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是性德。没有见性的人,我们这个身体能不能有香光?也能,不过这个香变质了。虽变质,也比世间种种香料还要殊胜,绝不是世间一切香料能够相比的,这叫变了质的香。天人身上有香气,身上有光明,天人没见性,他的香光就是我刚才讲变了质的,天人的香光不是我们人间任何香料能够跟它相比。人间修道人,修得有功夫,身上也有香光。上一次我举的例子,像虚云老和尚身上放香,有些同修告诉我,虚老和尚身上是一股清香。由此可知,修道人身上的香光跟天人的香光是修得的,不是性德。怎麽样修得?他所修的与心性相应,就有这个现象发生;如果他所修的跟心性不相应,这个现象就没有。可是在修学裡面,与佛法相应,这个光柔和,香气也非常温和。如果与佛法不相应,与魔相应,诸位要知道魔也放光,佛身金色,魔也是身金色,佛放光魔也放光。佛光跟魔光不相同之处,佛光柔和,你接触感到很舒适、清凉、欢喜;魔的光就像太阳光一样刺眼睛,你在那个光照的时候感觉得不舒服。魔的香你闻到之后也是刺鼻子,不一样,他也有香味,那个香味很烈。这是不相同的地方,一个是与性德相应,一个是与恶见、烦恼相应,这是不相同之处,我们要有辨别的能力。要认真去修学,这是修行功夫成就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可以证明我们修学功夫究竟有没有成就。第八尊︰
【悦意音声主地神。】
名号裡面表法的意思是说法的音声。说法音声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说每天在讲台上讲经说法。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接触的是什麽人,或者接触的是其他一些动物,都是以真诚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与他交谈;所有一切言语,不说话则已,说话意思都是帮助众生觉悟,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说什麽时候不说法呢?开口都是说法。到你善说的时候,不但开口是说法,闭口也是说法,那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尘说刹说、无间说,没有间断过。能令一切众生闻法欢喜、悦意,他听了欢喜,他能够理解,他能够生信,再进一步他能够发愿,他愿意修行。这个方式,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世间,就像文殊菩萨在愣严会上给我们所说的,「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闻」。这个意思就是说娑婆世界,指我们地球,地球上的这些众生耳根最利。你给他看,他未必能看懂,未必能觉悟;你让他听,听容易觉悟。所以现在一些人喜欢看电视,喜欢影像,实实在在讲,你要是看电视,就是我们播影讲经的这种节目,你一面听、一面看,说真的不如不看,专心听。因为你看的时候分心,不如听录音带好,听录音带什麽都看不到,你可以专心。如果要不相信,可以试验试验看,你看哪一种容易摄心,哪一种得的利益更殊胜。我觉得没有画面比有画面要殊胜。可是现在人喜欢画面,喜欢画面用画面来接引他,对什麽?对初机。对老修,我想老同修就不欢喜看画面,为什麽?闭着眼睛在听,他不要看,闭目养神,在静听说法;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他真的入境界了。可是接引初机,画面有它的作用,对于初学的人有一点作用。第九尊︰
【妙华旋髻主地神。】
这个名号关键的字眼在『旋』,旋是什麽意思?它代表什麽?学经教的同学,像这些字眼,你一看你就明白了。旋是什麽?你看那个相,转法轮,法轮常转,它表这个意思。让我们听到这位主地神,见到这位主地神,弘法利生的愿行油然而生,自然就会发弘法利生的愿,就要去干弘法利生的事,帮助佛转法轮,度众生。法轮的内容是什麽?『妙华』。妙华指什麽?如果就经教上来讲,妙华是《华严经》,妙华是《妙法莲华经》。在一切经裡面,这两部经,古大德称之为一乘佛法。在佛法裡面分三乘、二乘、大乘。什麽叫一乘佛法?一乘佛法是讲成佛之道。这个经是讲成佛的,是教你成佛的,这个经就叫一乘法。如果这个经是教你修菩萨道,教你成菩萨,那是大乘;如果这个经典目的是教你证阿罗汉果,教你证辟支佛果,这个经就叫小乘,大小乘是这麽分法,看这部经教你目标在哪裡。《法华》教人成佛,《华严》教人成佛。妙华不做别的解释,因为它底下有旋的意思。转法轮,转什麽法轮?一定要转一乘大法,圆满的法轮。『髻』的意思是高显,这很容易懂。我们建立道场,树立法幢,让一切大众都知道此地是正法道场,都知道此地是修学了义的法门,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是「妙华旋髻主地神」所表的。末后这一尊︰
【金刚严体主地神。】
