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大意(共7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观无量寿经评论阅读模式

第7集 A

MP3下载

第7集 B

MP3下载

文字版点击加号

展开收缩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第七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  档名:03-006-0007

 

诸位同修,今天是我们《观经》大意,讲座圆满的一堂,这次我们所选讲的,根据是善导大师注解,也叫做《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他把这部经分成四个部分,在前面也都略略的给诸位介绍过,内容非常的丰富,对于修净宗的人帮助很大。我们因为限于时间不能够详细的讲,只选择里面重要的几段我们来研究讨论,对于净宗法门断疑生信,相信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请看讲义,佛法实在讲就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生活与生活的环境。生活跟生活环境是随着时代在变,随着地区在变,这些我们都应当要知道,然后才晓得,怎样应付这个时代,在现前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才能真正达到幸福美满,这是佛法教育重要的内容。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跟我们说的宇宙人生,这三千年后有没有变化?我们都知道变化很大。佛在经上有没有说?给诸位说,有说。这一次旧金山大觉莲社要请我去讲三天,我选择的经本就是《佛说当来变经》,这个意思就是讲现在这个社会,跟释迦牟尼佛当时到底有些什么变化,佛在里面说了十五种,都是讲我们现前的状况。可见得佛确实有智慧、有能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怎么变他都知道。在演变的过程当中,演变这个结果,我们应当如何来修学,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就是因为演变太大了,所以这邪说太多,各种不同的知见都出来了。尤其是现代的社会提倡人权,思想、出版都自由了,这个事情好处有,但是缺点很多。大家的想法、看法不一致,每个人执着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是不正确的,这是一切斗争的根源,也是社会动乱的源头。在佛门,尤其是我们修净土,净土这个法门,在一切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真实是无比的殊胜,就在这一生当中,把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不能解决的问题,统统都圆满的解决了,所以这是稀有难能。这个法门理论可以说是无比的艰深,不但凡夫不能够透彻,正如佛在大乘经上所说的,即使等觉菩萨也不能够透彻的了解,因为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疑惑普遍的存在,再要加上邪说,往往信心就会动摇,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也就当面错过,这是很可惜的一桩事情。

 

善导大师在这个经典注解里面,关于这方面他说得很多,勉励我们要坚定信心。注解里面我们只节录了这两段,这两段前面还有两段,前面是讲这个世间人,世间的知识,或者是出家的法师、在家的大德居士来告诉你,释迦牟尼佛讲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是个方便法,不是真实的,依靠这一门修学不能成就,应当要学禅,应当要学密,要学种种其他的法门。这些大德们是一代的高僧,这是德望很重的,我们听了之后动不动摇?往往确实因为一个人所谓「德高望重」,我们的信心受他的影响。善导大师特别提醒我们要记住,世尊在入灭之前对于后世学生的嘱咐,教给我们四依法。「依法不依人」,这是第一条里头,法是什么?经典。修学一定要以经典做依据,不管什么人所说的要与经典相应,不相应的我们都可以不接受,都可以不听。但是佛所讲的经典很多,所以他第二条就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真正能在一生当中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这就是了义。不能在一生当中解决问题的,那这个法门就是不了义。像一般大乘经上讲修行成佛,从凡夫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这不是一生能成就的。跟这个法门比起来,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那当然这个当生成就是了义,三大阿僧祇劫成就这是不了义,所以了义跟不了义有比较的。这个法门,在一生当中成就,这叫究竟圆满的了义,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够跟它相比的,即使《华严》、《法华》都不能为比。

 

