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帷裳,必杀之」,非帷裳,这个字念裳(音常),帷裳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讲,就是我们看到古代的人上朝的时候,或者祭祀的时候穿的礼服。非帷裳就是指除了这些礼服以外,其他的衣服,必杀之,这个杀字,有的现在音都念杀(音沙),古音是念杀(音晒),什麽意思?就是衣服缝合的那个缝合口,那个叫杀。根据王肃的注解,刚才讲到的三国时代的经学家,他注解说,「衣必有杀缝,唯帷裳无杀也」。所有的衣服都要有一个缝口,只有天衣无缝,天人穿的衣服是没有缝口,那我们看,这衣服都有缝合的地方,这是一般的衣服。但是除了礼服以外,礼服你不能见到那个缝口,也就是在做礼服的时候,那个裁缝要特别的细緻,真正要做到像天衣无缝那样,这是按照古礼。皇侃的《注疏》裡面也讲,「杀谓缝之也」,就是缝口。
这裡说明夫子在衣服穿着方面都非常讲究古制,遵礼而行,真正是一丝不苟。儒家也讲究三千威仪,对于这麽一点点细緻的东西都能一丝不苟,我们可想而知,对大的那些行为、大的这些礼仪,孔子更加严谨的遵守。所以我们要复兴圣贤教育,从这裡我们体会,不能够忽略小事、小节。我们从这裡看到很多的细节,当然现在可能不适用了,过去的礼服我们现在也不穿了,衣服也变了,颜色现在也都是你喜欢穿什麽就穿什麽,大红大紫随你便了。但是现在问题是,从经文当中我们要体会它的精神所在,是告诉我们于小节处都不可忽略。你有这样的一种存心,你才能够真正恢复圣教,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儒家讲的礼,佛家讲的戒,讲的威仪、讲律仪,都是一样。佛家讲律仪也讲不少,特别是出家人的礼仪,你看刚出家的沙弥就要守十戒、二十四门威仪,那个威仪已经相当细緻了。莲池大师有辑录《沙弥律仪要略》,弘赞律师,这是清朝弘赞律师,他对于莲池大师的《沙弥律仪要略》做了一个《增注》,注解,注得很详细。我们恩师讲要落实四个根,这《沙弥律仪要略增注》是我们最好的教材。我们过去在二OO八年,在中国安徽庐江华严讲堂,跟十多位法师在一起,我们也认真学习了《沙弥律仪要略增注》。蕅益大师他也有一个《沙弥律仪》,他是在莲池大师辑录的《沙弥律仪》基础上,对于有一些莲池大师疏忽的地方,进行了删补修正。蕅益大师他是律师,他深入律藏将近三十年,他律藏读过好几遍,从头到尾读,他还摘录了好像好多卷的律藏经文。很多人把蕅益大师也称为律师,他对戒律研究很深,他所编辑的《沙弥律仪》,我们也应该拿来做为参考,他的比莲池大师的更短一点,更精简。
沙弥戒,戒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戒是戒律,仪是威仪。沙弥戒基础上,出家人还要有比丘戒、菩萨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菩萨戒一般是用《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十重、四十八轻戒,这裡头戒律、威仪相当的多,真正要学习,深入学习把它记住都不容易,你每一条都做到,那是很不简单。在家的居士也受菩萨戒,他是受《优婆塞戒经》裡面的六重、二十八轻戒。恩师老人家让我受了一个在家菩萨戒,说你讲佛经,你得要受个菩萨戒,搭个缦衣上台讲佛经,这样更庄严。这裡二十八戒,这是六重、二十八轻,蕅益大师也有个注解。对于《梵网经》的十重、四十八轻,蕅益大师也有注解,《梵网经》不仅有注解,还有五重玄义,就是概要。如果想深入戒仪的同学,这些都是很好的参考教材。
佛门是讲「以戒为师」,佛当年灭度之前,告诉阿难尊者,佛在世的时候,大家以佛为师;佛不在世的时候,要以戒为师。这个戒,最核心的就是佛所制定的戒律,那个是什麽?佛的行为,你把佛的行为记录下来,那就叫戒律。因为什麽?圣人证得自性了,他性德自然流露,全都是最正确的、最完美的。我们凡人因为没证得自性,迷失了自性,所以要向圣人学习,先效法他的行为,所以把他的行为记录下来,做为我们自己的戒律。佛自己本身他需不需要这些戒律规范自己?不需要,他已经做到了,自然流露就是这样,只是后人弟子们把他的行为记录下来,称为戒律。就像「乡党第十」这一篇裡面,弟子把孔子的这些行为记录下来,这就是礼。证得自性,成圣人了,还需不需要这些礼仪规范?他不需要,但是他自自然然都合乎这礼,无不中礼,只是这些礼用来规范后人、规范初学的。我们没成圣人,必须按照规矩来学,先学得有那个样子,学像了,像久了,就是了,这是学戒、学礼的目的。所以学儒离不开学礼,学佛离不开学戒,没有礼就没有儒,没有戒也就没有佛了。这是谈到学礼的精神、意义。
底下我们接着讲,「羔裘玄冠,不以弔」,弔丧的时候,孔子不穿着羔裘,羔裘是羊皮做的皮衣。玄冠,玄是黑色,羔裘颜色也是黑色的,不穿着这些黑色的衣服来弔丧。为什麽?根据《孔注》,就是孔安国的注解,「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孔安国讲,做丧事的时候要素,是用素色,就是白的,浅颜色,不能用大黑大红这些颜色,这些黑的、红的是吉色,所以吉主玄。吉和凶要异服,吉事的时候,婚礼这是吉,婚礼穿的服装就不能跟丧礼穿的服装一样,这异服。现在确实,大家因为没学礼,也没有礼了,往往婚礼穿的颜色是古时候丧礼穿的颜色,你看婚纱都是白的,这个就是没办法。因为什麽?历朝历代建立政权,首先第一个事情制礼作乐,先要制定一套人们的行为规范,大家依循着这个礼,这样大家就有规矩,不会乱来了。像周公当时制定的《周礼》,就是这个意思。礼的形式当然是可以改变,你要规定说白色是主吉的,黑色主凶的,也可以,你只要规定下来,大家就依循这个来做。但是你没有规定,那人民百姓无所适从,所以你喜欢用什麽礼就什麽礼。像丧礼,有的是披麻戴孝,那是用古制;有的是穿的衣服上戴条黑边,扎一个黑带子,那是随外国礼,就是说现在没有一套正式的礼,所以只好随便你怎麽用。所以我们很希望国家对这个方面重视,夫子非常讲究礼治,以礼治国,以德治国,这个比以法治国就更为优胜。
夫子曾经讲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人民百姓他懂得道德,能守着道德,你用道德来引导,用道德来教育他,用礼来规范他,人民百姓就自己懂得什麽是羞耻,自己就归于正,这比用法治、政治的手腕来统治人民要好。如果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治手段来引导、来统治,用刑法来规范,这是法治,确实治理得好,可以使人民百姓不敢犯罪。但是他免了罪,可是他无耻,他不知道什麽是该做,什麽不该做,什麽是有道德的,什麽没道德,这就没有耻心了,往往你法律一有漏洞他就鑽。所以礼治对法治而言,礼治更为好,应该把法治做为礼治的一个辅助,就对了。所以,国家制定一套完整的、人民群众方方面面都可以遵循的礼,非常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