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钟茂森博士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我们看现在学校裡面,学生是怎麽读书的。就讲小学生,你看小学生每年学的科目很多,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等等,每天背着个大书包,拿着很多书,上不同的课程。第一门课语文,学完之后立刻学数学,第三门课英语,第一堂课的内容都还没消化,然后立刻学第二门,应接不暇。学下来,头脑好像浆煳一样,都不知道学些什麽。学习就为了应付考试,考完之后,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不是孔子所提倡,孔子提倡是一门一门学,不可以学得太杂。子路就是根据孔子的指导学的,一门没学完、没学成,不可以开第二门。好像现在小学应该怎麽改革?最好是一年只学一科。譬如讲,他六个年级的内容,六年全部的内容,这一科一年裡面学,没学完学两年,反正时间一样,学的课程一样,我用一个一门深入的方法学,学完一门再一门。如果做这个实验,可以看看效果会不会更好?一定会更好,这个是古圣先贤传了几千年的教学方法。《三字经》裡面讲「教之道,贵以专」,专很重要,人心专注,心是定的,他能够开智慧,能够触类旁通。

  

孔子又讲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般对这一章的解释说,「温故」就是温习已学的学问,「知新」就是学新的学问,学了之后经常温习,温习完之后再学新的,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但是这个又好像跟孔子说的有矛盾,孔子说,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你记下来,常常去温习,这怎麽可以做人师?「温故而知新」究竟怎麽解释?如果你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有新意。蕅益大师说「观心为温故」,这个「故」是讲不变、不动的,什麽是不变不动?本体、真心,能够明白自己的真心,明白宇宙的本体,这个是温故。知新是什麽?随着现前的缘分去应对,随缘妙用。因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变不动的本体生出来的,你证得这个本体,你对宇宙万物、事理全部清楚,虽然清楚,但是你不会起心动念,因为一起心动念就会迷失自性,这不叫温故。所以知新是什麽?你明心见性了,然后随一切缘、一切众生能够应对,随缘妙用,这种人可以为人师。这个境界高,这个境界是成佛的境界。确实未见性的人哪有资格为人师?如果以为自己可以为人师,这个麻烦了。孟子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所以未见性的人不敢做人师,包括我们现在,虽然人家称呼我们做老师,我们知道不敢当,未见性。未见性就有迷惑,有迷惑怎可以指导别人?所以自己只是学生,跟大家一起做同学,自己学多一点可以帮助别人多一点,不敢做别人的老师。

  

学习不是说学得很多就能够成道,成不成道跟学得多不多是两码事。在《论语》裡面孔子就讲过这样的话,「子罕第九篇」有一章经文说,「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太宰是当时的官职,这个「大」字读太,通太阳的太。太宰他请教子贡说,夫子(就是孔老夫子)是不是一位圣人,为什麽他有那麽多的才能?子贡回答有些模棱两可、含煳,他说,固天纵之将圣,「纵」就是讲给他很多,所以他的才华能够成为圣人,是天所成就他的,孔子本来就是天所成就的圣人,加上他又多能。子贡在这裡回答有些含煳,对于太宰的问题好像不是正面的答覆。太宰问,孔老夫子为什麽这麽多能,是不是他是圣人?太宰认为圣人就应该多能,多能才可以成为圣人。子贡回答说,是天成就孔子做圣人,再加上他又多能。

  

结果孔老夫子回答就实在,子贡对这个问题还不是太明。孔子明白,他成为圣人了,他知道自己怎样成为圣人。是不是自己多能就成为圣人,学得多就可以?不是。「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听到太宰和子贡讲的话,就说,太宰知道我吗?就是他了解我的情况吗?我从小贫贱,所以必须要谋生,因此学了很多鄙事,鄙事就是小的一些谋生的小事。这些事、这些才能,其实跟自己的修道,与成圣成贤、治国平天下没有什麽关係。他后面讲,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不要说圣人,就算是君子,都不必要多能鄙事,多学很多才华,不需要。君子不需要学很多的才能,不需要。这裡讲得很清楚了,很多人误解做圣人一定是多才、多艺、多能,这是误解。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个人他没有文化,什麽东西都没有学,什麽都不会,但是他在五祖座下开悟,听了五祖讲《金刚经》开悟,大彻大悟就成佛作祖,成为大圣人。他是不是靠学得来?是不是他有很多才华、很多能力、很多知识才能够做圣人?不是,做圣人跟你学得多少没什麽关係,与什麽有关係?与你能不能够放下有关係。佛讲的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放下了就成为圣人,不放下就是凡夫,所以你学得再多,最后都要放下。你不学呢?不学也要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孔子讲成为圣人,不是说多知识、多才华,多知识、多才华很可能妄想特别多,分别执着反而更多,所以「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不需要你多,需要你放下,这是纠正了太宰和子贡的误解。

  

