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二十四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24
請掀開講義第三十三頁,第四行看起,第二十八節,看經文: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這是經文裡世尊為我們說明,為什麼在末法時代,也就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有機緣聽了大乘經論能夠生起一念淨信,就能得無量的福德,原因在哪裡,今天這個文字就答覆了。這個人,前面給諸位報告過,他必定是善根深厚,對於佛所說的法能夠深信不疑,而且他自己,這是我們世間俗話常講,他的天性守法、守規矩、歡喜修福,就是前面講的持戒修福,這都是善根非常深厚之人。這個地方佛給我們講的意義就更深,從這裡我們能體會到,前面所講的一念淨信的標準實在是不可思議,絕不是我們平常所想像的。佛在這裡說,這個人是離一切相,正與本經的宗旨相應,本經的宗旨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他持戒修福就是修善。持戒是自修,就是自己守法、守規矩、守本分,自己是個好人,修福是利益一切眾生,可見得他一生的行持是自利利他,這是真實的利益。
真實的利益要建立在離一切相,因為著相,這個利益就是佛法裡常講的有漏的福報,有漏的福報,果報不能出輪迴,這一點我們也是在講席當中常常強調,常常提醒,唯恐大家疏忽了。如果這一生當中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論你修得怎麼好,都不能算是有成就。因為一入輪迴之後就免不了又要墮落,而且墮落是愈墮愈深,前途則一世不如一世,這是我們不深入經藏的人不懂,他很難體會到。深入大乘經,對這個警覺性就很高,曉得這樁事情是我們人生當中真正的第一樁大事情,一定要在這一生脫離生死輪迴。像這樣的人善根的確是非常深厚,他要遇到淨土決定得生,因為他對一切相與非相,非法相就是空,空有二邊他都不執著,都能夠放下。所以他的信心,信心清淨的標準,佛在此地為我們說出,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信心標準。我們看小註。
「此是正面釋」,釋是解釋,「生信得福之故,何以能生淨信,何以能得福,須是除卻分別心方可」。因為離開分別就離開執著,妄念就沒有了,這個人福報就大了,正是像佛在經上所說的,得如是無量福德。就是因為他離開了分別執著,他是用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心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都包含在其中。佛家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是這麼大的心量,於是他修點點滴滴的福,果報都不可思議。諸位要曉得,修福不在乎多少、大小,在心量,心量大,小的福,果報就變大;心量要小,修再大的福,果報還是很小,果報決定超越不了你的心量。由此可知,拓開心量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心量要大。
「分別妄想既除,無復我人眾壽四相,諸眾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眾。」這句話說得意味很深很廣。這個『諸眾生』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這是諸,諸多。對於事相能夠放下,分別執著妄想能看輕、能放下。實在講,諸菩薩淺深程度並不一樣,愈是高位的菩薩,他放下得愈多,心愈清淨;初發心的菩薩,事相他也能把它捨掉,初學的人總是勉強把它捨掉,境界現前,它不知不覺又來了,初學的狀況就是如此。所以要不斷認真努力去做,把它做成一個習慣,這樣一來事相雖然沒斷,淡薄了,淡薄就有很大的功德。對於你修學,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無論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你都開智慧,你都能得福。這是真正所謂的福不唐捐,你修學的決定有好的果報。所以,此地「諸眾生」並不是指一般大眾,是指各種不同程度層次的這些菩薩們。
「四相空,即我執空。」本經說得實在講是很透徹、很徹底,我確實不可得。佛法裡面常講,我們這個人身是四大五蘊和合現前的相,所以身沒有自體,是眾緣和合。四大裡面,色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物質是色,除了物質之外,我們還有一部分的精神,精神是我們講的心理,物質是生理。心理則有受想行識,這四個都是屬於心理,識是心之本體,受想行都是心理作用,這些東西也都是因緣所生,既是因緣所生,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身相、心相都了不可得,哪來的我?所以這「我」的執著實在講是誤會,起源於誤會,這個誤會愈來愈深,深到不能自拔,苦就吃大了。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執而來的,如果我空了,這個我看空、看破了,再不執著,放下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六道輪迴是不是事上沒有了?事還有,事為什麼還有?我看空了,我放下了,還有許多人執著,還有許多人沒放下,這個世界是大眾共業所感。但是我看破、我放下,雖然這個世界還在,我在世界裡面得自在,眾生在這個世界裡頭不自在,隨業流轉,業力在牽引著你,你自己不能做主。
