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昙注节要-往生论讲记(共14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空法师评论3阅读模式

第6集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文字版点击加号

展开收缩

往生论讲记  (第六集)  1994/12/10  台湾彰化  档名:06-002-0006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昙注节要卷下】

 

这个经题我们简单的给同修们做一个介绍。《无量寿经》,我相信诸位同修都已经念得很熟了。『优婆提舍』,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注解,古时候翻作论。照这个经题上来看,就是「无量寿经论」,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把它讲成「往生论」,因为它的宗旨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正名不是叫「往生论」,是叫「无量寿经论」,这个「优婆提舍」就是论。

 

论跟中国古时候这个注、疏意思是非常接近的。为什么称作论?就是这一个注解与经一定相应;换句话说,他注的意思就是佛的意思,一点都不错,这样的注解才可以称论。所以称论就是非常正确、没有错误的这种注子。后来的祖师大德,当然自己很谦虚,不敢用论,所以用注、用疏。用注、用疏,就是我的注解可以提供大家做参考,也许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请大家指正、指教。这个论不可以的,论是我讲的就非常正确,没有人可以批评,没有人可以能够给他指教的。所以论,在注子里面分量非常之重,相当于我们中国古代叫传。大家读古书,你看《春秋》有《左传》、有《公羊传》、有《谷梁传》,那个传就是注解。后人不用传,也用注、用疏了,现在用讲义了,这愈来愈谦虚。实在讲用传,也就是说他这个注子是这个经义正确的解释,后人可以依着它去修学,不能够违背的,有这样肯定的语气,这才能称之为传、称之为论,在佛法里称之为论,这就是决定权威的注解。这个是题目里面的,是《无量寿经》的注解。

 

他这个注不是依照经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来注解,不是的。这个注解里面有两大类。一类叫「释经论」,这释经是解释经文的,这个是一句一句来注解的。像《大智度论》就是属于释经论,它是按照经文一句一段来注解。本论是属于叫「宗经论」,宗经论跟释经论不一样,是完全说明全经的大意,没有按照经文来解释,这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个《往生论》是属于宗经论。它的重点也在题目里面显示出来,『愿生偈』,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论主要的是偈颂,偈颂一共有二十四首,在卷上,我们现在这是卷下,在这卷上,好像这个本子上没有,这个本子只有卷下,没有卷上。

 

什么人作的?这个在佛教里面也是鼎鼎有名的天亲菩萨。天亲菩萨出生在印度,兄弟三个人都出家了,而且都有很大的成就。他的哥哥是无着菩萨,他的弟弟是师子觉尊者,天亲菩萨是老二,都是修行证果,而且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这不是普通人。特别是天亲,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出家之后学小乘,在小乘里面曾经作过五百部论,这个论就是著作,他有五百部的著作,可见得他非常聪明。以后他的哥哥很慈悲,看到他的弟弟很聪明、很有智慧,就度他学大乘。他修学大乘的时候,他觉得从前学小乘的时候毁谤大乘,做了很多罪业,很难过,就有自杀的念头。他的哥哥讲,如其自杀,不如弘扬大乘,这样也可以消灾免罪。他听了之后,也很有道理,以后在大乘法里面也作了五百部这个论典,所以号称千部论师,我们现在人所讲的著作等身。大概天亲菩萨以后,在我们佛门这些大德,他们的著作没有一个人超过天亲菩萨。

 

天亲菩萨读到《大乘无量寿经》,他就发了愿,决定要求生西方净土,把过去所修学其他的法门统统放下了,不但是世间法放下,出世间大小乘佛法也放下了,专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这一部论典,我们可以说是他读《无量寿经》的心得报告,所以非常有价值。流传到中国来之后,就称为三经一论。由此可知,古大德把他这一篇报告,那个重要性看作经典没有两样。所以净土宗最初是三经一论,这一论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论》,我们俗称为《往生论》。所以「愿生偈」这一个题目显示出天亲菩萨决定求生净土。天亲菩萨这个人实在是了不起,通宗通教,大小乘佛法没有不通达的,最后遇到《无量寿经》,统统放下了,求生净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净土要不殊胜,他为什么求生?尤其是西方净土跟弥勒净土,因为无着、天亲这些菩萨都是法相唯识的专家,法相唯识宗他们的目标是求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他是法相宗的大德,他不求生弥勒净土,转过来求生西方净土。这给我们很深远的省思,西方净土当然殊胜,才能够令天亲菩萨这样的崇敬,一心归依。

 

