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一二四集) 1999/3/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124
请掀开经本,接着看第二首:
【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众生莫能测。示彼难思方便门。此慧光王之所悟。】
这是慧光梵王他的讚颂,也是他的心得报告,他所得的法门是「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禅三昧就是禅定,禅定的正受,这是大小乘一切佛法修学的中心,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是修禅三昧,所以禅三昧称为正受,正常的享受。法门虽然很多,经上常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它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得到定境;定境就是法身,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清凉在注解裡面跟我们讲,「初二句入禅之境,如来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观之,为上定故」。所以上上禅、甚深禅定就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性定,不是修得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在什麽地方?在我们一个人身体上面,就是六根根性。诸位要晓得,六根根性本来就是不动,见性、闻性、觉性、尝性从来没动过,动的是什麽?动的是识;识有分别妄想执着,性没有。所以我们的性定有没有?有,妄识是依性定而起的,没有性定哪来的妄识?妄识怎麽起来的?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禅三昧,所以才出现妄识。
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必须要清楚,对我们修行证果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要用世间法来说,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佛法裡面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念念所嚮往的、念念所希求的,他求不到,为什麽求不到?不晓得这个道理,希求的方法错误,所以他得不到。哪裡晓得这个东西就是自己的真心,能够保持着真心,那就有求必应。你想想看,求作佛这是最难的,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更难的,求作佛都能得到,何况其馀?其馀小事,太容易了,哪有得不到的?有求必应是真理、是老实话,凡是求不到就是你理论错误、方法错误。
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讲根本的原理,那就是『佛身如是定境界』。这个佛身就是我们自己的法身,就是我们自己本人,禅宗裡头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佛身就是讲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在什麽地方?本来面目跟我们现在自己这个身是合而为一,本来面目永远不会失掉,本来面目是一切法之根本依。一切法从哪裡来的?都是从本来面目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怎麽会失掉?佛法裡面讲的失是迷失,就是说你不认识叫做失掉,并不是真的失掉,真如自性怎麽可能真的失掉?失掉就不能叫真如,失掉就不可以叫自性。只是在面前不认识,大乘经论常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可惜凡夫不认得,凡夫不承认那是自己。
下面这句说得好,『一切众生莫能测』。为什麽众生不能测?众生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莫能测度。只要带着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不到自性本定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愣严经》上所讲的首愣严大定,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如来果地上所谓是「证得」,其实他有没有得?没有。如果真的有得,那不就有失吗?所以又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个话是真的。这桩事情,佛在《华严经》上不知道说多少遍。为什麽说这麽多遍?怕的是我们不觉悟,怕的是我们没有法子去体会,所以不厌其烦,百遍千遍,无非是希望我们在这个梦境当中醒悟过来。
『示彼难思方便门』,难思是不可思议,境界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佛以善巧方便,还是用种种言说把这桩事情烘托出来,还是慈悲为我们指示出来,让我们觉悟。清凉注子裡头这两句话说得好,末后这一行底下:「次句」,是第三句,「示入」,我们怎样能入这个境界?「方便虽多,同入一寂」,寂就是定境界,寂就是清淨心。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你心不清淨,你就不能入。佛法的修学,特别是大乘,大乘修清淨心而已。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淨平等觉」,就这五个字;心清淨你也能入,心平等你也能入,心觉悟了你也能入。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到最后就是这三门,这三门就是三宝,三宝是觉正淨,清淨就是淨,平等就是正,后面是觉,所以清淨平等觉就是三宝,就是觉正淨。清淨平等觉也是三学,清淨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我们明白了,才知道《无量寿经》的殊胜,可是你要不认真的去学,你就入不了境界。
所以持戒的目的在哪裡?得清淨心。如果持戒的人,自己持戒再清淨、再严格,还会见别人的过,他这个戒不能得清淨心,这个戒是福报,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要得清淨心,那就是决定要依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得清淨心,你从持戒见性,入佛的境界。你还会见到世间种种过失,你就没有办法入佛境界,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明心见性;「定境界」就是明心见性。修定,定境裡面还杂着有妄想邪念,也不能见性。诸位要晓得,定中有境界的,这个境界破坏你的正念。所有一切境界现前,祖师大德是怎麽教给我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境、魔境现前一概不理,见如不见,用这个态度来对待它,你才能得平等心。魔境界现前讨厌它,佛境界现前欢喜它,你就错了,你这裡头还是动烦恼。所以佛境、魔境一律平等,你的平等心现前,这是功德,你功夫成就了。所以实际修行在哪裡修?就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在这裡头,善财童子讲的「历事鍊心」。历是经历,经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这儿鍊心;鍊什麽心?真心;真心是什麽?清淨心、平等心、觉悟的心。在生活当中一切接触那叫方便门,可是在方便当中,你要是得清淨,或者是平等,或者是觉悟,你得到了,门就找到了。凡夫方便裡头找不到门,佛菩萨教我们在日常方便当中有门,就是在这裡头契入。所以方便虽多,要晓得方便是什麽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方便。
如何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得清淨心?「同入一寂」,这是功夫、这是智慧。这也就是随缘当中去学不变,寂是不变的,动是变的。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都无需要理会,要紧的是修定。怎麽个修法?《金刚经》上给我们说了一个具体的原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是外面境界相没有了,不是说外头境界相不接触,那是不可能的。都市这个相很繁杂,我们远离,到深山裡头找一个很清淨的地方修行,那还是相,你怎麽能离相?相是永远离不开的,这要知道。离相的意思是不执着相、不分别相,那叫离相,不是说离开、躲避,躲避不了的,永远这个相都会在现前。为什麽?性它能现相,相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怎麽能离开心?怎麽能离开识?所以说决定有相。只要不分别、不执着,不打妄想,那就叫离相。所以佛教我们,教我们过日子,教我们生活,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境界相可不可以受用?可以受用,绝不能执着。一执着,烦恼现前;不执着得大自在,相而无相、无相而相,受用的时候是用而无用、无用而用。这就是清凉在本经上讲的四无碍(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佛华严。佛说这个经,还不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过佛华严的生活?佛华严就是佛与法身大士们他们的生活,我们确实能得到,就在能不能转变,你能转变你就得到;你不能转变,那你还是迷在六道裡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