真正看破放下的人,他自己在世間能做得了主宰。主宰裡面第一個大事情,就是他生死自在,他做得了主,他願意來就來,願意去就去,高興什麼時候來,高興什麼時候去都成。來的時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應身,跟一般人一樣,也投胎來,那個投胎自己可以選擇父母,可以選擇生活環境,你看這個多自在。另外一種是化身來,不需要父母,是變化身來的。所以他有應化身,不像我們現在,一點自在都沒有。生死能自在,其他的更不必說了。像這些事情,我們現在人眼光當中視之為神通,把這樁事情看作神通。的確,通是通達無礙,神是超越我們的常識,神奇莫測,他什麼障礙都沒有。我執去了,這個能力就恢復。所謂神通,在佛法裡面講是本能,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這個能力,一點都不稀奇。我們的本能喪失了,不起作用了,為什麼會喪失?就是我執,妄想分別執著,天天想這些東西,這些念頭止不住、丟不掉,才出現生死輪迴,出現這些現象。
修行人能夠破我執,在小乘法裡,從初果須陀洹開始,須陀洹破身見,知道身不是我,不再執著身是我。但是他還有一個執著,我從哪裡來的?四大五蘊來的,他執著有四大五蘊。因此,他雖然是覺悟了,也難得,沒有出六道,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他只是人間天上這兩道往返,不會墮落在三惡道。在這裡面再用功、再努力,把微細的我執也捨盡,他就證阿羅漢果。微細的我執就是貪瞋痴慢,就是這些的執著,這些的煩惱,這樣才能夠超越三界。這些話我們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可難了,真正不容易。所以,佛法的修學,學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很少,就是真正能夠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實在是很難的一樁事情。
「非法,即是無,即是空,亦無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俱空,古人稱為窮空到底,故名勝義空,又名第一義空。」佛法講空,許多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多,名詞術語也很多,像《大智度論》裡面,《大涅槃經》裡面,就講十八種空,二十種空,這都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佛法裡面講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空什麼都沒有,這好懂。它這個空是有,有怎麼是空?因為它沒有自性,要是細說,有是假有的。現代科學發達,我們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比古人實在講容易領悟很多。現在科學家講物質現象是什麼?場、波動,這就是空的意思,當體即空。我們所看到的現象存在只是波動的相續相而已,所以一切現象都不是真實的,這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他們不承認有物質的存在,正如同《心經》上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是一不是二,大乘經論裡面無非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有不能執著,為什麼?當體即空,用現代科學家講,它只不過是波動的現象而已,一種相續相而已,根本就不是事實,沒有存在,你執著它豈不是大錯,那是誤會。但是空也不能執著,執著空也是錯誤。雖然體是空的,但相有,它有相,它就起作用,因為它有相有用,所以你執著空也是錯的。佛教給我們,空有二邊都不執著,你才真正得其大用。
諸佛菩薩他得其大用,這個大用就是佛經裡常講大做夢中佛事,這是諸佛菩薩所起的作用,所謂建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他遊戲人間,得大自在,一絲毫障礙都沒有,因為他的心清淨,沒有執著。在這裡面成就自己定慧,幫助眾生覺悟,佛菩薩就做這個事情。這都是從大前提、大原則上說的,表現在事相上,佛菩薩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身分,各行各業裡展現出菩提道、菩薩道。所以菩薩在哪裡?男女老幼,各行各業,沒有特定,沒有說一定要出家,一定要到深山修行,不是的,沒有特定。任何行業、任何身分都是真正的菩薩,真菩薩必定是四相都不住,四相他都不執著。水月道場,夢中佛事,就是說明各行各業一切眾生在本分上,他的事業,事業的場所就是道場,事業就是佛事,無論在哪個行業裡都是覺悟眾生。這一層,《華嚴經》裡面,就是五十三參,就說得非常的透徹,五十三位善知識做個樣子給我們看。
所以說窮空到底,窮是窮究,一直到空到沒有得再空,就成佛了,就圓滿了。窮空到底實在講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再放下,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那一品生相無明再放下,就沒得放下了,那叫圓滿菩提,就圓滿了。從這裡我們也能體會到,菩薩修行的方法沒有別的,就是捨而已,布施,布施就是捨,捨盡就成佛了。捨盡了的時候,自己一絲毫的污染都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呈現在面前的是真如本性所現出來的廣大境界。正如同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現在面前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甚至於過去現在未來,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境界。這個境界裡面為什麼說沒有得?因為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自性所變現的,不是自性外面的東西加進來的。所謂得,得實在講無得,哪有新的得?舊的東西清楚明白了,並沒有新東西得到,無得就是並不是有新的得到,你所得到的全是自性裡本來具足,本來有的,是這麼一回事情而已。所以叫明心見性,見性不但見性之體,也見性之相,也見性之作用,統統都見到了。
