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大意(共7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观无量寿经评论阅读模式

观无量寿经大意 1992.6 启讲于 美国圣荷西 / 编号:03-006 / 共 7 集

第1集 A

MP3下载

第1集 B

MP3下载

文字版点击加号

展开收缩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第一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  档名:03-006-0001

诸位同修,这一次我在台北,将《无量寿经》第二次讲经圆满,之后我们就考虑到,接着讲解《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是净宗三经之一。《无量寿经》可以说是净宗的概论,将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性相、因果,面面都说到。《观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在这部经里面它主要的是告诉我们,净宗的理论以及修学的方法,九品因果,《观经》就比《无量寿经》要说得详细多了。同时在这部经,自古以来注解的很多,我们这次采取的是善导大师的注解。善导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他的注解有很多的特色,与其他大德注疏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偏重在带业往生;换句话说,偏重在我们这样程度人的修学。所以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引用善导大师注解的地方很多,足以解除我们许许多多修学净宗的疑惑、疑难。这是这部经典我们特别选在大经之后来研究它,原因也在此地。这次我们因为受时间的限制,同时也感觉得时代的需要,所以就不讲全部的《经疏》,把《经疏》重要的地方摘录下来,我们以最短的时间来研究讨论,而收到最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就采取选读的方式。所选的顺序,是按照《经疏》顺序节录下来,但是我们的讲解不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

 

首先这条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引言来看待,佛法首先我们肯定它,是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整个佛学的内容,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换句话说,佛法的教学只是说明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而已。由此可知,佛法对于我们这个关系,实在是无比的密切。世间其他的这些学术,我们没有接受、没有学习,关系还不太大。佛法如果不认真去学习,换句话我们的损失就太大了,我们选择的第一条「真如法性」,就是说明这个事实。

 

【真如广大。法性深高。】

 

『真』,就不是假的,决定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的?我们眼所见的、耳所听的,乃至于心之所思,没有一样不真实,样样都是真实的。为什么佛在经上又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给我们讲的这句话真不真实?给诸位说,也是真实的,没有一法不是真实的。佛给我们分析这一切现象,他从三个角度来观察,一个是本体,一个是现象,一个是作用。实在跟后来东西方哲学家看这个宇宙人生,也是把它分成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分法,跟佛在经典上的分法,确实是不谋而合。但是里面所诠释的内容,这世间的学术跟佛法是大异其趣。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本体这是真的,在禅家里面讲呢?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换句话说,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永生的、是不灭的,是不生不灭。我们今天这个身体是什么?身体是我们真正自己的一部分,诸位要晓得,那不是全体,是部分。要用佛法名词来说,这个身体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很多东西里面的一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世间人他迷惑了,他错看了,把这个身体认为是我这是错误的。应该加个是我的这就对了,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一种。

 

我所有的,佛就讲了,它是会失掉的,为什么?它是个生灭法。我是不生灭法,是永远存在的;这个我所有的是生灭法,会常常变换的,常常更新的,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的。我所有的就是『如』,「真」是讲的我,「如」是讲我所有的,这就是讲的现象。现象从哪里来的?是从真如变现出来的,不但我们的身体是从这个我变现出来的,从本体变现出来的。乃至于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在佛法里面叫依报,我们要依靠它生活的,这个也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这个身跟世界、人生跟生活环境,统统是自性变现之物,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你如果要是觉悟、明白,身体与世界就是「真如」的现象,真如是能变,万象是所变。这桩事实初学的人很不容易体会,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来说明,譬如作梦,能作梦的那个能才是自己,梦中的境界不是自己,这个我们容易体会。梦中的境界呢?梦中境界是那个能变现出来的,能不生不灭,梦中的境界有生有灭,所以你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可见得梦的相分是有生灭,能不生不灭,那个能力是不生不灭,能才是自己本人。

 

