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会疏》稍异」,这都是日本净宗古大德,他们《无量寿经》注解上所说的,「行足者,谓身口意业,真正清洁。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这个意思也好,身口意,戒定慧,真正清净。跟自己的愿,自己的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跟这个愿力,行愿具足,行中有愿,愿中有行,这样善修满足,称为明行足。
「五、善逝」。什么叫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所以善逝「又名好去」。《大论》是《智度论》,《智度论》里面讲,「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即正定),无量诸大智慧中去」。修的这个智慧,修的这个大定,完全向着智慧。种种诸深三摩提,这是正定。种种,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是哪一种法门,都修到正定。怎么样得定?就是放下。所以修行重在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放下执着,让自己的清净心现前,戒成就了;平等心现前,定成就了。戒跟定成就之后,就会引发智慧现前,自性的般若智慧自然现前,智慧现前,一切法的真相完全通达明了。
所以这是佛陀,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人明心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的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这就是教学的理念跟方法。所以中国儒家老师教学,要学生有没有慧根,讲求什么?悟性,这个重要。悟性很高,思惟敏捷,这种人将来会有大成就。那就要在根上下功夫,养成习惯,古人所谓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把他的习性用最好的方法培养,像本性那么样的善良。道家亦如是,儒家对于名利没有舍得干净,它毕竟还是世间法,道是出世间法,道可以说是完全舍弃了,比儒家的舍得还要多,所以那个地位比儒还高。
佛是讲得圆满,它是世法跟佛法完全圆融在一起,真的作用广大。每一桩事情都能做,他做的不是为自己,利益众生,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众生不为自己。不为自己就是出世间,出世法,做种种事情帮助人离苦得乐,这是世间法,世出世间圆融了,世间不妨碍出世间,出世间也不妨碍世间,圆融了,妙极了,真得大自在。从它的回向就具体可以看到,回向里头没有为自己,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自性,多妙!
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如偈说」,下面偈子说,「佛一切智为大车」,比喻好像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这个车在哪里?在八正道。八正道通入般涅槃的,般涅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它这个车是向着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好去,去的好地方,这个地方太好了。又《合赞》曰:「善者,最初发心。逝者,大般涅槃。如来不舍最初发心,得大涅槃,是故如来名为善逝。」这是如来给我们做榜样,初发心就成佛道,发心就成佛了。这《合赞》讲了,如来不舍初发心,他成佛了,是故如来名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为善逝」,这就是回归自性。佛教教学最后的目的是回归自性,现在量子力学家讲的零点能量点,如何能够回归到零点能量点,那就圆满了,佛法是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
「又《会疏》曰:善逝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为善逝。与上说亦无实异。至于佛无来去,云何名好去?」这个问题问得好。《净影疏》曰:「佛德圆满,更何处去,而言好去,虽无去处,非不能去。如劫尽火,虽非所烧,非不能烧,故得云去。」这个意思也说得非常好,佛确实在那个境界里面,所有的相对的都不存在,哪有来去?可见得这个说法是方便法,是让我们这些人,还没有学成佛道的,在中途走路的,提醒我们。佛确实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楞严》说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就是好去的真正的意思。有没有执着?没有,心里面痕迹都没有。佛说这个现象叫法尔如是,比自然还要自然,一切法本来如是。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