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10/6/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13
大家下午好。今天大家明显感觉比较紧张。我们离开学校挺久的,不过,对考试的恐惧好像带在身上也几十年没有放下,一听到考试就紧张。平常心,记多少就写多少,不要太紧张。当然,还没考试以前,课也要专心听,不然心都挂在那里了。我们这几节的古文的课程,从一开始我们学习「礼运大同篇」,代表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学习古圣先贤教诲要做一个君子、贤人、圣人,要知道这一生对于社会民族以至世界应有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大同」的目标。其实面对现在的世界,科技、交通非常发达,世界已经变成一个村了,休戚与共。所以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好,那我们自身也要给这个世界好的影响,对世界这些社会的风气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应该做出好的示范。
就像七O年代汤恩比教授讲到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中华文化、孔孟学说,还有大乘佛法。这一些学问我们炎黄子孙从小都有学习,所以我们的文化是解决世界问题的法宝,那我们更是要责无旁贷。虽然有这么远大的目标,但是也要从修身齐家做起。我们说要去利益社会、利益世界,自己的家都乱了,那就是自己的本分都没有尽,更不可能说能够去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敦伦尽分」,首先尽我们在家庭里的本分。所有的家庭都安定了,社会、世界也跟着会安定。家要安定,很重要的,要有家教。每一个家都有家教,人在成长过程就树立了规矩、德行,他出社会就是一个好的员工、好的公民。所以为什么以前男女走入婚姻组织家庭都要昭告天地?因为结婚不只对家族是大事,对整个社会民族亦是大事。所以家教对整个家庭社会的安定就非常的关键。
而家庭的家教承传要以孝为本,所谓孝顺为传家之本、齐家之本。我们一开始跟大家一起研讨的「陈情表」,就是孝道。而这个家道里面除了孝道的承传,包含还有言语的修养。我们这几节课都谈到,像马援先生他是一个叔叔的角色,他看到两个姪子在言语当中,分寸不妥当,会得罪人,甚至得罪当时候的政府,所以赶紧写了这篇文章劝谏他的姪子。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得到,从爷爷奶奶,从祖先的角度,我们这些晚辈都是同气连枝,都是连着他们。所以这些孙子都好了,老人才能安心。所以我们当姑姑、叔叔、伯伯的都应该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后代。这是应有的责任,这都是敦伦尽分。
而言语,其实在人与人相处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修养。《弟子规》当中说的,「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往往人与人会摩擦冲突都跟言语的修养有关系。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假如家人之间常常因为言语发生冲突,那这个家要兴旺也很困难。所以我们之前一、二节课就是针对言语的修养跟大家在交谈。所谓「忠孝为传家之本」,「和顺」,一个家庭的氛围都是和睦,这个顺字都是很柔软,顺父母之意,不要情绪牴触,「和顺为齐家之本」。假如这个家庭里面常常都是吵吵闹闹,家人的心很难团结在一起;都是一团和气,家人就非常喜欢回到这个温暖的家,和顺为齐家之本。而言语是很重要的部分,言语有修养,能和顺。而且言语有修养,在事业当中才不会出现一些祸患。所以「谨慎为保家之本」。这个谨慎不只包含言语,还包含自己格物的功夫,不会被外在很多的诱惑所牵动,不会陷在这些诱惑里面,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就不好了。所以在《弟子规》当中一直很强调「谨而信」。一个人不能谨慎,他这一生就不可能会有好名声,都有可能晚节不保,他这一生就不可能保住他好的家道的承传。他德行一有损,可能自己身败名裂,家人都抬不起头。所以这个谨慎是很重要的。
还有,「勤俭为持家之本」,这个家要维持得好,勤俭重要。「诗书为起家之本」,其实我们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一定要读圣贤书,把这几千年的智慧能承传下来。所以《朱子治家格言》里面也告诉我们,「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就是让人懂得知恩报恩;「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读经典,人不能形成是非、邪正、善恶的判断。就像《三字经》告诉我们的「人不学,不知义」,《礼记.学记》讲的「人不学,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就非常明显,这二、三代人特别缺乏对这些圣贤经典的学习,往往年纪很大了,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还没有形成。所以有时候我们谈论某个人怎么样,「他都这么大了,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其实客观的想一想,确实是没学。所以现在我们看这些很可恶的行为,换另外一个角度讲,他也挺可怜的。因为不明事理,随顺欲望习气,所以他以人的身体,可能做的是不如畜生的事情。那是很可悲的,也是很可怜的,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们身为父母、长辈,我们有没有把这些圣贤的经典教给我们的下一代,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诗书为起家之本」,这些孩子、子孙都懂得做人了,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他对家、对社会一定会有他的贡献。
