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又讲到,『红紫不以为亵服』,这个亵服是内衣,也可以通指私居日常穿的衣服,家居的便服。这个亵服,孔子不用红色和紫色。为什麽?根据古注讲,「皇疏朱注都以为红紫不是正色」,《皇疏》是皇侃(南北朝的大儒)他有个《论语义疏》,《朱注》就是朱子的《四书集注》,他们都这样以为,说红色、紫色不叫正色,按照古礼,这不是正色。「红紫不以为亵服」的意思就是,「亵服尚且不衣,正服当然不用红紫」,就是连内衣、连私居的衣服,我们都不要用红色、紫色,因为这不是正色,正服,正式的,譬如说上朝的服装那更不能用红色、紫色。孔子也曾说,「恶紫之夺朱也」,所以不用。恶是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朱色是鲜红色。所以,他既然有这个话,可见得孔子对于红色、紫色都并不以为然,大概这也是一种古制。但凡穿衣、吃饭,夫子都循礼,绝不违犯礼,这是讲到颜色的取捨。
底下讲冬夏春秋,这是四季该怎麽穿衣了。『当暑』就是正当暑天,『袗絺綌』,这个袗(音诊)字作单字讲,就是单独的穿什麽?穿絺綌。这个絺綌,实际上就是葛所做的布料,比较的薄,比较的凉快,暑天要穿凉快的衣服。这个絺(音吃)就是细葛做的衣服,这个綌(音细)就是粗的葛做的衣服,这是用这些葛布做的单衣。『必表而出之』,根据孔安国的意思,这表而出之,就是穿在外面再加一个上衣,表就是穿在外面,表而出之。「刘宝楠举御览引郑注说」,这是雪公引刘宝楠的,刘宝楠举出《御览》裡面的这部书又引郑康成的注解,这一个引一个,说到,「表即是表衣」,出就是出门,表衣就是外衣,出门的时候穿的。根据雪公的《讲要》当中说的,表衣就是指裼(音西)衣,就是指我们现在看到像我们恩师有时候夏天穿一个坎肩似的,很薄很薄的一个没有袖的那种,穿在外面,套在外面的那种衣服,那叫裼衣,套在葛衣外面,就是再穿一个坎肩,北方人说坎肩,没有袖的,就是无袖的外衣,所以叫表衣,表而出之。
雪公又讲到,「古人穿衣,先穿亲身的内衣,次加外衣」,有一件外衣,在夏天外衣就是刚才讲的葛布做的衣服,凉快。这层外衣,春秋叫袷(音荚)褶(音蝶),袷褶就是双层的外衣,就像我们现在讲的风衣,风衣往往是双层的,外面一层,裡面还有一层裡子,这个叫袷衣。夏天叫絺綌,这就是刚才讲的,比较凉快的葛布做的衣服。「冬天是裘」,裘就是皮衣,「又次加裼衣」,这个裼衣就是刚才讲的没有袖的褂子,套在外面,叫裼衣。「又次加礼服」,然后再穿上你正式的礼服,你上朝的时候穿朝服,祭祀的时候穿祭服,这是教我们这样穿衣服。又说到,「此处表衣,与下文缁(音资)衣、素衣、黄衣,都指的是裼衣」,下文讲到缁衣,缁是黑色的,素是白色的,黄是黄色的,不同颜色,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穿着,这都是裼衣,穿在外面。在家裡穿就不需要穿裼衣,出门的时候就要加上外面这层,叫裼衣,就是无袖的外衣,所以叫「必表而出之」。
底下又讲,『缁衣羔裘,素衣麑(音泥)裘,黄衣狐裘』,这个三种材料做的三种衣服,裘是皮衣,所谓「缁衣羔裘」,因为「羔裘是黑毛羊皮,与黑色的缁衣相称」,所以叫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麑裘是小鹿皮,毛色近白」,白色的,「与素衣相称」。这是讲到外面的裼衣应该套在皮衣外面,冬天的时候加一个裼衣,加的裼衣的颜色要相称,不对称就又不好看了。狐裘是黄毛狐皮,与黄色的相称,所以穿狐裘的时候也套黄色的裼衣,或者叫表衣。根据「《皇疏》说,缁衣羔裘是诸侯视朝的衣服」,上朝的时候穿比较浅黑色的朝服。「诸侯视朝与群臣同服」,诸侯和群臣穿着衣服是相同的,颜色相同,「孔子是鲁臣,所以也穿此服朝君」,去朝见君主。「国家如有凶荒,国君穿素服」,群臣随之也穿素服,「孔子是鲁臣,也穿素服」,这个素服就是麑裘,比较白的。在年终的时候,「举行蜡祭报功」,蜡祭是年终的时候祭百穀神,祭农神、祭百穀,这叫蜡祭。「象物色黄落,鲁君穿黄衣狐裘,孔子为臣,助蜡祭,也随君穿黄衣狐裘」。年终的时候蜡祭祭祀百穀,穀物是黄色的,我们也穿黄色,孔子为鲁君助祭,做为助祭的臣子,所以跟君主穿的衣服颜色相同。这是讲到这三种颜色的衣服。