上卷是偈颂,二十四首,下卷是论。他是以偈颂来解释《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整个的教义都融在二十四首偈颂当中。下卷,这是长行文,是论,这个论解释前面偈颂的。前面这一部分,就是卷上,今年我们在温哥华讲过,在美国也讲过。所以这一次回来,发起要我到这边来讲一部经,我说好,我们就讲《往生论》下卷,跟前面合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往生论》。这是这一次我们讲经的因缘。

 

『昙注』,「昙」是昙鸾法师,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也就是东晋时代的人。在中国佛教称他为神鸾,可见得他在佛教地位之崇高,备受尊敬。法师年轻的时候身体衰弱,想求养生之道,求长寿,求健康长寿,跟这些道士们学法术,学道家的长生不老之术,学这个。以后遇到菩提流支法师,这是从印度到中国来的,他就向他请教,佛门里面有没有长生不老的方法?法师就告诉他,真正讲长生不老,那只有佛法。除佛法之外,这世间仙人,纵然是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寿命依然是有限的。像佛在经上给我们说,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是有限,八万大劫到了的时候还是要往下堕落,因为他不能再升了。不能再升,只有往下堕。所以不究竟。真正长生,他就介绍《观无量寿经》,这是真实的无量。

 

虽然这个经上所说的,这个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个有量的无量,大家读过《无量寿经》,虽然是有量的无量,但是那个数字没有人能算得出来。何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不是一生圆成佛道,证究竟佛果,证得究竟佛果那就是真实的无量寿,那个不是有量的无量了,确确实实是无量的无量。我们这个法门是从有量的无量契入无量的无量。昙鸾法师听了之后,把那个仙道舍弃掉了,专修净土。所以他是净宗的一位大德。他做这个注解,他的修行方法就是依据天亲菩萨修行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在这一部论上,他给它做了注解。注解很长,我们这个本子是节录的,所以叫「节要」,我们是节录的。因为在国外讲经的时间都受限制,所以就用这种方法简单扼要的来介绍。这是下卷,我们现在看这个文:

 

【论曰。】

 

从这两个字以下就是属于长行了,下卷的长行,以这个论来解释前面所说的偈颂,偈颂我们在这个里面全部都能看到。「解义十重」,他分十个段落,第一段落,「愿偈大意」,第二个段落是「起观生信」,第三个段落是「观行体相」,第四是「净入愿心」,第五「善巧摄化」,第六「离菩提障」,第七是「顺菩提门」,第八是「名义摄对」,第九「愿事成就」,第十「利行满足」。这些意思我们在文里面一段一段来介绍。看第一段「愿偈大意」,愿是天亲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他作的这个偈颂。这个二十四首偈颂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为我们说明了,这是节录的最重要的几句话。

 

【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说得再多,这一句话是他的主题,是他的中心,当然也是我们同修们大家的愿望,我们也像天亲菩萨一样有这个愿望。天亲菩萨在此地这个修行的方法值得我们做参考,要用这种方法来念佛是决定往生。『示』是指示,就是指示出来,我们不知道修学的要领,菩萨为我们指示出来、展现出来,使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地方的『观』,他不用念,不用想,他用「观」,观跟念跟想差别在哪里?大家都知道,净土主要的有三部经,除了《无量寿经》之外,第二部是《观无量寿佛经》,用了一个观字,第三部是《佛说阿弥陀经》,我们称为小本,这个净土三经。三经,实在讲是一部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把西方世界它的来源、它的历史、它的理论、它的事实真相为我们详细做了介绍。《观无量寿经》里面就是《无量寿经》的补充。最重要的它补充了三桩事情,第一个是理论,第二个是方法,就是往生的方法,第三个是九品的因果,这是《观经》里面讲得详细。至于小本,这是世尊无尽的悲心,劝我们念佛往生,我们在小本《弥陀经》里面仔细去观察,世尊四番的劝勉,我们常讲「一而再,再而三」,他三而四,劝我们四次,应当要求生净土,这是佛的苦口婆心,劝我们往生,求生净土。

 

