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志向,就是说你不愿意超越三界,你还留恋在三界当中,佛就教给你离苦得乐,在三界里面享福,教给我们要断恶修善,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可是一切大经的宗旨,是教给我们成佛之道,是教给我们明心见性。对于离苦得乐这些修行方法是附带而说的,不是主题,像这个也必须要晓得,然后我们才有一个下手处,才有一个着落。这部经不但佛在理论、方法说得很透彻,尤其好的是,佛还以二十五位菩萨表演给我们看,二十五圆通,带表演的。跟《华严》一样,《华严》是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给我们看,教给我们怎样修行,如何契入这个境界。二十五位菩萨就是从佛所讲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证入的。
阿难尊者也在七大遍融之后,他自己示现这个开悟,虽然是开悟,在我们一般讲起来,这是第三卷的末了,阿难示现开悟。可是到第四卷一开头,富楼那尊者还没开悟,这个原因前面也跟诸位提过,阿难是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拿我们世俗上来讲,阿难很聪明,阿难感情很重,这就是烦恼障重,阿难很重感情,所以烦恼不容易断;他很聪明,所以容易开悟。富楼那尊者就没有什么感情,所以他证阿罗汉,他的烦恼障很容易断;但是他不太灵光,所以佛怎么讲他不悟,他不懂。这也就说明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习气不相同,因此在佛所说的种种法门、种种方法里面,必须要选择哪个法门适合自己,适合我的根性、适合我现在的修学环境,这都非常重要。我们修这个法门,对我们自己的事业,对我们的工作都不妨碍,不但不妨碍而且还有帮助,那这就最好的,最容易成就。如果这个法门不适合自己程度,又不适合我们现前生活环境,这个修学就困难重重,就有许多障碍。法门没有高下,合适就很容易成就,不合适这个路要走迂回,要走得很长。
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段,所以我在此地简单做个小小的结论。到底下一章就入另外一个大科,就是「会通四科」,下面讲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是一不是二,这就说明禅家常讲万法归一,底下这一大段经文就是说万法归一的道理。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