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二十一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21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七面,從經文看起: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一段,標題是「明即相見性」,說明就在相上也能夠見性。但是這個條件要不著相,才能夠見到性,著相就見不到自性。「諸相即一切相」,《金剛經》上這樣的句子很多,凡是說到『諸相』,不但包括一切現相,連『非相』也包括在其中,非相就是我相,也就是空,空有都包括在這兩個字之中。「祇須徹底明瞭皆是虛妄,則相不障性,即見如來,何必滅相,即相可以見性,猶金之於器也,相實不可斷滅,因其本由性現也。」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廣。『見如來』就是見本性,也就是見真心,亦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換句話說,真正的自己,這個叫「見如來」。我們為什麼見不到自性,見不到真心,見不到自己本來的面目?全被妄相障礙了,我們執著在虛妄假相當中,而將自己本來面目喪失,本有的智慧德能都不能夠起用,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
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是能變,諸相是所變,不但這些現相是所變,就是連虛空也是自性變現之物。我們現在曉得,虛空也不是真實的存在,它還是屬於一個虛妄相。在過去,諸大德們常常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尤其是用夢做比喻的最多。本經最後,末後這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共舉了六個比喻,六個比喻還是以夢為主。夢境,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不但有人物,所謂是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連虛空都有,夢醒了之後,一切有為法沒有了,夢裡面那個無為的虛空也沒有了。由此可知,虛空也有生滅,當你夢境現前的時候,虛空現前,夢醒之後虛空沒有了,虛空也有生滅,可見得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存在。現代的科學比從前實在講進步很多了,過去的科學家認為有物質存在,縱然他們觀察到原子、電子、粒子,還以為那是存在的。近代的科學家發現沒有物質,所謂只有場,這是現代科學上的名詞,是唯一的存在。也有科學家發現只有波動是存在的,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是波動變現出來的,這個說法與《般若心經》裡面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很接近。我們被這些假相、幻相所迷,以為這些東西都是真實的,以為這些東西都是真實的存在,把自己的真性反而障礙住了。
佛告訴我們,像諸佛菩薩一樣,他們徹底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有,確實是有,不能說沒有,有是幻有,有是假有,所謂是當體即空,有跟空是一樁事情,它不是兩樁事情。如果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一切諸相就看破了,明瞭就是看破,看破之後你不會再去執著它。不去分別、不去執著,它就不障礙性,自性就完全顯露,所以說即見如來,就見性了。因此,見性不必要滅相,相本來不礙事的,你何必去滅它?起個念頭去滅相,已經著相,已經錯了。為什麼不要去滅它?因為它是空的,相根本就不存在,你要動個念頭去滅它,這已經是多事,已經錯了。相不需要滅,只要不執著它,佛法教人只要認清楚它,認清楚它是看破,不執著它是放下,你在萬相當中就得大自在。
所以即相可以見性,在這個條件之下,性相一如。這也是本經後面所說的「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就是萬法一如,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很深,因為一如實在講它就是一樁事情。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迷在妄想當中,起無量的分別執著,佛法難懂難在這個地方,難在習慣上就分別執著,現在佛教我們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把一切分別執著都放下、都捨棄,這個事情就難了。可是,你要是不放下、不捨棄,如來所說的意思的確很難體會,開經偈上常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即相可以見性,下面有個比喻,猶金之於器,這是古人不得已用這麼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性體,把器比作諸相,這一切相都是金做的,離開金就沒有器,離開性就沒有諸相,一切諸相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們今天講一個能變,一個所變,這都是不得已的說法,因為能與所兩樁事情。我們要去體會它,能跟所是一不是二,能變就是所變,所變就是能變,能所是一,不是二,就正如金跟器一樣。我們用黃金做個佛像,金比喻作性,佛像比喻作諸相,性跟相的關係是一不是二,要從這個地方深深去體會。然後你才曉得性相的關係,性相是不可分,性相不可滅,相滅了,性也滅了,性怎麼可能滅?