下面经文上讲,『亵裘长,短右袂』,亵裘是家常便服,做得比较长,就可以保暖,所以叫亵裘长。「孔注」,就是孔安国注解,「短右袂,是右手的袖子较短」,这个家居的衣服,左右手的袖子不一样长,右手袖子比较短,便于做事,劳务比较方便,这都是古时候的衣服。底下又讲『必有寝衣』,这个寝,其实睡眠的时候,寝衣是睡眠时候的被子,它不是衣服,这个小卧被长度是『一身有半』,就是大概一点五倍,身长一点五倍。这样睡眠的时候因为被子比较长,可以折起来,折成一个被窝,睡也比较舒服,不会透风。有的古注,包括朱熹朱子的注解,说这个寝衣就是睡衣,这个睡衣如果是一身又半,那太长了,这个不太合理。所以蕅益大师在注解裡面讲的,这个寝衣就是被子,他同于我们雪公所讲到的。雪公也是引汉儒的注解,这不应该是睡觉时候的睡衣,要不然就太可笑了。
我们继续看下文,『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这个狐貉就是狐皮和貉皮,貉跟狐狸有点相似,比狐狸还更加名贵,牠的皮。古时候富贵家穿的是狐貉的皮衣,这很保暖,又轻又保暖。狐貉之厚,厚的是暖和的,那部分用来做坐垫。我们坐在椅子上,它有一个小垫子,用这些皮做的,当然这是接待贵宾才用的,这是接待贵宾。所以狐貉之厚,皮很厚的那一部分用来做坐垫,这个居就是座位的意思,放在座位上。
「去丧,无所不佩」,这个去就是除去,就是除了在服丧期间不能佩戴这些玉、这些饰物之外,在服丧期满,不服丧的时候,就叫去丧,无所不佩,就是什麽都可以戴了。古人身上都戴着一些饰物,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往往都有表法的意思。男子戴得最多的是玉,这代表什麽?我们要像玉石那样,玉洁冰清,要有高尚的品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这种意思。所以按照《礼记.玉藻篇》上面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所以君子都要佩戴玉,没有理由,没有特定的理由,譬如说服丧期间就不佩玉了,不是这些原因,那我们的玉是不能离开身。常常佩戴着它是提醒自己,「君子于玉来比德」,我们的德行要像玉一样,要完好无瑕。《礼记》上面也讲到「孔子佩象环」,这个象就是象牙,象牙上面有纹理,这就表示什麽?表示文章,文章是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学问,可以表现出来的,所以象牙是白的,这是名贵的,佩着象牙,表示自己要有文章,你的德行、你的学问拿得出手,让我们能看得上,就是这个意思。环就是圆环,表示我们的德行、我们的学问是循环无有穷尽,要日日新,不能够自满。还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我们所戴的这些饰物,必定有佩玉,有玉石,除了在服丧期间外,这都是《礼记》上讲的古礼。所以,这是讲到「去丧,无所不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