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1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故曰:先其难而后其获」,这个先难而后获可以说是最究竟。你说还有什麽事业比度尽一切众生成佛的事业更难?而菩萨发心不计较什麽时候成就,尽无尽的未来,从事这个度众生的事业。所以学了佛之后心量就更广大,对于夫子这裡讲的「仁者先难而后获」,才有最深刻的体会。所以佛法哪裡是宗教?很多时候,我们讲传统文化还避讳佛法,你看看,蕅益大师、江谦先生、李炳南老先生,他们完全是融通。清朝不少的大儒说过,「吾学佛然后知儒」,我学了佛才真正知儒了,没学佛,对儒的理解不够深刻,这诚然!我们看下面一章,第二十三章。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章《论语》我们可能平常听得比较多,但是裡头真正什麽意思,未必我们能够体会很深刻。这一章我们也来认真学习。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乐,我们念乐(音耀),古音是念乐,不念乐(音勒),因为它是作动词,喜好的意思。这句话孔子感言,一定是什麽?在山水之间,观山水之大用,所以有此感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知者」就是智慧的人,他能够将他的才智发挥出来治世,就像水流不断的意思,这是根据东汉包咸注解说的。至于仁者,他乐山,山是很稳固、很安稳的,不动而使「万物生焉」,在裡头生长。

 

『知者动,仁者静』,包咸注解,「包曰:日进故动」,日进是天天进步。智者不断的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断的改正自己的过失,天天反省、天天改过,日新又新,这是讲动,这个动是提升。「仁者静」,「孔安国曰」,孔安国是西汉的经学家,他说「无欲故静」。这个静是讲他无欲,仁者离欲。这个欲是讲自己的欲望,什麽欲望?一般讲的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把凡夫束缚住,凡夫是为欲望所驱使,所以他静不下来;仁者无欲,他就能够静。《大学》裡讲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仁者知止,止是放下了。他的心一味所追求的就是仁,这是仁者,其他的都放下了。我们恩师常常提醒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他放下了,他才静得下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他的心定了、静了,他才能做仁者。

 

《朱子集注》中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这个讲的知者达于事理,对于万事万物之理他能通达,在这些事理当中,他能够任运自如,像水一样周流无滞,滞是阻碍,他没有阻碍。有如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无滞。佛法裡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无碍法界现前,这是究竟圆满的无滞。所以这是有似于水,知者乐水,他喜欢水,就是学水的德行。「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仁者,所谓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于仁之上,仁是讲宇宙义理,他得到了,他心安于这个道上。义理是讲他的道,心安于道、安于仁,就能不动。厚重不迁,厚重是讲他的德行,不迁是他的心地不乱动,有似于山,就用山来比喻他的心境,故乐山。

 

「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讲动讲静,这是从体上讲。知者乐水这是动,仁者乐山这是讲静,这是讲到它的体上。『知者乐,仁者寿』,这是讲他的效验上来讲,这是他的后果。乐山的就能得寿,乐水的得乐,这是从效验上讲。为什麽?「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这个乐和寿跟动、静是因果关係,动、静是因,乐、寿是果。动而不括故乐,括是讲括结而有障碍,不括是没有障碍。所谓不动则已,一动则通而无碍,这是动而不括的意思。智者动而无有障碍,所以他乐,他的乐不是外面的五欲刺激之乐,是他内心中的法喜。像孔颜之乐,他内心中没有障碍,所以无论顺境逆境都乐,心都是没有障碍。「静而有常」,心能够定、能够静,他自然就有常。有常,他是能够做到中庸才有常,中是不偏,庸是恆常,他自然就寿,寿就是他的寿命长久。雪公所谓的「仁者不忧」,仁者没有忧患,终日都是心安理得,他安然,所以全身都是处于放鬆,处于「六脉和平」的状态,没有不通的。心境好,身体就健康,健康就长寿,所以仁者寿。我们想要长寿,心要养仁。

 

我们看雪公注解完了,我们底下看蕅益大师注解。大师讲,「形容得妙」,这是点睛之笔。智者、仁者,用山、水、动、静、乐、寿来形容,形容他们的境界,形容得很妙。一般我们对智者、仁者他们的境界很难体会,通过这样的比喻你们就能体会到。说老实话,我们没入这个境界也很难体会,蕅益大师入境界了,所以他给我们揭示出来,也让我们同沾法喜。他说,「智者仁者,不是指两人说。乐者,效法也。智法水,仁法山,法水故动,法山故静,动故乐,静故寿」,先看到这裡。

 

这个给我们点出来的跟先儒有不一样,他说智者、仁者不是指两个人,而是指一个人,这个不是蕅益大师点出来,我们真的是囫囵吞枣读过去。智者很乐,仁者就能长寿,就把他当成两个人讲了。不是两个人,是一人,难道仁者就没有智慧吗?难道智者就不仁了吗?智仁勇是三而一、一而三,夫子讲的「未知,焉得仁?」你要做仁者,一定是先有智慧,你首先是个智者,才能够有资格做仁者,所以智者、仁者哪是两个人?分明就是一个人。你看,这个道理其实很明瞭,蕅益大师一点出来,我们就恍然大悟。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18: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28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