所以,佛法常常教我們斷除諸相,那個斷不是在相上講的斷,是你心裡面執著的念頭要斷,斷這個。斷你分別執著一切相的念頭,從這個地方斷,那就對了。相實在不可以斷,因為它是性現的,但是相為什麼是假的?諸位要曉得,相是剎那在變化的,相會變,性不會變。就如同黃金,金不會變,像會變,我喜歡佛像就造一個佛像,喜歡菩薩像,佛像不要了,再把它改造成一個菩薩像。所以,相是千變萬化的,但是它的本體不變。佛就是教我們找到那個永遠不變的,所謂證得,證得永遠不變的,對於千變萬化的幻相你就能做主宰,做主宰就是我們常講你就得自在了。凡夫迷失了自性,在一切幻相裡面不得自在,為境所轉,這個生活就苦不堪言。如果你要是明瞭,那就是像《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不會被境界轉,你能夠轉境界,這叫得大自在,這才是真正的受用。
「不執著,即不為相所轉,且相反為我所轉。」這就是剛才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關鍵就是不執著。《金剛經》自始至終就是為我們說這樁事情,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都是不執著的意思。不執著,就不會被這些諸相所轉,不為它所動。只要你不被外面環境所動,你就能夠認識環境,你能夠明瞭環境的真相,於是你在環境當中自己能做主,這就是境為我轉。「凡夫執著,住法相生煩惱」,這是講六道一切凡夫無不如是。住就是執著,執著一切法,像前面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諸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相,這四相就是一切諸相的歸納。我相跟人相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動物,包括一切動物,眾生相包括一切植物、礦物,壽者相是講時間的相續。眾生相可以說是空間,壽者相可以說是時間,時空裡面所有一切的萬物都包括在其中。因為執著所以生煩惱,這裡面的煩惱就是佛法裡頭所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就生這些東西。
「修行人厭惡世法,住非法相生煩惱。」的確不少修行人厭世,要離相。在佛法裡面,就是小乘,聲聞、緣覺,於是他們執著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一切有他捨離掉,他執著空。執著空也生煩惱,生什麼煩惱?無明煩惱。他見思煩惱沒有了,但是他有無明,無明是什麼?對於一切法的真相他完全不了解、不明白,所以他也見不了性。「佛教人不可執著,亦不可厭惡。」為什麼不需要厭惡?因為所有相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說得非常徹底,非常究竟。你真的明白了,一切順境裡面你就隨著順境過,也不要生歡喜心,沒有什麼好歡喜的,假的;逆境現前就隨著逆境過,也不要執著,為什麼?也是假的。所以那個歡喜、厭惡的心,這個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於是你的心在順逆境界裡面永遠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一念不生。那個受叫正受,你在天堂,沒有樂受,清淨的;在地獄裡面,沒有苦受,清淨的,它受是平等的,這叫做正受。
凡是不平的,像經上常講苦樂憂喜捨,這是凡夫之受,不是聖人,凡夫有這個受。這些受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因為它是因緣生法,它是靠外面緣生之法。苦樂憂喜捨也是緣生之法,凡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本經後半部,那就說得比前半部更要精彩,說得究竟徹底。所以教我們不可以執著,也不要去厭惡,一切都隨順、隨緣,不要攀緣,攀緣就起心動念,就有執著,隨緣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修行,修什麼?修真心,所以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就真正會用功,保持你心地的清淨平等。起作用的時候,就是智慧光明。
「吾人用功,須先觀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後能照見。」這個地方講了功夫三個層次,觀照,照住,照見。這三個層次通一切佛法,雖然有許多佛法講的名詞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譬如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功夫的層次,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名稱不一樣。功夫成片就是觀照,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同樣一樁事情,同樣一個境界,所用的名稱不相同,這個要知道。觀照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常講提起警覺心,這就是觀照功夫。大乘經上任何一句一偈都可以拿來做觀照的功夫,譬如這部經上所說的,這句所說的「若見諸相非相」。《金剛經》不一定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惠能大師在這一句裡頭開悟,後人就覺得這一句了不起,這一句是《金剛經》的中心,其實《金剛經》上句句都是一樣的,任何一句都能叫你開悟,任何一句都能叫你用功。
諸相非相,非相就是當體即空,一切萬相皆是當體即空,都是緣生之法,緣生之法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無自性就是無自體,當體即空。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常常提起這個觀念,我們對於在一切境界裡面苦樂憂喜捨都沒有了。你才能在所有境界裡保持清淨心、平等心,跟一切諸相接觸保持你的清淨平等,《無量壽經》上經題「清淨平等覺」,這叫觀照。我們今天這個功夫不能得力,原因在哪裡?讀經的時候偶爾提一下,聽經的時候提一下,聽完之後又忘掉了,還是被境界所轉,這就沒用處了。這個念頭要時時刻刻保持,不能放鬆,所有一切相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功夫用久了,自自然然不執著,自然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叫照住。照住是功夫成就了,就是我們常講他得定,得三昧,佛法裡面講得三昧。到照見,那見性了,見就是見如來,就是見本性,見性才是功夫的真實成就。
