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讥他过」这点很重要,凡人都喜欢看别人过失,不仅看别人过失,还说人家的过失,这个造业就很多,叫口业如山。不知不觉造作了很多罪业自己还不知,还感觉自己很正直,用讥毁他人来表现自己正直,《感应篇》上讲的「毁人称直」,没想到这就是造恶业。其实真正的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必看人家过失,凡是遇到矛盾,一定是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找过失,绝不看别人有什麽过失。
自己有没有过失?肯定有过失。这世上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一种是你成佛了,那真的没有过失。可是你要知道,成佛了之后,你看自己没过失,看别人也没过失,你看自己成佛了,看别人也都成佛了。《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你说我成佛了,他们还没成佛,对不起,你还没成佛,肯定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说什麽话?他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本来是佛。这话讲得很清楚,他成佛了他就知道众生就是佛,本来就是佛,所以他眼中看众生全是佛。(可是我们这些众生,看到佛都把他看成众生,你看这事麻不麻烦?)这是一种,真的眼裡没有任何过失。
第二种人是叫一阐提,佛经讲的「一阐提」,中国意思就是没了善根的人,这种人是地狱种性,没了善根的,将来一定堕地狱。当然不是说他没善根,是他的善根被他的恶业深深埋藏住了,肯定造作无量无边罪业。就是这两种人说没过失。所以你看看,假如说我认为自己没过失了,那你没成佛,那你就是第二种,太可怕了!不是自己没过失,《了凡四训》上讲,凡人「过恶蝟集」,就像刺蝟身上的刺那麽多的过失,但是居然还发现不了自己过失,是「心粗而眼翳」,粗心大意,眼睛有了障碍,看不见自己过失。为什麽看不见自己过失?因为眼睛都往别人那儿看,看别人过失去了,当然就看不到自己过失。看人家过失,心裡想人家过失,口当然就很容易说人家的过失,身口意都造恶。这一点我们要是不注意,这个无形中的恶业积累起来那不得了,将来要堕恶道了,可不能怨佛没给你讲清楚。早讲清楚了,我们没注意,还以为自己念阿弥陀佛挺虔诚的,是很信很愿了,到时没往生反而堕地狱,那可不能怪佛。这叫真修行。你真想往生,就得断恶修善,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哪有说一个人想往生他不愿意修善?不可能,不愿意修善证明他不想往生。
底下『善护身业,不失律仪』,这是身体的造作,十善业道就是讲身口意的造作。身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个三条重戒,要把它戒得乾乾淨淨。不杀生,要知道什麽叫不杀生,当然杀害众生的身命就是杀生,除了身命以外,伤害众生的心理、伤他的心不也等于杀他吗?一个人要是恼火了,他等于是慢性自杀,恼火了身上就长毒素,毒素积累多了他就得死,就有病,气都会气死。所以我们不能惹人生气,我们不能够伤害人家的心,有一念伤害众生、恼害众生的念头,这就是杀生。如果不把这个戒说明白,我们还不知道,不杀生原来这麽深刻,说明白,了解了,那才出一身冷汗,原来自己造的杀业是无量无边,且不说学佛之前造的杀生害命的那些业,学佛以后,甚至三皈、五戒了,还在造杀业,都不自知。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杀父母,惹父母生气不就是对父母进行杀生?这可是五逆重罪。没点清楚,我们还不以为然。所以每一个戒它都是很深广。
不杀生如此,不偷盗也是如此。什麽叫偷盗?如果我们还有贪人便宜,佔便宜的念头,这就是偷盗。偷盗是不与取,不该你有的,你想着去拿去取,这就是偷盗。我们自己思惟一下,到底自己还有没有佔人便宜的念头?如果有,你这条戒都在犯,赶紧把这个念头打掉,不要想着便宜事,一切都有因果,没有佔便宜的,也没有吃亏的,该来的它就来,不该来的想也没用,我宁愿吃亏不佔便宜,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得到利益。为什麽?你戒行清淨了,你肯吃亏、肯忍让,绝不佔便宜,你修了德,也修了福,将来就有后福。
不邪淫亦复如是,都要从念头上去戒,不光是身不能造,身造那是重罪,念头上起歹念、邪念,这就是犯了邪淫,我们就得要认真的戒除。所以念头一起,立刻阿弥陀佛,佛号提起来,把那个邪念压下去。这一种习气是无始劫来养成的,确实不是那麽容易能放得下,就得要长时的薰修、对治。特别是年轻人,孔子讲「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就得要真刀真枪的戒,平时多读一些经论格言,最好能够多看「欲海回狂」。这部书,《安士全书》,印祖称为是「善世第一奇书」,讚歎周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说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那一定没错。「欲海回狂」对年轻人来讲,中年人当然也不例外,老年人还好一点,就得常常把这本书放在自己的床头、桉头,有空拿出来翻两段,细细的去读、去品味、去思考、去反省、去检点。我这本书看过不少遍,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另外天天早晚课都得发愿,我自己每天晚上做完晚课,特别还读一篇文章,蕅益大师「戒淫文」。这篇文章很好,大家想要的话,我可以让协会複印给大家,不长,大概也就是三、四百字,天天读,天天提醒自己。要知道这个习气是六道轮迴的根本,你不把这个习气彻底断除,六道很难出去,念佛都很难得一心。尤其是现代社会,这个社会污染极其严重,如果不真正下死功夫,真刀真枪断习气,很容易遇到境界诱惑又堕落。所以善护身业,要从心地上来护,念头正了,身业才能护得好。
