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73集 文字/mp3)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admin 楞严经评论1阅读模式

 

再给诸位说得明白一点,缘生就是无生。无生法忍是怎么回事情?确实懂得这个道理了。譬如我们这本书,我也举这个例子给诸位说,这个书是缘生的,它是一百多张纸,给它用线穿起来这叫一本书,书生了。实际上哪有书?你把线拆开之后,还是一百多张纸。穿起来这是书,拆开了这是纸,众生就这么迷惑颠倒,他不晓得生即无生、无生即生。通达之后,生与无生的念头都没有了。不了解事实真相,有执着,执着一张一张这是纸,这不是书;装订起来,这是书,这不是纸。是这个妄执,不了解事实真相,给它装订起来,书并没有生;拆开来,书也没有灭,不生不灭,而是我们对于这个境界相上发生了错觉。这一本书的相是如此,缘生,在这里面看出无生的道理,然后再看看一切万法无不如是,你才真正能够契入,真正通达一切法原来无生。你说一切法无生,佛点头,确实是无生;你说一切法有生,凡夫众生点头,一切法有生。佛是摇头,一切法本来不生,怎么会有生?诸位能入这个境界,生死的恐怖就没有了。为什么?晓得不生不死,现在就不生不死。

 

可见得不生不死是事实的真相,你说你成佛、成菩萨,不过是见到这个真相而已;没有成佛、成菩萨是不了解这个真相,把真相看走了眼,看成妄相,是这么一回事。在事实真相当中,自己生活在妄想之中,生活在妄念之中,这是苦恼无边,妄想就是苦海,妄想没有了,苦海就渡过去。一切大乘经论统统是发明这个道理,不但是大乘佛法发明这个道理,我们中国儒家、道家也讲这些大道理。不过儒家、道家说得精简,没那么详细,上根利智的人有受用,他读到的时候能通达,中下程度就不能解究竟的义趣。佛法的好处是不厌其烦,细细给我们来剖析这个道理,使中下根性的人也渐渐能够明了,能够达到恍然大悟,能达这个境界,这是不相同的所在。所以诸位要记住,并不是说离开缘生以后还有个无生。我们现在无生法忍不能证得,原因在哪里?「无生法忍,大概是离开这个,另外再有个无生法忍」,不晓得现前就是!我们要证个不生不灭,大概是身体之外、生灭之外还有个不生不灭,哪里晓得不生不灭就在本身上,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我们环境里面,不晓得这桩事情。

 

我这样跟诸位说,也可以说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诸位听起来恐怕还是免不了疑惑。为什么你会疑惑?我们拿六祖大师几句话来想想,你就明了,动静你有心,你不是无心,所以你见不到事实的真相,凡圣之情没忘,能所又在,所以性相不能如如,道理就是如此。果然能够做到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双泯,就证得性相如如,这时才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诸法实相」,真实相。真实相既然如是,是缘生无生法,你用什么法说它是和合,说它是不和合?不但和合与不和合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法用言语思惟想象;纵然是以能缘之真智、缘所缘的真如理体,这里头也不能够起心动念。《心经》说得好,「无智亦无得」,智是什么?智是讲的般若,我们讲观照,能观照的般若智慧。得是什么?所证得的菩提涅槃。为什么说无智亦无得?因为智与得就是般若与涅槃是一不是二。是二,甲能照乙,乙为甲所照,才能讲得通,才能说个和合,或者说个不和合,才能讲得通;它是一,不是二。

 

诸位要记住,般若、法身、解脱,三就是一、一就是三,这里面不但是不和合说不上,和合也说不上。仔细去观察,一切万法是一不是二,本经下面说得很清楚。我们想想这部《楞严经》,从第一卷,佛为阿难破心、破见、破业识来显示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不变,不与心见和合。所以下面的经文给我们很明白的说出三科七大,这就是说的宇宙万法,或者是讲四科七大,都一样。四科是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讲三科,把六入就省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实际上就是开合不同而已,展开来说十八界,归纳起来说五蕴,这个统统是一不是二。七大是说地、水、火、风、空、见、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七类,说明宇宙万法的实相,这是如来藏能随缘。从如来藏的不变上说,这有不和合的样子;从如来藏随缘的这一面说,又有和合的样子。而如来藏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因此似乎有这个样子,但确实不是的。这个经义在前面讲过,这是世尊破立的诀窍,也就是诱导阿难悟入的一种善巧方便,这我们也称它为「会色归空」。

 

本经自从阿难请示三观之后,世尊最初是问他最初发心,阿难尊者他答的是见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发心出家修行,「心生爱乐,故我发心」。阿难出家是看到佛的相太好了,他心里想这个相绝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修成的,他也希望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出家修行目的是想求相好。目的没有求明心见性,也没有求不生不灭,所以一发心就有了问题。再看看《坛经》里面,我们中国的这些古大德,他们的发心跟阿难的发心不一样。人家发心是求无上菩提,阿难发心是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不一样。这是他答覆世尊的。换句话说,阿难所示现的,对于佛法里面所讲的这些修证的道理、事相都很模糊,不能够确知。可是佛就从他答的这两个问题上,渐渐的把他诱入,诱导他进入这个境界。问他什么是相,什么是心?相是陪衬的话,心是主体。所以才问他,相是什么,心又是谁?可是阿难也不明了这个相、这个见是从哪来的?经文一直到此地,这是渐渐诱导一一的把它指出。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6日21:32: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94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