在「卫灵公第十五篇」孔子对子贡有讲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在这裡叫着子贡的名字,赐也,你以为我是多学而识之?这个「识」是记得很多、学得很多,记得很多,博学强记,你是不是以为我是这样?子贡说然,非与?他回答说是,不是这样的吗?子贡确实认为孔子是学得很多,博学强记,这样才能够成为圣人。孔子说非也,你想错了,我不是说学得很多、记得很多,「予一以贯之」。这句话孔子曾经对曾子也讲过,他说参,即是曾参,曾子的名字,「吾道一以贯之」,跟子贡讲是一样的话。曾子理解「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是什麽?他说是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说得有没有错?没错。忠恕是自性的性德,孔子是证得自性的圣人,所以他当然有忠恕。没证得自性的人,他想去行忠恕之道,他不能够一以贯之。这个一,讲真实的道理就是一心,一心是真心,如果是妄心就是二心,多心。孔子能够一心以贯之,「贯」是贯通,贯通什麽?贯通宇宙万事万物。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一心变出来的,孔子证得一心了,自然他就能够贯通万事万物,等他贯通之后,他就无所不知,他就无所不能。人家看他多学多能,其实他说我不是,我是「一以贯之」。

  

孔老夫子的学问也是求证自性的学问,下手处就要一门深入,容易。如果你学,同时学两门就难,你的心不专一,不专一就没有定,没有定就不可以开智慧,开智慧明心见性。修道是求无知,不是求有知,孔子自己都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无知,我的心是空空如也,心是空的,裡面一念不生,才能够一以贯之。无知就是放下念头,一念不生的时候,豁然贯通,通到自性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读书法一定要重视一门深入,这个是传统圣贤的学问,要这样来学的。

  

又讲到求学,《弟子规》讲的「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学习要放长时间,要长时薰修,不能够求速求快,欲速则不达,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在学的时候紧用功,要努力,要精进;到了一定的时候,功夫到,功夫成就了、成熟了;滞塞通,我们所有的这些障碍都破除了,通到最后是明心见性。所有的这些妄想、分别、执着都是滞塞,滞塞我们的自性,我们要通。人生很短暂,要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学。

  

孔子在「子罕第九」讲,「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这个后生是讲二十岁以前的年轻人,这些人不可以轻视,可畏就是不可以轻视他们。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就是,怎麽知道这些人将来不如我们?来者是讲他们将来,不如今,今是我们现在。所以,他们如果能够学,将来会超过我们。学圣贤之道一定要趁年轻,愈年轻学愈好,他受到的污染少,他根基打得好,成就就大。而且年轻的时候记性又好、悟性又好,又有体力、又有精力,学什麽都学得成功,到了中年,学习能力就衰退了。我今年三十八岁,就觉得确实学习的能力不如二十几岁的时候,记性差过以前很多。悟性现在还算可以,因为现在心比以前清淨,悟性是从清淨心得来的,但是记性确实是跟年龄有关。到四十、五十而无闻的,即是到四十岁或者五十岁还没有听说他成就,这些人就不足畏了。

  

这是提醒我们,学圣贤之道一定要趁年轻,不可以浪费光阴。但是,虽然年经大了,四十、五十的人也不要自暴自弃,还是一样要勇勐精进。孔子他一生都是学,活到老、学到老,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自己老了也不知道。因为他快乐,愈学愈快乐,虽然不及以前的学习能力,不要紧,有多少能力就学多少。孔子到晚年还在学《易经》,《论语》裡面有一章经文讲,「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有些人误认为「五十以学易」是讲他五十岁的时候学《易经》,其实,如果你看《史记.孔子世家》,是讲孔子到晚年才遇到《易经》。所以这个五十,就不是讲五十岁。你看前文「加我数年」,是孔子感叹,说如果天给他多几年的时间,多少年?下面讲,举两个数字,五年或者十年,加给我五年或者十年以学《易经》,可以无大过,大的过错就可以没有了。从这裡可以看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一生都在改过自新,而改过自新的标准就是圣贤的经典,夫子好学,到老都仍然那麽好学。

 

学习确实需要加紧用功,但是不可以求快求急,求急往往会欲速不达。在《论语.子路第十篇》讲到,「子夏为莒父宰,问政」。莒父是一个地方,是一个鲁国的小邑,一个小城邑,子夏做那个地方的宰官,好像县官一样,向孔子问政事。孔子就讲给他一个原则,「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为政如此,为学也如此。第一个,无欲速,不要求速成;第二个,无见小利,不要为了小的利益而去做。好像学习,你为了什麽?求一个学位,将来找到好工作,求名求利,这个是小利,你就会失去大利,大利是你成圣成贤,这个名利绝对比不上,一个天、一个地。欲速则不达,你想要求速,为什麽求速?因为你为了小利,为了小目标,所以你去求速,反而不达,达不到更高的目标,而且往往可能会出现很多障碍。心急,学习千万不可以心急,心急,心就不清淨。见小利就不能够成就大事,不能够成就大的学问。所以,为政、为学、修道都是这个原则。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裡,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粤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八集)  2011/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1-0028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6月3日21:13: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7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