为什么?《华严》、《法华》教学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以他们为对象的;换句话说,那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没有明心见性的菩萨,都没有办法接受,它那个标准有那么高,不达到高水平不行,不能接受它的法门。再像禅宗,你看《坛经》里面所说的,六祖大师所接引的对象都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中根性以下的都没有分。这就是他那个法门虽然好,他教化众生的对象是侷限的,不是普遍的。不像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所谓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根的像文殊、普贤这等觉菩萨,那个下下的是恶道众生,连地狱众生听到这个法门,都能够得度。你就晓得,它这个教学范围是圆满的,不限任何程度,只要你相信,不信的那就没法子了,肯信的,肯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没有一个不成就,古德所谓「万修万人去」。所以你做种种比较,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个法门为什么会被一切诸佛如来赞叹,一切诸佛菩萨采取,不但采取这个法门自修,也采取这个法门教化众生。所以这个法门,实在是一切诸佛如来普度众生的第一法门。它的方法容易、简单,愈是好的法门是愈简单、愈容易。换句话说,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那就很复杂,就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个法门简单、容易,而疏忽了、轻视了它,那就错了。

 

这个四大段文里面只有一个目的,是坚定自己的信心,不为外境所动摇。实在说这信心的坚定很难,不但我们初学,甚至于许多老修行,都会被那些声望高的人动摇了。像前些年,说这个话大概也十年前了,也是在我们加州,有人说净土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还去查《大藏经》,听说派了多少人去查,查《大藏经》,没有带业往生这四个字,消业往生查到了,有,带业往生没查到。于是乎就叫出来,净宗不能带业往生。这个话说出来之后,确实对于修净土的人引起很大的震撼,大家都无所适从了,不晓得怎么办好了。我在一九八三年还是一九八四年到洛杉矶,一下飞机,周宣德老居士在机场去迎接我。这个老居士是我们台湾大专佛学运动的创始人,台大晨曦社是他手上成立的,在台湾大专院校佛学社,晨曦社是第一个,他是创始人;以后又办慧炬杂志社,办慧炬。一生提倡大专学佛运动,做得非常有效果,他是个念佛人,亲近李炳南老居士。

 

在机场接我,一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我,他说「法师,现在有很严重的问题,你知不知道?」我说「我不晓得,什么问题?」他说「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我念了这么多年的佛那不就完了。」这个口气、表情非常沮丧悲观,他说「法师,怎么办?」我一听了这个话,我就笑笑,告诉他说,「不能往生,不去也罢了。」他听了就很奇怪,他说「为什么?」我说「带业不能往生,你还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他听不懂我的话的意思。我说「如果要不带业的话,西方世界只有一个人,你晓得不晓得?」他说「谁?」我说「只有阿弥陀佛,因为只有阿弥陀佛不带业。」我就问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经上说的都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们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断,他是不是带业?」老居士一听慢慢就听懂,是带业,不带业的就是阿弥陀佛一个人,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一个人,去干什么?他体会到我这个意思,他说「经文上人家查了没有带业往生。」我说「是,经文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这个有,这个确实查得到的。」我说「假如不带业哪来的四土三辈九品?」

 

四土三辈九品,还不就是带业多少而分的,带得少的品位就高,带得多的品位就低,释迦牟尼佛没讲这个话,你们就不承认这个事实了?佛在四依法里面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意思有了,佛虽然没说这个话,但是事实有,存在。你今天说释迦牟尼佛没有说这个话,就不承认这个事实,你是依语不依义,你错了。佛没有说错,你自己搞错了,不懂得佛说法的义趣。这才把他的心定下来了。但是我听说,说这个话的人,也是很有声望、很有地位的,徒众也很多,势力也很大,咱们也不能得罪他,得罪他在此地弘法会有障碍。所以我接着说,我说人家说消业没说错,希望你多消一点,少带一点,品位高一点这也是好事。我们也不能得罪他,所以说带业没有错,消业也很正确,这打个圆场。你想周宣德老居士这样的人,还被迷惑了。我在洛杉矶住了几天之后到纽约,这沈家桢老居士邀请我的,到纽约沈老居士也拿这个话来问我,可见得这一句话,确确实实动摇了许许多多人的信心。这是世间一个人而已,所谓说德高望重一个人。这个一段讲的,这不是普通人,这菩萨,什么菩萨?地上菩萨。如果说这一段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的:

 

【纵使初地已上。】

 

这个不是普通菩萨。

 

【十地已来。若一若多。】

 

