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刘克雄教授主讲) ◎ 2015.8.2 启讲于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编号: 56-181 / 共 32 次讲演
▲视频下载
教授:现在複习一下我们上次讲过一个「气」字。
板书:气。
本是天上的云气重重叠叠,后来引申到孟子说的浩然正气。孟子说怎麽样养浩然正气?
板书:忠恕。
朱熹的注解好简要。
板书:尽己之谓忠。
「尽己之谓忠」,尽自己的心力,把自己分内的事情负责做好。第二,恕。孔夫子在《论语》裡面,他说得很清楚,「己所不欲」,怎麽样?
同学:勿施于人。
教授:「勿施于人」。引申为什麽?宽恕、包涵。你一定能够理解,包括孔夫子本人,人生来并非圣贤,总偶尔会不自觉的疏忽,犯些小过失。如果你看到别人他无意的,他疏忽了,他犯些小过失,我们能够不责备,能够用恕道来包容你的朋友,那你就能做到了恕。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你只要平时做到这个字(忠),尽你本分把你分内的事负责做好,我是教书的,我负责把这门课把它教好;你当学生的,你负责把上课听讲的把它消化吸收。忠,尽己之谓忠。恕,我们慢慢修养自己,能够有宽宏的度量,看到别人一些小过失,你马上想到人非圣贤,你能包容他,因为你自己也偶尔会不自觉的有些小过失。所以这个恕也是你我都能做到的。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做到忠、做到恕,而且要像《论语》裡面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常常(省是反省)想到我做到了吗?能够这样,今天你做到忠恕,你就培养了一点正气;明天再做到忠恕,你正气又增长一点。你继续努力的这样做,你自然能够培养出一股孟子说的浩然正气,而这种浩然正气是需要日常生活裡面慢慢培养。孟子还说到,不可以揠苗助长。记得这故事吗?
学生:记得。
教授:所以,我们讲文字学是认识这个「气」,原来本义是天上的云气。然后引申到为人处世,我们就想到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修养之气。然后又引申到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还记得吗?
学生:记得。
教授:那个气是什麽?
学生:气势。
教授:他说一篇文章以气为主,你说这篇文章你打开来看,我看不出哪裡是气,看不着,也摸不到,拿起来嗅一嗅,也闻不到。那气是什麽?我曾经做过比喻,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你看到一颗一颗珍珠非常美丽,但是贯串这串珍珠的那根线你是看不到的。文章的气也正如这样,一篇文章由一个一个的字组成一句一句,由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组成一个小段落,由几个段落组成一篇,这一个一个的文字就像这串珍珠项链的珍珠,你都看到了,但是当中那根线你看不到,这就是所谓的气,文以气为主。所以文章,你为什麽要写这篇文章?你想表达你内心你想要说的意思,是吗?所以你写这篇文章,你就直接的用来表达你内心的意思,不必去做很多修饰、形容,所谓辞达,要达意。这样的话,你这篇文章写下来,你就不会被其他不相干的文字所干扰,你就能做到所谓的气。
所谓「辞」,文辞的辞,辞达而已矣。你要表现的意,你用文辞最重要就是要达意。所以,文章是如此,诗、词,这些韵文也都是如此,也都需要注意到所谓文气。我曾举例说要体会文章的气,要各位试试看,关起你书斋的门,高声朗读谁的文章?