这能就是佛经上讲的性,讲的自性,或者叫佛性,或者叫法性,总而言之性是一个。名称有很多,为什么不用一个名称,说许多名称做什么?佛的用意很深,破你的执着。只要说的是这桩事情,无论用什么名词、无论用什么言语都可以,就是叫你不要去执着,不执着就对了,执着就错了!所以佛在《华严.出现品》里面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圆满的自性,自性的体、相、作用圆满的享受,这个多自在、多快乐。「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众生过失在哪里?就是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你只要有这两种毛病,你自性的体、相、用,你就得不到享受了。你的受用当中有过失,过失带给你无穷的苦难,你就没有佛菩萨那么自在了,原因就在此地。

 

【体则元来不动。凡圣齐圆。】

 

『圆』是圆满,佛菩萨圆满,我们凡夫也圆满,六道众生,乃至于畜生、饿鬼、地狱,哪个不圆满?个个都圆满这是真的。可是它所现的相不一样,诸佛菩萨现的是无限庄严自在之相,三途苦报所现的那是苦不堪言的状态。可见得体能现的,譬如说作梦,一个是做很甜蜜的美梦,一个是做的非常痛苦的梦境,能作梦的能是一个,这个梦境不相同,相不相同,苦乐不相同,这个比喻是很相似的、很接近的。所以佛给我们讲,法界粗分可以分十大类,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下面是六道法界,十法界。就跟我们作梦,做的梦境不相同,可以分为十大类,这十类苦乐就完全不一样。底下讲:

 

【恒沙功德。】

 

这是讲作用,『恒沙』是形容其多,像恒河沙一样数不清的,它的功用。

 

【寂用湛然。】

 

不管它怎么样变化,起什么样的作用,只要你离开分别执着你就得自在,你才能看到它的真相。由此可知,佛的教学虽然方法、门径有许多的不同,常言说得好,法门无量,又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法门、门径是无量无边,离开了分别执着,无量无边的法门就像此地讲的『寂用湛然』。那是什么?那是它的真实相,这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你完全看到了,完全明白了。如果你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这个真相你就见不到了,真相见不到,见的是什么?见的是妄相。什么是妄相?是你所想象的那种相。真相是离开你思惟、想象,你就能够见到真相。因此要想见到真相,没有别的,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拿掉就行了。妄想执着一离开,你的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禅定。因此佛法教学的枢纽就是禅定,不单单是禅宗学禅定,哪个宗、哪个法门不修禅定?离开禅定,你就没有办法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诸法实相,你就没有办法体会到它。

 

所以禅定是佛法修学的总枢纽,在禅宗叫禅定,在净土宗叫一心不乱,名字换一换,实际上是一桩事情,是一样东西。在密宗里面叫三密相应,在教下叫止观,可见得它名词不相同,实际上是一桩事情。因此善导大师在《观经》这本经典里面,他把它分作四分,分作四个部分,我们这里卷一、卷二、卷三、卷四,这是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他谈玄义,也就是全经的概要,第一部分讲全经概要;第二部分是序分义,就是经的序分、经的引导;第三部分讲定善;第四部分讲散善。他的重点是在定善,也就是《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向专念」,说明这是净宗修学的枢纽、修学的中心。我们看这里第六条:

 

【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这是善导大师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下的定义,就是宗趣。而在台湾很流行的《观无量寿佛经》,一部注解《妙宗钞》。这个本子是在早年,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告诉我,他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是一部非常好的注解。刚好那个时候有位赵默林老居士他做生日,印这个经本来祝寿,我手上有这个本子就借给他印,印出来之后,李老师非常之赞叹。《妙宗钞》我在台湾曾经讲过两次,而《四帖疏》是道源老和尚一生讲《观无量寿佛经》,都是用善导大师这个注解,以后我读这个注解我非常的欢喜。所以这一次我就不讲《妙宗钞》,就讲《四帖疏》善导大师这个注解。《妙宗钞》是智者大师作的,智者大师《观经》他说是以心观为宗,就是一心三观,而是以实相为体。跟善导大师的讲法不一样,虽然说法不一样,我们仔细去体会,他们两个人所讲的意思,是相同的,这是我们不要执着在文字,不要执着在言语,你体会他的意思。『观佛三昧』跟『念佛三昧』,与天台家讲的一心三观,差别在哪里?实在没有差别,只要你一心念,那一心里面就具足了天台家的三观。问题就是你能不能一心?所以念佛能不能成就在一心,要一心念。

