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23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要提起正念,正念就是此地讲的思惟观察;「常」是不间断。再跟诸位说,思惟观察就是念佛,就是淨念,常就是相继。念佛,不仅仅是口念阿弥陀佛叫念佛,我们这个经讲到末后,讲到善财童子参学,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跟他讲的念佛法门,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念佛法门,禅教密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我们今天念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念的是自性佛,「常思惟观察无尽法」是自性佛、法性佛,所以他怎麽不是念佛?佛在哪裡?佛是自性,所有一切现相是自性的相分,它怎麽不是佛?《华严经》上讲,你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成佛道,这话怎麽讲?你懂不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全是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自己成佛,看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平等佛,决定没有高下。哪一天你也见到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你证得法身,你是法身大士;最低限度,在《华严经》的位次上,你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地位,你见到了,肯定了。在这种境界当中,你们想想,你烦恼还会起来吗?你还会有贡高我慢吗?没有了,平等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原来就是自己,性相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其目的无非是叫我们觉悟,提醒我们,这个才是事实真相。

 

《华严》的学者,他们所修的是法界观。你要问,哪一种观法是法界观?《华严经》上所讲的,每一个人所修的都是法界观。这就刚才讲的,法界观有少分的、有局部的、有多分的、有圆满的,这上有不同,所以才开出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每一门都是法界观的一分,但是任何一分都是全体,因为它是无尽法,任何一分都是性德显现的,都是一念自性。几时我们能把一念自性、一心自性这个概念搞清楚,丝毫不模煳,对我们的修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搞清楚在佛家讲解悟,解悟能帮助你修证;解悟是看破,下一步的功夫是放下,放下是修证,理解、搞清楚搞明白是信解。说到这个地方,我也简单的跟诸位提示一下,古德常讲教,有教理行果这四分;学,有信解行证四个意思。教理行果如果分开来说是别教义;教理行果是一,一而四、四而一,是一法,圆教义。教如是,学也如是,我们在修学,信解行证分成四个阶段,这是渐教义;如果你晓得信解行证是一而四、四而一,那就是圆顿义。不仅如是,四教跟四行还是一桩事情,你要把教理行果跟信解行证分开来,你不懂如来真实义!不能分开,是一,教跟行是一。所以这八个字当中,任何一个字都具足其馀的七个字,决定不能分;分开来为你解说,让你理解,理解完了之后告诉你这是一桩事情,你才能入得进去,所谓是入佛知见。入佛知见是什麽事情?就是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从一微尘见大千世界,从一微尘见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想不通、想不透。一微尘我们很难体会,经上也常讲一毛端,毛端我们容易体会,我们看看手上的汗毛,毛端,我们有没有常常在这裡观察?观察如果要用意识心去想,想不出来,愈想愈错,意识达不到。相宗经论裡说得很好,意识能缘外面五欲六尘,能缘三千大千世界,向内能缘阿赖耶识,能缘到八识,就是不能见性。所以如果你要真正了解诸法实相,不能不捨心意识,可是捨心意识决定不是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能做得到的。我们真的是凡夫,我们的生活是意识当家、意识做主,这是六道凡夫,无量劫来就是它当家,现在要把当家换掉不容易,根太深了。可是你不换,你就不能见性,那怎麽办?我们现在对这个当家明白了,知道它的身分,对它澹一点,不要太浓,澹一点,渐渐远离它。可是这桩事情做起来也不容易,怎麽个澹法、怎麽个远离法?那就是多亲近佛,也就是说多与一念自性相应;多一分自性的相应,就少一分意识的相应。你能做这个功夫,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就容易得力。

 

实在不能,你看看老实念佛的人,他没有离开意识,他念念缘阿弥陀佛,结果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用意识修行第一殊胜的方法。古德跟我们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转识成智,就是《愣严》交光大师讲的捨识用根,根性当家,把意识换过来了。西方世界行,我们这个世界不行,西方世界的缘殊胜,无比殊胜修学的机缘,这是十方诸佛刹土裡面都比不上的。如果说十方诸佛刹土,要讲福报、受用,比极乐世界超过的很多很多;论修学,凡夫修学环境来说,那是一切诸佛刹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好比它那裡是个学校,学校办得好,生活富足享受那不见得,学校不如别人地方很多。所以为什麽一切诸佛劝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劝我们生其他诸佛刹土,道理在此地。其他诸佛报土福报虽然大,我们没那个福报,想去不但去不了,那个福报也受不了,没福!所以得先学,学成之后,十方刹土那就自在受用。所以一成一切成,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能把心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到最后,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悦意海音梵王是从这个法门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长行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底下偈颂: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说偈前面是他的礼节,在佛经裡面讲,说偈仪就是现在所讲的礼节,这些人礼节都非常周到,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即使一个不懂礼、没有学过礼的人,看到有礼的形象,他也会生欢喜心。由此可知,礼仪是性德的外表,处事待人接物哪可以没有礼貌?很可惜现在人不学礼、不懂礼,也没有人教,可是礼节在应酬裡又这麽样的重要。现在大概接受礼仪教育的,可能只有一些外交官,做外交官要接受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些礼节,可能除这个之外,我们想去看到有学礼的地方已经没有了。不像从前,从前这些基本的礼节,在家父母教,上学老师教,这是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很可惜现在废弃了。

 

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很慈悲,看到这个现象,他培养也是一个经学班,跟我们现在培训班差不多,培养一批弘法的人。弘法的人不能不懂礼,所以就编了一个《常礼举要》,这个小册子流通得很广,我们也印过很多次。现在有一些同学把它用图画画出来,而且是彩色的,那个小册子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基本的礼节,你要不懂,你德行再好,你的学问再好,你对社会、对众生再热心,你跟人家接触人家讨厌你,那你有什麽法子?想帮别人忙帮不上。礼不能不懂!我们这次将《礼记菁华录》印了一万本,你们同学们都人手一册,这个东西是儒家教学,四个科目裡面第一个科目。孔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政事」,第四是「文学」。《礼记菁华录》非常好,可以说是礼仪裡面极重要的部分都在其中,那个虽然是古礼,精神存在。我们明白之后,在现实生活当中,自自然然就知道怎麽样做法。事相上这些情节不外乎多问,特别是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们有不同的礼节,我们不懂要问,我们问清楚、问明白了,这个精神融合在事相裡面,一定得到大众的爱戴、得到大众的欢迎,我们将佛法介绍给别人就容易了。

 

这些琐碎的礼节,在佛经裡面常常看到,你看这一节,他在大会当中报告他修学的心得(这个偈颂一面是讚佛,一面是报告自己修学心得),在报告之前,『承佛威力』,谦敬,谦虚、恭敬,不敢说自己有智慧,不敢说自己学习有功夫、有成就,佛力加持的。我们今天展开经卷,能够理解,还能说一点,是不是自己能力?是不是自己智慧?不是的,佛力加持的,这真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这个经我们怎麽会看得懂?我们怎麽能说得出来?在我们现前博地凡夫的地位,不求三宝加持,我们哪裡有能力?法身大士一开口说话都要求佛加持。所以我们看古大德注经,一展开,前面有求佛加持的偈颂。现代人这些注疏很少看到,现代人了不起,不需要佛加持,自己就能讲经说法,古人不是的,你看看古德,一展开,前面一定有四首、或者有八首求佛加持的偈颂。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06:44: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299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