学生:孟子。
教授:孟子,处在战国那个时代,战国那个时代,学术相当发达,以现在的话说,是知识爆炸的时候,所以各家的学说都在那裡宣扬自己这一派的学说。所以我们看到先秦诸子,在战国时代这些诸子的文章,你就会发现各家都有它的特色,都在尽量维护他那一家的思想。他想要说什麽,他的思想,都尽量用各种方法来维护。荀子,他的文章是非常的锻鍊,而且非常的周密,你寻不出任何破绽。你看、你读完他的文章,你一定会点头,是的。读过他的《劝学》吗?《劝学》最好找出来读一读。你如果读《墨子》,你也能够发现,墨子的文章,真是那样严谨,你挑不出任何毛病,你读完你也会点头。这是用来说明,先秦诸子的文章,他都尽量用各种方法来维护他的思想,表现在文章。荀子,墨子是我刚才说的。那孟子呢?他就滔滔如长江大河,「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记得吗?所以他的气势,我个人认为,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气势最盛。所以要领略什麽是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领略这个气,朗读《孟子》,你很容易感受到什麽是气。
板书: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
他的《典论论文》裡面提到这个:「文以气为主」。所以我们讲一个气,相关的我们想到非常重要的,如何养我们的浩然正气?一天一天慢慢累积。当你每天都三省吾身,我有没有做到这一个(忠),你还会起心动念吗?你还有什麽邪念吗?更不可能做出坏事来,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气。相信吗?不信你就去做,你一做你就知道。
正气,文章的气,我们还说到什麽?一个人的气质。如何使自己气质显得很高华?在我们学习文字学的同时,我们碰到像这种地方,我就很愿意多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关于儒家的、关于道家的他们的学术思想。这是儒家的。道家的我们也碰过,哪一个字?
板书:
水,象形,就是画的水波。
板书:
古代竹简,它是一条一条的,你横写,它有时宽度不够。所以,现在这个水变成直写。还有我们说过一个字?
同学:车。
教授:车字。
板书:
教授:它本来也是横的。这是竹简,书写的工具,受它的限制。让我们也了解到,我们中国古代的典籍为什麽是这样竖着写?不像现在流行的横着写?这当然也是受竹简书写工具的影响,从上往下。然后,习惯上现在是从右至左,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这都是受到书写工具的影响。下一个是「羊」,树师帮我念一下:
学生读诵: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羊ㄧㄤˊ,羊是一隻羊的象形。小篆是从后面看,上像头和角,中竖画像身及尾,两横画像四足,下像其尾。
备注:《说文》:「祥也。从 ,象头角足尾之形。」按:狩猎遇羊,羊不会伤人,肉可食,皮毛可为衣,是大吉祥。
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金文,是羊头的象形。(引备一说)
羊是部首字,凡由羊组成的字,多与羊或美好的意思有关,如:美、祥、养、善等。
常用词:羔羊,羊毛,亡羊补牢。
教授:羊这个字在甲文裡面的写法,有文字学者,他们认为是羊头的象形。演变到小篆,许慎看起来就说它是,从羊的后面看,前面是羊角、头,然后是身体、四脚、尾巴,小篆。这裡我们看到,《说文》裡面说「祥也」。「祥」,看到「祥」跟「羊」在声韵上有关係吗?把「羊」和「祥」这两个字的反切,按十七部属于哪一部?都把它查出来。
再把我们这个书后面的反切上字表,查查这两个字的四十一声纽。「与」跟「似」,看属于哪一个纽?
板书:羊,与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
教授:羊,与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反切上字,一个在喻纽,一个邪纽,不在同一个声纽,表示这两个字(羊、祥)是叠韵,同在一部是叠韵。《说文》裡面告诉我们说,「羊,祥也」,用祥来注解羊。我们马上就想到,昨天我们说过的声训,是吗?
学生:是。
教授:所以要同学们勤于动手翻《说文》,反切查出来,声纽查出来。这个工作,以后你们常常要做,不能偷懒。这一本《说文》,你们以后也会「韦编三绝」,等你三绝之后,那也就有进步了。在这等于是複习了昨天的声训,是吧?
