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7集 视频 文字)中国云南晚晴轩

 

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八佾第三》,请看第九章。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这一段是孔子评论当时礼的状况。朱子的《集注》中说,「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这是给我们破字释词,明白这些基本词句的意思,然后我们去体会孔老夫子当时的这种感叹。杞,当时周朝的诸侯国杞国,是属于夏代之后,夏朝的后裔被封在杞国。宋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宋国是殷之后。夏、商到周,这叫三代,三个朝代。因为杞国是夏之后,所以要了解夏礼,夏朝的礼,最好是到杞国;宋国是殷商之后,要了解商朝的礼,最好到宋国。孔子在这裡讲,『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夏朝的礼,孔子说他自己能说得出来,但是要取得证明,这个「徵」是证明的意思。证明孔子治学态度非常的严谨,言必有据,一定要有根据、有证明才能说。孔子要找夏礼的证明,当然他要去杞国找,但是他说,然而「杞不足徵也」,杞国已经不足以为证明了;殷礼,殷朝的礼,孔子能说,但是也要证明,而殷朝的后代宋国,也不足以为证。

 

朱子的《集注》当中说,「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这意思是说,想要说明殷和夏两朝的礼,孔子说「我能言之」,我能讲,但是要找到证明,就是谁还在行这个礼。去到夏之后的杞国、殷之后的宋国,都找不到证明,没人在行礼了,这是『文献不足故』。这个「文」是典籍,典籍不足;第二个是「献」,献是指贤人,贤人不足。其实不是不足,简直就没有了。到了杞国,夏国的后代,谁还能够完全依夏礼而行事?找出这样的贤人找不到。到了宋国,这是殷商的后代,想要去找一个完全依殷商的礼而行的,也找不到,这是讲到「文献不足」。夏商两代已经灭亡,到现在想要能够找到了解夏商礼文化典籍的人,以及能够真正依教奉行的人,找不到,没办法寻觅了。

 

孔子说,『足,则吾能徵之』,这是讲文献如果足的话,就是有这样的典籍,有能够知道这样典籍的人,能够按照这样典籍照做的人,还有的话,我还能够找到证明,现在当然也找不到。这是孔子,一方面,他这种说法,说明所有他所讲的都是要有根据,要找到对证,谈夏礼、谈殷礼,他都要有证明,这是取得根据,这是以为徵信,证明孔子治学之严谨;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言外之意,是一种感叹,感叹现在真正依礼而行的人找不到了。礼不是只停留在能说而已,更重要的是有人能行之,这个礼才是有活力的礼,不是死的礼。真正能够依礼而行的人,必须他有忠信、有仁义,这是礼的根本,换句话说,什麽人真正依礼而行?贤人,圣贤人。孔子慨叹,很感慨说找不到。

 

《朱子集注》当中引谢氏,这是宋儒谢良佐说的话,「谢氏曰:夫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又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谢氏的这段话其实是在下面一章《朱子集注》当中引用,我们把它提上来。其实这几章都相同,在这裡说明,我自己觉得也非常好,先说明出来,给下面一章做铺垫。谢良佐说,他引孔夫子自己的话,孔夫子曾经说过,「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我要想去看夏的礼,夏朝他们是怎麽样行礼节的,他们是怎麽做法的。因为杞国是夏后,夏的后裔,所以他就到杞国。这个「之」当到、到达这样的意思来讲。是故就是所以,到达杞国去学夏的礼。但是不足徵也,找不到夏礼的证明。换句话说,没有人还在行夏朝的礼,不仅那个形式没有,连那个精神都没有了。我们前面看到「子张问十世」那章,夫子说明的,礼在夏商周三代当中有损益,就是有增有减,但是礼的根本没有变。夫子到了杞国找不到夏礼的证明,就是不仅那个形式上的文章典籍找不到,连那个礼的精神都不复存在,就是真正的仁人没有了。礼的根本是仁,你找不到仁人,确实,这礼谁还去做?夏之道就没了。

 

夫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夏朝的礼要真正有人去弘扬,那是真正依教奉行,他要先做到,然后才能说。圣贤之道不也是如此吗?夏朝最初的天子是启,启是大禹的儿子,那是圣人,所以夏之道也是圣贤之道;殷商开国的天子商汤,汤王也是圣人;周朝开国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制定的这些礼都体现着圣贤的精神,这些精神要去流传。所以夫子到杞国、到宋国,到处去寻找,实际上是为了把这些核心精神保存下来,这些是不能变的,百世之后都不能变,这是夫子之道。我们到今天,也希望能够弘扬夫子之道,弘扬中华道统,那要自己直下承担,要去依圣贤教诲而行。所以,夫子到杞国找不到夏礼的证明,到宋国找不到殷商礼的证明。

 

又说到,我看周朝之道,周礼,是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又加以完善,周公制定下来的。周礼,过去我们恩师的老师方东美老教授曾经说过,周礼是最好的宪法,如果当时周朝一直按照周礼(周公制定的这套礼法)去行,到现在还是周朝。这说得很深刻,真的是圣人制定的礼。很可惜,周朝后面的子孙没有真正依礼而行,到了幽王、厉王,这些都属于昏君,把这个礼,这周朝的道给伤了。怎麽伤?自己不去行。自己不去行,就伤道。人是弘道,人也能伤道。正如圣贤教育,靠谁弘扬?靠真正发心力行圣贤之道的人弘扬,有这样力行的人,他才能弘扬起真正的道。如果没有,他光说而不做,那就是伤道,因为别人看你说一套做一套,人家不信你,当然也不会按照你所说的做,而且会轻视你所说的道。所以,人能弘道,人也能伤道。我们自己反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圣贤教育,我是想要弘道,还是想要伤道?

 

到了周朝末年,东周,到了诸侯分裂春秋时期,在所有诸侯国裡面,只有鲁国还算是对礼比较重视一些,其他国家就更糟。因为鲁国是周公旦的后裔,当时周成王把鲁国的地方封给周公的后裔继承,所以鲁国在诸侯裡面是最讲求礼的。孔子生在鲁国,讲到这周朝的礼,捨掉了鲁国,他还到哪裡地方能找得到?「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这个禘,下面一章我们会说到,这是一种祭礼,是过去天子祭祀宗庙的这种大祭。周公制礼,周公的后人在鲁国,而周公的后人在鲁国没有依礼而行。郊禘,这个禘在郊外举行,这种祭礼是郊祭。没有按照礼来做,非礼,所以「周公其衰矣」,这是孔子的感叹,周公之道已经衰亡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43: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19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