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62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他底下讲,『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句我们平常用得很多,它是出自于《诗经.小雅.小旻篇》。「战战」就是恐惧的样子,就像人打冷颤一样,害怕得颤抖;「兢兢」是戒,所谓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两个是比喻戒慎恐惧的样子,就好像一个人站在千米深的悬崖边上,如临深渊,你会很害怕跌倒,跌下去是粉身碎骨;在薄冰之上,你小心翼翼,走路都要轻的,踏得重了可能就掉到冰窟窿裡去了,这个意思,所以这是表示小心谨慎、战兢戒慎。这是曾子教育门徒要行孝,自己身教,做个好样子让他们看看,这叫三转法轮。示转,先示现好样子,我先做到了;然后告诉你,你也要做,这是言教,叫劝转;示转、劝转,最后是作证转,作证转是什麽?他让这些门徒看一看,掀开被子看看,我真做到了,我说到做到,没有假的,作证。

 

最后他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就是从今以后,我知道,「吾知」是我自己知道,可以免了。免了什麽?就是行孝到这裡就圆满了。《孝经》裡面最后也讲到,孝之道,在父母离开之后,你能够常常祭祀,终身不改,这也就是尽到了孝道,孝子之义终了。最后还叫一声『小子』,就是呼喊弟子一声,意思是说,你们要记住。所以行孝,自始至终,一直到最后老死,曾子做到了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他行孝,孝是仁之本,他以孝、仁为己任,一直做到终老。

 

雪公在《讲要》裡面还提到一段,这是用佛法再给它提升,「人皆有死,但有不死之性」,会死的是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的灵性是不死的。曾子对这一点还并不是非常明瞭,他能做到世间大孝,但是他不知道人死了以后还会有,所以他会说「吾知免夫」,就是到我现在,我就可以免了。其实不能免,还得继续,行孝是生生世世无有间断,佛家讲的,一直到成佛才能圆满。成佛还是行孝,成佛度众生,把众生看作自己父母,所以这个是无止境,怎麽能免?普通人不知道人有轮迴、灵性不灭,所以他就不能够真正率性修道。《中庸》上面讲的率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个性不灭,所以修道也不能停,怎麽能免?

 

《易经》,孔子注的《易经.繫辞传》上有这麽两句话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是讲父精母血,受精卵,这是物质的,这是个生命的载体。但是光有这麽一个物质,如果没有灵魂,也不能叫生命,所以「游魂为变」,魂投进去了,就是入胎了,这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然后他慢慢长大,出生了,最后成长到终老。然后死的时候,这个游魂又从身体离开了,又找另外一个身体,捨身受身,这就是轮迴的现象,生生世世我们都干这个。孔子也承认有轮迴,他讲「游魂为变」,生生世世就是这样的变迁。所以,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怕死,知道人根本不会死,也根本没有死,只是变换身体。身体就像衣服一样,穿了几十年,穿旧了,不能再用了,把它脱下来换一件新的衣服,旧的衣服一把火烧掉,火化了,新的衣服又从头来过。

 

所以真正明瞭的人,他不怕死,他只怕损道。曾子这裡给我们示现的,他是把道看作比生命还重要,临死之前,还不忘孝道,给弟子们做好榜样。所以孔子讲杀身以成仁,孟子讲捨生以取义,真正明白了,知道身命不足惜。因为,只有一次,那是应该珍惜,可是你生生世世无量次了,它就并不是那麽重要。重要是什麽?成仁、取义,修道,这个重要。所以曾子爱护身体,不是珍惜自己的那个身体而已,不是为自己打算,他是为了圆满孝道,自始至终都是在行孝、在修道。《孝经》上讲,以不敢毁伤身体为始,以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为尽孝之终,曾子也做到了。这是曾子,你看,临到最后一口气,还不忘教学,那种慈悲也跟他老师一样,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明是明白,哲是智慧,有智慧,人有智慧、人明白事理,他才能保全其身。这个身,不光是指自己的肉体这个身,是自己的德行,和「修身」的身是一个意思。修身不是指保养身体,不是这个意思,修身是行道立德,用智慧,明白道理了,好好的来行道立德,圆满孝道。蕅益大师下面又说,「推而极之,则佛临涅槃时,披衣示金身,令大众谛观,亦是此意。但未可与着相愚人言也」。这个明哲保身就是孝道,这个道理把它推广至极,讲到究竟圆满,无过于是佛。曾子在临终前示现自己身体是完好,以全孝道;佛也在自己涅槃之前,也是跟曾子差不多,也给大家看,也做个示现。佛临涅槃的时候,我们一般讲是去世之前,涅槃实际上是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是佛要回归无馀涅槃,真的离开这个人世了,在这世间教化的缘已经尽了,该度的人都度了,任务完成了,所以佛要准备离开这个世间。当时也是,所有弟子们都非常悲痛,大地都在颤抖,天人无不觉得悲伤,不希望佛离开人世,但是这个缘分尽了,佛要离开。实际上佛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的,他这种示现只是让我们自己看,我们这些凡人看到,佛怎麽有来有去,入涅槃,也有生死?那是佛随顺我们众生示现这些样子,不坏世间法。但是真正明白的人,他懂得不需要悲伤,为什麽?佛根本没有生灭,不生,哪裡有灭?不过,值得悲伤的是那些众生,因为佛在世,众生有得度的因缘,佛不在世了,众生就如同在漫漫长夜一样。正如孔子,古人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真的。所以这些弟子们,其实他们的悲伤不光是一个情执问题,他真正是为众生失去这位至圣的导师而悲伤。

 

佛在临涅槃的时候,他披衣,佛当时在世只有三衣,生活极其简单。他们的衣其实就是一块布,有五衣、有七衣,还有二十五条衣。五衣是短的,劳动时候穿的;七衣是一般做佛事的时候就可以穿,但并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如果很正式的场合,要搭二十五衣,二十五条衣,就是袈裟。为什麽叫二十五条?那时候佛和弟子们自己没有衣服,怎麽得到衣服?把别人遗弃的、扔到垃圾桶裡头的那些布料一块块捡起来,把它缝在一起。不同颜色就很难看,把它染成一个颜色,叫染色衣。由五块拼在一起的,叫五衣;由七块拼在一起的,叫七衣;二十五块拼起来的,叫二十五条衣,这是袈裟。你看现在的袈裟只是个象徵性的,它是搞成一条一条的,有格子的,二十五条,那是象徵性的。佛在世真的就是拿那些碎布拼起来,这个叫袈裟,袈裟叫染色衣。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49: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48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