但是見性,有見部分,有見圓滿,在大乘佛法裡,大乘,像天台所說的藏通別圓,通別圓都是屬於大乘。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了,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見性之後他有什麼樣的能力?我們以初住菩薩做個例子,圓教初住菩薩,大家讀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樣的身,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諸位知道,身是假的,才能隨便現身,隨心所欲的變化,如果是真的,真的就不能變了,真的就死了。所以它是假的,可以隨著眾生的念頭,跟它起感應、起變化。菩薩是不是有心要現這個身?不是,菩薩沒有念頭,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現相是怎麼現的?隨眾生心現的,眾生有感,自自然然就現相。三十二應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那就不曉得多少種身相,無量無邊的化身。照見,這個能力就恢復,這個能力是我們今天講的神通,在佛法裡說這是本能,我們自己自性裡本有的能力。現在這個能力被煩惱、被所知障障礙住,不能現前,依照這個方法用功,觀照、照住到照見,我們的煩惱、障礙統統除掉,我們的智慧本能又恢復了。所以,大乘經上常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所得的那一切都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新得的。
功夫要知道怎樣用,《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方法簡單扼要直截了當,真正是從根本下手,就是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一切都不執著,生心是生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這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我們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穿衣吃飯點點滴滴,要提起觀照,觀照什麼?利益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這一切範圍很大,不是為我一家,不是為我一族,不是為我一國,也不是為這個地球,是要為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心?這個心與本性才相應,我們的真心、本性原本就是這麼大,要不是發這麼大的心,修行就不相應,就得不到效果。一定要發廣大心,心大了,我們穿衣吃飯也是行,行就大,跟你心一樣大。就像世尊在本經開頭給我們做的樣子,我們向佛學習,就是上求佛道,向他學習。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依照佛的教導去做,做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看,做一個榜樣、做一個模樣給他看,這就是下化眾生。所以在事相上就有規矩、有儀規,樣樣守規矩,樣樣都守法,這就是下化眾生,這叫做學佛。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要給世間人做個好樣子,好的標準就是佛在經典上所說的。《金剛經》文字不多,所說的、所舉的例子都是綱領,這是我們比較難以體會,難懂的。像《無量壽經》就講得詳細,處事待人接物就說了許多原則,還是屬於原則。這些原則都可以應用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叫學佛。雖然事上樣樣做得如法,心裡面要觀照,要觀照一切皆空,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我們還要拼命去做,還要認真去做,給眾生做個好榜樣給他看,度眾生。能這樣去做,把自己就忘掉了,經上常講的無我,不要去斷那個我,不要去除我,逐漸我自然就沒有了。我如果沒有了,問題就解決了,你的煩惱、憂慮、苦難,乃至於生死輪迴都沒有了。為什麼?必須有我才有這些東西,我沒有了,這些東西全都沒有了。所以到照見那就得真實受用,可是諸位要曉得,圓初住就照見了,照見得並不圓滿,一直要到究竟佛果,照見才圓滿。從圓初住到佛位總共有四十二個階級,是很長的路要修。
「用功最要是作觀」,就是前面講的觀照。最重要的作觀,觀是什麼?就是現在講的觀念,要把我們舊的、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這叫做觀照。「作觀即是改變想法看法。」我們從前的想法、看法都錯了,都把諸相看作真的,都以為這些諸相是我可以得到的,錯了!如果你是這麼個想法看法,那就很可憐,你所作所為都是六道輪迴業,你沒有辦法脫離輪迴。我們說得很多,無論你修得怎麼好,你修福也好,修定也好,修慧也好,無論修得怎麼好,只要不能出輪迴,就可以說你得不到結果,這叫造輪迴業。如何脫離輪迴?就是要把那個想法、看法轉變過來,像本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面對著境界,無論順境逆境,心裡起心動念,順境裡面歡喜心起來,一想到經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歡喜心馬上就冷下去。逆境裡面煩惱、瞋恚現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瞋恚也降低了,這叫修行,這叫功夫。所有一切境緣裡面,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常常想到經典所說的這個,這是真相,這是事實真相,讓我們恢復清淨心,恢復平等心,這叫觀照。所以,這個功夫一時一刻都不能離。
