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jingkong法师主讲(第二十七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27
请掀开经本第十四面,从第三行看起:
【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祕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因为时间的关係,这裡面还有一些意思没有能说出来,今天我们接着把它补出来。清凉大师在第三句引用《大乘同性经》裡面讲的佛有十地,这十地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从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一直到第八「最胜普觉智藏能淨无垢遍无碍智通地」,给诸位介绍过了。清凉在《疏钞》裡面说得很详细,道霈禅师《纂要》裡面也都引用。第九「无边亿庄严迴向照明地」。这一句裡面,第一个是庄严,庄严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佛经裡面所说的庄严,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美好,美好到极处,一丝毫的缺点都找不到,一丝毫的过失都没有。这种庄严无论是在正报或是在依报,正报是指我们的身体,容貌端庄、体质丰满,没有缺陷;依报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乃至于休閒游乐的环境,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找不到缺点。也许有人听到这个说法会怀疑,这可能吗?因为在我们常识裡,不但我们一生见闻觉知的范围之中,乃至我们从古代历史裡面所记载的,也没有听说有这麽圆满的庄严境界。就是以释迦牟尼佛来说,这是已经成佛了,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看到,他老人家还有托不到钵的时候,还有三月马麦之报;僧团裡面还有六群比丘,也就是佛的学生当中还有不听话的、还有调皮捣蛋的,佛也管不了。类似这些事情都有缺陷,都没有圆满,怎麽能够说是无边亿庄严?亿是亿万。
这桩事情,必须我们细心去深入经藏,细心去体会佛菩萨的圣教,如果我们对于理论能够肯定,事相当然就不会怀疑。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个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不能达到究竟的圆满;换句话说,总有一些缺陷,这是说十法界。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如来示现在世间、示现在十法界裡面,必定也有缺陷。但是这个缺陷,诸位要记住,是示现的,不是真的,我们凡夫看来好像是真的,实际上不是真的,他是舞台的表演。所以示现逆行的依旧是诸佛如来,依旧是行圆满庄严的菩萨道,我们凡夫不知道。大圆满必须从正反两面、顺逆两面、邪正两面、善恶两面,你才能圆满的体会得到。所以六群比丘不是凡人,也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他们要不示现这些违逆的恶境,就不能够给佛做为制订戒律的因缘;他们这样做,佛才依这个因缘制订戒律。如果没有这群人来示现,三藏就变成二藏,有经有论,律就没有了。
我们这样去观察,就明瞭佛菩萨无尽的慈悲。虽在六道、在十法界裡面,还是大圆满,就是连提婆达多的示现也不例外,提婆达多也是大权菩萨示现,不是真的,他所示现的造五逆罪,生身堕阿鼻地狱。佛在《提婆达多经》上说,提婆达多确实堕地狱,在地狱的生活状况如何?释迦牟尼佛说,他在地狱的快乐相当于忉利天。的确是地狱,但是他不受苦,他在那裡很快乐。这是什麽道理?这种逆行显示出如来的正法,没有逆行怎麽衬托出来正法?所以他也建立了无量功德,帮助佛教化众生。好像在舞台上,他表演一个恶人,表演一个这样的角色,依照剧本来唱戏,他唱得很像,演得很逼真,都是演给我们看的,都是令我们觉悟的,告诉我们造作恶业必定堕地狱。他因为是示现、是表演的,所以堕地狱也很快乐。如果我们要干,我们不是表演,我们形式跟用心它相应;他那个表演形式是装得很像,裡面心地还是清淨平等觉。所以在形式上他堕地狱,地狱裡感受如忉利天,道理就在此地。他是来帮助佛教化众生,他的示现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所以还是无边亿庄严,无量无边庄严,没有欠缺,这样看才能够体会到大圆满。这是这一句裡头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迴向、照明,两个意思统统都概括在其中。迴向,可见得这个法门对我们修学非常重要,普贤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最后一条「普皆迴向」。我们要懂得迴向的意义何在?迴是回归,向是趣向。我们所积的一切功德,希求的是什麽,这一点要很清楚。世间人学佛行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的目的是求自己一生的福报,求智慧、求福报,求一家人幸福平安,他就这麽大的一个愿望,所以他得到的也就是这些。不知道同样的功德、同样的善行,随着你的心量大小,你获得的利益不一样。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一文钱的功德(说一文现在人不懂,一文是很少,在古时候一分钱是十文,就是十分之一,十文钱才是一分),这是讲很少很少的钱,你去修布施,如果你的心量大,你所得的福可以遍虚空法界。为什麽?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心量。你今天布施一百万、布施一千万,只求自己这一生的幸福,求一生的平安,你这心量很小,你得的福就小,你得的少。由此可知,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布施不在钱财的多少,得福是在你心量的大小。我们凡夫无论怎麽修法,修不过菩萨,道理就在此地。菩萨的心量大,念念都为众生,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佛教我们迴向,要迴向三门。第一迴向众生。我们这一生当中,断一切恶,断恶是功德;修一切善,修善也是功德,这个功德给谁?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我断恶是为一切众生断恶,我修善也是为一切众生我才修善,希望断恶修善这些功德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受,这个心量就是佛心,就是菩萨心。念念是这个心,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心。第二教我们迴向菩提。我们自己所求的,迴向众生这是利他,对自己只求菩提,菩提是什麽?觉悟。我们自己不求别的,只求觉,求究竟圆满的大觉,觉悟到圆满那就成佛。第三教我们迴向实际,实际是什麽?实际是本体、是自性。《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个真实,第一个「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这个,迴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也是《华严经》经题上讲的「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实际,大是实际之体,是性体;方是实际的相状;广是实际的作用。众生跟菩提都不离实际,这种迴向功德是无量无边。
末后这一句,「第十名毘卢遮那藏海智地」。毘卢遮那是法身如来的德号,这句是梵文,它的意思,「遍一切处」,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这是说自性的藏海,藏海是比喻,藏是含藏,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自性而生,还回归自性,海是比喻。这十句都是佛地,十句可以说都是如来智地。为什麽说十种?实际上十依旧是归纳,如果是展开来,无量无边的佛地,这是从德用上来说。如果从体性上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从体上讲的,多是从相跟作用上说的。《华严》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在相用上都给我们说十,说十句,十代表圆满,数字上代表圆满。
这句经文说「已践如来普光明地」,我们要留意这是如来的普光明地,不是菩萨。践是践履,达到了,你已经踏进这个地,踏进这个地就是成佛,你跟如来同一个地。在《大乘同性经》裡面说十地,佛的十地,普光明地相当于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普就是广的意思,普是普遍,光明就是明的意思,甚深难知,都在普光明之中,他的普不可思议,他的光明也不可思议。刚才说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一地就具足一切地,这十地都圆满。同时普光明也可以说是十地之总,因为每一地都没有离开普法智光的意思。第三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一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