观是理性的,我们平常讲念、讲想,是属于感情的。如果我们把感情舍掉,完全用理智,理智就叫观。你看这个《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这个观,不但是眼看叫观,耳听也叫观,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用这一个字做代表,理性而不是用感情,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用观,都用这个字做为代表。我们仔细去观察,仔细的去思惟、去想象,因为这个观里面有思维、有想象,有这个意思在。但是刚才说过了,它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不是迷信。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事实你明了,它怎么形成的,这些理论也清楚,你对它才全程肯定,毫无怀疑,你求生的愿心自然就生起来了。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怀疑?没搞清楚,都搞清楚了就不怀疑了。天亲菩萨清楚了,天亲菩萨明白了,所以他一切放下,一心归命,求生净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桩事情,见阿弥陀如来,见佛,见佛才闻法。什么人给你说法最可靠?阿弥陀佛。世尊在《无量寿经》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佛平常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佛佛道同,成了佛之后都是平等的,没有大小的。既是平等,既没有大小,为什么偏偏赞叹阿弥陀佛第一?称他为佛中之王?这里头必有道理。这个道理,这大道理,在这个论里面也为我们显示出来了,天亲菩萨对我们说明了,我们接着往下面看就知道了。这一段就是他写这一篇文章的理由,源起,写这篇的源起,这是要『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写这一篇报告。这一篇确实是他的心得报告。这第二段「起观生信」,这个前面讲「示现观」,怎么个观法?

 

【云何观。云何生信。】

 

提出这两个问题。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

 

这个『行』古时候念「恨」,念多音字,当动词用,现在人已经不太注重这些了,念「形」也可以,我们就随俗,只要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了,『成就』。

 

【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这目的达到了,我们往生见佛,目的达到了。那要怎样达到这个目的?你要修五念行成就。可是前面这一句不能疏忽,『善男子善女人』,着重那个「善」字。所以从前李老师常讲,「念佛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李老师给我讲过很多次,我们台中莲社,那个时候莲友有二十多万人,我在台中的时候,而真正往生多少?也不过三、五个而已,不成比例。这个原因在哪里?就是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念佛才能往生。那我们自己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自己都以为我们是善男子善女人,你看每天都念阿弥陀佛,每天都念经,都在佛菩萨面前表演的都很乖。其实它有标准,这个标准在哪里?标准在《观无量寿经》。

 

韦提希夫人遭到了家庭的变故,儿子叛逆不孝,厌倦娑婆世界,想求生净土,请教释迦牟尼佛修什么样的法门才能往生?世尊在没有讲这个方法之前,先讲「净业三福」。告诉她,如果要真正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修三种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一条人天善,你能把这四句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是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可是诸位要晓得,小乘是以人天善做基础,往上提升,这个是小乘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我们这个法门是大乘,大乘还要加四句,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总共十一句,这十一句你统统都做到了,就是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得这个标准不简单。

 

现在我们学佛,这个传授三皈,传授重戒,这个戒律都没有能详细讲清楚,也就是胡里胡涂皈依了。皈依以后还是胡里胡涂,没搞清楚,戒是受了,戒的内容不晓得,怎么样修持也不知道。胡里胡涂皈依,是胡里胡涂受戒,胡里胡涂学佛,学成一个糊涂佛,那怎么能往生?这个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关于这个三皈,我们有一个录音带,过去在新加坡详细做了一次说明。有同修从录音带把它整理出来,出了一个小册子,希望同修们要多多去看。这些基本的知识,我们有一个《认识佛教》,《认识佛教》非常重要,学佛,佛是什么不能不清楚,佛教究竟是什么?佛教了我们些什么?我们学佛目的又何在?都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能含糊。所以《认识佛教》跟《三皈传授》这两个小册子很要紧,大家一定要多看几遍。

 

「三福」非常重要,从三福再建立「六和」,六和敬。能把三福六和做到,你这一生当中一定得幸福快乐,你的家庭一定很美满,事业很顺利,社会能够和谐,这个是学佛法现在得的利益。现前就离苦得乐,将来往生决定是可靠的,决定靠得住。所以这个善男子善女人,着重这一个「善」字,我们一定要认真断恶修善。凡是与三福违背的那就是恶,我们要把它断除;与三福相应的是善,一定要认真去学习。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你才是真正的善人。

 

我们在海内外介绍这一部经典,确实有不少同修听了之后,觉悟了、回头了。现前的社会,大家都晓得,婆媳很难相处,中国、外国都一样,儿女结了婚,不愿意跟老人住在一起。这个不肯跟老人住在一起,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为什么原因?这头一句就没做到,这个孝养父母他就没做到,他怎么能往生?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没他的分,那底下就完全都没有。所以有不少人觉悟,这个我都看到了。搬出去了,搞了小家庭,念了这个《无量寿经》,学了佛,又回家去跟公婆住在一起,去孝顺父母。这个做法我清楚,他想往生,他真的想求往生,想见阿弥陀佛,所以他回头了,真的肯依教奉行了,很难得。为什么?这叫真正学佛,他真干,这个佛法不是在口头上,不是在理论上,一定要应用在生活当中,你真的去把它做到。

