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的,就是老师教也是徒劳,没用。所以弟子们看到互乡童子这样的人,学不成的,大概是这个人的地方没有礼教,不懂得恭敬人。教他,不仅教不成他,反而济其为恶,会让他学了点圣贤道理,他会装饰一下自己,掩盖自己的恶,那是什麽?如果掩饰自己恶,就是「增一辜」,又增加了恶。特别是学习圣贤之道的人,李炳南老先生过去讲过,他没学什麽经教,人还算好,看得过去;学了之后,眼睛长到头顶上去了,瞧不起人,自以为是了不起了,这是济其恶。所以门人惑之,他们这个疑惑有道理,为什麽孔子要教他。
可是孔子的存心,他没有分别执着,「孔子则只注重其人当前求进之诚心」,这个人当下,今天有来求学的诚心,那就教他,不管他未来会不会保持,给他种善根。善根种进去了,将来有一天会成熟,成熟的表现是什麽?就有十足诚敬心,而且有恆,他不变了,他就能成就。所以「故许其洁己以进」,这是允许他来洁己以进,就是他把自己修治好,恭恭敬敬来求学,这个可以。假如他不恭敬来求学,当然就不要教他,他当下都没这个心,教也没用;洁己以进,才教他。「至其受教以后,是否故态复萌,则不能保证」。人习气重,他来听你讲了一课,听的时候很欢喜、很振作,要去改过了,回头了。之后走出讲堂了,可能习气开始现行,故态复萌,这个就不能保证他了。做老师的要是整天想着这个问题,操心操死人了,不能想,当下我们就好好教他,能学成,他就成;学不成,种善根,总是没有白教。所以,如果老想着这个人可不可教,思前度后,这就是「否则世间可教之人无乃太少乎?」可以教的人就太少了。所以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推广圣贤教育,当下人能接受多少就给他教,认认真真的教;明天他不想学了,明天就算了,不学,我们也没有遗憾,也不会有丝毫的烦恼。
这裡讲「子曰下两段文,『唯何甚』。是不论过去」,这是互乡童子来求学,虽然他过去没有礼教、没有基础,但是他现前这一念心是来诚敬求学的,就给他教,不论过去。「『不保其往』是不论将来」,「往」是他走了以后,能不能保证他会不会故态复萌,我们也不论,就论当下。我们不仅说教育人需要用这个存心,做任何事都要有这个存心。譬如说我们做这件事情,这个是好事,可是过去有人做过没有成功,可是当下需要做,我们就要做,不要想过去怎麽样;未来这个事能不能成功,我们也不需要想,当下这一念善,纯善,这就好。教人也是如此,做事也是如此,一个人即使是过去十恶不赦,干尽了坏事,他有一念悔改的心要向你学习,你就诚心诚意教他,这是仁爱心。
蕅益大师注解裡讲的,「卓吾云:天地父母之心」。天地是仁爱,父母是慈爱,仁爱之心、慈爱之心,表现在你不论他过去犯了多少罪恶,当下他愿意悔改,你就不要捨弃他。也不要想,他这个人习气很重的,你现在教他,将来还会故态复萌,还会重操旧业,还一样造恶事,你教他没用。也不要想这个,就是一念真纯的爱心去教他,这个心是真,孔子用的是这个心,真的是不捨一人。有这种真诚爱心,才能够做圣贤教育事业,你才能做得好。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