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十五集) 2010/9/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85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先进第十一」,第十八章。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张是孔子的弟子,他在这裡向孔子请教善人之道,就是什麽样的人才能够称为是善人,要怎麽做?善人,就是心地善良,比较喜欢帮助别人、做善事的这种人,但是还没有成为圣贤,离圣人和贤人还有距离,他只是正在学习,这样的一个人。要学圣、学贤,首先要学善,善是圣贤的基础。我们恩师现在提倡要落实三个根,儒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就是教我们善人之道的,所以『子张问善人之道』,那就是落实三个根。在佛经裡面,你能够落实三个根,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要想成为圣人,还需要努力。做什麽努力?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选择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真正帮助你成圣成贤的,当然儒释道的法门都可以。具体而说,就是一部经典。你选择一部经典,一门深入下去,你最后能开悟,开悟就是开智慧了。智慧是从定而来,没有定就不会开慧,定就一定要一门深入,这才容易得定。譬如说你有心要深入《论语》,先把三个根扎好,扎好就是你对照一下三个根,细细的对照,看看是不是至少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那才能够符合善的标准,最好是百分之百落实。对于三个根裡面的内容要深入了解、要透彻,那要听讲,然后你再选择一科,花上十年的工夫,在这上面用功。《论语》,假如你一年讲一遍,十年讲十遍,那你才能够算深入,十年下来,你就成为世界级的《论语》上面的专家。而且你有了德行的根,你学《论语》,那才是真正学儒,不是只搞儒学,不是只搞学术研究,真正你在学孔子,十年之后,你能成为像孔子一样的人,那是圣贤了,所以善人是基础。
子张在这裡问「善人之道」,就是善人怎麽个做法,道是方法。孔子回答,『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答覆得很简单,但是也很完整。不践迹,这个践就是实践,迹是圣人的足迹,践迹就是学习贤人和圣人的行为,按照他们的足迹来走,这叫践迹。这句话就是说,如果不实践圣贤的足迹,那麽虽学也不能够「入于室」,不入室就是不能成为圣人。孔子真正入室的弟子就是颜回,其他人都没有入于室。像子路升堂了,其他的弟子大概也有不少升堂的,但是入于室的、受到孔子鑑定的只有颜回一人。孔子在这裡指出,善人,他实际上是天性有这种善良的根基,虽然他没有去真正追随圣人的足迹,但他还是能够称为善人。他没有真正学,但是他也没有堕落,还能保持他的善,这是善根深厚。可是不学就没办法成为圣人,虽然天性很好,天资很善良,可是就很可惜,他没有学,就不能够成为圣人。孔老夫子曾经很中肯的说过,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室之邑,就是十个家庭的这麽一个小社区,邑就是一个地方、一个社区,那是很小的。这麽样的小社区裡头,必然能够找到像孔子一样的有忠信根基的人。忠信是善人的标准,忠信必定有孝悌,孝悌忠信,孝悌是根,根中之根。在这麽一个小地区,都能够找到像孔子一样有孝悌忠信德行的人,那为什麽我们只见到有一个孔子而已,没见到第二位孔子?因为不如孔子的好学。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好学,终身好学不断,所以他能够入室,入圣人之室。他践迹,就是按照圣人的足迹来走。
你看孔子一生学习周公,走周公的足迹,确实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超过周公了。所以后世人把孔子称为是至圣先师,没有称周公,把孔子当作万世师表,这不就是已经超过周公的成就了?他按照圣人的足迹走,最后超过了,这就是好学得来的。所以我们自己立志要成圣成贤,那就要走孔子走过的道路。第一个,先扎好孝悌忠信德行的根,就用三个根,这三部经典来做为我们的标准。扎好根之后,我们一门深入,你要学儒,以孔子做为榜样,走他走过的足迹,他怎麽走,你就怎麽走;他如何为人处事,你也如何为人处事。从哪学?就从《论语》上学,《论语》就是孔子的足迹。这裡面有他的言,也有他的行,你从他的言行当中去体会他的存心。学圣学贤,要从存心上学,圣人没有自己,只有天下苍生。如果你要学佛,就学释迦牟尼佛,走释迦牟尼佛走过的足迹。我们的恩师在年轻的时候,刚刚接触佛法,他的老师章嘉大师就鼓励他要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开悟之后,一生教学,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我们恩师也在学,学得很像。你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天天不间断,我们恩师也是这样,讲到现在已经讲了五十二年,年头上算甚至超过释迦牟尼佛了,这就是践迹。我们恩师决定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一往生,那就成佛,绝对成佛的。往生极乐世界,永不退转,皆是阿惟越致菩萨,叫不退转的菩萨,那是一生成佛。你看,这入室了。你学道家,你就学老子,都选择一位圣人做自己的楷模,然后走他走过的足迹。
蕅益大师在注解这段话裡面,注解得比较详细,他说,「此须四句料拣」,把这个意思分为四个方面,让我们体会各个层次、各个境界。「一践迹而入室,君子也。二不践迹而入室,圣人也。三不践迹而不入室,善人也。四践迹不入室,有恆也」。首先讲君子,君子是「践迹而入室」,践迹是先按照圣人的足迹走,走着走着就入室了。像颜回一样,虽然还在学地、还在求学,但是他已经成为圣贤,他入室了,这个人是君子。等他完完全全学完了,到无学的地位,就不再是君子,就是圣人了。
第二个是「不践迹而入室」,这是圣人了。不践迹是没什麽好学了,全学到了,自己就已经是圣人,这到无学的地位了。无学是毕业了,该学的都学完了,他不需要再去外面找一个楷模,他自己已经成就。他所言所行无不符合圣人的标准,所以他不需要践迹,你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就是经典,这种人是圣人。不践迹,他完完全全是性德流露,每一个人成为圣人,他的言行都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性德,他不是往外学来的,往外学来的是还没成就的人。圣人是学成功了,完全自性流露,所以他们的言行是一致,每一个圣人都是一致。所以像孔子,他讲自己述而不作,他只是转述前面圣贤的说法,他自己不再创作。没什麽好创作的,大家都是性德流露,我绝对不会比前面的圣人多一点,不会有创新,完全只是转述。佛也是这麽讲,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也是述而不作,跟古佛是完全一样的,大家都是自性流露。
第三种是「不践迹而不入室」,这就是孔子这裡讲的,属于善人也,天性是善良,这跟他前生修学有关。可是这一生要是不再修学了,那是前生所种下的善根,只是善根而已,他不能够真正成为圣人,那就很遗憾了。他这一生能做善人,可是保不住来生还能成为善人,如果来生遇到不好的缘,遭受到各种诱惑,受到了污染,他也就慢慢变得不善了。从这裡看出学习很重要,能够弥补善根之不足。我们宁愿是善根不足而能好学,那也强过善根很足而不肯学的,不肯学就不可能入室,不能成为圣人,所以要修。「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修就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断掉。善人还是有烦恼习气,因为他没开悟、他没有出三界、他没成佛,这都是还有烦恼习气,这种习气总不外乎妄想分别执着,修就是把这些修掉。所以学圣学贤就太重要了。圣贤教育是第一宝,弘扬圣贤教育是第一功德,它能使人断恶行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