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十集) 2010/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60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论语》,请看第七篇,「述而第七」,第二十九章。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每当我念起这章《论语》,心裡就好像光明充满内心,整个正气就提起来。夫子在这裡讲的话虽然是言语简单,但是那种志向、那种坚定的学圣学贤的意愿溢于言表。我们来看《雪公讲要》,他引「焦氏竑《笔乘》云」,这位是明朝嘉靖年间生的人,焦竑,他是明朝的大儒,文学家。他有一部着作叫《焦氏笔乘》,是一本笔记,这裡就谈到《论语》这章。「此孔氏顿门也」,这是讲孔门的教学当中,这是属于顿法。这个顿法是对渐法而言,顿法是没有次第,一步登天,当下成就,这叫顿法;渐法是有次第的,循序渐进。就好像人爬楼梯,我们此地是十一楼,你可以从一楼一级一级的往上爬,爬到十一楼来,这是渐法;顿法是不用爬楼梯,你直接坐电梯上来,电梯门关上了,没多久,一开,你已经在十一楼,这叫顿法,超越阶级,但是一般普通人根性不够,很难受持。上根利智的人修的是顿法,普通人、中下根人用渐法比较有保障。顿法修成功了很好,修不成功,往往比渐法要更麻烦。它属于一步登天,登上去了,你成就了;登不上去,摔下来是粉身碎骨。这章孔子讲的是顿法。
焦竑解释,「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欲即是至,非欲外更有至。当体而空,触事成觉,非顿门而何?」他是解释为什麽这章叫做孔氏顿门。从这裡很显然我们看出,焦竑也学过佛法,因为佛法裡面讲顿渐,这是佛教裡面不同的两种教学方式。禅宗属于顿法,这是让你当下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念头把妄想分别执着一下放下了,你就成佛,顿法,像六祖惠能大师,那真正是顿。教下是渐法,教下是爬楼梯的,慢慢来,有阶级、有次第,一步一步的往上学,从基础学起,从扎根教育学起,慢慢的提升,这个适合于广大一般人的根性。
焦竑这裡的注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欲,他说欲即是仁,欲是讲我们要立志,佛法裡叫发心,立志发心要成为一个仁者、一个圣贤。刚发心,这个心就是仁,欲仁即是仁。我们想想,确实,他发这个心,这个心本身就是仁的心,仁心。在佛教裡面讲,发心叫始觉,开始觉悟。得仁,这个「斯仁至矣」就是已经得仁了,得仁就成本觉了。本觉是讲仁之体,本体,是本觉本善。所以这裡这个「欲仁」,就是发心了,欲仁则得仁。为什麽?始觉合本觉,始觉和本觉不相离开,合在一起,这就是当下成就。我们做为凡夫,我们的念头当中就是不能够念念始觉合本觉、念念跟仁相应,我们做不了这个。如果真正念念不间断、不违仁,不离开仁,我们也就成为圣人了。《华严经》裡面有一句经文讲,初发心「即成正觉」,这跟「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道理是相通的、一致的。我欲仁是初发心,刚刚开始发心,我想要成正觉、我要成圣人,立了这个志,这个志是真的,没有虚妄,完全是真诚,当下这一念,你就即成正觉,你就成佛了。为什麽?你这个念是真诚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你的心已经是佛心了,那你当下就成佛了,所以初发心即成正觉。但问题来了,我们这些凡夫有没有初发心过?有,肯定都初发心过,不仅是这生有,前生都有过。且不论前生,就说这生,你说没有立过志吗?希望能够成佛、成圣贤,我相信真想学习的人也都有立过志,但是这个志向不能保持,就是不能有恆,保持不了。今天学了圣贤之道,非常感动、非常激动,发了大愿,要做圣贤。今天你发大愿成圣贤,你今天就是圣贤了,问题是明天又退了,这个心退一半,后天只剩下十分之一了,一天天下去也就化为乌有了。
特别对学佛的人,有一句俏皮话说,「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天天心裡有佛;「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已经很遥远了,这裡说「仁远乎哉」,真的很遥远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了,这道心不能保持。现在更有甚者,不是一年、二年、三年,学佛一天,佛在心间;学佛两天,佛在天边;学佛三天,他就佛化云烟了,三天都坚持不了,这是露水道心,所以他不能够成就。真能保持,那一定成就。所以这个「我欲仁,斯仁至矣」,要念念欲仁,就念念仁至。「非欲外更有仁」,这是起这个真诚的念头,要成仁、要成圣,当下你就成仁成圣,不是说你当下这个念以外还要别求什麽仁、别求什麽圣,就在你这一念真诚心当中。而难就难在不能保持,前面我们学的那章《论语》说,「难乎有恆矣」,难就难在他不能有恆,第一念是圣人,第二念又堕回凡夫。
下面说「欲即是至」。你看这裡讲得很明显,「我欲仁,斯仁至矣」,你刚起心要为仁,你就是仁人,这就是初发心即成正觉,「非欲外更有至」,全在你这当下一念心中。学了佛法我们就能了解,整个宇宙一切万有不离当念,就是你当下这一念,永远就是这当下一念。在《菩萨处胎经》裡面,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说,举手弹指之间,有几念、几相、几识?这弹指之间有多少念头?每个念头裡面都有相,相是我们说的境界相,都现出境界来,整个宇宙是你这一念现出来的,这个相我们讲是物质现象;还有识,识是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在你这当下一念当中现出来,那有多少个念?弥勒菩萨讲,这一弹指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
弥勒菩萨是唯识专家,我们现在讲是心理学家,对于宇宙现象、本体、真相很清楚,他是等觉菩萨。他说弹指,这一弹指大概一秒钟能弹四下,很快,就在这麽短暂的时间当中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也就是三百二十万亿,我们把万亿当作兆,就是三百二十兆这麽多个念头,这一弹指当中。而每一个念都现出宇宙当中所有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所以念念都有相、都有识。这个念太微细、太快速了,所以不可执持,你根本不能够去捕捉,不能去把握。刚要想,我这念头想要把它保持,就已经换了多少念头了!不可执持。
我们这宇宙的现象,就是这念念不停在生灭而相续,所以显现出我们这个宇宙在相续。实际上每一念所现的宇宙万象都不一样,都是个个不同,但是它们相似,所以串连起来,你看到好像一个相续的样子。就好像人看电影,电影的底片,你要是看它,这个底片一格格的。这裡我们恩师有个道具,他这有底片,过去的电影就是放这个影片,每一张,就是这麽一格格的小格,在这个投影机面前快速的通过,你看到银幕上放映出来的就好像很有情节了。实际上你看到底片,一格是一个,每一格不一样,互不关联。我们这个念头就好像底片一样,现出来的相就是宇宙中的一切境界相。一格底片现出一个相,一个念头现一个宇宙,前格跟后格完全不一样,两个各个独立,就是前念和后念两个各个独立。所以前一念所现的宇宙相和后一念所现的宇宙相也是各个独立,它们有相似,但不是一个。那麽相似相续起来,连续起来了,就好像我们看电影,这是连续的一个画面,实际上你看到真相就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不一样。所以,永远就是当下这一格,它只能是一次放一格,它不会一次同时放两格出来的,两格影片就重叠起来了,电影就不好看了。念头也是,永远是当下这一念,只是当下这一念所现的宇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