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37集 文字)新加坡净宗学会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1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三七集) 1999 香港 档名:12-045-0237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偈颂第七首看起:

 

【佛为一切福所依。譬如大地持宫室。巧示离忧安稳道。不动能知此方便。】

 

这是普游不动光天子,他修学的法门是「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我们看他的赞颂,这首报告对我们来讲,特别是我们现前的环境,很有帮助。清凉大师注解里面也注得很好,第一句『佛为一切福所依』,大师说「月为凉本」,这从比喻上说的,月亮是清凉之根本。用月来比喻佛,佛是佛性,佛性是一切福的根本依;而佛身,证得佛的这个人,他的教诲是一切福的增上依。如果没有诸佛如来的教诲,我们虽有自性,但是隐埋在烦恼之中,不能现前,福还是没有,把福就变成祸。「祸福」两个字形象非常接近,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造字就很有学问、就很有智慧,告诉我们祸福相差无几,实在讲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祸就变成福;一念迷,福就变成祸。祸跟福,体是一个,作用大大的不相同。

 

佛是代表觉悟,觉悟就是一切福;不是佛就是迷,迷了就是一切祸。一切祸是依迷,一切福是依觉,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什么叫觉?不迷就是觉;什么叫迷?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是迷。为什么要这样说法?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觉心不动,所以觉悟的人心是定的,觉悟的人心是静的,迷才妄动,一个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是迷。佛菩萨绝对不胡思乱想,不但胡思乱想没有,我们讲正当的想法、利益众生的想法佛也没有,那个才叫做正念分明。经典里面常常比喻,那个比喻都非常有意义、有智慧,觉悟的人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看觉悟了,觉悟的心叫大圆镜智。我们想想,镜子它的作用是照见,它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妄想?什么都没有,真的是一念不生,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照见,照见是觉;才有一个念头起来就不觉,那就是无明。

 

无明是个动相,觉心是个静相。我们要问自己,到底是迷是觉?你就看心,古人讲观心,你看你自己的心是静的还是动的,如果自己心在动就是不觉。大经大论里面讲得太清楚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动相。相宗讲得好,「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就出来了,「境界为缘长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样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的相,相是幻相,《金刚经》上面讲「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十法界的真相,十法界的事实真相,它不是实在的,它没有存在;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根本就不存在,刹那刹那在那里转变,转变的速度太快了。什么原因叫它转变?就是无明、就是妄想叫它转变,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体会得之后你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心安是定,定能开智慧,理得是智慧开了。定帮助你开慧,慧帮助你更深一层的定功,我们讲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就这个意思,定跟慧相辅相成。与定慧相应的是一切福,与定慧相反的是一切灾难。

 

懂得这一句,我们想趋吉避凶、想离祸得福,到哪里求?要到佛门里面来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今天佛门在哪里?一般寺庙算不算佛门?难!世尊在楞严会上说得好,末法时期(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五浊恶世(佛法讲的是五五百年之后,五个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照西洋人的说法正好是这个时候;依照中国历史记载说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几年),斗诤坚固到极处。人与人不能够容忍,人与一切万物也不能够容忍,所以引起人的反抗、物的反抗,人的反抗是人祸,物的反抗是天灾,天灾人祸一起来了。怎么来的?我们自己惹出来的,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自己惹出来的,那就得自作自受。祸惹出来了,纰漏捅出来了,怎么办?后悔莫及!佛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求佛到哪里求?真的难!可是佛菩萨住不住世?肯定住世。这个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得很多,推理上也能想得到,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菩萨慈悲,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愈是有灾难,那个爱心愈偏重,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多了,哪一个子女最辛苦的,他会特别多关照一点,这是正常的。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今天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遭遇到这样的大灾大难,佛菩萨哪有不来的道理?

 

我们要如何辨别这个人是佛弟子还是魔的弟子?我们从哪里辨别?佛家的经典就是标准。修行的人、传法的人,他的心行跟经典里面所说的相应,这是佛弟子,如果跟经典所说的相反是魔弟子,于是我们就很清楚的能够辨别。尤其在修学过程当中,要掌握佛陀教诲的原理原则,我们自然就能得受用,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拿它来做修学的纲领。净宗学会成立,在佛陀教诲里面,我们采取《观经》的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菩萨六波罗蜜、普贤十愿,我们选这五个科目。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这是跟着佛学,一定得一切福;如果与这个科目相违背,我们就离开佛了,离开佛就跟魔走了,跟魔走得的是一切灾祸。三福里面彻始彻终就是前面两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父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父母;一切众生都孝养,哪有亲生的父母不孝养?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不是狭义。师长就是诸佛如来。哪些是我们的师长?一切众生是我们的师长。开始学习的时候,把一切众生当作父母、佛陀来看待,以孝顺父母的心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佛陀的心尊敬一切众生,从这里扎根。一切善人是父母、是佛菩萨,一切恶人也是父母、也是佛菩萨,孝敬的心永远不变,这是我们一生修行证果的根基。什么人能在这个地方奠定根基,他一生决定成就,像《华严经》的善财、《法华经》的龙女,一生决定圆满成佛。有这个理念的人太少了,所以修行成佛的人不多。什么人有这个理念,什么人成就。为什么他能成就?因为这是事实真相,绝不是假设的,绝不是我们应该要这样看法,不是的,事实如是。

 

讲到究竟处,父母、师长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如自性,不是别的。念佛人,我相信大家都听过有这么两句话,「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总听过这两句话。我们对父母呢?自性的父母,唯心的家庭。再扩大到社会,扩大到国家,扩大到一切族类,扩大到十法界,何尝不是自性?芸芸众生是自性众生,十法界的依报是唯心法界。自性众生、唯心法界,它不是一个整体是什么?极乐世界即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娑婆世界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唯心娑婆?一个道理!一通一切都贯通了,只是迷人不承认,迷人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觉悟的人肯定,觉悟的人深信不疑。所以觉悟的人决定是用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五种心就是真心,这五种心就是性德,就是佛心、菩萨心。佛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菩萨怎么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十个字,这十个字要圆满的落实。

 

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深重,烦恼习气必须要把它消除,不消除那继续不断还搞六道轮回,你这一生不能成就。要想消除烦恼,就要认真的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如何把烦恼淘汰尽?这一句话,「不见世间过」,烦恼习气统统淘汰尽了。我们看古往今来真正修行人,只见自己过,不见世间过,这样的人肯定一生成佛,他的成就之殊胜,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六祖坛经》里头就是教我们这个,这是《坛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反过来,若见世间过,不是真修行人!世间没有过失。蕅益大师开示里头也有说过,「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跟六祖两句话一个意思。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是说我们面对一切人、一切物,这里头没有好丑,也就是说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邪正,而好丑、是非、邪正、善恶是从我们自己烦恼里生起来的;换句话说,从自己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个境界是一真法界,那个境界是佛的法界,佛华严的境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1月12日09:56: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626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