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十二集) 2010/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62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第八篇,「泰伯第八」,我们今天来开始学这篇,第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是孔子讚歎『泰伯』。首先介绍一下泰伯其人,泰伯是周文王的伯父。在殷朝末年(商朝末年),文王的祖父当时是商朝一个小国(小诸侯国)国君,在陕西邠州这个地方。当时因为受异族狄人的侵犯,这个小国的国君,叫古公亶(音胆)父,就迁居到陝西凤翔岐山之下,改国号为周,这就是以后发展起来的周王朝,当时是商朝的一个小国。后来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就追封尊古公为太王。
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就是泰伯,次子叫仲雍,少子叫季历(也叫王季)。根据古代的礼法,长子是君位的继承人,所以古公应该传泰伯,可是古公心裡却希望把王位传给第三子季历。为什麽?因为他看到季历的儿子姬昌,他们是姓姬的,女字旁那个姬,姬昌有圣人的瑞相,预料他将来能够把周国兴起来,所以有意思要传王位(传君位)给季历,然后季历就传给他的儿子姬昌。姬昌就是文王,文王传给武王,所以周朝是这样兴起的。
泰伯做为长子,就了解了古公的意思,于是他想成全父亲的意思。有一次古公生病,他就托辞到南方去採药。他的二弟仲雍也明白兄长的意思,大家都是心照不宣,所以也跟着兄长一道拜别父亲出去採药。长子和二子都走了,第三子就得留下来。结果兄弟两人拜别父亲之后,到了江南吴地这个地方。过去南方叫南蛮之地,文化比较落后。这两兄弟到了吴地,就用当地的习俗,断髮文身,就变成当地人了。结果第三子季历就在家侍父,后来古公临终时候就给季历下遗嘱,让他向他两个兄长报丧。后来古公去世了,季历就依照遗嘱把他的两个哥哥接回来。等到丧事完毕以后,泰伯和仲雍就决定按照他父亲的意思,把君位让给季历,可是季历不接受。泰伯就跟他讲,我们两人都已经断髮文身,不能够再继承君位,就是已经不是这个国家的人了,不能治理这个国家。所以又跟二弟一起出行到吴国去,就不回来了。
结果季历没办法,君位总是要有人继承,两个兄长都不继承,最后只好自己继承了君位,后来就把君位又传给自己的儿子姬昌,这就是商朝的西伯侯。姬昌的儿子姬发,后来起义师伐纣,讨伐纣王成功,建立了周朝,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称帝以后,就追尊他的父亲是文王,他的太爷爷是太王,所以泰伯和仲雍两个人是文王的伯父,武王的伯祖。这个就是这裡讲的泰伯以天下让的故事原委,这个让就是让国,这裡讲的天下就是周朝天下。所以这句话是讲,『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孔子极为讚歎泰伯的道德,说他的德行高到了极处,「至德」就是极处。为什麽?他能够以天下三度让给季历,『三以天下让』,让了三回。具体是怎麽个三回法,古注裡面有争议,等一下我会谈到。他三度把天下让给季历,说他『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说,人民也不知如何来称颂他的至德,这是讚歎到极处。
「三以天下让」这一句,根据郑康成注解裡讲,太王死了以后,泰伯接到季历的告丧讣闻,他当时并没有马上奔丧回来,这是郑康成的讲法。刘宝楠,就是清朝的大儒,清儒刘宝楠,他认为郑康成的注解比较合理。但是《韩诗外传》,还有王充的《论衡》,《吴越春秋》等这些书,都说泰伯和仲雍其实是奔丧回国了,而是在丧事办完以后再离开,再辞别季历又回到吴地。当然,到底事实如何,现在没办法考据,这个历史太久远了,总是三千多年前的事情。不过按照情理推断,李炳南老先生说,古公既然有遗嘱,吩咐季历把他两位兄长接回来奔丧,那麽这两兄弟他们应该会回来。因为他们当时辞别自己的父亲是说去採药,没有说一去不复返,所以当听到父亲过世的消息,没有理由不回来。可能是回来了以后,他把君位再次的让给季历,因为他们去了吴地,自己断髮文身,改头换面,不能够再回国来做国君。所以他们就是很顺利的让位了。再加上因为他们深明父亲的意思,跟父亲已经有这个默契了,他们离开的时候,其实他父亲心裡也明白,三兄弟心裡都明白,都知道这是在成全他父亲的心愿,把这个君位让给季历。所以可见得,这父子、兄弟都能够以国事为重,没有私心,彼此真正是心照不宣,不用讲出来,但是大家都明白,没有私心,所以这全家人都是圣人。
为什麽太王愿意把君位传给季历?因为他看出季历的儿子将来是圣人。他很有眼力,所以,希望圣人来治理国家,这是人民之福,他想到的是国家百姓,他不是凭自己的好恶来取捨。不是说季历很会讨好、很会巴结他父亲,所以把君位传给他,不是,他真正看出他老三的儿子是圣贤气象。泰伯和仲雍两个人又有让国的气度,这个了不起,成全父亲的心愿;而且让得这样的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很自然的完成让位,不仅有道德,而且有智慧。所以孔子盛讚泰伯的至德,当然也包括仲雍。因为,如果仲雍不肯让,泰伯让了,按照礼法,老大不当国君了,老二来当。所以老二也让,才成全了老三继承君位。
所以这三让,根据邢昺的《论语》疏,他引郑康成的注说,泰伯到了吴地去採药,太王过世了,他先不回来。他不回来,结果季历就做丧主,他主持丧礼,这是第一次给他机会,让他来继承君位,这是「一让也」,第一次让;第二次是季历去找他,找他回来继承君位,回来奔丧,但是他又拒绝,这是二让;第三次让是丧事之后,他自己断髮文身了,就不能够继承,这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了,所以君位只好让给季历,这是三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