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流通分,它是专门劝我们修学信愿行,以信愿行三资粮做为《阿弥陀经》的宗旨,修行的宗要,蕅益大师的《要解》裡面给我们介绍出来。这部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劝信、劝愿、劝行,这个行就是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念这个名号。《观无量寿佛经》主要讲到淨土往生的理论,也就是心淨则佛土淨,讲这个理论,同时把极乐世界的三辈九品给我们介绍出来。另外修学的方法,《观无量寿佛经》介绍了十六观,十六种念佛的法门,有观想、有观像,还有持名。前面十二类统统都是观想念佛,第十三、十四、十五这三种念佛是观像念佛,到第十六是属于持名念佛。放在最后的是持名念佛,我们知道最后的是压轴的,压轴的就像唱戏,最精彩的那个戏放在最后。这个持名念佛恰好也跟《阿弥陀经》裡介绍的持名念佛就完全相同。《无量寿经》这是淨土第一经,它也是介绍持名念佛。所以淨土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都劝我们持名念佛。
我们念佛该怎麽念,就很清楚了,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需要再劳烦用观想、观像。有的同修他就比较喜欢用观想,念佛的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这种庄严相好,好不好?当然也可以,这是《观经》裡面讲到的方法,但是总不如持名那麽方便,这一句佛号谁都会念,很容易。观像也不如持名那麽方便,观像你总是要拿着这个佛像,老看着它,这是观像念。你不能离开它,一离开它,这功夫可能会中断。持名就相对容易很多,持名你随时随地都能念,走路也能念,做家务也能念,平时等车也能念,你来协会搭地铁,地铁上你就可以念佛,一点不妨碍,所以这个是最为方便的方法。这是什麽?属于特别的法门。
第四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是《四十华严》裡面的最后一品、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是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发愿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到极乐世界这个十大愿王才叫圆满。这经文裡面讲的,「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讲得很清楚,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现前才能成就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在哪儿圆满?要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所以普贤菩萨他是华严经主,带领着这些华藏世界的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只有在极乐世界才能得大圆满。《华严经》被认为是佛经裡面根本法轮,经中之王,而到最后它导归极乐,导归到哪儿?导归到《无量寿经》上来。那《无量寿经》更是经中之王,王中之王。
还有淨土第五经是《愣严经》裡面的一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跟「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两章放在二十五圆通最后,也是压轴的,说明也是最重要的。这两位大菩萨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手,大势至菩萨修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所谓「都摄六根,淨念相继」,这个淨念是什麽?就是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这个念就是淨念,一句接一句,不中断、不夹杂,也没有怀疑,你就是淨念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修学的法门。大势至菩萨,在夏莲居老居士有个《淨修捷要》裡面讲到,他是淨宗初祖,他是在法界裡面首先、率先领导大众修念佛法门,他领导的是五十二个位次的菩萨。五十二位次是什麽?《华严经》裡面讲的从初信位到最后妙觉位,五十二个位次。十信就是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五十了,然后加上等觉和妙觉,五十二个位次,妙觉就是圆满的佛位,成佛了。成佛了还在念阿弥陀佛吗?对,成佛也在念阿弥陀佛。世尊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就给我们示现「住奇特法」,师父今天才刚刚讲到,住奇特法是什麽?就是念阿弥陀佛,念佛三昧,住在这个念佛三昧当中,成了佛还在念阿弥陀佛。这说明什麽?整个《华严经》裡面所讲的五十二个阶级,没有不念佛的,都念佛求生淨土,这是大势至菩萨选择的法门。这一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所谓是淨土宗的《心经》。这是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淨土五经,让我们知道个大概,从而更晓得《无量寿经》的地位,它是淨土的第一经。