这就讲从初地到『十地』,这个十种菩萨。我们通常在经上念的「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这个初地到十地是摩诃萨,不是普通的菩萨,摩诃萨我们一般讲大菩萨,这是真正的大菩萨。

 

【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

 

所有这些大菩萨们:

 

【异口同音。】

 

都说,都来告诉你,都来劝你,跟你讲:

 

【释迦佛指赞弥陀。】

 

这个『指』就是单单赞叹阿弥陀佛一个人。

 

【毁呰三界六道。】

 

说明『三界六道』是秽土,是极苦的生活环境。

 

【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

 

这是假设,这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些地上菩萨,都这样来劝告你,都给你说这些话,你的信心动摇不动摇?实在讲这个假设是可能的,你可能遇到很多的佛教徒,很多的同修,都劝你不要学这个法门。你遇到是人,再把他的地位提升都是地上菩萨,大家都来这样说怎么办?这个地方的文里面,『专心念佛』,就是讲的定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及修余善』,这个「余善」就是前面所说的三福,净业三福是余善。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是正助双修,这一生当中必定能生极乐世界。有人说这个靠不住,或者说还有更殊胜的法门,比这个还要殊胜来劝你,你的信心动摇不动摇?所以我们要以佛为准,他不是佛,他所说的话,说的人再多,再多他不是佛。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决定不动摇,这个人才真正有福,真正有善根。

 

【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

 

首先我们要肯定三经的真实性,这个三经不是伪造的,《无量寿经》是从印度传过来的,绝对不是后人伪造的,我们要相信。而且《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的。佛讲其他的经,一生当中就讲一遍,没有重复讲过;唯独《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就是重复好几次。我们今天从翻译经典里面,仔细去研究、去观察,古人讲的至少释迦牟尼佛在世,曾经讲过三次,这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其他的资料失传了,这个经典在中国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最早是安世高翻译的,在后汉的时候;最晚是南宋,宋朝时候。所以从最早翻译到最后一次翻译,时间差不多是八百年,八百年中十二次的翻译。这十二种译本到现在传下来的,只有五种,有七种失传了,所以没办法考据。假如这七种要在再仔细研究,可能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典不止三次。为什么知道?因为译本内容不相同,差别很大。假如是一个本子,纵然是很多人翻译,总是大同小异,不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个经的译本里面差别很大,譬如讲最重要的经文,《无量寿经》最重要的就是四十八愿,在现存五种译本里面,有两个本子是四十八愿,有两种本子是二十四愿,这个差别太大了,宋译的本子三十六愿。如果说是佛只讲一次,这个原本是一样的,翻译的人像这个最重要地方,不可能有这么大差别。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传到中国的本子原本就不一样,就不相同,因此翻译里面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就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多次宣讲,多次宣讲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法门。不是重要的法门,佛怎么可能讲好几遍?

 

经典传到中国经过翻译,它的真实性可靠不可靠这又有了问题。所以有许多人今天还要去找梵文的经典来读,要找原文,对于翻译的没有信心。这个也不能责怪,你看现在人所翻的,从外国翻成中国东西,里面总是不圆满,不能翻得很圆满,所以对于佛经的翻译就起了怀疑。我们要知道,这个经典的翻译不同于普通文章的翻译,翻译的人绝对不是普通人。从我们中国佛教史里面去看,译经的法师都是三藏法师,而这些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他不是普通人,佛菩萨应化而来的。善导大师历史上记载,他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这哪里是普通人!像玄奘、鸠摩罗什都是大菩萨再来的。即使从小乘《阿含经》来说,主持翻译的都证得三果斯陀含,三果以下的都没有见过。所以这些人本身就是圣人,他们能解佛的意思;普通人不能解佛的意思,不解佛意,那翻一定有错误。所以这个翻经要自己修行,不但有修,而且要证果,才能体会到如来的真实义,就相当不容易。中国人有福,所以翻经的这些大德都是佛菩萨再来的,这是中国人有福报。

 

