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九集) 2010/5/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39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雍也第六」,第十三章。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在孔门四科裡面,他是擅长于文学。孔门四科是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游和子夏都是擅长文学。夫子在这裡是提醒子夏,也是提醒我们,学儒应该以什麽样的目标做为我们学儒的方向。这裡讲到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个「女」就是你,通那个三点水旁的汝。
什麽叫做君子儒、什麽叫小人儒?我们来看李炳老的《讲要》,「儒者,其学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裡面讲到的八目,这是学儒的人的修学内容。格物,物是代表宇宙万物,格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将宇宙万物都格正。万物为什麽不正?你要知道原因,物由心生,心要不正,物也就不正。所以格物,实际上就是要格心,让自己的心正,外面的物自然也就正了。这个物包括什麽?身、家、国、天下,都属于物。心如何不正?心有烦恼就不正,心有自私自利就不正,心裡有贪瞋痴慢就不正。
格物,就是要把心中的这些烦恼物给格除掉,只要把这些烦恼、欲望格掉,心就正了。心正,一切物都正。所以格物,就讲到我们致知、诚意、正心,致知诚意正心就是格物。致知,知是良知,致良知,在我们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我们要用良知。良知人人本有,但是为什麽有时候我们没有用良知,我们用的是烦恼?因为内心中有这些烦恼物。所以致知在格物,把这些烦恼、欲望格掉,自然你的心大公无私,心地光明,良心全体现前,所以待人处事接物当中自然就用良知,那麽意也就诚了。有自私自利,意就不诚。现在没有自私自利,大公无私,诚意就做到了;诚意做到了,正心也做到了,心裡面没有烦恼,完全是智慧。你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身也就修好了。修身的内容就是前面这四条,格致诚正。身修了,自然就能够有家齐、国治、天下平,我们现在讲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治国平天下,所以根本在修身、修自己。修身在于修心,把心中的烦恼、欲望去除掉,你就修好了。这是儒者所修学的内容,大学之道。我们学儒可不能学偏,儒家讲究的是治身的学问,非常切实,并不玄虚。一部《论语》,就是教我们落实这「大学之道」。
下面说「君子儒者」,什麽叫君子儒?「为治国平天下而学,以利天下人为己任。因此,须学大道」。君子儒,完全把自私自利给放下了。他为什麽要学儒?他是来治国平天下,为天下苍生造福,他为这个学的,不是光为自己学。他的心量是大的,佛法称为大乘学人,他不是搞小乘,小乘是只顾自己,没有去顾一切众生。所以君子儒是为治国平天下而学,以利天下人为己任。大学之道一开头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欲就是他的志愿。古人立志是明明德于天下,就是让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显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名词,明德,就是我们自性中本有的性德。但是现在显明不出来,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的烦恼,不能修身、不能正心。君子,他自己明其明德,又帮助天下人明其明德,自己跟天下人同成圣道,这是大学之道,所以「须学大道」。这个大,不是说的大小那个大,这个大道是究竟圆满之道,我与一切众生同成圣道,这叫圆满。如果只有我成圣贤,别人没有成圣贤,那个不叫大道。说老实话,如果你没有发大心,来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圣贤,你自己也成就不了圣贤,圣贤人一定是发广大心。佛法,你看学菩萨道就要发菩萨愿,首先第一条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发广大心,这是欲明明德于天下。然后怎麽修?「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自己就断烦恼。所以《大学》裡面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断烦恼,把烦恼断尽了,你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好了,自然也就家齐、国治、天下平,众生也就度尽。我与众生同成佛道,《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君子儒,这是大道。
小人儒是「学为自己正心修身而已」。他求学、修学,只是帮助自己正心修身,他没有真正帮助众生,这个是属于小乘。所以小人儒也不是指那种恶人,或者是虚伪的人,他不是;他自己也真正在踏踏实实的修正心、修身的功夫,但是他的发心很小,他只想到为自己成就,不想到为众生成就,这不是孔子所希望的。所以,孔子实际上也是大乘菩萨,他念念是为众生着想,为治国平天下着想,不光是为自己。
孔子这个话对于子夏来讲,因为子夏擅长于文学,孔子希望他进而学道,让他进步。进步是怎麽进步?发广大心,志于道。我们前面看到冉求擅长于政事,技艺精良,孔子也在点化他,希望他进而学道。子夏这裡擅长于文学,也是这样点化他,让他以兹利益人群。大概是那个时候,像子夏这类的弟子,是专在文学当中搞到儒学上,做学术做得很好,但是对于无上道、大道,对于利益人群这方面他疏忽了。所以孔子在这裡指示他,要把心量扩大,要发心真正求无上道,这是真正学儒,不是搞儒学。
我们师父也是提出相似的理念。他让我们要学儒,不是儒学;要学道,不是搞道学;要学佛,不是搞佛学。这两个字一调换过来,就天壤之别。学儒、学道、学佛是学做圣人,志于道,真正利益人群;如果是搞儒学、道学、佛学,那只是搞学术。纵使你精通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四库全书》,你还是只是搞学术。真正利益人群的心没有真正发出来的话,你是小人儒而已,甚至于可能小人儒还够不上。为什麽?小人儒也切切实实的在下修身的功夫。我们有没有真正去修身、有没有真正断烦恼?如果没有,连小人儒都没有,就不能称为儒了。所以,我们听到孔子的教诲,要细细反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