底下我们就开始正式来学习这部经。根据古时候的讲经贯例,我们知道一般在讲经之前要讲个玄义,讲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天台家所用的方法;《华严经》,贤首宗他们通常是用十门开启,讲得比五重玄义就更複杂,它用十个科目,五重玄义是五个科目,这个是所谓把经典裡面的概要给我们先介绍出来。经典很长,没有去认真的进入这些经句的讲解之前,我们先把这个概要说出来,让大家懂一个大概。而且往往老修的人很喜欢听玄义,因为玄义是讲经的人他自己的心得报告,他学这部经他的一个心得体会,所以老修的人对这部经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他不需要你去解经文,他直接听你修学这个经有些什麽样的体会。这是古时候讲经的方法。但是我们现在,可以说现代人一般能够接受这种方法的很少。为什麽?主要是这种方法毕竟是太複杂。黄念祖老居士注这部经的时候,他也是用《华严经》的十门开启,《华严》架式讲下来,恐怕大家都不愿意再听下去了。所以,首先对于我们初学来讲,先学习经文,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学习这部经的玄义,这样就比较好。
我们师父上人在李炳老会下学习经教的时候,李老跟学生们讲,现在讲经也不能够用古时候的五重玄义或者十门开启来讲,太複杂了,没人愿意听。怎麽讲?先讲个讲经缘起,然后就直接讲经题,再讲一个人题,人题就是译经者。我们人题都基本省略了,因为刚才只是粗略介绍了一下,这部经有五个原译本留存下来,一一介绍也太複杂,等于讲佛教历史了,我们就把人题就尽量的省略。刚才只是非常简单介绍,而且也介绍了会集这部经的人,夏莲居老居士,人题我们已经带过了,现在我们主要是讲经题。
一部经的经题是全经的总纲领,题目本身就把这部经的要旨就显示出来了,看了经题真的对全经的大义就能够有所了解,所以经题就非常重要。本经经题,我们现在用的会集本的经题,它也是个会集,把原译本的经题进行会集,没有任何自己添加的字,而且这个会集真的是天衣无缝。这个经的经题主要是来自于两个原译本的经题,一个是宋译本,刚才我们讲到的宋朝的西域沙门法贤法师译的,它这个经题叫做《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这是一个经题;另外一个是取自汉译本的经题,汉译本的经题是《无量清淨平等觉经》。这两个经题一合并,取宋译本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取汉译本的「清淨平等觉经」,汉朝的译本是第一个译本,宋朝的译本是最后的译本,一头一尾,取了这个经题,会集起来,没有自己加一个字,或减一个字,真的是非常的完美。而这裡头的意思也是涵盖得很圆满,可以说是把整个淨宗法门的义理全部都含摄在其中了。
我们来仔细的看这个经题,这个经题可以分成八个小段,第一个是「佛」,第二是「说」,第三是「大乘」,第四是「无量寿」,第五是「庄严」,第六是「清淨」,第七是「平等」,第八是「觉」,这八个小段。这八个小段叫别题,「经」是通题,所谓通题是每一部经都有这个字,这是通题,别题是其他经没有的。我们先讲别题。第一个是「佛」。佛者觉也,它的意思就是觉,觉悟的觉。觉什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个。自觉就是自己觉悟,自己觉悟了还得觉悟他人,让众生也觉悟,最后都圆满了,这就是成佛了。这个佛字,它是印度梵文音译来的,它的全称应该叫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就用第一个字「佛」。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当时中国的字彙还不多,所以翻译佛经中国的文字还不够用,往往为了译经就造了很多字,这个佛字就是当时造的字,人字边一个「弗」,这个弗是中国原有的字,取这个音,人字旁是代表佛是个人,是个觉悟的人。
