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刘克雄教授主讲) ◎ 2015.8.2 启讲于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编号: 56-181 / 共 32 次讲演
▲视频下载
教授:首先,昨天我们的课程,同学们有什麽问题可以提出来。倘若暂时没有问题,我们进行下一个字,翻开五十六页,「阜」这个字,树师同学妳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阜ㄈㄨˇ,阜是高大山丘的象形。
备注:《说文》:「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
典籍所见:(1)大陆。《诗经.小雅》:「如山如阜,如冈如陵。」(2)旺盛。《诗经.郑风》:「叔在薮,火烈具阜。」(3)丰厚。《国语.周语》:「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4)肥大。《诗经.秦风》:「驷铁孔阜,六辔(ㄆㄟˋ)在手。」
阜为部首字,偏旁作「阝」,凡由阜组成的字,多与山丘有关,如:陡、陟、降等。
常用词:物阜民安。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这个阜字:
板书:
《说文》说是「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是高大的一个陆地,这种高大的,是一种土丘,没有石头的,所以它说是「山无石者」。从甲文到小篆都是这样写,意思是什麽?这个土丘可以一阶一阶的往上走,阜。也许同学们会问,为什麽到小篆这样写?
板书:
我们说过甲骨文可正写、可反写,在甲文裡面,你也能够找到反方向的。小篆它这个方向就是我们现在习惯用的,也是根据甲骨文来的。这是这个象形,山丘。翻到会意后面,同学们有一个「降」汉字,会意的字例裡面,多少页?
学生:二百四十八页,是陟。
教授:看二四八页:
板书:
这是甲文,甲骨文。
板书:陟
看到这两个脚印,脚趾头向上是吗?表示两个脚印往上走,陟。我们刚才说,甲文这样写,这个方向,你看到这裡,它就反过来写了,陟。看到这个字,金文跟甲文很相近,到小篆有点变化(笔画),由小篆再变化到隶楷。所以从金文、甲文就很清楚看到两个脚印往上走。把「陟」这个字我们把它看完,由低向高处走是会意,尤其是甲文可以看到拾级而上。所以《说文》说:「登也。从阜,从步。」段注说:「缘而步也。有层次可寻。」典籍我们引到一个《诗经》,一个《出师表》。《诗经》说:「陟彼高冈。」这裡的「陟」很清楚,同学们告诉我什麽意思?登,登上高冈。《出师表》裡面,我相信有很多同学一定都背过这篇文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裡的「陟」是由往上走这个本意引申为什麽?升高、升迁的意思。另一个我们想找「降」字,有吗?
学生:没有,好像。
教授:好,我们没有举例。
板书:
降它就是脚印往下。这是往上,往上爬;这是往下走,升降机的降。虽然我们这本《汉字入门》,我没有引到这个例子,这很容易认识,这是两个脚印往下,在甲文尤其清楚。再回到我们刚才第几页?
学生:五十六页。
教授:五十六,阜。首先,同学们翻开《说文》的内文,看它的反切。房九切,同学们找到吗?
板书:房九切
教授:房九切,那到底是四声、是三声?阜。声调:平、上、去、入四声,一般取决于反切下一个字的声调,「九」是第几声?第几:
学生:三声。
教授:第三。所以它应该是第三声,读它为ㄈㄨˇ,不读它为ㄈㄨˋ。这是告诉同学,对注音符号有疑问的时候,最根本就是看它的反切,反切的上字是它的声符,反切的下字是它的韵符,兼管声调,是这个原则。我们以前说,文字学广义的包含三样,告诉我:
学生:形、音、义。
教授:形、音、义,字形怎麽写,字音怎麽读,字义是什麽。
板书:形 音 义
我们汉字三要素,有字形,这个「阜」是这样写;有字音,它是房九切;有字义,它是山无石者,高大的山丘,形、音、义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广义的文字学就包含这三样形、音、义,形,讲字形;音,讲字音;义,讲它的字义。为着教学的方便,现在各大学裡面分为三部分来教学,侧重字形的叫文字学,侧重字音的叫?
学生:声韵学。
教授:声韵学。侧重字义的?
学生:训诂学。
教授:训诂学。所以这三样,字形、字音、字义,它本来是一起的。因此,我们现在说是汉字入门,侧重字形,实际上离不开字音跟字义。譬如这个字(阜),一碰到问题,注音是第四声ㄈㄨˋ,有怀疑,有疑问,我们马上要应用到反切。反切又是什麽东西?是属于声韵学的问题。所以这下它都牵扯在一起。这是说明一个文字的三个要素,形、音、义。因此我们没有办法说光讲字形,我们这门课叫汉字入门,光讲字形,字音、字义不管,这不可能的事。字形兼字音、字义,只是我们侧重于让各位先有个基础认识,文字最基础的认识,所以我们叫入门。把这个基础的认识弄清楚之后,接下来你再慢慢的可以深入研究《说文解字》,这是要有步骤。我说到这裡,同学们有问题吗?
学生:老师,请问反切下字的音调,古时候跟现在会不会有不同?