我在初学佛法的时候,对于这个翻译怀疑,我觉得如果说是把它的意思,很正确、圆圆满满翻出来,几乎是不可能。我曾经把我这个想法、看法请教方东美先生,方先生听了之后,就笑了笑,他告诉我我们从前的中国人,不像现在中国人。我听不懂他的意思。他老人家接着说,从前中国人是有很自负的自信心,不像现在中国人完全丧失了自信心,一切都是人家的好。从前的中国人拍拍胸膛:我们世界第一。现在中国人很谦虚,都不敢说第一,总是世界最后的,你们老大哥走在前面,我跟着你们后面走;从前中国人世界第一。所以方先生告诉我,佛经传到中国来,大量的传到中国来,但是梵文的经典全部都失掉。翻成中国文之后,为什么不把原来的梵文经典保留下来?他说我们中国人自负,认为我们所翻的汉文经典,不但意思正确的保存下来了,文字之华美超过了梵文,足以取而代之,梵文经典可以不要了,可以取消。这种豪气现在中国人哪里有?我就问方老师,我说「老师,你说这个话有什么根据?」他说「虽然没有根据,想象可以能得知。」方老师有很丰富的想象力,为什么梵文经典在中国失传了,统统都没有了,找不到了?这必定是中国人很自负。他说的的确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哪里像现在中国人?所以佛法传到中国,在中国的成就超过了印度,超过了西域,所以佛教虽然发生在印度,开花结果在中国。所以我们对于汉文译经一定要深具信心,你要怀疑那错了。即使找到原文来看,原文在今天在世界上几乎丧失尽了,所保留下来的非常有限,都不完整。今天佛教经典最完整的,是汉文的译经,再就是西藏文的译经,这是最完整的,在分量上讲,汉藏分量差不多是相当的。

 

尤其是在最近北京的附近房山,发现的石经,这个诸位有机会到大陆上去观光旅游,一定要去看看。云居寺,这个寺庙在当年清朝时候,是皇帝避暑的地方,所以寺庙里面有一部分是皇帝的行宫。但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炸掉,这个寺庙炸光了,留下来有几座小塔,塔不高,还有一个大塔,有四个小塔。这个塔都是辽金以前的建筑,年代很久了,唐朝的建筑。古塔不太高,差不多比一个人高一点是塔,就还留了这么一点东西。把这些塔把它移走,把它搬走,移塔的时候,才发现塔的地下埋藏着有石经,这个塔挖起来之后,塔底下有字,告诉你位置,就说这个位置。他们就四周去挖,挖到了一个地下室,从这个地下室看到大概有六千块石头,石头有多大呢?差不多每块石头,宽有我们这个桌子这么宽,长比这个还长一点,差不多有这么长的,厚有这么厚,两面刻字有六千多块,这是一部分,而且有目录,就是全部的《大藏经》,用石头刻出来的。你看古人怕这个东西丧失掉,流传给后代子孙,用这样的苦心。根据这里面石头上刻载的记载,山顶上还有七个山洞,每个山洞里面都藏着有全部的《大藏经》。从目录上看,比我们现在的《大藏经》还完整,因为后来翻译的没有收进去,它那里有,所以非常齐全的一部宝藏。刻了多少年呢?记载里面刻了四百年,多少人的精神、财力、物力用在这上,一共刻了四百年,那个工程不亚于万里长城,是一部全部完整的《大藏经》。你到那里去看真是叹为观止,才知道中国人实在太伟大了。现在山顶上第五个洞开出来了,其他的都是原封不动,找出来了没有开,怕开出来之后风化了。

 

