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第二十四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档名:08-001-0024
第24集 A
第24集 B
请掀开经本第一页第一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上次我们介绍到『与大比丘众』,「与」是共的意思,就是阿难尊者叙述当时灵山一会,释迦牟尼佛与这些大众共同聚集在法会的场所。「大比丘」,是说的修学大乘佛法的比丘,拣别不是小乘比丘。大的意思,我们在大乘经裡面也讲得很多,所以在此地我们有许多处所都能够省略掉的。《愣严》裡面讲它有多的意思、有胜的意思,所以有大、多、胜有这些意思。「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超出九十六种外道」,所以他的功德殊胜。遍知内外典籍,这就是多才多艺。也有地方讲道大,用也大、智慧也大,或者是说道殊胜、用殊胜、智慧殊胜。大、多、胜的意思非常之繁多,在此地我们不必多说。比丘含着有三个意思,就是「破恶、怖魔、乞士」,这也是我们常讲。「众」,梵语称之为僧,我们讲比丘僧,僧就是众的意思。僧伽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和合众,我们通常经上给我们讲六和合,或者再加上理和合就是七种和合,这也是普通的常识,不必多说。人数是有一万二千人,可见这个法会之庄严殊胜。这些大众们都是属于「影响大化」。本迹那就不是我们浅学所知,他的本地之中有的是古佛再来,有些是大菩萨示现而来,这是有些经裡面佛给我们说过。
下面这个几句是说明他们的地位,以及讚歎这些人的德行。『皆是阿罗汉』,这就是地位。这个地方的「阿罗汉」,我们在《愣严》裡面读到,《愣严》裡面讲大阿罗汉,阿罗汉在一般来说就是道学修圆满,有这样一个称呼,所以它翻作无学。要拿我们世间话来讲,就是毕业,你在学校读书,你的学分统统学完了,学完了就叫无学。所以它是毕业的一个称呼。小乘法修完也叫阿罗汉,小乘毕业了,大乘法裡面学完也叫阿罗汉,所以名称是一样的,程度大大的不相同。譬如说一个小学毕业,一个大学毕业,都是毕业生,可是程度悬殊很大。在这个地方的阿罗汉当然是属于大阿罗汉。但是经裡面只说是「皆是阿罗汉」,但是前面他有个大比丘,要注意到这个字。阿罗汉也翻作「杀贼、不生、应供」三个意思,这是一般佛学常识裡面都会讲到的。这个裡面需要说明的就这个杀贼,有许多人看到阿罗汉的解释裡头有杀贼,我都遇到过,人家就问,你们佛教的戒律裡头不杀生,阿罗汉怎麽可以杀贼?所以他不晓得这个贼是指的烦恼,并不是世间那些做小偷的,或者做强盗的,不是指那些。这讲烦恼之贼,在小乘裡面讲就是见思烦恼九十八品,就是指的这个,八十八品见惑,加上思惑的十条。在小乘讲将见思烦恼贼断了之后,这是证得小乘偏真涅槃。底下两种意思在此地也不必说,不生、应供,这因为是普通常识。在前面讲的大比丘是在因地上说的,而阿罗汉是在果地上讲的。换句话说,我们要想证得阿罗汉之果,必须要修比丘之因,这修因才能至果。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漏」是烦恼的别名,分配在三界裡面,欲界的烦恼我们称为欲漏。漏就是破漏的意思,将本性裡面的功德法财漏失了,所以它这个比喻。好像我们的茶杯,茶杯是完好的,这裡面可以盛茶;如果找个茶杯破了,它这裡面的茶水就漏出来,就不能用。所以它是代表烦恼。烦恼就好比我们的法身裡面有了漏洞,法身的功德法财都漏失了,所以取这个比喻。这个字在佛法裡面用得非常广泛,一切经论当中常常可以看到,诸位要晓得它的含义。欲漏就是欲界的烦恼,有漏就是指色界的烦恼,无明漏是指无色界的烦恼;换句话就是三界九有,用一个诸漏就全部都包括了。经上讲「诸漏已尽」,他这个三界烦恼都已经断尽,所以说「无复烦恼」,烦恼已经断尽了。
『逮得己利』,这句是讚歎应供之德,「逮」就是及的意思,及得己利。「己利」是说的烦恼断尽了之后,证无为之理,成就阿罗汉的地位。换句话就是自己的修学功德圆满,我们这在讲小乘功德圆满。如果要是大乘,那必须要把无明烦恼断尽,功德才能圆满。无明烦恼,诸位要记住,圆教初住才破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什麽时候才是大乘阿罗汉的地位?无明烦恼要是断尽了,这是十地菩萨,就是法云地的菩萨。所以十地菩萨,是第十地,称之为大乘的阿罗汉,诸漏已尽。他再往上进一级就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分生相无明没断,断了这一品就入妙觉位,就是如来位,圆满菩提。这是大乘的自利,己利就是自利,自己功德圆满。
『尽诸有结』,这句是歎不生,不生不灭。小乘人的不生是三界六道裡面的不生,就是分段生死他尽了。大乘罗汉的不生,不但是分段生死他尽了,连变易生死也尽,这是我们讲到大乘的不生。『心得自在』,这句是总结歎德,烦恼断尽,我们就大乘法来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这个时候心自在了。在一般大乘经裡面讲,定具足,心才得自在;慧具足,我们就叫慧自在。这裡面有拣别,慧自在的人未必心自在,可是心自在的人必定是慧自在。所以这个地方讲「心得自在」,这就是定慧具足了,所以才能够称为心自在。如果从世尊一代时教当中,特别是由这些大弟子当中来看,大家晓得,阿难尊者可以说那是慧自在,确实在我们看起来聪明智慧超过一切人,但是未必心自在,这是很明显能看得出来,慧自在不一定心自在。我们看目犍连、看舍利弗尊者,这些人是定自在、慧也自在,这能看出心自在。由此可知,佛法是讲心自在的,以心自在为主,并不以慧自在为主,这点诸位要特别记住。万万不可以偏重在慧学上,要定慧双修,所谓是定慧要等运,不能够有所偏重,这样才好,才能够帮助我们真正的开悟。
下面这是列举上首的德号,一共有二十一位: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少/兔]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
这二十一位上首我们也不必一位一位介绍,为什麽?在我们讲堂来说,这些人跟我们都非常熟悉,我们在每部经上都读到他,可以说交情都很厚了,用不着一位一位特别的介绍。诸位要想知道他们的事蹟,可以读传记,可以看这一切经的注疏,就是注解上都有详细的介绍,我们此地都把它略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