面才叫修行,也不需要。我在这个世间,不染着世间的种种因缘,也不故意造作,把这些世间东西都扔掉不要,也不需要,随缘度日。每天好好的念佛求生淨土,随缘帮助跟自己有缘的众生,发起这个心就好,这叫觉悟的心。真正发起菩提心的人,真正要一心一意求生淨土的人,他在这个世界不会将任何的人事物放在心上,这个叫放下,他心裡只有一桩事情,就是赶紧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他肯定能做到一向专念。这个念什麽?就念阿弥陀佛,念着早点回到极乐世界的老家,因此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任何的享受全部都放下了,没有一丝毫的牵挂。从早到晚他就专念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天天都不缺,念念都不移,这就是一向专念。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裡面讲,能不能够往生,全由信愿之有无,信愿就是发菩提心。你真正发起这个心,一心求生淨土,你就决定往生。

 

所以,看你往生有没有把握,你只问自己就好,不需要问别人。你问别人,那肯定你没把握;你有把握,你还要问别人吗?所以,有人来问我的话,我就告诉你,你没把握。你问「我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我说你不能。为什麽?你对自己都没信心,你信愿都不坚定,那你当然就不能往生。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真信切愿,哪能不往生?你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每天就检查自己到底信愿有没有真切。有一丝毫沾染世间的这些尘缘,那个信愿都不够坚固,还动烦恼,还有种种的妄念,说明自己愿心不切,那就得忏悔,那就得要深刻的去反省、去放下,让自己的心专注在极乐世界。

 

蕅益大师又说,品位高下,全由念佛功夫的浅深。如果你念佛功夫深,你品位就高,功夫浅的品位就低。譬如你要是念到一心不乱,妄想执着统统都没有了,你这个功夫上上品。假如我这个功夫差一些,但是它也能成片,从早到晚这个佛号能够不间断,虽然没有断那个烦恼和妄想,它还有,烦恼妄想有,但是不起作用,为什麽?刚要起的时候,佛号就把它压住,你有这个功夫,就叫功夫成片,那你也决定往生。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做的唯有这一桩事,就是天天增长自己的信愿,天天念阿弥陀佛。要知道,这一生遇到淨土法门真不容易!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太难遇到了!具体来说难在哪?难在你信这个法门,难在这,难信之法,信了之后就很容易成就。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要说真信的人真不多!表面上说相信,遇到境界的考验,又把这个信心丧失掉了。为什麽难信,连佛都说它是难信?就是因为知道的人少,亿万人中只有一、二个人才知道。要怎麽样才能够知?果然你能知了,你就肯定信,万亿人中就那一、二知,所以就只有那一、二人信。我们想要知,没有别的,深入到《无量寿经》,对《无量寿经》要熟读深思,深解义趣,透彻的明瞭,才叫做知。你能知,你就能信,不信的就是因为不知。你真信了就能够发愿,你肯定发愿要求生极乐世界,你还不发愿,说明你信都不信。你真发起愿了,你就决定往生,蕅益大师讲,全由信愿之有无。可见得关键点在于我们对于《无量寿经》的经义要透彻明瞭,所以闻法功德就很殊胜。这《无量寿经》,我们可不能说读读,随口滑过就算了,对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要认真的去研究、去思惟,要真正的领会,这叫知,这叫闻。

 

你看《无量寿经》前面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很多愿都是教我们「闻我名号」,「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十八愿,这是核心。你看,首先你要闻,真正闻是什麽?你知了,对于名号功德这个内涵你彻底明白。你知道往生淨土的原理和方法,然后你就能信,你就至心信乐,闻名号是因,信乐是果,所以我们要在因上下功夫。你闻名了,必定有信愿,这是佛愿力加持你的,十八愿讲得非常清楚,闻我名号,必定是至心信乐;如果你不能至心信乐,说明你没有闻我名号。那我们就有下手处了,从哪下手?听经闻法。《无量寿经》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至心信乐。你「至心信乐」是因,「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这是果。有了信,必定有愿;有了愿,必定就会念佛了,信、愿、行。这个念佛,乃至十念,都决定往生,所以它是易行道。念佛十念,那不太容易了吗?就是十句佛号。当然,你真正有深信切愿,你佛号是不间断的。

 

所以我们真正下手处,从听经闻法下手。什麽人能说,我可以把经教放下不听了?你把经教的道理彻底明瞭,你真正在经教裡面觉悟了,这个时候你一切放下,单提一句佛号,这就可以。那个时候你是决定往生,剩下的时间是提升品位,品位高下,是取决于你功夫的浅深,你是让你的功夫愈来愈深。但是,如果你功夫很深,没有信愿,或者信愿不够扎实,道理不是很清楚,信愿不是很扎实的话,蕅益大师也说,任凭你念佛念到如铜牆铁壁一般,风吹不动,雨打不湿,到最后还是不得生,为什麽?你发菩提心没有,你只有一向专念,那是往生不了。所以,这裡头哪个轻、哪个重,我们要懂得,《大学》裡讲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下手处,要闻法,把《无量寿经》得听明白,没听明白就跑去念佛,念了半天他还是烦恼重重,还是疑疑惑惑,「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到临终的时候还是手忙脚乱,所以一定要明白。《阿弥陀经》也是这麽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你看闻是经就是闻《阿弥陀经》,这个闻经不是听过一遍,是真听明白了,没有丝毫疑惑了,这叫闻,否则是听而不闻。这很多,很多人只是听,没有闻。闻诸佛名,就是闻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这个「阿」是无,「弥陀」是量,合起来就是无量佛,那就是诸佛。把这个名号功德真明白了,闻名的标准是在这儿,然后你自然能受持,你自然得十方诸佛护念,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4日21:08: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81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