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11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一一集)  2010/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11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卫灵公第十五」,第三章: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这段是孔老夫子对学生子路的开示,这个『由』就是子路的名字,孔老夫子叫着子路的名对他说。叫着名字所说的话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裡的开示很简单,『知德者鲜矣』。这个「鲜」是少的意思,就是说能知道道德的人非常的少。这个「德」字,它的古字的写法是双人边,右边上面一个直字,正直的直,下面一个心,也就是从直、心,这个就是德。换句话说,德是讲在心地上。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是寂然不动,这个不动的真心,孔子也称为道。《论语》裡面孔子说过一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的志向在求道,也就是见到宇宙的本体、见到我们真心,这是我们学圣学贤的目标、方向,是为了道而修行。

 

道没有形相、没有名字,是我们的六根没办法接触到的,寂然不动,没有生灭而又能生万法,整个宇宙都是它变现出来的。那麽我们怎麽能够知「道」?我们民间常常问,「你知不知道?」这个话可了不得,你要是知「道」了,你就是明心见性的人。知「道」难,大道无形,怎麽知?通过德可以知,所以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这个据就是依据的据。就好像人拄着拐杖走路,腿脚不灵便了,走路得靠一个拐杖,靠着它帮忙行走,能够走到目的地。我们的目的地是「道」,但是必须要靠拄着拐杖走,我们腿脚不灵便,所以要据于德。德是有相的,道是无相的。我们能够通过德这个相而能够知道、悟道、证道,德就比道简单一些、容易一些了,因为它是有相的。通过有相来修无相,通过有为来证无为。这是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的意思。相都是假的、虚妄的,但是我们借假修真,通过假相证得真道。

 

那麽相从哪来的?真心我们刚才讲是不动的,这一动就会产生相。你看现在太空物理学裡头有一个学派讲弦理论,他们就讲,整个宇宙万物从哪来的?所有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组成,粒子由弦(像弦一样的振动)产生的,产生的粒子再组合成万物。所以有动才会有相,不动是没有相的。动而能够直,这个德字,直心,双人旁,一个直,一个心,就是你所动的能够符合道、符合真性,这个叫德,不是弯曲的,而是直的。这对我们一般人、没有见性的人,这就有下手处了,我们怎麽样来修道?当然首先要知德、修德。符合道的就是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道相应,跟真如本性相应,这叫德。

 

知德者很少,所以证道的人当然就更少。孔老夫子教我们修德,目标是让我们证道,证道就成就圣人。孔老夫子在当时(二千五百年前)就有这样的感叹,知德者太少了!为什麽知德的人少?没人教。没有人去真正依照古圣先贤教诲来修。如果你说,「我读了这些经典」,是不是就是知?未必。你读了这些经典,如果你没有修,没有把经典变成自己的生活,那你还是不知。知德,不是说我知道那些文字就叫知,是你要做出来;你没做到,那就是你还未知。孔老夫子在这裡讲,等于点醒我们,我们能不能够把圣贤教诲付诸于生活当中,用在我们待人处事接物裡头?如果还没有,我们在生活当中还是用自己的知见,还会生烦恼,说明没有知。

 

所以蕅益大师在注解裡面下了一个点评,四个字,「痛下一针」。就好像是针灸似的,我们有病,气血不通,在那个不通的部位的穴位那裡痛下一针,让你痛。孔老夫子这句话是对子路讲的,子路是代表我们。子路有没有知德?孔老夫子的标准,他还没有知德,他修德还修得不够。他尚且未知,我们就更不知。我们学这一句话,不是说孔老夫子对子路讲就跟我们无关,不是的。我们学习《论语》要存什麽样的心态?好像现前就对着孔老夫子,接受孔老夫子的教诲、批评,我们才能够有受用。我们自己要是不能够真正修德,不能把圣贤教诲变成自己的生活,那要在知上下功夫,得多学习。天天不能离开经教,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比古时候更污染,一日不读圣贤书,一日不聆听圣贤教诲,也是面目可憎。所以要天天在知上下功夫,学了一定要去做,做了之后你再学习,你才能更提升,这是解行并重。解帮助你行,行帮助你解,这才顺顺利利的走上圣贤之道。我们下来再看第四章: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老夫子在这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那是舜王。这是四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圣王,他当时治理天下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什麽意思?简单的说,你自己不需要干什麽事,天下就治理得很好,叫垂拱而治,不用你操心。现在一谈到治理,都是感到头痛的事情,别说治理一个国家,即使治理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乃至管好一个小家庭,这都是很难的事情。小家庭裡面还会常常闹矛盾,怎麽能够无为而治?管都管不来,你说不管,不管那更是乱七八糟。这个原因我们要分析,为什麽人家舜能做到无为而治,治国、治天下都能够无为而治,我们管一个小团体都管得焦头烂额,原因在哪裡?

