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之谓教」,圣贤的道理教我们修什麽?修圣贤之道,修中庸之道。也就是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修这个道。这个就叫教,修道之谓教。所以整个圣贤教育讲什麽?就讲修道之谓教,这是讲的性与天道,这是讲到宇宙的本源。宇宙怎麽来的?宇宙是真心和妄心和合而生。这个心起什麽念,善念、恶念,就有什麽样的境界。我们学圣贤之道,应该怎样来调整我们的念头?这就是性与天道的问题了。这个道理很深,不是一般人可以懂的。孔子的弟子裡头没有几个能懂,真的只有颜回才能通达明瞭,所以孔子说子贡讲得没错,「闻一知十」,听一个道理就懂得全体道理。为什麽?因为他悟出了本性,他已经见自本性,我们讲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他能够知一就能知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子贡当然没这个境界,他闻一知二,他就能够触类旁通,已经是了不起了。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对这段文的点睛注解,「子贡之亿则屡中是病,颜子之不违如愚是药,故以药病对拈,非以胜负相形也」,这些注解都是意味很深的。「子贡之亿则屡中」,他这个是病。「亿则屡中」什麽意思?这是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篇》第十九章。原文是这麽说的,「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大概的意思就是孔子讚歎评论颜回,说颜回是一个平民老百姓,是个庶人,而且是很穷的人,「屡空」,空是空乏,没钱、没财物。但是颜回确确实实,他能得夫子之道。他,我们看到,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他乐在其中,证明他对贫富已经没有分别,真正贫也乐、富也乐。贫富无所谓,没这个分别执着。
「赐不受命」,赐是讲子贡,子贡就没有颜回那种境界。他怎麽?他不知天命,而且他进行「货殖」,货殖是他做生意积财。积财没有说不好,但是他有心要去积累自己的财富,说明他意念还在财富上。这跟颜回就差很远了,颜回的念不在此。「亿则屡中」,子贡很会说话,也很会意度。这个亿就是他很会思考,他思考的也确确实实很准,所以讲出来也能够讲得很准。屡中,就是常常被他说中,但是他并不是真正通达天理、天命之人,是这个意思。亿则屡中也就是说,他自己很喜欢思考,亿也,意度,他很喜欢思考。
颜回不思考。会思考这是病,所以蕅益大师讲,「子贡之亿则屡中」是病,正好这是他的毛病。别人以为子贡这是他的长处,能够善于思考,其实对圣人而言这是个病。颜回,「颜子之不违如愚」,颜回确确实实做到对夫子的教诲绝没有违逆,绝对是依教奉行,不打折扣。如愚,就好像表面上看他傻傻的,告诉他做什麽他就做什麽,一点不愿意的心都没有,也没有任何的疑问。但这是药,治什麽?就是治子贡的病,子贡想得太多。这一想,落到了他的分别执着裡面。他善于思考,就说明他善于分别执着;善于分别执着,去道就远了,离道愈来愈远。颜回不分别、不执着,看起来像一个愚痴的人,但实际上不愚。所以老师孔子在这裡是用颜回的药来治子贡的病。
老师是循循善诱,真的是教学很有善巧方便。你看他突然间,有一天他就问子贡,你跟颜回谁好?这麽问,带起这样一个话头,回头让子贡去悟。所以「故以药病对拈」,因为子贡的毛病恰好是颜回的优点,就用颜回跟子贡来比,这是应病与药,对治子贡的病。不是说孔子真的想让子贡评一个胜负,说「你跟颜回谁胜谁负?」没这个意思,如果有这个心,那属于方人。子贡方人,子贡爱评价人,老师夫子怎麽也爱评价人?他这完全是应病与药的。这个着眼点确实比先儒着眼点就高了,确实体会孔夫子的意思了。要不然就讲不通,子贡方人,孔老夫子都会批评他,那他自己怎麽还能够这样去方人?他这麽做完全是为了帮助子贡提升。
底下又说,「子贡一向落在闻见知解窠臼」。子贡的毛病就在于,落在哪裡?落在闻见知解这个窝裡头了,他就出不来,被他所见闻知解给束缚了,跳不出来,所以「却谓颜子闻一知十」。因为子贡是用自己的心量量度颜回,他以为闻知这种能力愈强,就是愈高。所以他才说,颜子能够闻一知十,而自己不如他,是因为我只是闻一知二。他把优胜的标准定在闻知上,蕅益大师给我们揭示出来了,一般人怎麽能看出这一点来?
下面讲,「虽极赞颜子,不知反是谤颜子矣」。子贡是什麽?他根本不知颜子的境界,他讲这话本来是想称讚颜回的,说他闻一知十,实际上颜回根本不用闻知。换句话说,人家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何来闻知?子贡还说别人有闻知,这不等于毁谤颜回吗,哪是讚歎颜回?这种话,佛门裡面讲得特别多。你看佛在《金刚经》裡讲,如来无有法可说。如果你说如来有说法,那叫谤佛。是不是有这个话?佛没有法说。没有说法,他为什麽说了四十九年,怎麽说没有说法?确实没有说法,因为他没起心没动念。可是凡人很讚歎佛,「你看释迦牟尼佛已经说了四十九年的法」。没想到,好像是讚佛,实际上是谤佛。这是凡夫不懂佛境界,这裡子贡也是如此。他想讚颜回,结果其实是诽谤他。颜回根本没有闻知这种意念,完全是以无分别心、无执着心去领纳圣人的意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