實在說,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很深,今天外在的境緣,就是物質環境跟人事環境,對我們的誘惑力量是無比的強大,幾個人能招架得住,能不為外境所動。因此,修學佛法的人很多,成就佛法的人很少,萬分之一都沒有,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都沒有,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我們面對著這種狀況怎麼辦?真的明白,真的了解,我想他自然會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唯有這個法門,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在現在這個環境當中,可以成就。《金剛經》雖然好,理論方法都說絕了,你試著去做做看,看你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還搞輪迴業,這就可怕了。我們講《金剛經》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勸大家老實念佛,曉得大乘的理路我們行不通,不是這個根器,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我們講《金剛經》的目的就達到了。
「凡夫見思皆不離執著,即是錯誤。」見思,見是見解,思是思想,凡夫的見解、思想總離不開執著。離不開執著就是造輪迴業,六道輪迴,三途苦報,就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吾人終日所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乃無常苦空無我聲,當體即空,則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羅蜜多聲。」這是江味農居士在他《金剛經講義》裡頭教給我們一個觀照的方法,舉個例子。平常我們所聽到的,這的確是我們生活環境當中,你在環境當中怎樣去起觀照。聞是耳聞聲,耳聞聲會了,眼見色也會了,鼻嗅香也會了,舌吃飯也會了,樣樣都會。可見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穿衣吃飯,無不是般若波羅蜜多,那就是你每天所修的,你所行的是般若波羅蜜多,那個不一樣。你看看世間人所行的是三途六道,自己所行的是般若波羅蜜多,不一樣,同在這個境界裡面,兩種不同的結果,這要會,不能不會。
你所聽的一切音聲,你所看的一切色相,要曉得這是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是什麼?是無自性、無主宰,它是緣生的,自己不能做主的,這無我。當體即空,事是有,理是空的;相是有,體是空的,擺在面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二邊都不執著,空有不著。怎樣不著空?隨緣起事,在一切事相上隨緣,不著空;雖然隨緣一切事相,知道所有一切事相當體即空,絕不執著事相,這就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執著,二邊不著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要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圓滿真實的智慧,所以學佛之人,應該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這叫學佛。
念佛人是不是這樣?是的。念佛人是最高級的究竟圓滿的大智慧當中,這是很多念佛的人自己都不曉得。可是念佛講求的要老實念才行,一面念佛,一面心裡還有牽掛、憂慮,那個不老實,那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如果是住在般若波羅蜜之中,念佛求生淨土必定是上輩往生,那是穩穩當當的,這個一定要曉得。所以要認真去學習,學了在生活上馬上就用得上,效果很顯著,但是不要執著這個效果,為什麼?效果也是假相。像我平常常說的,如果真正學佛,觀照功夫得力,不必照住,觀照功夫得力,眼前的效果是健康長壽,身心快樂,相貌圓滿。相會轉的,相隨心轉,因為他心清淨、他心平等、他心慈悲,他相貌一定是一天比一天好;身體體質會改變,身體會一天比一天好,縱然有什麼疾病,不要去治,它自然就沒有,這是效果。這種效果也不能執著,曉得它是正常的,因為相隨心轉。身是跟心最貼近的一個相,心變了,相就變了,一般稍微細心的人應該都能夠觀察得到。心胸險惡的人,相貌很可怕,所以說殺氣騰騰,你見到那種人你會汗毛直豎。可是你見到佛菩薩,大慈大悲,你會感覺到他的光明和藹可親。
所以相隨心轉,人常常養善心,養慈悲心,養真誠清淨平等,他的相貌、身體怎麼會不好?可是諸位不要以這個做目標來學佛,那又錯了,還是搞六道輪迴。這是個自然的現象,不必去理會它,根本就不要去理會它,只一味的在清淨心上下功夫,在慈悲心上下功夫,清淨心是修慧,慈悲心是修福,福慧雙修。慈悲心是對人,幫助別人,全心全力幫助別人。這個幫助就是像以往所說,我們自己穿衣吃飯都是幫助別人,幫助他什麼?我們做個好榜樣給他看。不管他看見看不見,我自己要守法,要守規矩,一絲一毫都不苟且。人沒有看到,還有鬼神看到,還有諸佛菩薩看到,還有諸天看到,樣樣都要做個好榜樣。所以說給盡虛空遍法界的人做好樣子,這叫大慈大悲,要在這個地方修。所以,事要認真,心要明白,不要有迷惑。
「此經經文,乃至一切大乘經,無論何句,皆可作觀」,前面說了,不只是「無住生心」,字字句句都可以作觀,不但是本經,一切大乘經都可以。「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就是觀照的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把我們舊的觀念改過來。「則受用無窮,讀經是經轉我,作觀則為轉經。」由此可知,經上常常講受持讀誦,受持就是作觀,就是轉經。「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這是修行人第一步的功夫。所以我們修行從哪裡下手?從讀經,特別是對於現代人。現代人煩惱、習氣深重,環境不好,環境不好就是誘惑力量非常強大。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應付?讀經是最好的方法,比念佛、念咒都好。因為念佛、念咒,說老實話,要不是念到定功現前,也就是念到三昧現前,不起作用,你很難得利益。讀經有什麼好處?經裡面講很多道理,理明白之後,的確能夠對你思想、見解、行為會產生很大的變化,你就得好處。對現代人來講,讀經比念咒、念佛好處多,可是要會讀,本經註解裡頭也有不少地方教給你怎麼讀經。讀經要一門深入,不要常常換,初學的人常常換經不是好事情,為什麼?心不定。讀經的目的在哪裡?求定心,一部經容易得定,這叫一門深入。這部經要念多少遍?那也是每個人根性不相同,要念到心清淨,以這個為目的。念到妄想雜念都沒有,以這個為目標就對了,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那我就再念。