学生:是。
教授:这裡还要说一点,「羊,祥也」,根本不必看底下,以后我们学完了形声字,你就明白了,根本不必看它的反切。这个「祥」,从示羊声,这是它的声符(羊),用羊来注这个字(祥)的字音,叫形(示)声(羊),明白吗?既然用羊来注音,当然这个祥最早也就读羊,明白吗?所以这些,我就是故意要让你麻烦一下,动动手,翻翻《说文》。实际上,它(祥)是形声字,「羊,祥也」,看都不必看底下这些,马上你就知道,第一个反应,它(祥)是形声字。
形声字,(羊)这是声母,(祥)这是声子。声母、声子之间的关係,那必定在最早它(羊)是用来注音的,最早是同音。后世慢慢音变,可能会变成什麽?声变了成为叠韵,就像这个(与是喻纽)、(似是邪纽)声变了,韵(十部)还一样;或者韵变了,还保持双声,不外乎这两个。最早应该是同音,它是用来注音的。
我们先把这几个动物先把它讲完,到六十页,同学们看到大象的「象」字。
学生读诵:象ㄒㄧㄤˋ,象是一头大象的象形。甲文是画一头大象的形状,右为象头、象牙,突出长鼻的特徵,左为象身及象尾。因侧视四足只见两足。借喻为「象形」、「现象」等。
备注:《说文》:「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按:这是根据小篆作的解释。
典籍所见:(1)象牙。《离骚》:「杂瑶象以为车。」(2)法令、法律。《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3)效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象是部首字,从象的字有「豫」,本义指大的象。
常用词:印象,气象,万象更新,包罗万象。
教授:好,我们看到甲骨文,它会像别的动物吗?除了大象之外,它不可能像别的动物,因为什麽?牠的特徵,牠的鼻子很长,还有象牙。甲文,它有横写、有竖写。而金文,它这裡是竖写了,渐渐演变到小篆,再到隶、楷。我们都能看出,长鼻子,还有长的象牙,这种特徵。《说文》说是南越大兽,可是我们想到,除了南越,为什麽我们中国河南省它的简称叫什麽?
学生:豫。
教授:豫是什麽?原来是,「象之大者」。河南省为什麽称豫?古时候有象,而且有大的象。所以这个象不只是南越,我们河南以前也有大的象。
板书:
加了一个手,这是右手的右字。手牵着大象,有所作为。把《说文》的「为」翻开,一百一十四页,这个「为」字在甲骨文清楚的是这个样子,它只是把这个转过来,把大象竖写,上面是加一个手,牵着大象。甲骨文慢慢笔画有些讹变,变成小篆。在我们《说文》,现在同学们翻开的这个「为」字,是由甲文慢慢演变过来,变错了有些笔画。
这个字,到我们这个经学大师许叔重,「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他是五经无双,东汉的经学大师,很可惜他看不到甲骨文。所以碰到这个小篆,真是伤脑筋,那个「为」字,他最后看来看去,就说它是母猴;如果他看到甲骨文,就很清楚是大象,手牵着大象,有所作为。所以像这种地方,许慎他有时根据小篆做的解释,我们如果找到了确实的证据,像这个字,我们可以修订它,因为他当时没有机会看到甲骨文。
假如我们现在也看不到甲骨文,各位同学,你直接看《说文》的那个「为」字,那个小篆,许慎说是母猴也,也许你会认为是别的形相,因为它确实很难认,这个字。很庆幸我们现在能看到甲骨文的资料,解决了很多在东汉时候只能根据小篆来做说解,有许多可以说是一种臆测,自己的臆说。我们现在有幸有很完整的甲骨文资料,那天我介绍过,甲骨文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有本书叫什麽?你记下来没有?
学生:记下来了。
教授:叫什麽?
学生:《甲骨文集释》。
教授:它的好处是集各家的说解集在一起。譬如这个「为」字,他就会集各家,唐兰怎麽说,郭沫若怎麽说,然后他集合各家说解。最后他自己还有个按语,他会赞同哪一家的,或者这几家说法他都不赞同,他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对我们来说,是很方便参考,这是《甲骨文集释》。如果同学们看到这个书上面,它当时是什麽?是刻钢板油印的。知道刻钢板吗?
学生: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