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馀力学文》这一章,讲到力行与学文要并重,缺一不可,我们想这一生在道德学问上面成就,一定要好学。
在《论语.阳货第十七》有一章说,「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孔子在这裡叫着子路,子路叫做仲由,跟他说什麽?你有没有听闻六言六蔽。这个「女」是一个女字,通假字,通三点水的汝,就是你。六言六蔽是当时的成语,孔子问他,问子路,你有没有听过?「六言」就是六个字,「蔽」就是讲覆障、弊病,跟六言相对应。子路就回答讲,对曰:未也,没听讲过。下面孔子讲,居,吾语女。「居」就是你坐着。因为古时候大家是不坐凳子、不坐椅子的,怎麽坐?双膝跪地,坐在脚后跟上面。当老师问话的时候,学生一定会挺立起身子,这个是对老师的恭敬,直跪在那裡听教。孔子下面那番话比较长,跟他讲,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
下面的开示就很重要,「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个「好」就是喜好。喜好行仁而不能够适中,就是依中道而行,因为什麽?没有好学,所以不懂得怎样去把握尺度,这个行为未必恰当,甚至可能是愚昧之举,这是好仁不好学的弊病。第二个好知不好学,这个「知」是智慧的智,通假字,「好智」。喜欢摆弄自己的智慧,这个是因为不好学的原因。本来好智,喜好智慧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好学,就很喜欢展示自己的才华,甚至不顾道德的规范,就会变得放荡、没操守,这个是弊病。好(去声)信而不好(去声)学,讲求诚信是好(上声)事,但由于不好(去声)学,也不知道什麽是适宜的,所以他的结果、他的弊病就是贼害自己,贼害自己的身体、自己的道德。在古注上面举了个例子讲,古时候有一个好信之人,他很讲求信用,叫做尾生。有一次跟一女子约会在桥下,结果女子没来,洪水来了,但是尾生为了守信用,一直就不肯离开那个地方,抱着桥柱不肯离开,最后淹死在水裡。这种所谓的信用是不适宜的,为什麽?他就这样死了,叫做大不孝。而且跟这个女子约会也是非常不适宜,这样的守信就有大病,贼害其身。
下面第四个,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直」是正直,为人正直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好学也有弊病,弊病是绞,「绞」是讲刺的意思,就是讥刺人、讽刺人、批评人。如果一个人心地很直,但是他没有好好的学习圣贤的道理,待人处事就不会符合中道,他怎样?正直,所谓正直就是经常批评人,看见别人有一点点不直,他就去讥刺人,就会跟人家有很多矛盾冲突,而且也不适宜。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勇敢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学习圣贤的道理,就会有不义的勇,乱来了,那就是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刚」是刚强,我们说寡欲就刚强,无欲则刚。但是如果人很刚强却不肯好学,他就会偏于狂妄,而且跟人家会格格不入,我们说他是狂人,甚至他会在语言行为上牴触别人。
这裡孔子讲的六言就是仁、智、信、直、勇、刚,这六个德行都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好好去学习圣贤的道理,对于那些事、理如何去运用,就肯定会产生偏差、偏执,因此会产生种种的弊病,所以好学是关键。孔子在这裡讲了六个不好学的问题,如果不好学,这六种德能都是虚假的,徒有虚名,不是实德,所以叫六言。言是虚名,没有实义,反而弊病是实的,实病。
孔子将人的根性分成四等,无论是什麽根性,只要你好学,一样可以成就。「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讲一个人如果是生而知之,天生他就知道很多事理,这个是上等人,我们说天才、再来人,不是普通人。如果次一等,学而知之,虽然他不知道,但是他好学,通过学习能够知道。孔子说他自己就是学而知之的人,他不是生而知之,更何况我们,我们如果不学怎麽知道?再次一等是困而学之。「困」是有所不通,譬如讲他的人生境遇不通,遇到很多挫折、困难;又可能是他的智慧不通、心智不开。但是他能够发奋去求学,「人家学一次就学到了,我学一百次,人家学十次,我学一千次」,最后还是能够变成聪利的根性、上等的根性。最怕是什麽?困而不学的人,他不学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困难,碰钉,他会有烦恼。还有这个「困」可能是他自己天资愚钝,愚钝能够学也不错,最后他就能够渐渐生智慧,但是他不学就没办法,民斯为下矣,这种人就叫下等之民,「民」就是人。孔子在这裡是激励我们求学,只要肯求学,就不是下民。