「我法二執,由分別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執,從起心動念而來的細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清楚的。我們用功要從粗念下手,細念就是講的習氣、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習慣不是這一生養成的,人有過去生,生生世世養成的習慣。由此可知,習慣要把它捨掉就真難了,它已經變成自然,習慣成自然,我們講與生俱來的,難就難在此地,所以要真正覺悟。粗的念頭是從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這個現象很粗,容易覺察得到;微細的念頭很不容易覺察,好像自然它就起來,這是細的執著。粗的執著好斷,細的執著難斷,為什麼菩薩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就是微細執著很難斷除。
極微細的,實在說一般普通的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還沒發現,他怎麼破?斷也沒法子斷,沒發現。經中常有舉例子,把煩惱、妄想比喻作賊,你要抓這個賊,你得認識他你才能抓到他,不認識他你到哪去抓。微細的念頭沒有法子覺察,你怎麼斷它?微細的念頭,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才見到,諸位想想,談何容易。微細到什麼程度?佛在經上有比喻,他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我們彈指一秒鐘可以彈四次。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那就是微細的念頭。假設我們就用四次,一秒鐘四次彈指,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兩個十萬八千,這樣微細的念頭我們怎麼能知道,怎麼能覺察到?佛給我們講,八地菩薩他定功非常之深,這樣微細的念頭他清清楚楚,他才有能力去斷它。見不到,斷就談不上,我們今天只能夠說極其粗的,這個極其粗的從哪裡下手?世間人最粗的現象,貪財、貪色、好名,名聞利養,這個很粗,就從這裡下手。怎麼個斷法?斷就是放棄、捨掉,你一定要有真正的警覺心,我們無始劫來搞生死輪迴,這一生過得這麼苦,都是被這個害了,要認識清楚。你知道它是禍,它不是福,它對我們有害沒有利,你還不捨掉嗎?還不放下嗎?這要懂得。
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位老法師,年齡跟我也差不多,這個法師到美國來過不少次,他的法號叫談禪,談話的談,禪宗的禪,叫談禪法師,福建人,在新加坡是一個怪人。他住在城隍廟,每天在那個地方賣香燭、紙錢,收入很微薄,一個人買點香才一塊、兩塊,他從早到晚都在城隍廟那兒坐著,就招呼這些人,幹這些事情。自己生活非常簡單,他一生沒有喝過茶,水還不是熱水,自來水龍頭一開,就是那個水。客人去拜訪他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特別招待,都一樣的,是個很怪的人。這麼多年來,他還是住個破房子,還是穿著一身邋遢的衣服,對於佛教事業功德非常發心。舊金山大覺蓮社,我聽說他捐了四十萬,非常慷慨。對中國大陸許多寺廟,他一捐也就是幾十萬、一百萬,都是算美金的,他都那麼捐,捐得很自在。他的錢拿去之後,以後再也不問,為什麼?我捐給他,他怎麼做是他的因果,與我不相干。你看看這種人,真是放得下。人家捐錢的時候,你給我做些什麼事情?他不問,那是你的事情與我不相干,真放下,真的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我每到新加坡去,我一定去看看他,去喝喝他的自來水。非常了不起,這個行持值得人佩服,他真做到了,他雖然不講經說法,他做出那個樣子就能教人覺悟。自己生活極其簡單,絕不攀緣富貴,再有名氣的人,再做大官,到那一視同仁,沒有給你另外招待,沒有。你來也好,不來也好,他根本不理會你,很難得。像這樣的出家人,在這個時代我還沒有見到第二個,所以我每次到新加坡特別要去看看他,就是因為沒有看到第二個。所以放下,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快樂,人家說自來水不乾淨,他喝了一輩子,沒有生過病。
要曉得貪瞋痴慢、財色名食睡,對我們有決定的害處,有百害而無一利,一點好處都沒有。世間人迷在這個裡面,以為這個東西好,這個東西叫你長劫輪迴,生生世世受苦,就是被這些東西害了。覺悟的人,他就把它捨得乾乾淨淨,真得大自在。一個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樂,是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說那多快樂。身體在這個大環境當中隨遇而安,無論什麼環境,順境、逆境他都自在,他都快樂。為什麼順逆境界他都自在?因為他都不執著,好的環境他不執著有樂受,他不執著受,惡劣的環境他也不執著有苦受。苦樂憂喜捨他都放下了,他的心平等,境界平等,這是凡人做不到的。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是人分別我執已除,貪瞋痴雖未去盡,已經很薄,還須再加功。」因為貪瞋痴要不能夠去盡,就不能出輪迴,也就是不能出三界。