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蕅益大师又说,「苟不向心地克己复礼,而作意欲求先觉,便是逆亿了也。故曰君子可欺。唯可欺,方为君子耳」。你看这话讲得真好!苟不向心地克己复礼,这个苟是如果,如果不向自己内心心地上做克己复礼的功夫,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恢复自己的性德,这叫克己复礼,礼就是性德。而去作意欲求先觉,作意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要求个先觉,要去推断、预测,这个不是真正的先觉,这是逆亿了。那是妄想分别执着,妄念,不是先觉,他没有智慧,那个叫世智辩聪。所以,故曰君子可欺。
这个也是在《论语》裡面,前面「雍也篇第六」讲到的,那一篇有这麽一章。「宰我问曰」,孔子的弟子宰我问孔子。这人很会讲话,言语第一,所以问问题也问得很刁,他说,「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这话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一位仁者,孔子不是常常叫我们做仁者吗?所以宰我就问了,如果有这麽一个仁者,你告诉他,有人告诉他,井有仁焉,就是那个仁道掉到井裡了,其从之也?那仁者会不会到井裡去救那个仁?显然这是骗他的。结果孔子回答说,「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讲的何为其然也,就是何能如此?就是真正仁者怎麽会被你这样骗到井裡去?因为君子,就是仁人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这是就宰我的问题来回答的。可逝,就是君子能够到那个井边去看,听到你说那个仁道掉到井裡了,那麽这个仁,当然古人的这个仁,它也通那个人,人民的人。也可以说是有一个人掉到井裡面,君子马上过去看。那一看到,当然就发现事实真相,你是骗他,他就不可陷也,就不会陷入井裡头。可欺也,不可罔也,就是你可以欺骗他,让他到井边去看,可是你不能诬罔他,这个罔是诬罔,就陷害。所以君子可不可欺?可欺。好像有时候他也会上当,但是他的内心绝不会因为被人欺骗而起敌对、埋怨、不满、不平的心,起了这些心,那就被陷害了。所以,我们如果起这种心,就是被害了。如果在这些遭遇到不幸的时候、被人欺骗的时候,我们还是保持我们内心的仁厚、真诚,像前面讲的,看人人都是圣贤,人人都是好人。基督教讲到「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就不会被害。他最多能害你的身,害不了你的心,你的灵性在不断往上提升。
所以唯可欺,方为君子耳。蕅益大师讲,君子他甘心情愿去接受人欺骗,保持他的正念,保持他的真诚,更显出他是一位君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冬天最冷的时候,你才知道松柏叶是不会凋零的,其他的树叶都已经枯萎、凋谢。君子就是这样,就在逆境裡头显现出他的仁德。所以唯可欺,方为君子,你才看出他是个君子。所以可欺也,不可罔也,即使被欺骗了,他都能提升,在逆境裡面提升更快。只要你的心地是真诚的、纯正的,哪怕是恶境界、恶缘,你最后得的果报都是善的、都是好的、都是美满的。
跟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这故事是在道家经典裡头讲的。古时候有一个非常愚钝的人,但是心地很真诚,对人很尊重,老实人、厚道人。这个人听说有一种方法可以得道成仙,他就非常的羡慕,知道人生老病死很苦,他就想成仙,他很坚信有这种方法,所以他就要到处去求、去问。结果问到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有田地的地主,看到这个老实人挺好欺负的,就骗他说,「你不是想要成仙吗?我懂得方法,可是你要得到这个方法之前,你必须给我做苦工,当我的弟子做苦工,做个一年,看看你要是合格了,我再教你」。这老实人很欢喜,一口答应,就很卖力气的给他家裡做活,什麽苦工都干,耕田、做家务。如是过了一年,这个人就求主人说,「您不是说我给你家做一年苦工,你可以教我成仙吗?现在一年满了,你能不能够教我?」这个地主看到这个老实人真是这麽好欺负,就起了一个恶毒的念头,他说,「好,那我就成全你成仙去,你跟我来」。