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08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O八集)  2010/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08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宪问第十四」,第三十五章: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章夫子跟子贡的这段对话,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应该是在鲁哀公十四年。那时候鲁哀公去狩猎,获得一个麒麟,孔子看到麒麟死了,所以就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孔子到人生最后的阶段了。『子曰:莫我知也夫』,这个「莫我知」就是指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孔子感叹一生都没有遇到真正的知己。子贡在这问,『子贡曰』,子贡是孔子的弟子,非常好问,很懂得问,看到夫子感叹,于是就抓紧机会请教,他问『何为其莫知子也』。这个「何为」就是何谓,为什麽夫子您要这麽说,说没有人知道您。下面夫子的回答,实际上不光是教子贡,也是教我们这些后人。『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这个话好理解。孔子内心裡没有任何的怨恼,他一生都在行道,但是非常坎坷,遇到了很多很多的障碍。实际上一般人看他推行这个道也不成功,他最希望的是有一个诸侯国能够用他,让他施展抱负,帮助这个国家安定繁荣。可是周游列国都没有人用他,所以道不行,也就是他的这个抱负得不到施展。

 

得不到施展,当然也就寄望于自己的弟子,或者是自己的后人,能够传承他这个道统。他的道统是圣贤道统,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可是他晚年又丧子,孔子的儿子死得比他还早,白髮人送黑髮人,这是人生之大不幸。幸亏他儿子死之前把孙子生下来了,要不然真的就绝后了。不过我们相信圣人是不会绝后的,因为上天必护佑之。你看孔子到现在,孔家代代相传,贤人辈出,到现在八十多代了,还备受世人的尊重,这是孔老夫子本人厚德之招感。可是他当时,确实一般人就觉得很不容易,自己一生没有自私自利,就是为了弘道,推行周公之政,竟然遇到这样的不幸,是不是上天对善人、对圣人很不公平?一般人在这种处境难免会有怨言,但是夫子他没有怨言。自己儿子死了,那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弟子们当中有一个、两个能够学有所成,使自己的圣贤命脉不至于中断。夫子最看得上的就是弟子颜回,在众弟子当中,只有颜回堪称得到夫子的心传,其他人,夫子都没有这样去肯定。结果颜回也是早死,夫子痛心,真的比自己儿子死了还痛心,他说「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了以后夫子就说,别人问你弟子中谁最好学?夫子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可惜死得早,「今也则亡」,没有了。所以我们看这位圣人并没有一帆风顺,反而却是比一般人更多的挫折。但是正是这样的境遇,造就了他圣人的品格。他在这样的境遇当中,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也不埋怨任何人,这是孔子知天命。

 

何谓天命?讲得具体一点就是知因果,你知道因果,就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如果对因果道理不是深刻的理解、相信,那不怨天不尤人就很难做到。孔子做到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当然更具体一点来讲,那是通达自性性德,这个天就是指自性。命是什麽?命是在自性中起心动念,就成了妄识。《中庸》裡面讲的「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就是宇宙的本体,他通达了,知道宇宙万物怎麽来的。用《华严经》裡的话来讲,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称为天。唯识所变,这个识是妄心,自性裡面没有起心动念,可是起心动念了,这就变成妄识,妄识就会现相,就现出宇宙一切万物的这些境界,这叫命。所以天命之谓性,自性跟妄识和合而成一体,做宇宙的本体。在佛法裡面称阿赖耶识,《中庸》裡面称天命。

 

