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一等的贤人这叫『其次辟地』。要知道在这个乱世当中,要去隐居也不容易,你要有所选择,在哪隐居。孔子也曾经说过,「乱邦不居,危邦不入」,这就是「辟地」的意思。辟地就是择地而居,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修行的地方,能够清淨下来,能够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
再次一等,『其次辟色』,贤人在为君主尽忠,可是不一定君主能够信任他、重用他。那贤人很懂得察言观色,看到君主颜色上似乎已经不太愿意跟这个贤人交往了,或者是在礼数上已经疏远了,态度上也变化了,这时候贤人很聪明,就了解,赶紧得走了,再不走恐怕就有灾祸来临了。所以辟色,看到颜色不对,赶紧离开。
再『其次辟言』,听到君主讲的话、讲的言辞很不妥当,这一听,不想留你了,或者是厌烦你了,这时候赶紧就要离开。这都是什麽?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就像战国时期,范蠡和文种两个人辅佐勾践,灭了吴王夫差。但勾践这个人他是一个能够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范蠡能看出来。所以打了天下,灭了吴国,就劝文种赶紧走,勾践态度已经不对了,找一个地方隐居,避免杀身之祸。结果文种不聪明,他说,「不会,我们辅佐勾践,功劳这麽大,他不至于这麽忘恩负义」。范蠡看劝不动他,自己走了。最后留下一个话告诉他,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结果文种果然最后被勾践杀了。这裡夫子就讲到,贤者的智慧懂得识时务。
『子曰:作者七人矣』。这是举出一个例子,说能够做到贤者的人,辟世也好、辟地也好、辟色也好、辟言也好,有七个人。七个人,他这裡没点名,不知道是哪七个人。根据古注的意思,讲的这七人当然都是隐士,各有不同的说法,当然这个也不必详考了。孔子确实也遇过这样的隐士,遇到不少。《雪公讲要》裡头就举出长沮、桀溺这两位,在《论语.微子章第十八》就讲到这两个人,「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这两个人是隐士,孔子带着弟子们走在路上遇到这两个人,孔子叫子路去问路,问渡口在哪,问津。结果两个人没有理会子路,反而说到,「孔子你怎麽别人不用你,你还到处去找?」让子路回来跟孔子说。结果孔子对这两个人当然也很敬重,毕竟是两位贤者。但是夫子没有苟同。所以《论语》裡面就记载,「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个意思就是说,夫子怃然曰,他就很感叹的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在山林裡面隐居的鸟兽,我怎麽能够跟牠们同群生活?就说明夫子不能苟同于这些隐士贤者。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说我如果不与这些世人同群,还跟谁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人各有其道,我不必,丘就是孔子自己的名字,自称,就说我不必与他们相为改易,也就是各行其道就行了。所以孔子他的发心、他的立志是要帮助这个社会挽救世道,而自己又能做到不跟世人同流合污,他自己能出污泥而不染。这个跟那种隐居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隐士贤人就有分别了,这是圣人高于贤人之一等。
我过去把工作辞掉以后,很想就找一个地方好好清淨修行,把自己的智慧开了,道德修养修好了,再出来跟这些世人接触,再来弘法利生。我的老恩师他也就批评我,说你这是小乘的观点。我当时就说,我说佛讲先要自度才能度人,我得把自己度了,才能出去度人,我自己都没得救,怎麽救世?那恩师就对我呵斥了,说等你自度了,这世间可能都毁灭了,意思是说,就不可能了。我当时还没听明白,我就还问,我的道理还学了一点,所以讲出来还头头是道的,我说,不是自他不二吗?自度不就是度他吗?我好好的成就自己了,那才能成就世人,所以我得先自度。那恩师就说,对,那你度人也是自度。你要是说这个度人,就是说你先得自度才能度人,好像度人就妨碍你自度了,那是什麽?你还是有二,你不是自他不二。这个话当时我还没能完全明白,通过一段时间学习,慢慢就领悟了。这才能理解,为什麽恩师把我摁在香港,这个地方最不好修行的,花花世界。过去虚云老和尚来过,看到香港不适合修行,他说得回大陆。恩师还把我摁在香港做什麽?他老人家也在香港。我就明白了,就是要让我们赶紧提升境界。
所以圣人区别于贤人,不同点就在此地,圣人心量更为广大,智慧更高,真正了知自他不二,而又能够出污泥而不染,是大乘人。大乘人的智慧远高于小乘人。你看我们老恩师他一生就在世间度众生,他没有跑到深山老林裡面,那修出来的功夫才是真的。在深山老林裡你说修成了,还未必是真的,你再出来练练。没经过练的,那都不能算是真的。说不定一出来尘世,又堕落了,见到五欲六尘、灯红酒绿,又起心动念,又起贪念了。当然这个对我来讲,我知道自己肯定不是那个根性,还没到大乘的智慧。但是很重要一点,一定要紧跟着老师,紧跟着善知识。如果说自己以为自己达到那个境界,真出污泥而不染了,所以又入污泥去了,没有老师的带引,那就很危险。那老师带着我们,我们出问题老师负责任,我们要是堕落了,老师要背因果,所以老师他肯定会好好的看紧你、管教你,不让你太出格,你紧跟着老师就没错。如果自己功夫没成就,就像前面讲到的,还没到下学而上达的,蕅益大师讲的,「今人离下学,而高谈上达,譬如无翅,妄拟腾空」,自己还没入境界,就以为自己是大乘菩萨了,脱离老师,自己干一套,最后一定会堕落,那到了污泥就染了。所以,我们在尘世裡头修,很重要的一点,紧跟着善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是逆境界裡头修,那成就会特别快速,你成就的境界特别高,但是当然风险也特别大,万一不行你就完蛋了。所以这中间特别是注意尊师重道,不能离开老师半步,如果离开老师了,那可真的是危险!
下面蕅益大师有个注解说到,「程子曰:四者非有优劣,所遇不同耳」。这个四者就是辟世、辟地、辟色、辟言,这四种不是说境界上有优劣或者高低,不是,是所遭遇的缘不同。这样的说法就很圆融。所以贤者如果是看到乱世,他自然就会避开;遇到危邦,不好的社会风气的地方,他会离开,辟地;遇到君主、领导不再赏识他,不信任他,不能礼遇他,颜色变了,就是辟色;遇到人对他讲话不再恭敬,失礼了,言语傲慢了,就是辟言。当然辟言也包括避开人的毁谤、讥讽、是非这些言语,贤者都会迴避。这个是遇缘不同,但是他的做法都是一样的,就是避开。所以如果还没达到圣人的境界,确实我们要尽量的避免,除非像刚才讲的,你有老师带领,跟着圣人走没问题。你看孔子是圣人,孔子的这些三千弟子那不是圣人,他们也没有辟世,子路、子贡、冉有,他们都出来做官,但是他们有一点好处,没有离开老师,有问题马上请教。整篇《论语》,你看大部分都是弟子们在请教老师,这样就不会堕落,这也是谦虚好学的态度。堕落往往是什麽?生傲慢心,自以为是了,那就最容易堕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