我教大家念《無量壽經》,在大乘經裡面,《無量壽經》好,為什麼?《無量壽經》在經文上來看比較淺顯,意思大家都能看得懂。不像《金剛經》,《金剛經》念的人很多,真正懂得的人沒有,因為它裡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很不容易體會。不如《無量壽經》好,《無量壽經》都是講現前一些事實,你念了會懂,知道應該怎麼去做,所以讀這部經好。我叫大家一開頭念三千遍,有很多人覺得三千遍已經太多了,問我能不能再減少一點,減少恐怕你不得力。三千遍念完了以後再來問我,還是妄想雜念很多,怎麼辦?再繼續念。念到一萬遍,功夫才得力,才得力是什麼現象?妄念或有或無,比從前少了,但是還有,怎麼辦?你再去念十萬遍,一定要把妄想雜念念掉,有這個東西就是大障礙。等到哪一天妄想雜念都沒有了,你可以出師了,所有一切大乘經你可以任意去涉獵,你就可以廣學多聞。先要從一門深入,然後才可以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擴充你的智慧,因為你已經有定,有定力,再多接觸統統是智慧。如果你沒有定力,還有妄想、還有分別執著,你接觸太多,你煩惱就多,那就不是智慧。心中有定,接觸得多,就不是煩惱,智慧就增長。古人常說,這都是教修行人,「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人緣好,認識人很多,是非就很多,知道的事情多煩惱就多,一個道理。
所以學佛講求一門深入,只學一部經,從一部經裡面入三昧。得到三昧之後,那時你認識人多,知道事多,都變成智慧,就不是煩惱。所以智慧、煩惱就是在一心跟雜念,亂心就變成煩惱,一心就變成智慧,就這麼回事情,這是非常重要。讀經,初步讀經是以經轉移凡情,凡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把這個東西念掉。這個東西念掉之後,你就生智慧,心清淨生智慧,觀照功夫現前,那個時候就是你轉經。轉經,換句話說,把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那就是轉經。經在哪裡?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都變成受用。所以是「更為重要的功夫」,如果得不到真正的受用,不算是功夫,一定要得到真正的受用。
「古德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這句話說得好,為什麼?「若一覓真,即成為妄」,你要想找真,這是妄想,妄想沒有了,顯示出來的就是真。妄從哪來的?世尊在《楞嚴經》上說得好,他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是諸妄的根源,這根源從哪裡出來的?原來從知見立知。知見是真知真見,真知真見裡頭再要去找真知真見,這就是妄,不能找!真知真見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張開眼睛見,當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見是真見,你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什麼?這是花!這就是立知,這就妄,就變成妄見,你就有分別、有執著,就錯在這裡。諸位要曉得,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第一念是正知正見,第二念就錯了,第二念就分別執著,就有好有醜,麻煩就大了。諸佛菩薩的本事是永遠保持第一念,不會叫第一念轉到第二念,這就是佛菩薩。凡夫第一念的時間太短了,一剎那之間就變成第二念、第三念,變成無量的妄想、雜念,我們保不住。學了佛,聽說真如本性,又三藐三菩提,聽說這些名詞還要去找,那又錯了。世尊在這部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也是假的,也不可以執著,你要執著就又錯了。佛是叫你不執著,佛所說的也不能執著,也都包括在裡面,連不執著也不能執著。教你心在境界上保持著如如不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見就是佛知佛見。
諸佛菩薩為我們現相,現身相,現種種身相,就是下化眾生,現的相做給大家看的。無論現什麼相有個原則,決定是覺悟之相,不是迷。凡夫是迷相,凡夫在六道裡頭不管受什麼身,都是迷惑顛倒相;諸佛菩薩在六道裡頭教化眾生,無論現什麼相,覺悟不迷之相,做這個樣子給大家看。相乃身教,說法是言教,念念幫助一切眾生是意教,身語意利益一切眾生從無間斷,這是佛菩薩,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所以,佛法裡頭只要息妄,不能有一念去覓真,也就是講,我有個念頭我要明心見性,念佛的人,我要一心不亂,只要有個念頭,我要一心不亂,你這一生一心不亂永遠沒指望。為什麼?因為這個念頭就是亂心所,它就是障礙,你怎麼能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怎麼得來的?老實念,念到功夫自然成就了,一心不亂就現前。不能存這個念頭,存這個念頭錯了,參禪的人存一個明心見性,他永遠不會見性。所以說,若一覓真,即成為妄。「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現」,真心不要去理會它,只要把妄念除掉,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怎麼除?減少,觀照功夫得力,妄想自然就減少。譬如讀經,你讀經就不可能有妄念,讀經的時候一起妄念,經就會念錯了,所以很容易攝心。你一天念兩個小時,你就修兩個小時,就是修行。