一般人不知道三界輪迴的可怕,這是佛祖常常教導我們,要讀誦大乘,多讀大乘經你才能了解、明白事實真相。讀多了讀久了你才能夠深入,才真正明白,所以讀誦很要緊。你們這邊同修們發起大家在一起讀誦,非常好。我在過去常常教導初學的同修,你要想學佛,首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從這個地方奠定基礎。《了凡四訓》不是佛經,意思也不是很深,讀了之後,你才真正相信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命運是自己建立的,是自己造的,命運也可以自己重新改造。只是讓你真正明瞭這個事實,肯定這個事實,然後要想開創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命運,那就是大乘佛法的事情。先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輪迴要不出,決定是在三善道的時間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這個很可怕。
六道裡面,人道的壽命很短,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四、五十歲走的太多了。要依照佛經來看,四、五十歲走的是正常的,七十歲那真的是高壽。超過七十歲,在佛經上講的,必定有特殊的善因,不是這一生所修的善,就是前生所修積的善,否則的話,他不可能享那麼長的壽命。釋迦牟尼佛他在世的時候,那時候人壽是一百歲,七、八十歲走的是正常的。我們現在處在減劫的時期,一百年減少一歲,世尊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年了,就減少三十歲,所以現在人壽最高的是七十歲。人壽不長,六道裡面任何一道,壽命都比人道要長,也許諸位以為畜生道的壽命很短,是沒錯,畜生道裡面有些畜生壽命比人長。像現在大家曉得的,龜的年齡比人就長,有活幾百年的,還有許多畜生壽命長的,我們不知道,我們沒見過。即使是壽命短的,牠很不容易脫離畜生身,因為畜生愚痴,對牠那個身體特別執著。特別執著,死了以後又墮那個身。譬如螞蟻,佛在經上講螞蟻就講了很多次,愚痴,螞蟻死了,投胎又去做螞蟻,很難換個別的身體,這就是牠堅固的執著,就是牠愚痴。所以,惡道太可怕了。
鬼道是最容易去的,我們一般人講人死了都做鬼,其實六道裡頭,鬼是其中的一道,哪裡說人死了都變成鬼?可是大家都這麼說,腦子裡都有這個概念,人死了都做鬼,佛說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天想鬼,他當然就做鬼去了。鬼麻煩!鬼道裡頭的一天是人間一個月,鬼的壽命,短命的大概也有一千歲。一千歲你要想到,他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你就知道墮落到鬼道想出來要幾千萬年,你才能出得來。這不能去!地獄就更可怕,更不能去。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地獄道的壽命,短命的也是萬歲,真的是萬歲萬萬歲。地獄道裡面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多年,你看我們中國人很自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才兩天,你說你怎麼能去,太可怕了。《楞嚴經》裡面,世尊給我們講六道的狀況,地獄講得特別詳細,地獄那一段的經文在六道裡頭就佔二分之一。為什麼說這麼詳細?就是要你警覺,決定去不得。我們人在這個世間,造地獄的業因太容易了,墮進去之後想出來,就不是簡單事情,時間太長了,這是一定要知道的。這我們才曉得,這一生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這一生就空過了,那才叫真可惜。
世間這些事業,說豐功偉業,全是假的,一場空,毫無意義,我們要把它看清楚、要看穿。要認真去辦自己的大事業,這個大事業,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業,在本經裡面教給我們,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不著有,修一切善不著空,空有二邊都離,二邊都不執著。所謂修善就是利益一切眾生,幫助眾生覺悟,這就是修一切善。修一切善的方式太多了,說之不盡,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所表現的,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這個生活方式他就是修善。就是做出個樣子給人看,他真的放下了,他真的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像我剛才講的談禪法師,真做,一句話沒說,幾十年當中真正是奇人,不是平常人。所以,我們已經在佛法裡修學了,貪瞋痴如果說是一年比一年輕比一年薄,這就是功夫有進步。修要真幹,有智慧、有福德,智慧是不著有,一切能夠看破、放下,這是智慧;能夠利益眾生,能夠幫助眾生開悟,這是福德。
世間什麼是真正的福德?什麼是真正的大福德?世間人很少人去想這個問題。真正的福德簡單的說,要用我們一般世間人的話來講,是為自己生活著,沒有受別人支配,沒有受別人擺佈,這是真正幸福。自己一生活得自由自在,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真快樂!樣樣要是受別人限制,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哪有幸福可言。那我們自己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為獨立自由意志而生活?如其不然,那個枷鎖究竟在哪裡?要把它找到,要把它解除掉,脫離枷鎖,做個自由自在之人。實在找不到,佛給我們說了,枷鎖就是貪瞋痴慢,就是分別執著,就從這來的。所以,要繼續不斷的用功努力,再看破,再放下。底下一段說:
