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63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十三集)  2010/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63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论语》,请看「泰伯第八」,第四章。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昨天我们讲到这章,意思还没讲完。这是曾子在病危的时候,鲁国大夫孟敬子来看望他,曾子就抓住这个机会对孟敬子来教化。因为孟敬子也是很有地位的一个人,平时相见的时候不一定很多,遇到这样的机会一定要抓住,对他进行教育,把他教好了,整个国家、人民都会得福。所以,曾子即使是自己病重,仍然不忘来教化,这是捨己为人。曾子在讲正式的君子所贵之道之前,先跟他讲,『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两句可谓是苦口婆心,让孟敬子听了,也不能不用心的来受教,因为这是曾子对他最后的教诲。然后曾子跟他讲,君子所重的、所注重的道有三个,昨天我们也把这三种道解释了。『动容貌,斯远暴慢矣』,这是讲举止、举动要注重容貌,仪容举止远离粗暴、放肆、傲慢;『正颜色,斯近信矣』,颜色,我们的态度要庄重、端正,这能让人信服;『辞气』是讲话、言语,要适当而得体,这就不会有鄙陋、有背礼。这三个方面都是教我们如何做君子,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这是君子所贵之道。

 

在《朱子集注》裡面说到,「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讲到道,是无所不在的,《中庸》裡面也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个道是讲宇宙的性体,宇宙是由性体所生,不离这个性体,因此道无所不在。但是君子行道,他必定有一个纲领,他所注重的这三事,「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这三条可以说是修身最重要的、为政的根本,为政是讲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根本就在于修身。怎麽修身?就是这裡讲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也就是我们的言语造作、起心动念,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身是讲正颜色、口是出辞气、意是动容貌,都要合乎礼,这叫修身。

 

「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学者是我们正在学道的人,这不是指别人,就是指我自己,要自己去承当。我们学了这章《论语》就知道该怎麽修身,知道以后,重要的是真干。这个操存省察,「操」就是操持,就好像你抓住一样东西不放,这个君子之道,我们要时时刻刻抓紧来修身;「存」是存于心,不能忘记;「省」是反省,「察」是检查。天天反省检查自己,对照对照这三条,看看有没有违礼,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如不如法、合不合道,这是在真学。我们学习圣贤之道,最贵的就是真修实干,不是只学一个皮毛(一些言语),那不是真正的学儒。学儒,你看这裡就讲到,君子所贵之道就是在身口意上反省检点、改过自新,不可以「有造次颠沛之违」,这是《论语》裡孔子讲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念念不违仁,造次是忙的时候,再忙也不能够违礼、违仁;颠沛是在困境的时候。在造次和颠沛这两个情形下,人最容易把仁给忘了、把礼给忘了,但是真正君子在造次和颠沛之时也不会违礼、违仁,那是真的。

 

下面朱子又说,「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末,道之全体固无不该,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我们对于礼,要知道不是讲形式,学礼贵在实质。「笾豆之事,器数之末」,这是讲礼的形式,笾、豆都是祭祀时候用来盛装食物的。该怎麽摆这些器具,该怎麽样使用,有些什麽样的仪轨,用什麽样的礼器、礼数,这些都是枝末,不是根本。当然这些也是属于道的范畴,因为道是无所不在,「道之全体固无不该」,当然也涵盖,该是涵盖。但是在道所涵盖的一切现象,我们要抓住纲领,君子之道就是纲领,三条,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这三个方面我们抓住,这是根本,然后我们这个礼就能够完善。对于那些枝末上的、形式上的礼,我们可以请教方家。「其分则有司之守」,司就是我们讲的主管礼器、行礼方面的官职,他们有他们的本分,他们有他们的工作,这个他们是专业,我们可以请他们来做。这是对孟敬子讲,换句话说,让孟敬子注重自己修身,不要在那些形式上去做文章,要注重礼之本、礼的实质。那些形式上、枝末的,「非君子之所重」,君子并不是非常注重,因为那个自然有相应的官吏来主管,我们用的时候请他们来帮忙就可以了。

 

下面朱子又引程子的话(这是程颐),「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动容貌是讲我们这一身,这一身当然包括心,所谓正心修身,这是讲动容貌。周旋中礼就是一举一动都符合礼,就会远暴慢,远离粗暴、傲慢无礼。「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我们的态度端正、庄重,就不会有虚妄,这本身我们的心已经有信实,所以叫近信。虽然未必是十足的信,已经有那麽个六、七分了,这叫近。「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中是我们心中,讲话,我们所流露的气质全都是由自己真诚心中流出来的,就不会有鄙陋和背礼。诚最重要,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有真诚,外面的辞色必定不会有虚妄、不会有鄙陋。「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所以君子斯道就是什麽?正身之道、修身之道,这个都在自己来做,不是向外求的。所以,行礼最重要是反求诸己,我们自己要身口意都合乎礼,这就行了,不要把礼搞错了,搞这些礼节、形式。所以曾子在这裡提醒孟敬子,『笾豆之事,则有司存』,那个是向外去找人的。找司存、官吏的是笾豆之事,那是形式、枝末而已,根本在于自己修身,不是外求。这是《朱子集注》裡面的解释,也很好,所以我们提出来跟大家分享。

 

下面我们来看蕅益大师对这段的注解,很简单,他说「三个斯字,皆是诚于中、形于外,不假勉强」。这三个斯字是讲,「动容貌,『斯』远暴慢矣」,这是第一个;「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三个斯字。这三个斯字,体现什麽?自然的效果。你能够动容貌,自然就能远暴慢;正颜色,自然就近信;出辞气,你自然就远鄙倍。这是讲诚于中而形于外,自然而然,「不假勉强」,没有勉强、没有造作,也不必「我要刻意去远离暴慢,刻意去要讲求信实,刻意远离鄙陋背礼」,你要刻意,这裡头就有造作,不需要。你只需要什麽?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在因上下功夫,果自然就有,不用勉强、不用刻意。所以这裡讲求,我们修君子之道,只要在因地上下真功夫就行,至于结果,是自然的,水到渠成。不用去看我要得什麽果,才下因地的功夫,不需要;「但问耕耘,不问收穫」,收穫是自然的,那才叫诚。真诚在心中,自然表现的外在的样子肯定符合礼。下面看第五章。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一篇记录曾子讲的话有好几条。这章是曾子讚歎他一位老友的德行,这个老友是谁?在注解裡面讲,实际上是讲颜回。颜回和曾子都师从孔子,颜回是复圣,曾子是宗圣,所以他们都是圣人,当然功夫、境界比孔子要差一等,孔子是至圣,至是圆满。但是在众弟子当中,颜回成就最高,其他弟子境界是不如他的,所以曾子在这裡是讚歎颜回,只是没有点出名来。『曾子曰』,他说,『以能问于不能』,这是讲,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这是谦虚好学;『以多问于寡』,自己见识多,却向见识少的人去请问;『有若无,实若虚』,自己有学问、有道德,但是自己觉得好像没有,「实若虚」就是自己本来学问很充实,但是觉得自己还是很空虚,这都是谦虚;『犯而不校』,犯是别人冒犯我,而且甚至是无故来陷害、来找麻烦的,「而不校」就是不与他计较,那更不要说去报复。这是讲到『昔者吾友』,就是昔日我的一个老友,『尝从事于斯矣』,尝是曾经,曾经是如此来修行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53: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48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