所以我们现在去看,大概可以看到全藏的六分之一,能够看到这么多,它已经有个陈列馆摆在那个地方,这是古人对后代、对历史真正负责任。所以对于经典一定要有甚深的信心。特别是唐朝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到印度的动机,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就是他对于所译的经典他怀疑,所以亲自到印度去学习。他认真,学习的时间也最长,回国之后对于古人所译的经典,他完全肯定,他没有去反驳,没有说别人译的有错误。玄奘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证明,证明他以前,那所译的经典都没有问题,都没有过失,这也是加强了我们的信心。净宗《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玄奘大师把梵文的《阿弥陀经》原本也带回中国了,而且他老人家也做了一次翻译,翻译之后没有流通。在社会上流通的还是鸠摩罗什大师的本子,他的本子一直到今天没有流通过。《大藏经》里收着有,我们把它抽出来印在《净土五经读本》里面,提供大家做参考。最难得的,也是最奇怪的一桩事情,玄奘大师最得意的学生就是他的传人,是窥基大师,窥基是中国大乘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法相唯识是玄奘大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翻译出来,但是没有建立一个宗派。是在他学生手中建立的宗派,所以法相宗第一代的祖师不是玄奘,是窥基。

 

窥基法师给《阿弥陀经》做了个注解,叫《阿弥陀经通赞疏》,这个我们印得很多,我们在台湾印得很多。我印这个书的目的,也是增强大家对于净土、对于《弥陀经》的信念。因为曾经有人讲过《阿弥陀经》是伪造的,是假的,是不可靠的,有个法师公开这样说法。以后我去问他,他不承认,他说阿弥陀佛就是一般人讲的太阳神,这胡说八道,胡造谣言。所以我印这个《通赞疏》流通,《通赞疏》最难得的是什么?在我们现在人讲要给《阿弥陀经》做个注解,一定选择他老师翻译的。玄奘大师有译本,学生应该流通老师的本子,应该注解老师的本子。可是窥基大师没有选择老师的译本,他还是选择鸠摩罗什的译本。由此可知,他们师徒二人对于罗什大师的译本,一定非常赞叹,大师这个本子已经流通了,就赞叹它流通。自己虽然译的这个本子,提供学者们做参考,不必流通。这种度量现代人没有了,现在人都自我宣传;古人不是如此,赞叹别人,自己谦虚,古人是这种态度,我们看这师徒两个人,确实可以做现代人的榜样。从《通赞疏》就肯定了,玄奘跟窥基大师对于罗什大师的译本,完全肯定决定没有疑惑。我们净土宗从宋代以后,修学的多半都是根据《阿弥陀经》。所以《通赞疏》,给我们做了非常有力的一个证明,这个经典是佛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翻译决定没有过失,决定正确。

 

至于《无量寿经》,刚才说了总共有十二种译本,译本太多了,内容不相同。如果说是完全合起来看,在事实上有很大的困难,困难在哪里?经本你找不到。古时候没有印刷,所有经本是手抄的,手抄诸位想想,数量一定很少,流通一定不广、不普遍,你到哪里去找去?你找不到,交通又不方便。所以这经典多半藏在大的寺院丛林,那个藏经楼就是图书馆,那里面也许可以找得到,也许找不到,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因此就有人想到,把所有的版本统统搜集起来,重新来校对、来编排,把它编成集大成的这么一个本子,那读起来就方便了。这个事情第一个人谁做?宋朝王龙舒居士,他是第一个想到这桩事情,就做这会集本。把几种版本放起来,哪些经文句子这个经上有,那个经上没有的,相同的、重复的都不要,不同的统统编在一起,编成一个完整的本子,他做这工作煞费苦心。结果他只看到四种本子,流传到现在五种本子,当中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个本子他没有见到,就想到当时搜集版本的困难。他重新编校做了一个会集本,叫做《大阿弥陀经》,这个本子流通很广、影响很大。但是《宝积经》里面,「无量寿会」这一部里面还有一些经文,是那四种里头没有的,也非常重要,这就是他的会集本很遗憾,还不完整。

 

一直到清朝乾隆时候彭际清居士,那是当时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他是个贵族出身,他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那个职位,要是现在的职位来讲,就国防部长,所以他出身在贵族。聪明,童子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古时候讲童子就是不满二十岁,他就考中进士,他没有做官。家庭富有就学佛,对于佛法有很大的贡献,《华严念佛三昧论》就他作的,彭际清作的。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经文呢?他是把康僧铠的本子重新做了一番整理,在文字上这是加以修饰整理,把这文字比原本读起来顺畅多了,意思更容易明显的看出来。但是他只是一个本子,其他四个本子没有能够会集起来,这是个遗憾,也不完整。