「但見諸相即著有,但見非相即著空」,著就是執著,心裡有就是執著,「見諸相非相,即二邊雙融,即無相無不相,得見實相」,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真實相必須了解一切法,它的體性,它的現象,它的作用,佛法裡常講的體相用。面面都見到,面面都看清楚,這是真相大白,你才真的徹底了解。我們凡夫只看到現象,沒有看到本體,只看到相,這就是著有;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見到一切諸相的本體,他不再執著現象,不再執著作用,他執著在空體上,他也錯了。凡夫執著法相,二乘人執著非法相,非法相就是本體,這個執著也是錯了。必須空有二邊都不執著,也就是說,一切現相當中我要明瞭體、相、作用,但是對於體相用這三方面統統不執著,你就得自在,執著就不自在,不執著就得自在。
「故云則見如來」,如來就是自性,就是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見如來就是見性。「見如來,故得如是無量福德」,這說出了無量的福德,什麼原因得的,是這樣得來的,換句話說,我們自己的本能完全恢復了。本能裡面,就是本性,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如來果地上是究竟圓滿的恢復了,你見如來,雖然不是圓滿恢復,也恢復了一部分。剛才說了,見如來就是見性,在大乘菩薩果位上,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本性,無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一品,見一分真性,雖然見的性不多,可以說很少很少,但是它的作用不可思議,所以無量福德。它有什麼作用?諸位同修你們念過《普門品》,《普門品》裡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現什麼身為眾生說法,破一品無明的人就有這個能力,諸位想想那個福德就可想而知。能夠分身,能夠變化,你們看小說,看《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破一品無明的人變化的能力,孫悟空比不上。孫悟空才只是七十二變,見一分本性的初住菩薩,他能夠分無量無邊身,他有無量無邊的變化能力,哪裡是七十二變能夠比的,那不能比!智慧德能都恢復,所以說是無量福德,這不是假的。
我們世間人實在講非常迷惑顛倒,每個人都有他親愛的人,能常常在一起嗎?辦不到!你要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你就辦到了。你的家親眷屬,無論他在哪一道你都看得到他,他說話的聲音你都聽得到他,他有困難需要幫忙的時候你就能夠幫助他,真正永遠不離開,你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復了。如果你是迷惑顛倒,自性當中雖有這個能力,可是被煩惱遮蓋,這個能力起不了作用,換句話說,父母親也好,妻子兒女也好,在哪一道受苦難完全不知道,根本就幫不上忙,縱然思念也是枉然。這裡面利害得失,一定要清楚。
讀遍大乘經,然後我們才真正明瞭,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偏讚淨土。淨土的五經一論,這六樣東西,只要依靠一樣,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需要用其他東西幫忙。大勢至菩薩講得很好,「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此地講的見實相、見如來,不假方便,一門深入。如果修學其他一切大乘法門,要不歸向淨土則一無所成,這是我們決定要知道的。為什麼?因為見思煩惱不斷你不能超越輪迴,沒有破無明你不能見性,道理在此地。縱然你的根基深厚,你能斷煩惱、能破無明,見性成佛,要跟淨土往生的去比一比還差得很遠。原因在哪裡?你不過是破一品二品無明而已,你的地位在圓教不過是初信、二信,別教初地、二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縱然他一品煩惱都沒斷,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得佛本願威神加持,就把他提升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八地,你怎麼能跟八地相比。如果我們真的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才曉得十方許多的菩薩,為什麼一接觸淨土法門他趕緊就要求生,道理就在此地。他在別的地方修行,從圓教初住到十地法雲地需要三個阿僧祇劫。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三、四劫就圓滿,三、四劫跟阿僧祇劫不能比。所以淨土法門十方諸佛讚歎。江味農居士一生功力都用在《金剛經》上,教宗般若,他行在彌陀,他每天功課是念佛,求生淨土,他做到了。他了解,他明白,不生淨土不能成就。
