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5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1阅读模式

 

要晓得毛病发生在哪裡?生在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从根做起,不知道从根本修,那怎麽行?佛法学了几十年,好像样样都通达,也能言能道,还有着作等身,仔细看看他的内容,没有一句相应,什麽相应?与智相应,与性德相应,没有。全落在世智辩聪之中,真可惜,我们在旁边看到,可惜他的光阴,可惜他的精神。到后来一无所得,古人所讲的,临命终的时候该怎麽生死还是怎麽生死,用不上!反而不如一个老实念佛的老太婆,比不上她,她念个几年佛预知时至,不生病,晓得自己哪一天走,站着走、坐着走,你看多自在,她真有成就。她的成就凭什麽?凭老实。我们今天的大毛病是不老实,这个要知道。念佛不老实,学教不老实,做人不老实,没有一样老实,他怎麽能成就?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再给诸位说,与智相应的,老实。你不要看老太婆什麽都不懂,真智慧。为什麽?教她这句佛号她真相信,教她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她真正做到,这就是老实,这就是真智慧,没有真智慧她不能信。她的信心就显示出她的真智慧,绝对不是世智辩聪,所以这些人能够圆成佛道。

 

清凉大师在这两句裡面,他给我们说,这文裡含着有两个意思,可以提一提做为我们修学的参考。他说「望前,虽在因中一地,而愿力持一切地功德,皆与智俱,尽未来际」。我们先说这一段的意思,它这个前跟后就是讲的因地与果地,因在前,果在后。像四弘誓愿这四愿,前面三条是因地,后面「佛道无上誓愿成」是果地。果地没得求的、没得说的,前面三条做到,果就成就。实在真正用功的地方就是当中两条,断烦恼、学法门,这两样圆满,第一愿实现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有能力。现在我们发这个愿,心有馀而力不济,力量达不到。如果烦恼断尽,法门修学圆满,我们这个身可以分身,通常讲的三身,《华严》裡面讲的十种身,我们全都具足,全都现前。不怕这个世界大,法界再大也不怕,众生再多也不怕,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分身去应,他有能力分身。像《梵网经》上所说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从外头来的。我们现在这个能力不能够现前,就是因为烦恼障碍、所知障碍;断烦恼破烦恼障,学法门破所知障。所以因中要做的我们一定清楚、一定明瞭。因中的愿虽然做不到,心有馀而力量达不到,可是那个愿永远要有,决定不能失掉。如果这个愿要忘掉了,《华严经》上说的,你一切的修学魔所摄故。佛跟魔的差别就是个愿力,与四弘誓愿相应的那是佛法,与四弘誓愿相违背的是魔法,学佛就学成魔了,那就错了。佛给我们建立很好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叫我们去看别人,是教我们反醒自己,我自己是在菩萨道还是在魔道。时时刻刻警惕,稍不小心,我们自己走到魔道自己都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在学佛。

 

因中一地,愿力持一切地功德,他注解裡面就跟我们讲清楚了,一切地的功德能在一地裡面展现。所以初住菩萨就能示现八相成道,无量无边的众生,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能现什麽身,这是一切地的功德;应该对众生说什麽法,他就能应机说法。随类现身,应机说法,这是一切地的功德。皆与智俱,都与般若智慧相应,也可以说都与大方广相应,都与清淨平等觉相应,这都是皆与智俱的意思。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就是恆,永远的。他文上讲的「皆」是从空间上讲、是从事相上讲,都无量无边;穷未来际是从时间上讲,在时间上讲,永远没有终止的时候。「不离一地,如一地,馀地亦尔。」他确确实实是初住菩萨,确确实实是初地菩萨,但是展现出来的智慧德能,四十一个阶级裡面的功德统统可以流露出来,地地如是。「是故因门尽于未来,但是一一诸位菩萨,不见作佛时」,因为他在因地。

 

第二个意思,「望后,以尽未来之大智,入如来之果海也」。这是果位,四弘誓愿裡面的「佛道无上誓愿成」,究竟圆满的果位。这个果位,能入是智,所入的是法界,如来果海就是法界。《华严经》,清凉大师把它分成四分,末后一分「入法界品」,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不思议境界,在四十品题裡面,「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如来之果海。普贤行愿是能入,普贤行愿就是大智,就是尽未来际之大智。这个地方经文讲「智穷来际」,就是智穷尽未来际,就这个意思。在「行愿品」裡面就是普贤行愿,由此可知,普贤行愿归纳为十条,每一条都是恆与智俱,每一愿都是建立在圆满智慧的基础上,所以这个难学。我们今天为什麽做不到?智没现前,很想做,做不到。可是给诸位说,不能不学。为什麽?我们希不希望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想改变自己生活环境,不能不学。你要是学了,那个改变是非常有效果的,真正无比殊胜,佛法裡面讲离苦得乐,你真的会得到,确确实实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依高度的智慧,依圆满的智慧,学普贤行愿,你就得到。

 

所以普贤行愿不能用感情去修。世间人往往学佛用感情来学,他怎麽会成就?所以有人说,不学佛我的烦恼还少,这一学佛烦恼多了。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真的。学佛怎麽会学成烦恼多,学成是非多?你不学佛,你每天接触是你的一些亲戚朋友,总有限,彼此认识很久,都有点了解;这一学佛,这个道场也跑,那个道场也跑,一下就认识了几千人、几万人,一下听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古人讲,「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的烦恼、是非就一大堆一大堆的来了,所以学佛反而不如不学佛。我们很清楚知道这个现象,是你学错了,你没学得对。

 

今天在开讲之前,我在二楼客厅裡面坐着,有一位法师来告诉我,现在在大陆有一些地方,大概也是从台湾去的一些年轻法师,提出来《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不能读,搞得人心惶惶。他看到这个现象,也不知道如何来适应。我就告诉他非常简单,你跟哪一个人学?这问题立刻就解决了。你跟我学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那你就听我的,你就不可以听别人的;你要跟那个法师学,那你老老实实跟他学,不要听我的。各人都有成就,身心都安定。那位法师提倡康僧铠的本子,好,不是不好,统统都有成就。我们用这个本子破那个本子,那个本子破这个本子,两边都不能成就,这是错误的。所以学佛,佛法是师道,最重要的是师承,关键在此地。这些情形使我们更深体会师承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不讲求,所以现在修学是非常的困难,就是刚才所说的,不学佛心裡还很清淨,愈学愈糟糕。古时候,无论是世法、出世法都讲求师承,你是跟哪个老师学?你是哪一宗、哪一派?他有成就。

 

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他教导我,只可以听他一个人讲经说法。我跟他学,我只能听他一个人的,除他之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一概不准听。这叫师承,我们心清淨,清淨心受益。第二个约定,无论看什麽书,世间书、佛教的经典,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约定,你过去所学的一律作废,老师不承认,从今天起从头学起。这是自古以来,几千年代代相传,并不是李炳南老居士他自己发明的,不是。早年,谛闲老和尚也是这三条教给演培法师,那时演培法师是沙弥,在观宗寺,民国初年的时候,他在谛闲老法师的会下,他告诉我,老和尚也是教三条。这三条规矩遵守十年,我们才深受利益。十年当中不听任何人讲东西,不看任何人这些着作,心永远是定的,一门深入。清淨心生智慧,展开经本,一句、二句给你讲三、四个钟点;我也没有准备,我这个经本跟你们一样。根都是李老师会下扎下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9日10:42: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808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