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77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七十七集)  2010/9/1  澳洲淨宗学院  档名:57-007-0077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子罕第九」,我们来继续看第二十七章:

 

【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昨天我们讲到上半段,上半段是孔老夫子讚歎子路,说他能够穿着破旧的『縕袍』,而跟那些穿着『狐貉』皮衣的富贵人站在一起,但是不觉得羞耻,这是因为心放在道上,所以不以恶衣恶食为耻,孔子称讚他。底下一段,有些先儒把底下这段分开为另一章,有的是合起来做一章,我们两种分法都可以并存,意思有连贯之处,但是又有独立。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一句是《诗经》裡面的经文,出自于《诗经.卫风.雄雉篇》。孔子引用这两句诗,不忮不求,忮就是害的意思,害人的害。根据马融的注解,不忮害、不贪求,这样的人怎麽会不善?这是马融的注解。马融是东汉时期的大儒,他是郑康成的老师。这个诗就是说,我们没有存害人的心,又不贪求,这样的人怎麽会不善?一定会善。这个臧,何用不臧的臧就是善的意思。马融的弟子郑康成,在他注解《诗经》裡面,他有一个「诗笺」说到,不疾害他人,不求备于一人,这样的行为何以是不善?所以这个不求,是指不求人。不害人、不求人,他自然品格就高尚,这个也是大同小异。清朝的大儒刘宝楠引《韩诗外传》说到,「利是害的根本,福来以后便是祸,只要不求利,便无害,不求福,便无祸」。他这个求,也是解释成跟郑康成一样,不求人,不仅不求人,什麽都不求,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也不求利,也不求福,这也是一种说法。当然,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有求的心,必定也会带来副作用的,求不求得到,看你是不是如理如法的求。像明朝了凡先生他那种求,他就是如理如法的求,他是按照善恶因果的定律来求的,积善因得善果,他这样求,那就有求必应。如果能够一无所求,品格就更高,离圣人也就不远了。所以《诗经》这一句话有三种说法,马融的,郑康成的,以及刘宝楠的。

 

子路当时跟夫子学习,夫子常常教大家《诗经》,子路是对《诗经》这两句最为欣赏,常常讽诵,『子路终身诵之』。当然他讽诵《诗经》,也就是照这个《诗经》的教导来学习。可是孔子底下说,『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要求弟子还要再进一步,更上一层楼,不能够停住在那裡。因为做人固然要做到不忮不求,就是不害人,也不求人,无所求,这个品格高。只是守着这一道,「是道也」,就是只是做到这一点,可以算是一个好人,但是不能够解决大问题,也就是说还不能算得道,这个是一个基础,可是不能只停留在这裡。所以,孔子期望子路不要停留在这个小的境界上、小的成就上,要由此提升,进修大道,所以说,何足以臧,臧是善,就是何足以为善。什麽何足以为善?就是不忮不求这个境界,你只做到不害人、不求人,那还不能够算得上纯善,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见得孔老夫子他的追求真是志在圣贤,不是只做一个世间好人而已,好人还不够,要做圣人。

 

蕅益大师注解说到,「诗之妙,在一用字。夫子说子路之病,在一足字。用,则日进。足,则误谓到家,不知正是道途边事耳」。蕅益大师在这裡画龙点睛,把夫子的意思给我们讲出来了。这两句《诗经》,它的妙处,诗都有诗眼,就是关键字在哪裡,关键字是在一个「用」字,这是诗眼。「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何用不臧,意思是说,你如果能够在不忮不求的这个基础上用功,要继续努力,这才是真正达到善了。所以我们读《诗》,还要往深处去体会。子路读了这两句诗,只停留在基础的境界,没有深入,所以夫子说子路之病,他的毛病就在一个「足」字。所以夫子给他一点化,告诉他,不能只停留在原来境界上,不能以此为足。你得少为足,你就停在那,你不能再进步了,要继续精进努力,不断提升,所以「用则日进」,天天要求进步。《大学》裡面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又新,天天进步,天天做新人。这是用字之妙,你用了,何为不善?不用,就不能算是圆满的善。「足」就是子路的毛病,得少为足。「误谓到家」,误以为自己功夫已经到家了,到达了《诗经》所说的最高境界。这是个误会,其实你只是在入门阶段,还远着,「不知正是道途边事」,刚刚是上路,到家还早着呢。这是夫子提醒子路,更是提醒我们后学,一定要不断精进努力,不能够稍有点成就,就止而不前。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十八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就是一年到了冬天,特别是一年年底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零的。普通的树木在初冬的时候就掉尽了叶子,枝条什麽都枯乾了,唯有松树和柏树,在严寒的时候,最多只是受一些凋伤,但是它能一直挺到第二年春天,又开始生出新枝,到那个时候,叶才会落下来,所以松柏是后凋的。这显然是个比喻,岁寒是比喻乱世,最艰难的时期,考验最大的时期。这种时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得到,或者是战争时期,或者是灾难时期,或者是个人在低谷的时期,或者是你刚刚立志想走上圣贤教育之路,就遇到种种的挫折、障碍、不顺。这些是难免的,而且也会常常发生,所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常常会有。松柏是比喻君子,君子在乱世的时期,在低谷的时期,在挫折的时候,他不会变节,不改变操守,不堕青云之志。而小人在这个时期往往会变节,不能坚持。

 

雪公《论语讲要》裡面引「何晏注」,这是三国时代何晏,他注解《论语》中说到,「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凡人,是一般普通人,普通人在治世、太平盛世的时候,很稳定的时期,很顺的境界裡面,当然自己修身立德比较容易,跟君子相同。但是在乱世、在浊恶的世间,在困难逆境当中,就比不上君子了,君子不会变节,君子守着正道。所以往往在这个时期,才真正体现一个人他的操守、他的心地是不是纯正。

 

刘宝楠引翟灏《四书考异》裡面说到,他是说孔子说这个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在什麽时候?是在陈地绝粮的时候。《考异》就是《四书考异》,引《庄子.让王篇》,《庄子》裡面有这麽一篇记载,是孔子说的,「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这是孔子自己的话,天寒地冻的时候,天气冷了,霜雪已经降了,冬天都到了,这时候我才知道松柏,松树、柏树依然茂盛,它不会凋零。然后引出下文,这是夫子所表达的意思,说「陈蔡之隘」,这个隘是有穷困的意思,在陈蔡,陈国、蔡国交界的地方,孔老夫子在那裡挨了七天饿,跟弟子们绝粮七日,这是被兵围困,后来才被解救出来。孔子不以为苦,不觉得这个是不幸,反而他觉得这是很幸运,他说「于丘其幸乎」,丘是孔子自称,他名字是丘,他说对我来讲,何其有幸!幸运在哪?如果没有陈蔡绝粮,就无法体现出我求道的真心。我没有经过考验,我不知道自己真心到底到什麽程度;没有经过考验,我不知道操守是不是可以真正能够坚持到底。经过这麽一劫,考验出来了,自己知道自己境界在哪,别人也知道孔子了,所以孔子反而感觉到幸运。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22: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51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