「欲修般若,不可落空,先將非法一面堵住」,這個非法就是空,決定不能夠落空,「腳踏實地,躬行實踐」,要認真去做。像江居士的做法,在民國初年,許多出家在家的大德,無論他修學哪一個法門,弘揚哪一個法門,他自己一定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在家居士江味農,我們看到了,好榜樣。出家的大德,像諦閑老法師,天台宗的祖師,倓虛法師,諦閑的學生,諦閑法師的傳人,也是天台宗近一代的祖師。學《楞嚴》的圓瑛法師,圓瑛法師的道場在上海,圓明講堂,他是專學《楞嚴》的。《楞嚴經》裡有一段很重要的經文,叫二十五圓通章,所以他的講堂叫圓通講堂,我去參觀過。老法師講堂有副對聯,寫得明明白白,他這個講堂叫三求堂,求什麼?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清清楚楚標明著,他就求這三樣,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我們在老法師《楞嚴經講義》的序文裡看到,他二十四歲聽《楞嚴經》,對《楞嚴經》有興趣,一生都在《楞嚴》上下功夫,《講義》是七十四歲完成的,這都是我們修學的榜樣。禪宗的大德虛雲老和尚,我們看老和尚最後的開示錄,這個從香港流通到台灣,我們也印了很多,是老和尚一百一十七歲的時候所說的,以後就再沒有了。這最後一冊開示錄裡面,我們展開來一看,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勸參禪的只有幾篇,不多。禪宗的大德。這是真正有修有學,真正有見地、有受用的這些善知識,我們要向他學習。
修善,修一切善,本經後面有說到,雖修一切善,絕不受福報,福報不要去享受,為什麼?一享受福報,諸位想想,四相不又都有了嗎?又著相了,又錯了。雖有福報不享受,諸位要知道,不享受的享受比享受紅塵福報高得多了。一般人看不出來,我們不拿別人講,現前擺在面前的談禪法師的享受,在今天全世界我們這出家人,無論哪一個都比不上他。我們吃東西要講究很多菜,他粗茶淡飯一個味,這個了不起,他已經萬法歸一了。身體健康長壽,面貌豐滿,這了不起!看他穿得一身破破爛爛的,就像虛雲老和尚衣服一樣,到處補補丁。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頭髮一年剃一次,身上沒有臭味,有清香,這人家比不上。我們三天不洗澡,身上就有臭味了,人家一年洗一次澡,身上清香。體質不一樣,我們是貪瞋痴慢、雜亂心體質,人家清淨心!人家是智慧身,我們是煩惱身,洗都洗不乾淨。這清淨身,智慧身,怎麼會一樣?他的智慧怎麼來的?放下,再放下,就這麼來的。
「法相、非法相皆不著,是用功之要訣。」而放下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積極的在做,放下是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妄想、放下一切享受,你所得到的是真的享受。這個所謂放下享受,這是假的享受,你所得到的是真實的享受,那是一般人無法了解的。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從反面來說,前面從正面說,這從反面說。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所以說菩薩修一切善決定不受福報,萬萬不能受,一受四相就具足。「無我人等相,我執空也,無法相,法執空也,無非法相,并空亦空」,這叫做三空。「是名三空,由見三空,從此精進,淨念相繼,便證清淨法身,故曰得無量福德,此即是理一心不亂境界。」這是我們從淨土宗名相上來說,淨土宗的功夫,上乘的功夫理一心不亂,跟禪宗裡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禪宗前面跟諸位報告,他們的功夫是觀照、照住、照見,到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照見是見性。照住是得定,是第二層的功夫,觀照是第一層的功夫,初學的,功夫真正能夠得力了,到照住就得定,到照見才見性。禪宗一定要見性才算是成就,這才超越三界,得定不行,單是得定,他將來往生就在四禪天、四空天,還是出不了三界,所以他不能算是一個成就。
證得三空,再精進、再努力就是淨念相繼,宗門裡面也叫無功用道。那個精進是自然的,絕沒有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就有執著,古德所謂說此處用不得力。但是他精進,不能用力,一用力就錯了,一用力就有四相,古人對這個境界也做個比喻,比喻得很好,這個比喻,現在一般人恐怕還難以體會,但是如細心一點的還是能體會得到。古人比喻划船,划船在精進努力的時候要划槳搖櫓,船快要靠岸的時候,就不能再划,統統要停下來,那個船自然往岸邊靠,那一段就是無功用道。一點力都不能用,船慢慢自然就靠上岸去,就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比喻也很有味道。所以諸位要曉得,圓初住以上的菩薩修行,因為他我相已經破了,我執法執都破了,初住。到等覺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怎麼修?都是這個方法修,那個境界很不可思議。我們現在天天用功,天天努力,都是在四相裡頭,沒破,這個相很粗。今天我念了多少佛,我讀了多少經,都有我,我讀的,我修的,我幹的,全在四相之中。見到三空,就是圓初住以上,那個時候精進跟我們現在這個方式完全不相同,已經證得清淨法身,所以得無量福德。
念佛,實在講念佛這個方法妙極了,它就是一門深入。我教給諸位同修的這個法子,這是很多年前我想出一個法子。念佛的同修不必多,要真正幹的人,湊熱鬧的人沒有必要,很多道場,他可以去湊熱鬧去。真正為了生死,真正為求往生的,念佛的時候要萬緣放下,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不逆。佛堂,佛像設在當中,便利繞佛,佛像前面一個空間是拜佛的,周圍是繞佛的,兩旁邊是止靜的。念佛的方式是繞念,也就是經行,繞累了你可以坐在旁邊,坐在那邊念,坐久了腿麻,可以起來拜拜佛,用這三種方式調節身體。我們一般共修會裡面有限制,要聽維那師的指揮,大家同樣的動作,當然很整齊、很好看,可是得利益比較上不容易。因為我們來參加共修的,每位同修年齡不相同、體質不相同,老年人拜佛希望拜得慢一點,拜快了他累吃不消,喘氣;年輕人一看到老年人拜得那麼慢,他不耐煩,他要拜快一點,這就麻煩了。繞佛的時候,年老的人希望走慢一點,年輕人要走快一點,這個又困難了,大家在一起共修常常生煩惱,就是為這些事情。所以我想了一個方法,怎麼樣?不要維那師,不要敲引罄、敲法器,不需要。我們就用個念佛機,佛號的聲音是統一的,繞佛,你喜歡快走你就快走,你喜歡慢走你就慢慢繞,各人繞各人的,拜佛是各人拜各人的,這個多自在,太自在了,在一塊共修,誰也不妨礙誰。
