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7集 视频 文字)中国云南晚晴轩

 

蕅益大师这裡点了一句说「无限感慨」,四个字,真的把夫子的那种感叹,那种悲痛的心情说出来了。我们到现在看到中华道统,这是距离孔子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又是什麽样子?要不要去复兴,要看我们了。只有复兴中华文化,真正才能够拯救世界,这个话是过去英国着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的。他讲,「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靠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我们读到夫子当年这个话,也是有无限感慨。你看,英国人都懂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威力,咱们中国人如果不能够认真的学习,去复兴我们自己的固有文化,岂不是真的令夫子在天之灵无限感慨?当然,我们现在看到了复兴的迹象,也是非常令人欢喜,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当中提出,我们要重建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确实,正是时候。再看底下第十章。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这也是孔夫子的感慨。八佾这篇都是在讲礼,礼乐。夫子当时是看到天下礼崩乐坏的情形,感慨。这个『禘』,刚才讲到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祭祀。鲁国始祖是周公,周公姓姬名旦。因为周公辅佐成王功勳很大,所以周成王特别赐周公这种祭祀,祭周公用天子的礼乐。所以鲁国裡面的周公庙都用天子的祭礼,这个礼就是禘礼,这是在《礼记》许多篇文裡面都有讲到的。禘礼,祭天子的这种祭礼,在鲁国是专门祭周公。

 

『自既灌而往者』,这个灌,孔安国(汉儒)注解说,「灌者,酌鬱鬯(音欲畅),灌于太祖,以降神也」。这是讲到用那种叫鬱鬯的酒,鬯就是祭祀用的酒,它用郁金草合着黑黍酿成的,有浓郁的香味。用这种酒来求神,把这种酒灌在地上,洒在地上来求神,是在太祖庙裡面去求神。孔子说鲁国的禘礼,自灌以后,灌礼之后,我就『不欲观之』,我不想去看。必定是孔子有他不想看的原因,到底是什麽原因?先儒解释有不同的说法,大体来讲有三种说法,我们都可以参考。

 

第一种是孔安国的注解,说「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昭穆,就是指在祭祀的时候这些祖先排列的次序。当然是要有先后的顺序,太祖(始祖)摆在中间,左为昭,右为穆。昭穆,这是讲次序不能排错,依次排列。排错了,就使尊卑、长幼、上下这个序位搞错了,这就乱了礼。在禘礼当中,用酒灌地来降神之后,要「列尊卑,序昭穆」,次序这时候要排得非常如理如法。可是鲁国逆祀,这个顺序排错了,这裡讲到「跻僖公,乱昭穆」,这个僖公就是鲁僖公,他跟鲁闵公都是鲁庄公的儿子。我们前面讲到,鲁庄公是鲁桓公的儿子,是长子。鲁桓公有四子,鲁庄公是长子,后面的三个儿子分别就是鲁国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排下来的。庄公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僖公,一个是闵公。僖公是庶子,就不是嫡生的,不是正室所生,是庶子,他比较年长;闵公是嫡子,比较年幼。当时庄公立闵公为君,立嫡子为君,等到闵公死了以后,僖公才被立为君。所以僖公虽然年长,但是排在闵公之后。所以在列神主牌位的时候应该先列闵公,因为他是先君,僖公是后君。但是后来鲁国人,有一些臣子为了讨好僖公的儿子鲁文公,就把僖公神主位升到闵公之上,这叫「逆祀」,把顺序搞逆过来了,所以这叫「乱昭穆」,这就不合礼了。因此孔子说「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想去看,这已经乱了礼。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朱子的《集注》,引唐朝的大儒赵伯循说,「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歎也」,朱子的解释也有道理。他说鲁国的君臣在行禘礼的时候,就是去祭祀宗庙,祭祀周公,在行祭礼的时候还有诚意,「诚意未散」。祭,关键是诚,诚是根本,诚敬。有诚敬心,虽然有一些不符合礼(像前面孔安国所说的乱昭穆,逆祀),这还可以看一看,就是还有些诚意。自灌之后,当行用酒灌地求神这个礼的时候,这已经懈怠了,这个礼还没完,已经懈怠了,就是诚意没有了,那真的无足观也,就没什麽可看的了。这是讲到鲁国虽然他祭祀裡头有些不符合礼,只要有诚意,还可以看得过去。本来孔子就已经不想去看,因为他裡面是没有按照正礼,真正的礼来做。有诚意,还可以看一看;但是又没有诚意的时候,这是失礼之中又失礼,所以孔子说我不欲观,有这种感叹。

 

第三种说法,为什麽孔子不想看这个礼?是根据清儒,清朝的大儒刘宝楠《论语正义》当中讲的,他引《礼经》和参考诸儒的注解。他说鲁国特别受周天子之赐,可以在周公庙裡举行只有祭祀天子才能用的禘礼,这是为了感念周公。但后来其他国君的宗庙裡面都用这种禘礼,这就不符合礼了。这种礼只有在周公庙裡才能举行,因为周公是得到周成王特别恩赐的,才能享受这种礼,其他国君的宗庙裡面不能用这种礼。所以,孔子不想去看,因为这是违越礼的,违礼的事情孔子不想去参加。

 

根据这三种说法,我们小结一下,孔安国讲的是逆祀,僖公的牌位放在闵公牌位之上,这叫逆祀;根据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的说法,僭禘,僭越禘礼的做法,违礼了。这两种说法先儒都有说到,也有取其一,或者是兼有。至于朱子用赵氏的这种所谓懈怠的说法,因为懈怠,没有诚意了,所以不去看,虽然有道理,但是讲法没有依据,所以后儒大多不取这种说法。这三种说法给我们做参考。其实概括起来也就是说,因为在禘礼当中,到行以酒灌地这个礼的时候,已经完全非礼了,不管什麽原因,因为非礼,所以孔子「不欲观」。这是说明,圣人一定是依礼而行,一切的行为都要如理如法;如果不如理不如法,圣人是不屑一顾。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43: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19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