 

还有人回去了,侍候公婆了,有时候遇到我,法师,侍候公婆很不容易。这不容易也要学,这就是教你学佛,学忍辱波罗蜜,学禅定波罗蜜,学智慧波罗蜜,我说你不在这个境界你到哪里修?公婆是菩萨,天天折磨你,让你修禅定,让你开智慧,大善知识,你要感激他才对。你能够以这样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善的标准,你确实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这才能成就,才能够往生,才能够见佛。五念门,这底下第三条讲了:

 

【何等五念门。】

 

先把这个名目介绍出来。

 

【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了,天亲菩萨这个修行跟我们修的,的确是不一样。我们平常修净土就是老实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实有没有老实?不老实,一点都不老实。什么叫老实?这一念当中具足这个五念,这就是老实,这个佛号能摄心,能入念佛三昧。我们念佛心散乱的。昨天我在台大讲演,有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他念佛念了很久,读经念佛都不能摄心,心都是散乱的,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摄心,能够使心清净?原因在哪里?他这个念里面没有这些内容,只有一个空空洞洞的佛号,没内容。这个五门,底下面有,我们看底下这一条,看第四: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我们为什么要修『礼拜』?「礼拜」是身业,身语意三业要相应,身要礼拜,专门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这个应就是应供,正遍知、如来,这是佛的十号之一。这个佛有十个名号,这个地方用了三个,用了如来、应供、正遍知。这些名词我们也不要解释,解释浪费时间,这个佛学常识,诸位多看看就明了了。

 

「菩萨之法」,净土是大乘法,大乘是菩萨法,念佛人都是修大乘的,念佛人就是修的菩萨法,这个自己一定要清楚。「常以昼三时,夜三时」,这两句就是日夜不间断,没有间断的。古印度把一昼夜分作六个时辰,白天三时,晚上三时。我们中国古时候,这个时间的单位是把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分成十二个时辰。现在我们时间单位是采取西方的、采取西洋的,也是世界上统一的这个用法了,二十四个时辰,所以我们称小时。小时只有中国人称,你到外国称小时,他不懂,他就迷惑了。为什么会是小时?因为这个时间单位比我们中国小,比印度更小,所以称它作小时。印度这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四小时,昼三时,白天十二个小时;夜三时,晚上十二个小时,二十四小时不间断。

 

「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这是菩萨,菩萨日夜礼敬不一定求生,凡是大乘菩萨都是这个修学法。也许诸位看到这个就觉得为难,我哪有时间拜佛?一天拜到晚,那我体力也不够。你要是这样看法,刚才那个开经偈里头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是错解如来真实义,你搞错了。诸位要晓得,佛法的修持不重形式,重实质。实质是什么?恭敬。对于一切诸佛如来的恭敬心,日夜二十四小时一分一秒都没有忘记,是这个意思,不一定要拜佛。你是菩萨,你一天到晚从来看到佛一拜也没有拜,你也具足了,你这个礼拜法门具足了。如果你天天拜佛,一天拜十万拜,没有恭敬心、没有诚敬之心,你一拜都没有,那个都不作数的。所以是论心不论事,大乘法论心不论事,不重形式。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所以小乘人很执着,执着在事相上,你一天拜三千拜,一拜也不能少。大乘菩萨论心不论事,心地的的确确是真诚恭敬,这就是真诚恭敬心时时刻刻都存在,这个就是菩萨之法。我们讲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绝对不会有一分一秒失掉的,这是菩萨。

 

「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这一句跟别的菩萨就不一样。别的菩萨礼佛,就是我们用现代话讲恭敬诸佛,真诚恭敬诸佛,这个礼拜是这个意思,他不一定求生净土,没有求生净土这个念头。我们今天这个念头念念要求生净土,我们就专礼阿弥陀佛,我们这个礼敬就有了对象,专礼阿弥陀佛。所以我在讲这个皈依的时候,讲到末后,落实在我们实际修行上,我跟大家讲,我们皈依佛,皈依阿弥陀佛;我们皈依法,皈依《无量寿经》;我们皈依僧,就是皈依观音、势至,这是落实在我们修行的层面上来说。有些人,这是我听说的,我听大陆上一些老法师跟我讲的。他说有人批评jingkong法师这个说法太狭义了,这不是佛的意思,是他胡说八道。大陆上这些老法师听了不服气,他说,你们如果认为jingkong法师说得不对,来跟我辩论。所以还有不少老法师很赞成,老法师同意我的说法。为什么?我们决定求生净土。实实在在讲,我们今天读到《往生论》,天亲菩萨就是这样的,这个说法不是我创举的,远在这个一千多年,天亲菩萨就这样说,我们皈依就是皈依阿弥陀佛,就是礼敬阿弥陀佛,绝对不会错。再看底下这一段:

 

【云何赞叹。】

 

赞叹是口业。

 

【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

 

由此可知,这个『赞叹』就是称名。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念佛不是念在口上,这一点,这个意思,古人没有问题,现在有了问题。现在大家听到念佛都是口念,实际上在经典、在古人这个注疏里面,我们这个念它叫称,称名。念不一定称名。你看念,我们中国这个念字,这个字也是会意,中国文字是个符号,你从这个符号里面体会这个意思。念字,上面是个今,今就是现在,下面是心;换句话说,你心上真有,那叫念,不一定在口上。口上没有,心上有,那叫念;口上有,心上没有,没有念。所以古人看到人家称名,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喊念十万声佛号,你看寒山、拾得还笑话他,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枉然?心上没有,口里有佛,心上没有。心上有叫做念,不一定在口上。那个真正念佛人,从来没有听到他念一句佛号,他往生,能上上品往生,为什么?他心上真有。这个诸位要晓得。

 

我是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在景美图书馆,有一位老居士来看我,说他念佛念了三年了,功夫不得力,这个妄念没有减少,烦恼也没有减少,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我就劝他,我说念佛最重要的是要放下万缘,你的功夫不得力就是你放不下。他就告诉我,他说师父,我什么都能放下,就是孙子放不下。我就告诉他了,我说这就是他的心上只有他孙子,口里有阿弥陀佛,心里是孙子,你说那怎么办?这个没有法子。所以我就教给他这个方法,你把你的孙子换成阿弥陀佛你就成功了。你看他每一天口里念着阿弥陀佛,手上拿着念珠,他没有念孙子孙子,他没有念,心上真有孙子。所以念,他是念在心上,我们常讲心上人,他心上人是他孙子,那个叫念。几个人能把阿弥陀佛变成心上人,那这个人决定往生了,与阿弥陀佛就相应了,口里头念不念没关系,心上真有,这个是实念。口是称,口是称赞。

 

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礼敬的意思。念出声音出来,一个是提醒自己,心里头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同时也能够劝别人念佛。因为三福最后一句「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化他,大乘佛法要自利利他,我们要把这个殊胜的法门介绍给别人。那有些人不信佛教的,那怎么个介绍法?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听进去了,他只要一听进去了,在阿赖耶识里阿弥陀佛的种子就种下去了,这个对他是非常大的利益。他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很清楚,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将来一定会往生,而且是我们跟他结的缘。我们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将来以后他的缘成熟了,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就跟到阿弥陀佛一块去接他。接他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在什么时代,你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我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听在耳朵,就这个原因,你到极乐世界来了,结这个法缘。

 

所以我们往生西方世界也是如此,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许许多多的善友已经往生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也跟着佛一起来接引。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很热闹,不寂寞,我们的熟人太多了。不往生,六道里面是非常寂寞的,每一个人业力不相同,一转世,各个不能再见面了,再见面也是陌生人,也不相识。唯有生到极乐世界,与你自己的生生世世这个家亲眷属、同参道友天天见面、天天团聚,这个都是些事实的真相。天亲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称名的时候,『称彼如来名』,「彼如来」就是阿弥陀佛。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劝初学的同学们要读经,要把《无量寿经》念得很熟,当然最好这个三经一论都熟。你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听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他的光明、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以及他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这个境界,立刻就浮在我们心头上。你这个经教不熟,你就没有这个境界出现。境界很熟,念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这个人,想到他的功德,想到他的智慧德相,『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为,就会以阿弥陀佛为标准,做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说法都要跟佛一样。佛的样子在哪里?三经就是佛的样子。所以我们经很熟,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思想、见解、行为都跟佛一样,不一样的地方马上把它改正过来,这叫学佛。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这叫学佛,不是念几句名号就叫学佛,那是结个法缘,结个缘而已,所以有口无心,那个没用处的。所以说是接触名号,『欲如实修行相应』,这是重点。

 