進了念佛堂之後決定止語,不講一句話,不給任何人打招呼,法師來了也不理,任何人不理,一心去用功。如果是精進念佛,日夜不間斷的,必須要有兩個護持的,護持是照顧茶水、飲食。一份一份做好,什麼時候你餓了,你就去吃一點,你去吃的時候也不要給別人打招呼,也不要給任何人講話,反正做好了一份一份擺在那裡。分量要少,我們提倡少吃多餐,因為吃多了、吃飽了昏沉,功夫就用不得力。少少吃一點點心,提起精神,你好用功。這個方式就太好了。你到念佛堂來,先到的你就先自己修,後來的後修,都不要打招呼,你有事情想提前回去,到時候你看看可以走了你自己走,也不要跟任何人打招呼。這個方式好!我在很多地方提倡,特別在南洋,南洋他們照我這個方法做,很得力,很歡喜。
用這種方式,像這個地方要繞佛的話,如果佛堂佛像供在那邊,你們就可以從外面繞,要放在這邊,你們繞佛就不能繞過來。這個樣子繞,來回這麼繞法,當中這塊地方提供給拜佛的人用,他拜佛在當中,對著佛像。這個方法很好。到以後我看到行策大師《念佛警策》後面附了一篇,他那個寫的東西跟我想的完全一樣。行策禪師好像是乾隆嘉慶時候的人,他那個時候就這樣做了。不過他們做的還是有法師領眾,四個人一班,那個時候沒有念佛機。四個人一班,他要十二個法師輪流領眾,就是一班繞佛的人出聲音念,拜佛跟止靜的人心裡默念不出聲音,出聲音就是繞佛的人。他一班繞佛,兩班止靜,這樣子輪流,日夜不斷,他用這個方法。跟我們想的方式是一樣,不過我們這裡不要用法師,就更方便。我這是提供給諸位同修,你們不妨在這邊試試看,用這個方法試試看,不需要法師帶領,而且功夫很容易得力。
讀經,好!一定要提倡,最近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一個星期也可以讀一次,我們用《無量壽經》為主,用《金剛經》做為輔助。《金剛經》的作用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然後才能夠做到老實念佛,《金剛經》的作用在此地。
「此節經文,從反面顯其必應三空之故,以明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便非清淨自性,便是逐妄、迷卻真性,起惑造業、苦報輪迴的凡夫。」江居士這段開示,字字句句都是真實之理、真實之事,但是要修到這樣的功夫,真是談何容易,所以他自己也不能不念佛;換句話說,我們在行持上還是要把念佛擺在第一,而將金剛般若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間,這就是自行化他,這就是弘法利生,就是菩薩道。底下這段很要緊。
「廣修六度萬行,而心中若無其事,湛然凝寂,不為所動,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實義,如此而行,既不著法,亦不著非法,二邊不著,即名中道。」中道是屬於大菩薩行,也就是說,菩薩的生活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就叫它做菩薩行,菩薩的生活行為。我們是處處著相,我們著的是有,有相,二乘人著的是空相,菩薩是空有二邊都不著。二邊不著怎麼個做法?廣修六度萬行,不著空,他不是不做,他做得很積極,很認真、很努力的在做,雖然做又若無其事,若無其事不著有,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無作是同時,不是把它分開,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一點要很細心去體會。如果能夠學到,好!最大的好處,你的工作不會疲勞,不會厭倦。我們一般人工作,做得會累、疲倦了,為什麼?他有做,他著相,他有做,有做當然就會累,如果他是無做,他一天做到晚做二十四個小時,絕對不會累,為什麼?沒做!怎麼會累?《普賢行願品》裡面,我們看十大願王末後的結論「無有疲厭」,他為什麼無有疲厭,就是因為他作而無作。所以他永遠不會疲倦,連續做永遠不會疲倦,不會厭惡,不會厭煩,效果就從這裡看。
真正功夫得力,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或是念佛,或是誦經,或是做任何一切事情,愈做精神愈飽滿,如果覺得很累很疲倦,沒有精神,幾句佛號一念,精神就提起來,一卷經念下去精神飽滿了,那就正確,證明你功夫得力了。念個幾篇經文、念幾聲佛號就累了想休息,那你門都沒進去,法味你沒有嘗到。你如果真正嘗到之後,確實是如此。還有一個現象,你的身體一年比一年好,在一般人是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比一年差,你不會,一年比一年好。身體也一年比一年強壯,縱然從前有些什麼毛病,你不必醫治自然就沒有了。為什麼?心清淨,諸位要曉得,心是主宰,身也是受心理的支配。所以現在有些高明的醫生,治病都勸病人著重心理健康,這很有道理的。心理健康,再重的病好治,容易恢復;心理面不健康,心裡面胡思亂想,病縱然很輕,會變成重病,無藥可救。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說的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菩薩思想是正知正見,這個正知正見就是空有二邊不著,這是正知正見。積極的去修六度萬行,這是修福,為什麼要修福?佛不能沒有福,沒有福就不能度眾生,要度眾生一定要有大福報,所以要修福。修福不享受,福報讓一切眾生去享受,跟眾生的緣就愈結愈深。所以不要自己享受,自己不享受是真享受,剛才說的,連體質都變化了。享受不是好事情,天天講求吃東西,古人講的病從口入。現在醫院裡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哪來的?吃來的。今天挑這個,明天挑那個,挑了一身毛病,苦不堪言。