今天我们主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勤俭为持家之本」。从唐朝李商隐先生他写的一首「咏史」的诗里面,有一句特别能把勤俭的重要展现出来。他说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览就是纵览这些历史记载的资料、历代的这些情况,发现一个家族、一个朝代它兴起是因为懂得勤俭,它败下来是因为奢侈靡烂就败了。所以事实上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轨迹,不管是一个家、一个国、一个团体,它的兴与衰绝对离不开勤俭二字。我们首先就「勤」这个字我们来深入一篇文章,在一百二十六页,这篇文章叫「勤训」。这个「勤训」是清朝时候一位读书人李文炤先生所写的。我们了解一下他的背景,李文炤先生字元朗,清朝善化人,康熙时候的举人,而他担任的都是教学的工作,他有一本书,叫《恒斋文集》。我们看到李文炤先生,他是善化人,也确实善于教化世人,写了很多好的文章。我们来看这一篇文章。
【治生之道。】
『治生』其实就是谋求生活,一个人过日子,然后维系家庭生活。
【莫尚乎勤。】
『莫尚乎勤』就是没有比勤更重要的,要让生活无忧,一定要勤奋。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邵子』,他是宋朝人。我们提到宋朝,理学非常发达,北宋有五个大儒,所谓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这是五个大儒。其中这个「邵子」就是指五大儒之一的邵雍先生。这个张载,大家应该很熟悉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大家怎么没什么反应?你们现在头脑里只有「礼运大同篇」是吧?那就变执著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就是张载先生说的。这里举的,邵雍先生他们都是很饱学之士,讲出来的话都非常有道理,提到了一天当中最重要,人能够在一大早就非常有精神,这个『计』里面包含他懂得去安排、计划他这一天的生活,不让这一天虚度了。『一岁之计在于春』,一年当中,开春非常有朝气,把这一年都打算计划得很好。『一生之计在于勤』。
这里也提醒我们,我们培养下一代很重要的,他勤奋了,他这一生应该就打下很好的基础。「勤」用在读书,他能积极求学问;用在学习技能,他能下功夫;用在尽他的本分,他能尽心尽力,这个都是勤。而且我们看到勤就想到,「大富由天,小富由勤」,一个人只要勤奋了,绝对饿不死;「勤能补拙」,一个人勤劳,哪怕他的基础比较差、素质比较差,都能够突破、都能够提升,只要他肯下功夫,很勤劳。所以在《中庸》里面有一段话,也特别期许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是彰显了这个勤劳。「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人家一次就会了,没关系,我不气馁,我做一百次,我还是可以会的。人十能之,人家十次就会了,没关系,我一千次。一个人果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愚昧也会变得有智慧,柔弱也能变得刚强,变得百折不挠。因为每一个人他开窍的时间不一样,但是只要他能够不懈的努力,人的潜能一定会发挥出来。这一段话我们都听过了,以后遇到气馁的时候一定要想起这一句话,要给自己打气。
曾国藩先生,他在清朝算汉人当中道德、学问、事业算是最顶尖成功的人,现在市面上很多他的家书、他的人生哲学,还在启发几百年之后的我们。而曾国藩先生年轻的时候读书很用功。有一天晚上,他在背一段文字,结果背了很久都背不下来。刚好那一天他们家来了一个小偷,躲在房梁上,想说他就背这一段,背完我好下来偷东西。结果背了整个晚上到半夜他还没背起来,继续在那里背。结果这个小偷实在受不了,他就跳下来,就背一次给他听,然后就跟他说,「你这种程度你就别读了,太笨了!」这小偷就被他气走了。大家要了解,曾国藩先生有这么高的成就,可是他本来的基础这么差。但是他很勤奋,勤能补拙。我们还不至于背书背到把人家气跑了,看不下去了,怎么会有这么笨的人?所以我们的基础应该不输给曾国藩先生,但是人家真的有「人一能之,己百之」的精神,我们相信人真的有这一分精神,也能感得很多长辈、贵人来帮助他。
所以邵雍先生这一段话对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每一天、每一年、这一生都不应该虚度光阴,要把握好。接着说到: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这一句话离我们很贴切,而它的意义非常的深远,对我们的一生都是成败的关键。
【无如人之常情。】
『无如』就是无奈的是,一般的人他的态度,所谓『人之常情』,他的态度比较容易:
【恶劳而好逸。】
不喜欢劳动,喜欢安逸、安乐。其实我们冷静来看,一个人不喜欢劳动,不喜欢付出,他就会偷懒,他就会占人家便宜,他有没有福?偷懒就不忠了,占人家便宜就折福了。反过来,一个人很勤奋,不管在学校还是出社会在团体里面,都是主动付出,多做当然就积福,尽心尽力,这叫尽忠。福田靠心耕。尽忠就是忠于他负责的事,这个叫「敬田」。我们说人的福田,恩田、敬田、悲田。一个不怕付出的人,觉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人,他愈做愈高兴。而他在团体当中尽心尽力,他是念著团体的恩;又对自己负责的事非常的恭敬尽责;然后同仁有需要了,他不会计较,分工不分家,不会说,「我是做这一些事的,那不干我的事」,只要他帮得上的,他随分随力帮忙,这个是悲田。有这样性格的人每天都在种福田。所以我们从心性上来思惟就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生态度对一个人一生的关键非常大。所以这里讲到的,人假如没有形成这些好的德行,往往都是不喜欢劳动,喜欢安逸。