 

这样再到咸丰年间魏源居士,他是五种本子都看到,这个很难得,所以他发心做了一个会集本,这个本子做出来之后,确实在内容方面,超过了王龙舒、超过彭际清,非常的难得。可是里面还免不掉犯了一个毛病,就是把翻译原文的字改了,这是印光大师最反对的、最忌讳的。同时有一部分取舍不当,很重要的句子他漏掉了,不甚重要的它里面讲得很多,取舍不当,改动了原文。所以印光大师对他批评不太好,因此这个本子流通也受了障碍。这一直到民国初年,民国二十一年,夏莲居居士再发心重新整理、重新会集。我们现在采取的《无量寿经》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这个本子跟前面的本子一比较,诸位就看到,所以我们无需要加以赞叹。我把原来的五种译本,会集、节校这四种本子,《无量寿经》在现在总共有九种本子,我把它印在一起,题目就是净土五经,我加了一个「读本」,九种本子摆在面前,你自己去看就好了。这个做法目的,就是加强你对于《无量寿经》的信心。所以夏老居士这个本子确实完美,他总共用了十年的时间,你看薄薄的一本用了十年的时间。三年完成初稿,以后不断加以修正、订正,十年才定稿,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十年的功夫。它的好处,正像梅光羲居士序文里面所说,梅老居士的序文所说的,一点都不过分。所以我们对于经典的流传,它的真实性、可靠性没有一丝毫的怀疑,依据这个经典修学,不管什么人来说,甚至于来说这些毁谤的话,我们听了之后无动于衷,这是大善根、大福德。所以我们听了,『不生一念疑心』,听了不动心那你的定功就增长了。

 

【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

 

你的信心从什么地方考验?就从这些地方考验,看你动不动摇。你的智慧也从这里考验,看你能不能明了?真正通达明了,你才真的是有定、有慧。一听这些话就知道,这是他的见闻不广产生的误会。另外一种呢?他别有用心,想破坏净宗,想破坏你的信心,那就是魔了,别有用意,我们决定不上当,决定不受这个迷惑。

 

【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

 

我们相信佛的言语,是『真实』的、是决定的、是『了义』的。

 

【佛是实知。实解。】

 

『实』是真实,佛是真实知,真实的解。

 

【实见。实证。】

 

特别是大乘经,小乘经里面有不少是佛的方便说,大乘经典里面纵然是方便也不离真实。因为佛教化众生,众生根性不相同、善根不相同、现前的生活方式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佛说法有种种善巧方便说。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佛才教给我们,要「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教我们对待经典看法应当具有的态度。末后一条,是教给我们修学,教我们「依智不依识」,这是教我们本身的,智是什么?理智。识是感情,学佛要依理智,不要有感情冲动,这样才不会被迷惑了。

 

【非是疑惑心中语故。】

 

佛是因为一切境界,是他现量境界,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猜测、不是推想,所以决定没有过失,决定没有错误。

 

【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

 

菩萨实在说有不同的意见,有不同的见解。菩萨尚且如是,声闻、缘觉、我们现前一些高僧大德们,怎么能避免?当然不能避免,他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修学的方法,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去选定这个法门,决定不怀疑,决定不动摇。

 