而且讀經,我們過去在講席當中曾經多次的報告,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個方法很好,對現代人來講,特別是現代知識分子,非常有效。讀經就是持戒,戒律的定義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的時候,不但身不會做壞事,你讀經一定坐在那裡規規矩矩的讀,身不造業;口在念經文,沒有罵人,口善;心裡面專注著經文,沒有散亂,沒有妄想,這就是諸惡莫作。而一切大乘經是如來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真言,真正是止於至善,讀經就是修善,這是世出世間第一善,讀經是修善。所以,戒律就成就。讀經剛才講了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讀經,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念一個小時就是在修一個小時,念兩個小時就是修兩個小時。只要每天修,不間斷的修,有個幾年下來自然得受用。受用表現在哪裡?表現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使你的生活有規矩,就是自然符合戒律;你的心清淨,這就是定;你的觀察能力比過去深得多,這是智慧。戒定慧三學就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夠幫助你處理一切工作事務,乃至於待人接物充滿了智慧。
讀經是修行的第一步,熟透了,應用到生活上,你就是不懂什麼叫觀照,自然符合觀照,自自然然觀照功夫你就用了,用了你自己還不曉得,這叫妄心分分除。所以學佛的人,煩惱、妄想、雜念、憂慮、牽掛一定是一天比一天少。這個一天一天那是很有功夫的人,像我們初學應該是一年比一年少,這應該可以看得出來。到功夫再得力的時候,是一月比一月少,如果果然能夠是一月比一月少,你一定法喜充滿,你會生活得非常愉快,會很快樂,會自己覺得很幸福。為什麼?你的日子沒有白過,你的生活非常有價值,非常有意義,沒有空過。
「妄心是無明、妄想、煩惱」,這都是把它統統歸納起來說,無明就是對於一切事理真相都不了解、不明白,這叫無明。因為不明白,在裡面疑惑、憂慮、猜測,這才有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招來六道三途的果報。不必在佛菩薩的果位,就是我們現前,如果你的頭腦稍微清醒一點,冷靜一點,你仔細觀察這個世間,或者你去看看這幾千年的歷史。這個世間的真相是什麼?無非是因緣果報循環不已,就這麼回事情。這個世界,將來的世界會不會比現在好?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冤冤相報,哪能好得了?要想將來比現在好,只有一條路,一切眾生不造惡業,將來的社會會比現在好。如果惡業繼續不斷的再造,什麼叫惡業?損人利己,每個人都只講求自私自利,不怕傷害別人,這個世界就沒有前途,這個世界永遠不會有美好,只有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苦,一代比一代淒慘,這是我們眼前看現在這個階段的現象。大家如果真的把這個現象看清楚,才曉得這個世間不能住,還好佛菩薩給我們開了一條路,移民到極樂世界去,唯一的一條生路。而且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有資格去,人人都有分,正如古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真正肯願意去的沒有一個不生。我們看這個妄心是無明、妄想、煩惱,你就能觀察到現前的世間。
「真心是覺、正、清淨。」覺是不迷,正就不邪,淨不染,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法裡面,修行的總綱領就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只要得到一個,其餘的也都得到。在中國大乘宗派裡面,像禪宗、性宗,《金剛經》屬於性宗的經典,它從覺門進去,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它走這個路子。走這個路子的條件要煩惱輕、智慧長,這個路子走得通。但是現代人,煩惱很重,愚痴很深,所以這個法門很難契機。禪宗、性宗近代修學的人,得禪定的或許還有,開悟、明心見性沒聽說過,這都是事實。得禪定不能算成就,因為他的果報在四禪天、四空天而已,不出三界,還繼續不斷的搞輪迴,所以不能算是成就。教下,像賢首,我們也叫華嚴宗,天台法華宗、法相唯識宗,這些宗派都是在經典上、教理上用功的。他們走的是正,就是正知正見,用經典,依照經典的標準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這個時間很長,也要下很深的功夫。
只有淨土宗跟密宗,這兩宗是從淨下手,就是清淨心,比較起來這是方便多了,專修清淨心。淨宗的經典比教下少得太多,淨土宗今天的經典只有五經一論,只有六樣東西。這六樣東西分量都很少,六樣合起來現在印成一冊只薄薄一本,淨土宗全部東西都在裡面。分量少,很適合於現代人,現代人喜歡簡單,太多了他就害怕,就不敢去修學,也不像禪宗要求那麼高的標準。所以,老實念的確人人可以做得到。得清淨心了,知見哪有不正的道理?心裡面哪有不覺的道理?一個得到,三個統統得到。這是我們曉得,淨土宗是從淨門入的。剛才說了,密宗也是從淨門入,但是淨宗比密容易,容易修,容易成就,密宗比淨宗要難得太多了。淨宗是萬修萬人去,任何人都可以修學,密宗的淨比淨宗的淨要純、要高,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現在在這個世間,密宗很盛行,但是這些密,密沒錯,是很密,這個密是什麼密?祕密!祕密還能有好事情嗎?佛法裡頭沒有祕密,佛法正大光明,哪有祕密。佛法裡面講的密是深密,它的道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所以叫深密,不是祕密。祕密決定不是好事,見不得人的,所以才守密,佛法裡頭沒有。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密裡頭是不是真正佛的密,因為這裡頭有妖魔鬼怪,它都是密宗,它有魔密、妖密、鬼密、怪密,好多!你們有沒有能力能夠辨別?你如果沒有能力,如果被妖魔鬼怪騙去,很容易上當,進去容易,出來就難!縱然能出來,對你的傷害也非常嚴重,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要是真正佛密,我們要去修行,要去拜師,那個老師會把我們趕走,一腳踢出門外,你不夠資格,這是實話。
