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集) 2015/5/4 日本埼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 档名:WD15-006-0003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5/WD15-006/WD15-006-0003.mp4
请大家合掌,跟着我来念开经偈,我念一句大家跟着念一句,我念完之后大家再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一起来继续学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意简介。前面两堂课,我们第一堂介绍讲经因缘,昨天第二堂课,我们根据家师淨老和尚所编的表解,第二个「乙、佛教简介」,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一段。这一段我们昨天没有讲完,因为我们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再加上个开经偈,再一个迴向,实际上剩五十分钟,所以每一个时段就不能讲太长。
昨天我们简单介绍佛教的缘起。家师淨老和尚编这个是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或者刚接触佛教的这些新的同修,第一个要先对佛教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现在我们这一、二百年,在中国佛教,包括其他外国的佛教也是一样,大家对于佛教真正的本质已经不认识,甚至产生很大的误会,曲解了,错解了,把佛教当作一个宗教来膜拜、来信仰;在学校裡面,在佛学院是把它当作学术性的来研究,写写论文,拿个佛学博士这样的一个文凭。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本质。因此我们淨老和尚对于介绍佛教就非常重视,几十年的弘法,一再的呼吁、强调佛教是教育。
我们昨天学习到这个表解下面,它有分五个段落。第一个「缘起」,这是讲为什麽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佛教,怎麽来的,这个前面简单跟大家汇报过了。第二个「宗旨」,佛教是教我们什麽,它主要,宗是主要的,它主要教我们什麽,旨就是旨趣,这个旨趣就是我们现在话讲的目标,它主要的目标是什麽,讲因果,破迷启悟,是我们要修的,果是得到离苦得乐。必须破迷启悟,照澈真实,不被这个虚妄的假相来诱惑,我们才能做到不取于相。「不取于相」是《金刚经》的经文,就是不着相,取就有执着。能够做到不取于相,我们的心就如如不动,这样就能支配环境、了脱生死,得到离苦得乐这个目标,恢复我们的自性,这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它教学的主要宗旨,就是这个目标;我们修淨土,大家都知道往生极乐世界,那是得到究竟圆满的离苦得乐。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所修学的方法、门径不同,但是目标是一样的,都是要达到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愈学愈痛苦,那学它干什麽?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宗旨给我们提出来,缘起、宗旨提出来了,下面就是要具体的去做、具体的去修,所以下面第三段讲「治学」。治这个字,从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从事研究,这个治在中文它有处理、从事这个意思。我们用比较白话来讲,前面讲了缘起、宗旨,治学就是我们讲要从哪裡下手,要怎麽修,才能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目标。这个宗旨提出来了,怎麽修?下面就讲到这个叫治学,从事研究学问。治学具体提出来就是依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显宗、密教,所修学的都是依戒定慧三学做为我们修学的总原则。这个要细讲,范围就很广,有时候要细讲,但时间的关係,不详细讲,大家对这个认识、理解总是不能深入。
讲到戒一个字,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就想到三皈五戒(昨天晚上有同修受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众的沙弥戒、比丘戒,还有在家、出家的菩萨戒,就想到戒律。戒这个字,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只是一个概念。为什麽说只是一个概念?包括现在标榜学戒的这些佛弟子,对戒的修学还是没有基础。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学戒的人,持戒持得很精严,但是给人家感觉怪怪的。如果说持戒持得很精严,感觉这个人不近人情,怪怪的,你说释迦牟尼佛如果持戒持到这样,他能度众生吗?我看众生看到就敬而远之,赶快跑了。佛度众生不是像我们一般人那样,那麽呆板的,如果那麽呆板,我看一个众生也度不了。众生有那麽好度吗?刚强难化。