【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这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必然是明心见性,这些人说的话一定跟佛所说的相同,所以真正的高僧大德,亦复如是。譬如说在民国初年,禅宗的虚云老和尚他一生遇到人,都劝人念佛,劝人参禅的不多。这就是老和尚能观机,你不是禅宗的根机,老实念佛决定有好处。什么叫禅宗的根机?不相信念佛,不肯念佛,好,那就教你参禅,参禅能不能有成就?很难。念佛真正有成就,参禅不容易有成就。这个我们从倓虚老和尚所说的话当中,我们很清楚能觉悟到。倓老法师在香港说,他一生当中,他活到九十多岁往生的,他一生当中看到的、听到的,参禅的人有得禅定的,这他看到过、听说过,得禅定的;开悟的,他一生当中一个都没有听说过。禅宗要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不能超越三界,你得禅定有什么用?得禅定来生生四禅天,生四空天,出不了三界。盘腿面壁一坐能坐半个月、坐一个月、坐三个月都不出定的,这定功很深,他将来到哪去?到四禅天去不能出三界;换句话说,他没有得到真正的结果。念佛人往生那是超越三界,永脱轮回,比那个功夫超胜太多了,这个我们要晓得。教下没有看到大开圆解的,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真实殊胜的法门,唯有念佛。我们对这个法门如果产生怀疑,那就是自己善根福德不足。所以真正修行的这些老法师,他们都劝人念佛。再看底下一段:

 

【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

 

这个把说的人再往上提升,什么人来说?佛来说。前面菩萨,菩萨没成佛,咱们不相信他,现在佛来说,你遇到佛,化身佛,或者是报身佛这了不得了,或者是一尊佛,或者是多尊佛。

 

【乃至遍满十方。】

 

一切诸佛都来跟你说。

 

【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乃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

 

前面是菩萨说,现在诸佛来说,你还动不动摇?如果你是个真正明理的人,你就不会动摇。你要会动摇呢?你对于理论不清楚,所以你会怀疑。底下大师教给我们:

 

【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

 

听到一切诸佛这样说,你的心情还是静定,还是不会被动摇的,不会退心,不会害怕将来不能往生。

 

【何以故。一佛一切佛。】

 

这就是个理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一尊佛、『一切佛』。

 

【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

 

实在讲诸佛如果来劝你,说释迦牟尼佛教给你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假的,那些诸佛不是真的佛,那是魔变现的假佛,绝对不是真佛,为什么?真佛知见决定相同。我们在《弥陀经》上、在《无量寿经》上,所看到的十方诸佛赞叹,这个赞叹就是宣扬。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必定是常常给一切众生讲解净土法门,介绍净土法门,劝大家修学净土法门,这个叫十方共赞,那是真的。如果说是与这个说相反的,这在理上讲不通。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劝大家念佛往生,一切诸佛都来赞叹,怎么可能说佛说这是假的,说没这个事情?这就是与经典上所讲的,不相符合,违背了。

 

【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制』是制定的,譬如说戒律,一尊佛给我们制定这个戒律,必然是一切佛都同意了。

 

【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

 

杀盗淫妄过去古佛说这是十恶,那现在佛出世,难道说这是十善吗?《金刚经》里面注解解释如来,「如来者,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也」,这叫如来。现在的佛跟古佛思想、见解、言行,要不一致那怎么叫如来?必然是完全相同这才叫如来。一切诸佛都叫如来,所以如来是一切诸佛的共称不是别名。只要成佛都称如来,如古佛之再来,跟古佛的心愿解行必定相同,没有两样的。所以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这个真相,我们听了『异见、异解』,就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解释,我们才会真正不动摇,坚定信心、增长信心。这是说的古佛。末后这段我们再看:

 

【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这段完全是事实的真相,《弥陀经》、《无量寿经》,十方诸佛对于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可以做大师这段开示的证明。我们能够相信释迦牟尼佛,能够相信十方一切诸佛,就死心塌地『专念专修』,一门深入。凡是能够『尽此一身』,这个我们一般讲尽形寿,「专念专修」的将来必定得生西方净土。这桩事情,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同赞同劝同证』,我们读了之后,这才真正死心塌地。下面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一切诸佛『同体大悲』,所以一尊佛的教化就等于说一切佛的教化,一切佛的教化跟一尊佛的教化没有两样。

 