「不失律仪」,律是戒律,仪就是威仪,威仪就是讲什麽?礼貌、礼节,不失礼。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讲礼貌,礼节不能缺,少了礼貌、礼节,这人与人之间就不和谐。礼可以多不能少,俗话讲礼多人不怪,多点礼没事,少了那就会有问题。我们学礼从哪学起?从《弟子规》学起,还有我们李师公过去编的一个《常礼举要》,就教我们为人处事怎麽样去行礼,很好,要反覆的去读,反覆的去学习。一个人懂礼貌,到哪都受人欢迎;如果是没有礼貌,或者礼节缺了,可能他的心还是挺好的,挺正直的,但是到哪都不受欢迎,为什麽?不懂礼。不懂礼在别人眼中看,这就是一个野蛮人,谁会欢迎他?所以儒家也特别重视礼,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你就不能在这社会上立足。所以礼一定要学,要认真的学。这个还有包括国家的法律,社会的制度规章、道德规范,一个团体裡面的规矩,这都属于律仪的范畴,我们都应该遵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你不遵守这些规矩,实际上就会让众生生烦恼。众生生烦恼,你很难跟他们相处,你也就很难度他们。
很多人都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就说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反而最难度,譬如说父母、夫妻、儿女,这是最难度的,反而不认识的人还好度。为什麽会这样?其实最亲近的人他们了解我们最多,知道我们的底细,我们自己常常又不注意,好像很熟了,很亲近,对礼节也就忽略了,往往就很难让人生欢喜心,因此很难度。所以佛法裡面你看四悉檀,第一个叫世界悉檀,这是讲令一切众生对你生欢喜心,这是度众生第一个要素,第一步。众生对你生欢喜心了,就喜欢亲近你,你才能够把佛法介绍给他,你才能度他。所以一般讲,一个人度众生能不能够法缘殊胜,你度众生效果好不好,首先看你自己的为人。譬如说夫妻之间,不要以为夫妻很亲近了,很多小礼节就可以无所谓,那不然,礼是一种润滑剂。就像一个先生出远门出差,如果回来带一个小礼物给太太,太太是不是觉得很欢喜?先生还常常想着我。这种礼它就是润滑剂。对父母也是这样,父母很久没见了,回家带些东西,问寒问暖,帮助照顾一下父母家裡,给父亲捶捶背,给母亲洗个脚。这些《弟子规》上教的,都是我们度众生的手段,你得让他先欢喜,他才肯听你的。
第三个『善护意业,清淨无染』,这就是讲要保护自己的清淨心,这个是修学的根本。心就是意业,这裡就是心地。怎麽样才能做到清淨无染?最重要的,刚才讲的,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甚至跟人家起矛盾、起冲突了,都不要想着对方错,只想自己错。对方是什麽?对方是佛菩萨示现的,这真的,不是假的,等你成佛了你就认同,他真的就是佛。那现在他示现的这些跟我起矛盾、起冲突,正是考验我、成就我。如果我一看对方有错,自己心就生恼了,已经是堕入烦恼当中,你自己就错了,烦恼当然是错了。只要能够保持心地清淨,不起烦恼,这就对,清淨无染。对人都谦虚恭敬,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萨,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就靠这个成就的,每一个人都是佛菩萨,造善造恶的全是佛菩萨示现的,唯有自己是凡夫,认真学习,只有学习的分,没有评价人的分。你有这样的正念,你的心就一定清淨。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这一段经文主要教我们放下,放下哪一些?『所有』,就是包括一切,没有不能放下的,都得放下,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样你才能往生。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一样执着,你就往生不了。所以你有没有往生的把握,有把握的请举手。为什麽觉得没把握?根本原因就是还有没放下的。你要真全放下了,你肯定举手,你知道自己肯定有把握。你就检点一下哪桩东西没放下?身、心、世界,身没放下吗?心,心裡的烦恼、牵挂、忧虑没放下吗?世界,这身外物有没有放下,包括儿女、亲人?这都是我们平常检点的地方。修什麽?就是把这些没放下的放下,这就是修。所以法藏比丘在这给我们做示现,这裡举出一些例子,『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这是讲身外之物。国城、聚落这是讲财产,不动产,当然也包括你的地位、你的威势。这个国,谁有国城?国主就有国城,皇帝、领袖、总统、主席这些,一国之主。法藏比丘过去都当过国王,他做世饶王,放下了,出家修行。聚落这是讲都市、村镇、乡镇这一类的。一个国家有最高的领导人,也有地方的领导人,譬如说一个市的市长,那就是拥有一个聚落,一个县的县委书记那就是一个县的主管。法藏比丘当年都做过这些,他真的放下了。
这裡特别要提醒,放下不一定是指事上要放下,事放不放并不是很大问题,最重要心上要放下,心不能执着这些东西。譬如说地位,国家的领导这是个很高的地位,乃至这个地方,省长、市长、县长、书记,这一些都是职位,怎麽叫放下?第一个,首先我不去争,争肯定是没放下。现在你看很多人都竞选,竞选就是不放下了,古人真正有德行的人哪裡敢去竞选?要知道坐在那个交椅上,那要负责任的。当官不与民做主,那还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个造的罪业就多了。所以古人有智慧、有德行,他们都宁愿隐居深山,不敢出来承担这些任务,就怕什麽?责任太重了。要是做不好,造的业就深了。做得好,没什麽功劳,应该的,做不好那可有罪业。所以古人都没有敢说竞选,甚至你去请他,他还躲着。你看刘备去请诸葛亮出来,诸葛亮就躲着他,不愿意跟他见面,三顾茅庐,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才出来。出来之后那就得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这样的因缘那就好,享清福,诸葛亮高卧隆中,那多好,生活清苦一点,心很安定。所以这个绝对不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