「如实修行相应者」,这底下讲的相应的样子,「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这无碍光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上说了阿弥陀佛十二个名号,这十二个都是用光,这个诸位都念得很熟。此地特别用无碍,没有障碍,佛的智慧光明没有障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这一句是自利,破无明就是开智慧。所以这一句名号,古德在注疏上告诉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真如本性的德号。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道理就在此地。这个理论,《观无量寿经》里面说得很详细,虽然经文不多,但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显示出来。所以这个名号确确实实能破自己的无明,开发自己的智慧。正如同《无量寿经》上讲的三个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句话跟禅宗里面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一个意思,是相同的意思。

 

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开化显示,开是开启,我们本来是闭塞的,所谓是像茅塞顿开,开启;显是明显,很清楚、很明显的展示在我们面前。真实之际就是事实的真相。换句话说,这是我常讲,世尊四十九年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传到中国来是少部分,那个时候交通相当不方便,运货、运输很困难,所以总是挑选好的、重要的带回中国,不是完整的。我们中国编成《大藏经》,这《大藏经》说什么?一句话,诸法实相,般若经上讲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实之际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们本人,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环境;换句话说,佛为我们所说的不是别的,是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你要是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你才晓得佛教不能不学,不学就是迷惑颠倒。

 

我们自己本身,这有现在,我们有过去,还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几个人搞清楚?我们生活的空间,现前生活空间没有离开这个地球,可是过去我们生活的空间,未来生活的空间,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太大太大。佛把这些真相跟我们说清楚,我们就明白了,明了,那就叫破无明。现在我们都不清楚、都不明了,不但过去、未来不清楚,我们这一生自己都不清楚,甚至于今天从早到晚发生的事情也胡里胡涂过去了,这个无明就很重很重。所以这一句佛号,我们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得清净心;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得心自在,这个心自在就开悟了,就明了、就通达,得心自在;再念到理一心,无明就破了。你看这个不要用其他的方法,就是这一句佛号。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破无明,就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一心把阿弥陀佛挂在心上,刚才讲了,能把阿弥陀佛变成自己的心上人,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住真实慧」。你看《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降伏什么?我们的妄念,妄念怎样降伏?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无量寿经》就讲得简单清楚,「住真实慧」,真实慧是什么?就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真实慧,真实的智慧。要把阿弥陀佛摆在心上,其他的拉杂东西放下。为什么?其他的东西都是生死轮回。你能把这些东西放下,就是把生死轮回放下了;把阿弥陀佛摆在心上,那你就是往生不退成佛,你这一生不可思议的成就。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能满众生一切志愿,这是化他。你看自行化他都能够达到究竟圆满,显示出这个法门真实不可思议。那要怎样修行?我们已经知道好了,好要怎么样修?这是我们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真实的修,这底下第七就说了,「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这个先说你为什么修行不得力,不得力,与阿弥陀佛这个名,道理,义是义理,与名号的意思不相应。就像我刚才讲了,一般人念的这句阿弥陀佛,口头上念,心里头没有,这就不相应,那就是不如实修行。要心与口相应,这才行。哪些不相应?菩萨给我们说了三条。第一个,「信心不淳,若存若亡」。对于西方世界这个信心,我很信佛,很相信,自己以为很相信,其实是假的。譬如我举个例子,今天晚上在这里讲这样重要的一个法门,你们大家来听,如果说今天晚上有一笔买卖可以赚一亿台币,你今天晚上来不来?保险不来了。那就若存若亡,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不要说一亿台币,整个世界给我我也不要,为什么?还是搞六道轮回,不是真的。这个真的能了生死出三界,那你那个心就是真的,就相应了。所以还是把世间名利看得很重,若存若亡,这样念佛不可靠,往生很难。

 

第二,「信心不一,无决定故」。譬如说念佛不错,那一边人讲那个参禅坐禅很好,又想去坐坐禅,那一边说来了一个仁波切,灌顶念咒很有感应、有神通,又去念咒去了,这信心不一,这个也不行,这也不相应。第三,「信心不相续,余念闲故」,这就讲你念佛功夫断断续续。所以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净念相继,你不能够做到相继,相继就是不间断,你有间断,间断当中一定有杂念进去,所以你的念佛功夫是夹杂间断,这就不相应了。「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到底下我们就看到,天亲菩萨念佛这三种毛病都没有,他是一心称念,完全符合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继」,所以他能够成就。大势至菩萨只给我们说了,在念佛方法上,只说了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天亲菩萨把这两句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让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样下手、应该怎样称念,才能够相应。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1日15:18: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46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