教授:对,我们会受现在讲的国语的影响。实际上反切是中古音,不是现在的国音。因此,我们往往会被现在的国语所误导,本来切出来,譬如这个九,现在读三声;有的不契合,那是因为反切是中古音。隋朝:
板书:隋 陆法言 切韵
我们现在讲声韵学,用的是《广韵》。
板书:广韵
《广韵》,宋代最早的韵书。这个时代,看,说出来增加你的印象,什麽字?
学生:隋。
教授:隋代,唐朝以前那个隋,有个人叫陆法言,他跟几个朋友在一起讨论韵的问题,因此他们编订一本书叫《切韵》。这是我们中国最早最早的一本韵书,《切韵》。到了唐代,隋后面是什麽?
学生:唐。
教授:唐。到了唐代,文字就慢慢增多了。因此到了唐代,就把这些新增加的字又收编到裡面去,叫《唐韵》。
板书:唐韵
这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唐韵》是根据隋代的《切韵》增广,多收一些字,《唐韵》。到了宋代,唐后面就是宋,宋代又把后来新增加的字,又把它蒐集进去,编成这本书叫什麽?
学生:《广韵》。
教授:《广韵》。所以《广韵》是根据《唐韵》来的,《唐韵》是根据《切韵》来的。《切韵》已经亡佚,《唐韵》也亡佚,可幸《广韵》完整,我们现在所还能用到很完整的《广韵》。所以《切韵》虽亡,《唐韵》也亡了,不要紧,《广韵》俱在。它是根据《切韵》、《唐韵》增广而来,所以前面的《切韵》、《唐韵》虽然亡佚了,不要紧,我们还有《广韵》在。所以《广韵》是我们研究声韵学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书。就像我们研究字形,《说文解字》是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书一样。这是说到《广韵》。
敦煌藏经洞被一个英国人、被一个法国人盗走很多,六马车、六驴车,他们都精挑最好的带走。现在大英博物馆,法国国民图书馆裡面那些个宝贝就是敦煌的。敦煌藏经洞裡面发现有《切韵》的残卷。
板书:残卷
不完整,但是已经是弥足珍贵,让我们来对照《广韵》。所以像敦煌的这些哪怕是片纸、隻字都是非常宝贵,用来对照,譬如《切韵》用来对照《广韵》,非常有价值。这是附带说到,刚才提到《切韵》,我们最早的一本韵书。我们现在说反切,标的是隋唐以前的字音,不是标的现在的国语,明白吗?反切。所以反切你会发现,有时候你会发现跟现在的国音很多不一样,因为它是标的是当时隋唐以前的中古音。这个问题也许以后我们还详细再谈到,关于反切。
到底什麽是反切?也许不清楚,不要紧,先翻到最后面,我们有个「声韵略说」,先看三百八十六。声韵的问题,我只能够给同学们一个最简要,让你有个简单的概念,简单正确的概念。一开始你看到,我引到的就是我的太老师季刚先生,他的《声韵通例》有这三条,根据这三条就可以做出这麽一个简单的表,看到这个表吗?什麽叫「音」?是由「声」和「韵」拼起来,所以字音是由声和韵组合。像刚才反切上字,房九切的「房」,这是声;房九切的「九」,就下面这个韵。
再翻到后面有一个表。接下来第二节反切,我又引到黄季刚先生,他说:「反切之理,上一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何韵;下一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何声。质言之:即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声。」后面就根据黄先生这一段话,我们举一个例。
板书:
我们举这个字「同」,相同这个同,这个字音反切是徒红切。反切的上字只取它的声符。
板书:
徒的拼音是这样吗?应该还有个第二声,ㄊㄨˊ。「红」的拼音,
板书:
ㄏㄨㄥˊ,都会吗?这好简单,小朋友一年级就学的拼音。反切徒红切,就是来切「同」这个音,也就是说同这个字,古时候没有注音符号,它用两个字来标音,这两个字拼起来就是这个字的字音。所以所谓「切」,说清楚了,就是拼音的意思。明白吗?很简单。
它有个小麻烦,反切的上下字,上字要把韵给去掉,只用它的声,我用红色的粉笔;下字只用它的韵,声符要去掉,用红色的粉笔。所以把这两个字拼起来,上字去其韵,下字去其声:
板书:ㄊㄨㄥˊ
ㄊㄨㄥˊ,清楚吗?简单吗?所谓反切原来这样简单。「徒红切」,切这个「同」字。这是在这裡我们先明白说到的反切。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厂」,树师妳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文 金文 小篆。厂ㄏㄢˇ,厂是山边石崖的象形。甲文、金文及小篆像山石的崖壁,上部突出,其下人可居。
备注:《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象形。」段注:「厓,山边也。岩者,厓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也。象形。谓象嵌空可居之形。」
厂(ㄏㄢˇ)本义古今罕用,只用作部首,凡由厂组成的字,多与房屋、山崖有关,如:原、厓、厚等。
教授:这个同学们看过一次就明白了,不必怎麽样费事说解。尤其你再加上段注,说「人可居者」,是说石壁下面可以住人。
板书:
像山石石壁突出来,底下可以住人。这是厂,这个本意是如此。现在只作部首。有没有疑问?应该没有疑问,很简单。这是从甲文、金文跟小篆都一样。翻过来,树师妳读这个「玉」字:
学生读诵: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玉(楷书)。玉ㄩˋ,玉是将几片玉用绳子串起来的象形。甲文中,像几片玉用绳子繫成的一串玉,「丨」这一竖是串玉的绳子,两端的绳子外露,中间有三道、四道不等的横线,代表一片一片的玉。金文和小篆,串玉的绳子两端不再外露,到了隶书的字形,为了与王字区分,不使溷淆,才在小篆的字,多加了一点,成为今天我们通用的玉字。
备注:《说文》:「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ㄙ)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按:古人佩玉,是用来时时警惕自己,学习玉的美德。)
典籍所见:(1)玉製成的。《论语.阳货》:「玉帛云乎哉?」(2)尊美他人之辞。《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3)珍贵的,精美的。《文选.左思.吴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
玉是部首字,凡由玉组成的字,多与玉石类有关,如:璧、玺、玦等。
常用词:金玉良言,亭亭玉立,抛砖引玉。
教授:继续看后面那个「王」字,把它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文)(金文)(小篆)。王ㄨㄤˊ,王是古代国君端拱而坐的象形。甲文王字,像人端拱而坐之形,隶楷王字的写法,自甲文、金文、小篆递变而来。
备注:
典籍所见:(1)君主。《礼记.乐记》:「王此大邦。」(2)尊称。《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3)统一天下。《孟子.公孙丑》:「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常用词:君王,王子,内圣外王,王公贵戚。
板书:
教授:好,之所以这个「玉」字,讲解之前顺便要看这个「王」字的原因,有人在电视上讲解这个「玉」字,说王旁边这一点就是玉。玉是很贵重的,这位先生引用《史记》裡面《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要用十五个城池跟赵王换那块「和氏璧」,可见壁玉是多麽贵重。他是说王旁边这一点是玉,玉是非常贵重,因此只有王才能够拥有,所以我们文字裡面,王旁边这一点就是玉。你如果在电视机上听他这样讲,而你事先对这个玉也不认识,你一定会点头称是,对吗?嗯,很有道理。好,接下来他说,如果把这点放在「王」的上面,那是什麽?
板书:主
天下共主,主。有道理吗?是,真有道理。这个玉是那样的宝贵,王才可以拥有,这个玉如果放在王上面就是天下共主,这种说法是他个人的臆说。而这种说法在电视上面讲不太合适,会误导电视机前的观众,完全误导。
第一个,我们先认识「玉」是什麽字?我们课本上,刚才同学们看了。
板书:
小篆这样写,这是一片一片的玉,当中这个符号(丨),可以读它为ㄍㄨㄣˇ。(丨)这个符号代表绳子,把这一片一片的玉串起来,是什麽?一串的玉。玉这样写,就是用绳子把几片玉串成一串。在甲文裡面,你可以看到:
板书:
有这样写的。
板书:
有这样写的,这是绳子露出来的絮,鬚鬚。这是串这几片玉的绳子,所以有三片、有四片不等,这是玉的真正它字形的结构。到了小篆就规整化,这个绳子不再外露,就规整化了,写成三横一竖,这是玉。
许慎在《说文》说:「石之美有五德者」,一种美石它有五种美德。哪五种?第一,「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论语》裡面我们看到,夫子是温、良、恭、俭、让。温,「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你看这一片玉非常温润,用来体现一个君子人修养很好,修养得非常的温润。一个人看起来修养很好,像孔子一样温良恭俭让。所以玉本身它很温润,是仁德的表现:
板书:仁
「仁之方也」,玉。第二,「䚡理自外,可以知中」,是什麽表现?「义之方也」,看到吗?一块是玉石,它往往有些纹路在外面,这种纹路是从裡面发出来的,它没有任何掩饰,它不会有文过饰非,所以是义的表现。看起来很温润,是仁德的表现。它有些纹理,似乎是有些瑕疵,它是从内裡面发出来,它没有文过饰非。一个君子人难免偶尔有些过失,但是当他偶尔犯过的时候,就像太阳暂时被乌云遮住,人皆见之,他不文饰;等他改过以后,又一样的光辉,人皆仰之。这是君子对自己偶尔有过失,他不文过、不掩盖。所以这玉上面的纹理是从裡面发出来的,毫无掩盖,这所谓的「义」的表现。两种美德了。第三种美德是什麽?你告诉我:
学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教授:这块玉,你敲它一下,声音清脆悦耳,而且可以传得很远,这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智之方也」。这是第三种美德。第四种是什麽?读一遍:
学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教授:你看这块玉很温润,温温润润的,你以为它很柔软,你想把它弯过来试试看,你用力试试看,它怎麽样都不弯。你再用力,它「不挠而折,勇之方也」。真正的勇,不挠而折,我们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第几种了?第四种,四种美德。还有一种,我们一起读:
学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