觉悟的人,觉就包括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方面。第一个自觉,什麽叫自觉?我们这些六道凡夫都没有自觉,就是没有觉悟,都在迷惑颠倒。不仅包括我们人,还包括天道,天道有二十八层天,天裡面很多是凡夫,也没有觉悟。底下的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更是不觉。我们听到这个话可能有点不服气,「你说我不觉,我迷惑颠倒,我看我还不至于」。佛讲的这个标准很高,真正到不迷的状况,这是讲到究竟的这种境界,实际上至少是初住位以上的菩萨,为什麽?他烦恼都断尽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也断了。断尽了三种烦恼,这见性了,见性就等于成佛,天台宗讲的分证即佛,这才是真正不迷了。把这个标准再稍微降低一些,刚才讲的是大乘菩萨的标准,小乘的标准这个觉是阿罗汉,就是你出三界了,你至少把见思烦恼给断了,你才能叫做觉。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必须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你才能够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没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为什麽?那是错误的,那是迷惑颠倒的知见。怎麽办?你就放下自己的意思,不要有自己的这些知见,要以佛菩萨知见为自己的知见,就对了。我们知道自己迷惑颠倒有个好处,就是至少不会傲慢了,谦虚一点,然后你才能够虚心的来学习佛法,求真正的觉悟。
自己觉悟了之后,第二个叫觉他。觉他,让别人也要觉悟,不能是自己觉悟了,把人家丢掉不管,那叫小乘自了汉,这个心量就小,慈悲心就不足,换句话说,这个觉也没完全觉透。一定要什麽?要发起大乘菩萨心,不仅自己觉悟,还要帮助别人觉悟。而且这种帮助要主动帮助,不能够说等别人来求我了我才帮助,那个慈悲心还是不足。所以本经经文裡面有一句话说,作众生「不请之友」,不要人家请你,请你,你架子太大了,你看到别人需要,你立刻就要帮助他,他没有请,你也要帮助。菩萨虽然在自觉和觉他,他都在这麽做,可是他还不圆满,如果是圆满了的话,那就成佛了。所以,自觉、觉他,到觉行圆满了,这就是佛。
佛不是专指某个人,佛、菩萨、阿罗汉就像学校裡面的三个学位,阿罗汉好比是大学裡面的学士学位,菩萨好比是硕士学位,佛就像博士学位,最高学位是佛,证明佛法是教育,它不是真正的宗教。宗教裡面讲究神、上帝,那只有一个,人是不能够成为神的。可是在佛法裡面,每一个人都能成佛,就好像在学校裡面每一个人都能够拿博士学位,只要你真干,你按照这个课程修,你毕业了,圆满了,你就成佛了,你就拿到这个学位。再低一点的有菩萨这个学位,有阿罗汉的学位。所以证明佛法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认识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应该把佛教做为教育来学习它,不能够搞宗教、搞迷信,这就失去了它的核心。
这个「佛」,在此地就特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是给我们示现了,在三千年前示现他得到了究竟圆满的果位,他证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牟尼佛他在年轻的时候,十九岁以前,他是太子,将来要继承王位的,为了求解脱、求觉悟,他就捨弃了王位,出家苦行学道,最后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睹明星悟道就成佛了,开始教学,他教学四十九年。他十九岁出家,到三十岁证悟,然后教学,一直到七十九岁入灭,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他老人家是办教育的,他每天就是从事教学工作,而且是义务的教学。所以他真实的身分是什麽?就是一个义务的教育工作者,他是教育家。而且他像夫子一样(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不管谁来学他都接受。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身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只要来学,他都教。所以他也是搞多元文化教育,我们师父称他为多元文化的教育家。
我们学佛就要学他那个样子,什麽叫学佛?佛怎麽做,我们也怎麽做;他从事教育工作,我们也从事教育工作。当然教育工作不一定说一定要上台讲这就叫教育,学校裡面有教师、教员,还有职员,职员是护持教育工作的,弘法的、护法的,都是在办教育工作。我们要把佛教本来的教育的面目要复兴起来,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佛弟子的使命和责任。如果不办教育,搞宗教迷信,那就错了。甚至现在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佛教,有企业的佛教,把佛教当企业来办,挣钱,搞分店;还有搞旅游的佛教,名山大川很多,宝刹很多,搞旅游收门票;还有学术的佛教,大学裡面上课研究佛教历史,搞学术的研究,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旅游的佛教、企业的佛教,这都不是真正的佛教。现在更有甚者,还有邪教的佛教,那是搞什麽?搞迷信的,坑蒙拐骗的,打着佛教旗号骗人钱财,这是邪教。这些我们都要认识清楚,我们要回归到真正释迦牟尼佛原版的那个佛教,就是佛陀教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