在「子张第十九」有一章讲,「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讲的这句话一定是承传于孔子,很有道理。「博学」是广博的学,求学要听老师,常年的听,不间断的听,无论老师讲什麽,我都要听,博学。「笃志」就是讲坚守自己的志向,我的志向是志于道,不改变,不为名闻利养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不因为困难挫折而退失自己的志向,这是笃志。「切问」是当我们学有疑难的时候,我们要即刻去请教老师、善友,这是切问,急切的去请问。「近思」就是对自己所学的能够细细去思惟意思,领悟其中的道理,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定要去细思。《中庸》裡面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后还有一个「笃行之」,这五个方面,这裡讲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包括力行,其实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力行,力行近乎仁,仁在其中,这个是讲好学的道理。
我们再看《弟子规》,好学一般来讲我们是从圣贤的经典来学,要读书,「读书法,有三到,心口眼,信皆要」。读书的方法要讲求专注专心,心、眼、口三到,就是你的器官都能够专注起来,所谓「都摄六根」,这裡讲的三根,摄住这三根,六根就摄住了,能够专注在你所读的这些经文上面,这个心就定了,因定开智慧,你就很容易契入,契入圣贤的心法。
孔子曾经闻韶乐,他契入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一章讲的是孔子来到齐国的时候,他听闻韶乐,韶乐是舜王所造的乐,舜王是圣人,所以这个韶乐一定是非常美妙,能将人淨化。孔子在齐国学习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忘记了吃饭,废寝忘餐,说明他整个人都专注在音乐裡面。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专注在音乐上面,所以他能够契入舜王的心地、心境,契入他就是圣人。他讲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不图」就是我想不到,原来这个韶乐(音乐)能够美胜到这个地步,可以帮助人转凡成圣。
闻乐如是,读书也如是,我们读经典,心、口、眼都专注在读经上面,也能够契入圣贤的心境,也是能够转凡成圣,读书的目标确实是要成圣成贤。孔子说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求学是将这些学问来自己实行,做为自己修养用,今时的学者,孔子所讲的是春秋时期。当然我们自己要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今之学者,他所学的是用来向别人显示,使别人觉得他很有学问、很有文化、很高明,但其实他不是真正实行,他是虚浮的。原因在哪裡?古人求学真正立志做圣贤,读书志在圣贤,今人求学志在名利,所以不一样。我们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目标,你的求学才能够成就。
读书的方法《弟子规》上面又讲到,「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读书最重要是一门深入,不可以学得太多太杂。在读这本书,不要羡慕那本书,这本书未读完,不要开另外一本,书要一本一本读,学问也是一门一门学,不可以贪多,贪多嚼不烂。在《论语.公冶长第五》有一章讲,「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闻」就是听闻,子路求学过程当中,不断的听闻道理、增长学问,子路听闻道理之后一定去实行,如果没有实行,他唯恐又听更多的学问。就是他唯恐自己的学问不实在,因为自己不力行,不是自己真实的学问,就变成记问之学。子路他追求的是实学,他的实学是来自于学,然后能够行。他不贪多,很踏实,因此学到最后,他能够到达升堂地位,虽然未入室,但是也不错。入室弟子唯有颜回,子路升堂未入室,再加把劲努力下去,他也可以入室。读书、求学贵在专注,不要贪多。贪多、学得多,最多是增长知识,不能增长学问,学问是你真正能够用得上,亦即增长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