上了后山,到了悬崖边上,看到一棵树,斜长出去悬崖外面,地主就说,「这个树是棵成仙树,你就爬上这棵树,我喊一、二、三,你就跳,你就成仙了」。这个老实人一点不怀疑,这真正不逆诈、不亿不信,一点都没有怀疑的心,他就千感恩万感谢,这真是,主人没有失约。就上了树,主人就喊:一、二、三,跳!那人真跳下去了。这一跳,没想到居然乘空而去,真的成仙了。这主人一看,呆了,这了不得了!歪打正着,这真的是成仙的树不成?成仙可真好,比我现在种田经营那逍遥自在多了,我眼看了他成仙没错,一定能成仙,那我也成仙去。所以他也爬上树,喊一、二、三,跳!结果一跳,摔到悬崖底下去,摔了个粉身碎骨。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教给我们什麽?你要成仙得道,最重要的要至诚心。你看这个人,别看他是个傻人,他真诚到极处,真正做到夫子这裡讲的不逆诈、不亿不信,到了至诚。他丝毫没有怀疑别人的念头,他看到什麽人都是好人,他的师父就是真的得道高人,他真的是这样的心裡。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他十分的诚敬,得到十分的利益,成仙去了。所以得道成仙没别的,还是用这种至诚心。成佛作祖、成圣成贤,也是用这个至诚心,这样连恶缘都成了增上缘,对他来讲那都是好缘、善缘,成就他。如果有怀疑、有妄念,那就误了自己,假如他在跳的那一刹那有一丝毫的怀疑,那可能他也就是掉下去了。那个地主就是这样,他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那裡头有怀疑,为什麽他有怀疑?本身心就不诚,他本身就像蕅益大师讲的「自多诈,则恆逆诈。自多不信,则恆亿不信」。他自己本身那个心就是谄曲,恶念很多,自己就不守信用,欺骗人,所以他自己逆诈、恆亿不信,带着怀疑的态度去试,那肯定结果就是粉身碎骨。这是他的必然果报,这也是天道好还。他用这种恶念去对人,结果别人没接受,他反而把这恶念转移到自己身上,形成果报。就好像你有一样东西,譬如说这个手錶,你把这个手錶给别人,别人不要,你是不是还得拿回来?那个恶念也是,你用恶念对人,人家没接受,你看那傻子就不接受,他就升天去了,你这恶念还得拿回来,自己变成了那个受害者,恶念误了自己。
所以这个小故事让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什麽叫不逆诈、不亿不信,这叫真正的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智者不惑。不惧是没有害怕,你看从树上跳下去他也不害怕,他就一味想着成仙,这个念头极纯极正;仁者不忧,他也不会忧恼、不会怀疑;智者不惑,他没有迷惑,他一条心认定这是成仙之道,一切法由心想生,他真的成就了。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十二章: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这段是『微生亩』对孔子的问话以及孔子的回答。孔子,我们知道他周游列国,其目的是为了推行圣人之道。可是他辗转于各国之间,很辛苦,但是都不能够被任用,所谓怀才不遇,没有人敢用他,所以微生亩在这就问孔子。微生亩,据《雪公讲要》的注解说,他是孔子家乡的长者,年长的人,比孔子年长,属于孔子的长辈,所以他可以直呼孔子之名,说『丘』,这是孔子的名字。『何为是栖栖者与』,这个栖跟栖字在古代是同一个字,就是木字边、一个妻子的妻,就是栖息在树上那个栖,这两个字同字,所以栖栖者也就是栖栖者,所以有的版本的《论语》就直接用栖栖者。根据日本「竹氏会笺」,这是《论语会笺》,他这本书说的,他引用何楷的说法,「鸟宿曰栖」,栖就是鸟在树上栖息。「栖栖者,取其翔集不定之义」,这是鸟有时候在树上,有时候飞出来,所以翔集不定,集就是定在树上,翔是飞翔,牠就不定。这就比喻孔子像鸟一样到处飞,都没找到归宿。因此,何为是栖栖者与,那是微生亩问孔子,你为何如此到处奔波?莫非,这底下讲的『无乃为佞乎?』佞是佞才,就是口才很好,但是这口才不是很正的口才,是一些歪才,叫佞,它不是善的。这是微生亩有点取笑他的意思,说莫非你是要施展佞才,讨好各国的君主吗?这是无乃为佞乎的意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