誰享受這些美味?三寸舌頭,為它享受,全身都受累,想想看值不值得?不值得嘛。一身都要受它的累贅,就為了它三寸,你就特別愛這三寸舌頭,其他統統不愛,都不要,這不是愚痴嗎?一樣東西吃了沒有味道,沒有營養,你看老牛天天吃青草,從來不換第二樣,身體健康,牠也不生病。錯誤的觀念,造成了我們一生當中無量的煩惱,造成了身心一切的疾病,都是錯誤觀念造成的。由此可知,愈是健康的食物是愈簡單,愈簡單愈健康。世間人不知道,不懂這個道理,佛法裡面講得清楚,我們看看從古至今真正修行人,生活都非常簡單。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吃什麼東西?小饅頭兩個,吃了些什麼菜?青菜都很少,鹹菜,在我們看起來什麼營養都沒有。他九十歲的時候,你看他大概也只有六十歲人的樣子,看不出來。說話聲音洪亮,體力充沛,不需要人照顧,還是自己燒飯。穿的衣服,現在你們要是有機會到台灣,到台中李老師的紀念館去看看,他的一些遺物都陳列在那個地方。衣服補補丁的,襪子補補丁的,補了再補,他過這個日子。他是到最後兩年才接受年輕的學生照顧他的生活,他九十七歲往生的,九十五歲以後才接受人照顧。
我親近他的時候,他那時候大概七十一、二歲,他的體力年輕人趕不上。他帶著學生去爬八卦山,那個時候八卦山還沒有路,人車都很少,從山下爬到山頂,都是年輕的學生。他第一個爬上去,坐在那裡老半天,第二個人才來,他就笑笑,你們不行,比我差遠了。那年輕的學生都滿頭大汗,累得不像樣子,不如老頭子,身體輕快。由此可知,身體健康長壽與飲食關係不大,不要被那些賣飲食的人騙了,你真正明理,也就懂得養生之道了。所以在生活當中曉得怎麼去做,無論哪一種行業都得自在,這邊講的都是原理原則,統統用得上。
「經論有言,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此明著有者易為功,著空者難施救也。」這是佛經上常常有的比喻,須彌山是大山,著有著得再大再多,實在講還好救,著空沒救。著有是什麼?念佛是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有,你要是著有的話,念佛決定得往生。著空的時候就完了,他佛也不念了,他往生西方的意願也沒有了,這是必定落空,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這是講兩種不同執著,那個結果利害不一樣。末後我們再看「結顯中道」。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因此之故,法與非法都不能取,取就是執著。「下手方法,先令二邊不取,漸能空相,心地清淨。」這種修法是真實福慧雙修,諸位要曉得,不執著是慧,是真正的智慧。我們自性本有無量的智慧德能,因為煩惱分別執著把它障礙住了,今天我一切不分別,一切不執著,障礙就去掉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就往外透,智慧是這麼來的。所以,這個智慧不是怎麼修得來的,是自己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往外面放光。又能夠布施,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修福,福裡面最明顯的,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說的健康長壽,體力充沛,這是真正的福報。特別是中年以上就有這個感覺,你有地位、有財富沒有用,一身的病,那還是苦,哪裡能說是福?縱然有很多人侍候你、照顧你,還是病態。像李炳老活到九十五不要人照顧,這真是福報,這真叫大福報,要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身心跟大自然融成一片,這是真正的福報。所以漸能空相,心地清淨。
「由是而信、而解、而行,至於究竟,亦不過兩邊不著耳。」信是初發心,信解究竟是成佛,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菩薩修的是什麼?無非是看破、放下而已,看破再看破,放下再放下,沒有別的法門。我們是因為做不到,做不到這沒有法子,就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念佛人,與金剛般若的精神有沒有相應?有。金剛般若的精神是教我們空有都不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著空,西方極樂世界是有,這不著空;我們對於這個世間一切統統放下,不著有。所以念佛求生與本經的精神,空有二邊不著是相應的,完全沒有違背。佛在後面說的這首偈,今天時間雖然到了不能夠講,我們把它念一念,下一次回來的時候我們再繼續來研究。這幾句話用意很深。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是怕什麼?怕一般學佛的人聽了佛的教誨,空有二邊都不執著,最後他還執著佛法,佛講的法他還不肯放,還是執著。所以佛說到這個地方,真的是講到究竟、講到極深之處。佛所說的一切法也是因緣所生的,也不是真實的,也要放下,也不能夠執著。佛法尚且不能執著,何況非佛法。這是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其他任何宗教到最後不能讓你說連上帝什麼都要放下。我們佛法到最後佛也不要了,法也不要,你的心才真正恢復到清淨,真叫一塵不染。你還有個佛,你被佛污染,你還有個法,你被法污染,所以佛法也不能執著。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到這裡告一個段落,這段文我們下次回來再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