【甘食褕衣。】
这个字念「余」,就是不喜欢付出,不喜欢劳动,喜欢享受,又喜欢穿好看的,吃好吃的。
【玩日愒岁。】
『玩日愒岁』其实就是虚度光阴,一天都这样玩掉了,时间好像就被偷走了,日复一日,都没做什么正经事,叫「玩日愒岁」。那假如是这种「恶劳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岁」,我们想想,一个人都不劳动,又很重视物质享受,这样的人他假如是农夫: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
我念「嗕」,你们可以拼音拼得出来吗?可以,好。这个『深耕』,他在耕耘的时候,下了很好的功夫,他要拔杂草就容易,这是『深耕而易耨』。但是他假如不喜欢劳动,很懒散,他就不能深耕,杂草就不好除了。紧接着,他种植的稻谷一定收成会不好。
【以之为工。】
他这个恶劳而好逸的态度,假如来做工人:
【则不能计日而效功。】
这个『计日而效功』,就是他做事很积极,计划得很好,不会答应人家的工作一拖再拖,失信于人。所以他答应人家一个礼拜完成,他就赶紧加紧努力一定在这个时间做好,「效功」就是给人家完成工作。
【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
他假如从商,他就不能很积极的去服务好他的客户,因为他喜欢安逸,不主动、不认真。这个『乘时』,我们可能一般就会觉得掌握商机。其实每一个商机背后更重要的是人民的需要是什么,他要常常能够去体恤到大众的需要,然后去做好他的服务。这个商机应该是这么去理解。假如这个商机,他是去卖一个商品,然后对人心都是不好的影响,比方说他生产了一个杀人游戏,好不好?这个产品它已经违背了商业的精神。商业的精神是服务社会。请问诸位学长,一个人需不需要学杀人游戏?不需要吧?是。所以假如这个商品是造成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这个就不应该做这个生意了,做这种生意叫发国难财,社会风气不好,把下一代都毁掉了,这种钱不能赚。所以很多赚那些青少年的钱,青少年在他开的店里面统统醉生梦死,然后都不读书了,甚至都把父母气得都活不下去了,他去开这种店赚钱,这个都是损阴德损得非常厉害的。我们假如留心,他赚这种钱,他的家道不可能兴旺,可能都感得败家子到他们家都说不定,「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我们赚钱还是要符合良心、符合道德,才能长远。以前的人从事行业都要选择,一定是对人有帮助的行业才做。这个是谈到商业。再来:
【以之为士。】
这个『士』就是读书人,古代称知识分子。假如这一个读圣贤书的人也是不喜欢劳动,不喜欢勤奋,喜欢安逸的话:
【则不能笃志而力行。】
『笃志』就是很坚定他的目标。其实我们看读书人求功名,进而有一官半职能够去服务教化老百姓。可是很多人考功名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就是他没有勤奋用功。可能一没考上,然后就下定决心,我一定下一次科举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计划都做得很好,但是过了一个礼拜,又开始放逸,又开始玩乐了。所以「有恒为成功之本」,没有恒心做什么都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看这里提到「笃志」,这个「笃」就是很坚定,不改变,有毅力。而且要『力行』。因为读书人是读圣贤书,但不能读死书,学了要去用才是学问,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所以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学了以后去落实才能体会到圣贤人的存心,才能扩宽自己的心量。假如读了这么多书,自己不去做、不去体会,那可能都留在文字上。就像《弟子规》上说到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他不去做了,反而是拿着这些经句去看别人的过失,就「长浮华」了。而真正这些读书人,他去考功名能考得好,这些主考官一定是从他的文章当中看到这个读书人是不是知行合一,他有没有自己的感悟跟见地,而不是死读书。而感悟跟见地都来自于他有没有把学问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这里强调「笃志而力行」。所以作者举了士、农、工、商,假如不能勤奋,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有什么成就。所以感叹到,这样就会:
【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这样过日子,士农工商都不勤奋,就好像只是每天只会吃,这个『食』就是吃,『息』就是睡觉,只会吃、只会睡觉,什么也做不了。『徒然』就好像糟蹋了、浪费了。『一蠹耳』,这个「蠹」是指蛀虫。就好像木头里面的蛀虫,把这个木头都要破坏完了。相同的,假如我们是非常懒惰的,在各个行业很可能就是蠹虫,就是蛀虫。一个人好吃懒做,可能他的家业都要被他给拖垮。所以有一句话也提到,「百种弊病,皆从懒生」,人很多的坏习性往往就是从懒惰慢慢延伸出来。我们看,懒惰的人,不感恩;懒惰的人,对别人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懒惰了,思想就没有正念,就胡思乱想;懒惰了,好吃懒做,我们说「饱暖思淫欲」,坏的念头都出来了。我们看,懒惰的人都觉得别人的付出理所当然,就不懂得知恩,忘恩负义,说出来的话会把人给气死,这个都跟懒惰很有关系。所以《弟子规》在「谨而信」的部分,「谨」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一开始就是提出「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就是早起、勤奋,不可以懒惰。接着说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