以『金刚严体』来做总结,这个意思深。诸位一定要记住,前面讲过很多,凡是说到金刚都表般若。你看,以福慧开端,最后还结归到金刚般若,也是结归到福慧,金刚是慧,严是福。开端是福慧,末后总归结还是福慧;前面所说的福慧是因,后面归到这裡这是果,说明彻始彻终,细节无论怎麽样的繁多,总不离开福慧这两个字。『体』是性体,真如本性,佛法中所谓的「唯心淨土,自性弥陀」。「金刚严体」是要严自性的佛陀,这是真正之体。能严是要金刚智慧、金刚般若,能严;所严的是自性,以及自性变现出来无量无边的境界,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体严,相当然庄严,能严、所严不二,性相也不二,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一个自体。再看这段的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数。】
这一句,每一段都有这个字样,意思都相同,不必再解释。我们看末后歎德:
【皆于往昔发深重愿。愿常亲近诸佛如来。同修福业。】
主地神毕竟是以福为主,可是福不能离开慧,离开慧那个福靠不住,不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福报一定与慧相应。这些主地神的菩萨们,他们确确实实是示现鬼神身分,确实是菩萨。这个菩萨也是示现的,他真正的身分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退在菩萨位置上,帮助毘卢遮那佛教化众生,所以菩萨现地神的身分。『皆于往昔发深重愿』,往昔是无量劫又无量劫。像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裡面所看到的,地藏菩萨久远劫就发深重的誓愿。地藏菩萨如是,我们要问,哪一尊菩萨不如是?每尊菩萨都如是,这个要懂得。说一尊菩萨就说一切菩萨,说一尊佛就说一切诸佛如来,这是《华严》教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才能入这个境界。
发的是什麽愿?『愿常亲近诸佛如来,同修福业』,着重在末后这四个字。佛修福,佛懂得。如果诸位再问,佛所证的已经达到究竟圆满,佛还有什麽修的?确确实实,佛的确是无修无证。无修无证是不是真的不修了,也就不证了?不是的。如果真的是有修有证,这不叫做妙,真的无修无证也不叫妙。妙在什麽地方?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证而非证,非证而证,这个就妙了。修跟无修是一,证与不证也是一,不是二,妙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在凡夫位,没有入佛的境界,就要老老实实学佛之修、学佛之证,我们从这裡才入得了门。如果你现在就开始学,学佛的无修,好了,你回家去睡大觉,什麽也不干了,你怎麽会成就?可是最后一定要入佛的境界,那才叫真的证果。所以究竟证、圆满证,这个要懂得。修福,如前面所说的。
现在我们看下面第七段「主山神」。山是地表裡面最高的,高出地面,高山。在地的表面,这是表最殊胜的,所以佛用它来表法,表德行高胜。这裡面德高,高山仰止,我们用这个话来讚歎德行高的人。又表他的性情悠閒自在,如如不动,表这个意思,这是讲普通一般的表法。如果有特别的表法,像在本经完全是「表智德最高」,在一切德行当中智最高。所以在上首十尊德号裡面,多半都有「光」的字样,光就是表智慧。主山神如果落实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是哪一类的众生?过去有,现在想必也有,我们很少遇到。山中高士,一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看到社会这麽乱,不愿意出来做事,隐居在山中,这一类,他们的身分就是主山神。他有学问、有道德、有智慧,这些人于人无求、于世无争,过他非常悠閒清淨的山林生活,在古时候所谓隐士就是这一类的人。在《华严经》上它也是有这麽一个社团,他们这个团体是高人、隐士。
我在年轻的时候读历史,中国的历史,每一个朝代都给这些人作传,它的篇名叫《隐逸传》,隐逸、隐居,逸是安逸,隐居一辈子过很安逸的生活。我在年轻的时候读这个传,心裡就有疑惑。因为青史留名这是人生一桩大事,中国古代的标准,是为国家、为民族立功、立德、立言,有这样的标准,历史上才留名。我的疑惑是什麽?这些人成天没事情干,天天在山上高卧,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没有一点点贡献,为什麽要给他立传?我想了好久都想不通,总是有个疑问放在那个地方。到以后学佛之后才恍然大悟,知道这些人很了不起。他们给我们世间人示现一个什麽样子?我们世间人喜欢争,好争,贪求无厌,他是做出来给我们看,虽然一句话没说,做出来给我们看。他不是没有本事,不是没有能力跟人争,不是没有能力跟一般大众来追求;他有能力、有本事,他不争、不求。所以隐逸的高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做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做出这个好榜样给社会大众看。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这种隐逸的生活、自在的生活、安逸的生活,我们对于贪求的念头自然就澹薄,对于世间种种争执也就能够放下了。人能够放下希求、放下争执,社会就安定,天下就太平。以后我们才真正明瞭,古德替他们作传留传于青史是有道理、是应当的,他们所做的功德潜移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