【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唯有大善根、大福德人,听了这个话就信受奉行,相信完全接受,依照这个方法去修。所以我们念佛,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都可以念。出声是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还是念佛,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一样,时时刻刻心里面想佛、挂念佛,这是真正修念佛法门的人,不能把佛号断掉。这个念佛的功德利益之殊胜,我们留在下一次讲席时间比较长。经典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定,这边有些同修希望我把《无量寿经》讲一遍。可是《无量寿经》,我们在台湾刚刚第二遍讲圆满,这个带子统统都带过来了,总共有一百零七片,说得很详细。去年我在洛杉矶,悟明老法师希望我在他的道场,讲一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经文不多,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圆通章》很短,可是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要细讲,也可以讲二、三个月。《念佛圆通章》里面有很多精彩的东西,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实在也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才能做到圆满的修学,现前将来都得到殊胜的受用,所以也非常之难得。我们在考虑,如果有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可以讲《圆通章》,再可以讲一部《观无量寿佛经》,我们只讲的大意。所以如果说这两样东西,有三个月的时间差不多了,可以把这两部东西讲出来。实在这两样东西足足可以补充《无量寿经》,这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念佛,同修们跟我谈到功课的问题,夏莲居老居士在他的笔记里面,有一段提示我们,这个念佛要「勤作课,宽作程」,课程,程可以缓慢,课要加紧。什么叫课?什么叫程?这是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的,所谓课就是念佛,也就是经上给我们讲的正助双修,这是课,要勤,要不能间断。程是什么?程是对于大乘佛法的研究探讨,这个不着急,可以慢慢的来。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看看,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念佛。因此早晚功课,实在讲真正念佛人就是一句佛号,所有一切经咒都没有,就是一句佛号。你看莲池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非常了不起的一个祖师,他在净土历史里面是中兴净宗的大师,明朝末年人。在他《竹窗随笔》,那是他的笔记里面有记载,有人向他请教,问他「你老人家平常念佛怎么个念法?」他说「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你教别人?」「教别人,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自己念四个字,教别人念六个字,人家就奇怪问他为什么原因?他就告诉人:我自己这一生没有别的念头,只有一个愿望决定求生净土,所以我就念四个字。因为《弥陀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就老老实实依教奉行,这是决定求生。他说我教别人,别人未必决定求生,所以名号前面加南无,南无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恭敬的意思,礼拜的意思,就是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加上个客气话,求生这个意念不坚决。真正意念坚决,所有一切客套统统都免了了,不要讲客气。莲池大师告诉我们的,所以一天到晚,就一句佛号。

 

在他传记里面,曾经有一年旱灾,他住在杭州,杭州旱灾非常严重。地方上官员知道莲池大师是一位很有道德的高僧,请他出来求雨。佛门里面求雨是有仪规的,你们在《禅门日诵》里面能够看到,有一套仪规的。莲池大师一生专心念阿弥陀佛,他其他的什么都丢掉了,所以他说那怎么办?好了,我带着大家去念佛。他老人家敲着木鱼,一群人跟在后头,在田野里面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果然很有效,念到哪里雨就下到哪里,真有感应。由此可知,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经忏仪式全部取而代之了。消灾念阿弥陀佛,免难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病痛念阿弥陀佛,干什么都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真灵!灵在哪里?诚则灵。所以要知道,仪规很复杂,看起来很好看,心是散乱的,虽然做了,不诚反而没有感应;不如一句佛号诚心诚意的念,感应不可思议。

 

你们要明白这句话了,早晚功课统统放下,一句佛号就圆满了。你们过去我念观音菩萨,现在我不念他,观音菩萨会不会怪我?给诸位说不会的,观音菩萨喜欢,为什么?你现在总算找对路了。所以一切经咒统统放下,早课、晚课我们念佛人,早课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下面统统念佛号。这一遍《弥陀经》做什么用?定心的,收心的是这个作用。假如你心很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杂念,《弥陀经》都不要了。所以要晓得,念经为什么?心很散乱,念一遍收收心,是这个意思。所以心清净,像莲池大师他《弥陀经》也不要念了,往生咒也不要念了,就是一句佛号。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应当要学习的。好,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次的讲座就到这个地方圆满。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8日09:32: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58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