 

孔老夫子在《论语》裡面有谈到如何治理,他的弟子曾经向他请教「为政之道」,孔老夫子跟他讲了三条,第一先有司,第二赦小过,第三举贤才。先有司,就是先要把工作分配好,每个人按照他的能力来分配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职权范围,你用人也用得很得当,大家各司其职不会乱,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在工作过程中大家肯定会出现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为领导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像父母对儿女一样,儿女犯了错,父母可以原谅他,特别是小过失就不要去拼命的追究,这会打击人的积极性,而是给他机会让他改过。有时候你能够宽宏大量,才能够感动对方,让对方能够在下一次更认真谨慎,不会再犯同样的过失,这也是他在学习成长的一个过程。第三个是举贤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手下真有贤才,你治理就不用操心,有人帮你做事。所以做为领导,最重要的一个才能就是在发现人才、举用人才,把人安到了合适的位置上。你有这种求贤若渴的心,大家就能感知,别人也会向你推举人才;而你又能礼贤下士,贤才就很乐意在你手下做事情。你这三桩事情做好了,应该来说你治理你的企业也好、公司也好、团体也好,乃至国家,都能够做到井然有序。但是这个是不是无为而治?不是,这还是有为而治。

 

舜能做到无为而治,比那个更高,这叫圣治。当然无为而治不是说真的什麽都不干,还是干的。你看先有司,舜当时也把自己国家的这些工作分配成几个部门,由专人来进行管理。譬如说,他任命禹做司空,他的工作是平水土,大禹治水,这是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他命弃(后稷)为农司,这是搞农业的,我们说农业部长,禹是水利工程部部长,弃是农业部部长,他负责播种百穀;舜又命契为司徒,司徒是教育部长,主管教育工作;命皋陶做士,士就是司法部长,执法部门的;命益为虞官,这是管山泽鸟兽,我们讲这是畜牧部的部长,等等。当时他也是知人善用,当然舜也能做到赦小过、举贤才,但是他能够做到无为而治,不止是这些。这些事情,以后历史上的皇帝有的都能做到,譬如说唐太宗,他也知人善用,他也有贞观之治,但是他不是无为而治。

 

舜的无为而治,下面讲到,『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是点到了中心。「夫何为哉」是一个反问。夫是语气词,「何为哉」就是需要做什麽?舜还要做什麽?当然他有这麽多的人才,他就不需要做什麽了。企业、公司、国家有贤才,你就不操心。但是我们又问了,贤才怎麽能够聚合到你这?这是关键。现在你看企业裡头跳槽的很多,有的企业家花了重金聘请了一位总监给他治理企业,没过两年有人更高薪聘请他,他又跳槽,这些是不是贤才?当然不是。才要以德为根本,一个人如果只有才没有德,他是不可能做出什麽大事业,德是根本。当然有德而没有才也不行。舜何以能够得到有德有才的贤人?最重要的他自己有德。《大学》裡面讲,「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君子先谨慎自己的德行,就是这裡讲的「恭己」。什麽叫恭己?自己存恭敬心,而能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恭敬,「曲礼曰:毋不敬」,这是恭己,这是德行。有了这样的德行,自然有人,贤人就会聚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麽样的德行,就感召什麽样德行的人跟你相聚。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9:47: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9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