我们中国近代佛教的律宗祖师弘一大师,在他的遗着裡面有一些对联是非常好的。弘一大师劝我们佛弟子,用儒家的《格言联璧》来代替小乘佛法。但是现在我看我们佛门裡面学戒律的,依照弘一大师指导去修学的人不多。提到弘一大师大家都知道,但是肯接受他教导去修的人不多,他教你看儒家的。弘一大师有幅对联讲,「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佛法不是不讲人情。李师公,我现在讲李师公很多人听不懂,因为是师父的老师,所以叫师公;叫李炳南老居士大家就知道了,他的外号叫雪庐老人。他在《常礼举要》讲,说佛门有人讲不讲人情的,他说乱讲,佛门讲不讲人情是对自己修道,那个不讲人情的,但是对接众,他说不讲人情,你随便一个人去找主持,主持坐的位置你能去坐吗?这些都是常礼。所以《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弘崇礼律」,礼就是礼节这个礼,儒家这个礼,律就是佛家的戒律,也就是说世间的礼、出世间的戒都要弘扬推崇,你这样才能真正自利利他。常礼,礼就是讲人情世故,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它的风俗习惯,你能够随顺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那个地区的人他就欢迎你,你到那裡去修行、弘法就能得到护持,大家欢迎,会护持;如果不能随顺,那就有障碍。所以佛在戒经裡面也有一句,就是「随方毘尼」,随各地方的一些风俗习惯、环境的不同,因人、因时、因地有所制宜。现在真正通达戒的人不多。
为什麽我们讲这些话?这是我们这麽多年跟着淨老和尚学习,多少听一点,了解一点。因为他老人家在我们淨宗学会成立没有多久,就写了淨宗同学修学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三学」,第四「六度」,第五个「十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五科。第一科是三福,三福是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夫人她生了一个逆子,要杀父杀母篡夺王位,可以说伤心到极处,她不想再住在这个世间,就请释迦牟尼佛给她介绍,在这个虚空法界有没有清淨的世界,永远看不到恶人,永远听不到恶声,她想要到那个世界去往生,不想再住在这个娑婆世界,不想再住在这个五浊恶世。佛就给她介绍十方淨土让她选择,最后她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选了之后她就请问释迦牟尼佛,怎麽样修才能往生到那个世界?佛给她讲了十六观法,有名的《十六观经》。在还没有跟她讲十六观之前,先给她讲淨业三福,淨业三福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出世间二乘福,声闻、缘觉;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菩萨果。佛给韦提希夫人讲了之后,说这三福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
根据三福,戒是在第二福,不但戒,三皈依是属于第二福。三皈依,我们大家都知道,入佛门要先受三皈依,昨天晚上有同修受三皈依、有受五戒,三皈五戒是淨业三福的第二福。三福就像三层楼,我们盖三层楼必定先盖第一层,再盖第二层,再盖第三层。现在问题就是淨业三福第一福我们有没有?第一福人天福,这个基础,最基本的有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有没有第一福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福的基础,我们一学佛就从第二福开始,先从受持三皈,再来受五戒,或者八关斋戒,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我们想一想,三层楼没有第一层的基础,第二层盖得起来吗?这个问题很大,大家想一想也知道,肯定没办法去盖的,空中楼阁。第二福都盖不成,第三福学大乘法,那更不用谈了。但是我们现在学佛都是从第二福开始,从三皈依就开始了,学了几十年,可以说没有成就。因此,这十几年来我们淨老和尚也看到这个问题,大经大论讲了很多,但是大家修学没有成就,不要说断烦恼,伏烦恼都做不到,连改造命运都做不到。
所以这个十几年,再强调从基础来学习,基础是什麽?就是淨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前我们听淨老和尚的讲座也讲过淨业三福,听了我们只是一个概念,这个应该这样修学,但是第一福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做法没讲。在古时候他这样的演讲,大家也就知道怎麽修,因为古时候的人从小就读儒家的书,四书五经,这些基础的典籍,《五种遗规》,这些都学习了。在过去的时代,老一辈的,提一提,大家就知道从哪裡修,该怎麽修,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连听都没听说过,听老和尚讲这个经,我们听一听是一个概念,不知道该怎麽做,从哪裡做,怎麽样做才叫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最近这些年,我们老和尚就提出儒家的《弟子规》,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具体的做法就这麽做;以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来落实「慈心不杀」这句经文,讲因果的,《感应篇》讲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哪些是善,哪些是恶,都有明确的列出来;以佛家的《十善业道经》来落实「修十善业」这句经文。所以这些年提倡这三个根的学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