所以知天命,换句话说,就是明心见性,了达一切法从哪来,怎麽生出来的。孔子知道万法唯心现、唯识变,所以他也不会怨天尤人。因为心外无法、心外无天、心外无人,全是自己变现出来的。那变现循着什麽规律变现?就是循着因果,过去造作什麽因,现在结什麽果,全是心现识变。他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瞭了,所以真的没有丝毫的怨恼,烦恼自然就断了。刚才讲到他遇到种种的不幸,要行道,而挫折很多,晚年又丧子,颜回又早死,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一般人会怨天。在他的一生当中也遇到很多的恶人,譬如说遇过鲁国的阳虎,阳虎也是常常来刁难孔子;在宋国遇到司马桓魋要害他,差点把他害死;在陈蔡之地绝粮,这些都是恶人干的事情。那一般的人难免会有怨人的心,就是尤人的心,可是孔子没有怨人,他只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正是因为他知道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自己,自己以外没有天也没有人,通达了这个道理,肯定就会反求诸己,他不去改变外面的境界,他只改变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改了外面境界跟着改,境随心转。所以不怨天不尤人,这裡头的深义我们要了解,这不是硬学能学得来的。那是什麽?你要明白道理,真明白道理的人自然做到。根性利的人,他能明白心现识变的道理,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根性稍差一点的,就是没那麽聪明的,理解力没那麽强的,他至少要明白因果的道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报。我现前遇到的种种遭遇,那是果,果必有因,因是自己造的,所以果自己要受,他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底下孔子说「下学而上达」。什麽叫下学?在《雪公讲要》裡面,他引了皇侃的注疏,《论语义疏》讲,「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学人事,就是我们人世间能够理解的这些事情,这是凡人他们意识裡头能够接受的。到上达,凡人未必能够接受,他不能理解了,达天命。刚才讲到天命,就讲宇宙的本源。夫子教学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根性,教他不同的道理。道理虽然看起来不同,可是它是贯通的。你学人事,具体而言,就是教你因果。因果我们能够明白,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谁不明白?三岁孩子他也能明白,这是下学。下学,换句话说,是基础的学科,是扎根的教育。到了上达,那就要再提升,就是你开悟了,你能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的本体了,这类人相对比较少,根性很利的人,夫子就教他上学。夫子本身他自己给我们示现的下学而上达,他注重基础,不能说没有下学就能上达的,不可能。一定要有下学这个扎根的教育,他才能上达。就像一棵树,如果没有根,你说我就要那个枝叶花果长得很美,不可能。像建楼一样,地基都不打,第一层也不盖,一下我就盖第三层,盖成个空中楼阁,怎麽可能?

 

所以圣贤的教育很注重根基的教育,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传统圣贤教育,要特别注重扎根教育,扎根教育是普世的伦理道德。上学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能说离开普世的伦理道德教育,然后我只是讲那个最高的,开始就给你谈见性的学问,谈玄说妙,说得天花乱坠,没用,大家不能得受用。他没有基础,他连基本的道德都没做到,连因果他都不相信,你就给他讲见性,讲这玄乎的东西,根本是没用,反而学的是夸夸其谈,那个不叫实学。所以真正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教育,从哪做起?从下学做起,从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来做起。自己也是先得要做到。我们老恩师提倡三个根,儒家《弟子规》、道家《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做人的三个根本,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到,这才有可能上达。夫子是下学而上达,没了下学,上达不了。真正上达天命的人,他在这个世间弘扬圣贤教育,他也是非常注重下学。你看淨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禅师,那是明心见性的人,他说什麽?「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一个人见性开悟了,善谈心性,他一定是讲因果。就好像我们师父上人他过去讲《法华》、讲《华严》、讲《愣严》,大经大论都讲了,到现在你看,特别就是强调扎三根,强调因果教育。古来的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不注重因果教育,尤其是近代印光大师。这是善谈心性者,肯定不离弃因果,跟你讲因果道理,这个你好懂。虽然是下学,下学通了上面,所以深信因果的人,最终必定大明心性,他能明心见性。

 

孔老夫子当年也不例外,他也讲因果,讲做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讲得很多,讲心性的道理讲得少。为什麽?因为大部分弟子还是下学的根性,真正能上达天命的只有一个,就是颜回,其他的弟子还没有够这个根性。所以你看子贡还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讲孔老夫子文章,文章是你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统统叫文章,夫子的言行、夫子的作品、他的举止等等,都叫文章,可得而闻也,我们能够听得懂。但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讲到心性的道理,讲到宇宙本体的大道理,不可得而闻也,子贡就很难听得懂了。不可得而闻,不是讲夫子不讲,讲了你不明白,所以他也就少讲。连子贡这样的根性尚且不能够听懂性与天道的这些道理,何况其馀!所以儒家讲论理道德就讲得特别多,这都是下学。但是夫子是希望大家在下学基础学科打好基础了,要上达,夫子本人就是这样示现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9:14: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59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