我出家的第三年,住在大溪的香雲寺,那時候的香雲寺是個很小的破廟,沒人住的,我們幾個人沒地方住,就找到那個破廟。我們有五個出家人住在那個地方,老和尚是寂光法師,都不在了,五個人,四個都不在了,都走了。那個時候屈映光居士在大溪傳密,叫齋明寺。我們那時候生活非常苦,我在大溪關帝廟講經,大家收一點供養,我們靠那個過日子,一個星期去講兩次,關帝廟。屈上師就派人來找我們,要我們五個人拜他做老師,皈依跟他學密。他的條件是供養我們的生活費用,每個人一個月三百塊錢。三百塊錢很多了,那是好像民國五十年的樣子,那時候三百塊錢很值錢,我們五個人,一個月有一千五百塊錢的生活費,那過得很好了。老和尚就召集我們四個人開會,說屈上師來找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去回應他。我聽了之後笑笑,我就跟老和尚說,我們只值三百塊錢嗎?去賣身投靠嗎?老和尚以後就算了,我們就沒有到那邊去。
我就告訴他,屈上師如果真正是密宗的大德,我們三步一跪叩到他那裡他會把我們趕走,那我佩服,他是真的大德。今天我們沒找他,我們還不想學這個東西,他居然來找我們,我說那個密可想而知。密法是佛法裡最高的修行,就像我們一般教育裡頭的研究所、博士班,我們是什麼程度?小學程度!小學程度他就招生,來來來到我這兒來,我給方帽子給你帶。那個東西人家能承認嗎?你看幼稚園小朋友畢業的時候帶方帽子,屈上師教我們密就是那個。別人不懂,我清楚,我學佛第一個老師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密宗裡頭的情形我太清楚了,從哪裡學?從戒律上下手。密宗是先要把顯教學通,然後才學密,密是加行,加持。哪有在顯教上沒有成就,就灌頂,就學密法,沒這個道理。好像博士班一樣,中學大學沒有念,他就可以來上課,哪有這種人,必須要辨別清楚。像章嘉大師這樣真正密宗大德,不害人,不欺騙人。晚近像黃念祖老居士,這也是密宗的傳人,他是金剛上師,他勸人念佛,從來不勸人學密。我在章嘉大師會下三年,他叫我學教,他沒有傳給我密法,這真正大德,不夠資格,不是他不肯傳,不夠資格,這就是他的好處。他教我念個咒是結結緣,念咒也要有觀想的,三密相應。這都要懂得,不要被人騙了。我的佛法基礎是章嘉大師手上奠定的,我跟他三年,他對我的好處實在講太多了。這是真正善知識,真正善知識難得遇到!所以一般遇到,假的,不是真的,那得不到受用的。
淨宗的清淨心是依止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功德,加上自己真信切願,一心稱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成就的。而密宗的清淨是從歷事鍊心上證實的,那是真清淨。現在一般人喜歡學密,好像密宗裡頭不需要吃素,也不要斷男女關係,什麼都可以隨便亂來,這樣還能成佛,這多自在!一窩蜂去了,那是鬼密,魔密,那不是佛密。佛密不是這樣的,佛密是建立在嚴持戒律的基礎上,而且在禪家講是明心見性。真正密法的修持是在什麼地位上?八地菩薩,不動地,這個時候修這個法門成佛快,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覺,是這個時候修。那問問,我們是不是八地菩薩?圓教初住可以學密,是隨順的,不是完全用這個功夫,到完全以這個為正修的,八地以上,這哪能開玩笑。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不屬於這個根機就不會有成就。正如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這是他當面跟我講的,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密法的根機。他是很沉痛的說出這句話,真的一點都不錯。也就是說在顯教裡頭沒有成就,那就沒有資格學密法,顯教裡面的成就,像在《金剛經》上真正達到無住生心,要這個條件才能學密法。所以,密法是佛教裡頭最高級的修行法,最極清淨心,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得到的。從密法裡面修淨土,都是上上品往生,而且都是生實報莊嚴土,所以它是高級的佛法。我們今天能往生的,凡聖同居土,這是我們每個人有把握可以去得的,這個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所以,修行的總綱領覺正淨,決定不能忘記。
佛法的入門,這是授受三皈。三皈依教給你什麼?就是把佛法修行最高的綱領、原則傳授給你,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再多,都離不開這個方向,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個方向、原則就是覺正淨,這叫三寶,佛是覺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見,僧就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佛法僧三寶就是覺正淨,它的意思就是覺正淨,這個要清楚、要明白,不能夠搞錯,如果在這裡錯了,那就一錯到底。所以皈依,大家要曉得,不是皈依一個法師,那就錯了,是皈依三寶。三寶是什麼?是自性三寶,不是外面的,外面形式的三寶沒用處,常言說得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怎麼能保佑我?經典是法寶,一個災難當中,經典都被消毀掉,它也保不住。真正能夠做得了主宰的,是我們修學重要依靠的,自性三寶,佛就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這個不能不曉得。
「但不著相」,這只要不著相,空有二邊都不能執著,「則色即是空,性即是相,性相圓融,無礙自在」。不執著就自在,不執著,事實的真相你就完全得到,所謂得到就是你看到,你完全看到了。你看到了,你就曉得怎樣做才如法,怎樣去做自然就合理,我們講的合理、講的如法,就是與事實真相相應,沒有違背事實真相。譬如事實真相,一切法當體即空,你要想得到它,你要想執著它,就是違背事實真相,自生煩惱,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不曉得萬法皆空。了解事實真相,像《心經》裡面所說的,「度一切苦厄」,因為你心裡面沒有罣礙。為什麼沒有罣礙?徹底放下。為什麼會放下?因為一切事實當體即空,哪有不放下的。所以他心裡沒有罣礙,無有罣礙的心就是清淨心,無有分別的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平等就生智慧。於是你的生活是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那個人怎麼不快樂,怎麼不幸福,怎麼不美滿?如果不了解事實真相,所謂幸福美滿是有名無實,哪有這回事情。佛法沒有別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什麼?無非是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
我教人看經,一定先告訴他這句話,就是你不要迷失了方向。經說的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自己本人,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就是說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重要的?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跟我們關係更密切的?找不到。所以佛法不能不學,你為什麼學佛?我要把我自己跟自己生活真相搞清楚,為這個學佛的,哪有迷信?一般世間人,常聽到學佛,都感覺得奇怪,你為什麼學佛?答也答不出來,可見得這個學佛是糊裡糊塗的學,成佛也成個糊裡糊塗佛,這錯了。這就不是佛法,必須要搞清楚。
色是物質,是現相,空就是性體,真如本性,就是真心。所以學佛的人,我剛才說了這並不是目的,是現象,身體一定好。何以說?因為學佛才真正是養身之道。心是空的,心裡面一樣東西也沒有,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佛法用法輪表法,法輪是圓,圓心諸位想想,你們學過幾何的,圓心是什麼樣子?圓心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這個東西代表佛法很接近。心是一定有,心在哪裡找不到,了不可得。《楞嚴經》上開頭七處徵心,阿難找不到!它是萬法的本體,它是整個圓的中心,這個中心是空的。我們養心,心要空,心裡頭不可以有分別,不可以有執著,不可以有憂慮、牽掛,要常常保持心的空、靈,這養心。身?身是那個圓周,圓要動,輪要不動還有什麼用處?身要勞動。所以,佛教給我們經行、拜佛,身要動,要工作,要動,心要清淨,這個人就健康。為一切眾生工作,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修福,福報自然就圓滿,自然的,不要求的,哪有不圓滿的道理?這是自然的。現代人他正好相反,心裡面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他心在動,身要養尊處優,樣樣不動,要人家來侍候他,他怎麼不生病?他顛倒!愈是所謂貴人愈顛倒,貴人反而沒有貧賤人健康長壽。
我是去年還是前年,好像在德州,聽到有些同修告訴我,好像前幾年,他說美國有些科學家到中國大陸去調查,為什麼中國大陸人民生活得那麼苦,受那麼多災難,他們長壽,他們很健康、很長壽,究竟是什麼原因?好的沒得吃,也沒得穿,天天那麼辛苦。他很符合佛家養生的標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心裡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想頭的,符合於養生之道,他身在動,心清淨。西方人雖然是物質生活享受比他們高得多,憂慮、操心、分別、執著太多了,比不上中國大陸的農村,比不上他們。他們找不到原因,他們沒有讀佛經,一讀佛經就明白了,原因在此地。所以要曉得,真正養生之道,健康長壽、幸福美滿,心要清淨,身要勞動,不要為自己勞動,要為一切眾生勞動。
事上是為你家庭、為自己,觀念上轉過來,我為一切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把念頭轉到這個地方,成就的福報就跟《金剛經》上講的,無量無邊,福德不可思量。佛講的話句句都是實話,如果只為自己、為家庭,得的福實在非常之小。你看同樣一樁事情,念頭一轉就不可思議。佛說得是好,也說得真實,一切法從心想生,佛心想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所以既使生活上點點滴滴,都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凡夫圈子畫得太小,念念只為自己,充其量則念念還為家人,有的人連家人都不想。縱然他做了再多的善事,再大的善事,他所得的果報都是微乎其微,這個不能不知道。
要曉得事實真相,此地講「色即是空,性就是相,性相圓融」。這個圓融實在講就是一體,性跟相永遠不能分割,它是一樁事情。從這個地方我們應當要體會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相,這個現相都是從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就如六祖惠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由此可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所以禪家講,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意思就是說虛空法界是自己一個整體,你這個明白、清楚、肯定了,這就叫證得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正如同我們作夢,夢境裡面無論有多少人,都是自己自心變現的,一心變現的。明瞭之後,原來都是自己,夢中自己是自己,夢中別人也是自己,夢裡山河大地也是自己,夢裡虛空也還是自己,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整個心變成夢境,整個夢境就是心的相分,明白這個道理,仔細去想,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真心的相分。所以,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為什麼那麼慈悲?因為一體!他知道,我們不知道,所以分自分他,這是錯誤,與事實完全相違背。佛菩薩所作所為與自性完全相應,曉得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這個慈悲無條件,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