 

回向往生净土,实在讲这也就是实相,我们在大经里面,屡次给诸位同修报告,西方极乐世界跟十方诸佛剎土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西方世界是法性土。我们这个十方世界诸佛的土,是唯识所变的土,是法相土。这个法相土跟法性土不一样,法相就好像作梦,梦中的境界一样,它会变的,法性不会变。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我们念起来会感觉得很奇怪,那边人为什么不老,我们这边人会老,他那边人会不老?他那边人为什么不死,我们这边人会死?不但人没有生老病死,连植物也没有生住异灭,大地也没有成住坏空。法相土才有这个现象,有情的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法性土统统没有,所以它那个世界才叫真正永恒,真正叫永生,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才没有疑惑。所以一个是自性直接变现的,一个是自性变成识,从识里头变现出来,就是八识的相分。八识是生灭法,这在唯识学里面,就是最浅显的《百法明门》,里面给我们列出来,前面一部分是有为法,有为是有生有灭,有九十四法;后面六法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西方世界的净土依正庄严都是不生不灭,属于无为法,这是非常的不可思议。所以那边确实就是诸法实相,他讲实相为体这是相应的。于两位大师所讲的,言语不相同,意思相同,善导大师跟我们讲的,我们很容易懂。智者大师的注子不好懂,他说的话不好懂,善导大师的好懂。

 

「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又给我们讲「亦以念佛三昧为宗」,这个观佛跟念佛相不相同?相同的。在这个经里面大师给我们说出念佛,这就常讲的念佛有四种念佛。第一种实相念佛,那不在这个经上,这个经上没有给我们讲实相念佛。第二种讲观想念佛,这个经上有了;第三种讲观像念佛,这经上也有;第四种叫持名念佛,这经上也有。本经一共有十六观,所以也叫做《十六观经》,这从法门上来说。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所以它是「以观佛三昧为宗」,这个宗就是修行的要领。但是观想念佛,这个人心要很细才能观得成;粗心大意,妄想很多的人没有办法,观不成。实在讲禅宗也如此,达摩祖师到中国传的禅宗,修学的方法观心,那也要很细,粗心的人没办法学习。所以禅宗到后来,因为观心观不成,祖师才采取一个方便法,叫参话头,参话头比观心要低很多了。这是说人的根性,实在讲一代不如一代,这是真的,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前人比较少,后人愈来愈多。我们实在讲也不难理解,古德常说「知事多时烦恼多」,从前人因为信息不发达,他知道的事真的是少。尤其交通不方便,没有报纸、没有电讯,古时候你住在山上,山下出了事情也许半个月、一个月你才知道,才晓得这桩事情。现在全世界哪个地方发生一点小小的事情,你从电视、广播立刻就知道。知道多烦恼就多,头脑就复杂了,那个对于你观心、对于你观想,就成了大的障碍,你很不容易修学。

 

第二个叫观像,观像那人要有很大的福报,不但有福,烦恼还是要少,烦恼多、分别多还是不容易。观像你家里有佛堂,供的有很庄严的佛像,你天天看它,要把这个佛像印在你自己阿赖耶识里头,闭着眼睛、睁着眼睛,佛像都在你面前。换句话说,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头,谁有这么大的福报,什么事情不要做,一切都有人侍候、有人照料,天天在那里看佛像,佛看你,你看佛,这也不容易做到。所以到最后实在讲,一切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赞叹,是修十六观最后一观,最后一观是讲什么?讲持名念佛。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念阿弥陀佛,从哪里来的?从《十六观经》上来的。它是十六观里面的一种修行方法,所以这就最后一种持名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方便太多了,不拘形式,行住坐卧无论在什么地方,有佛像也好,没有佛像也好,只要牢牢抓住这一句佛号就成功了,这就是念佛三昧。这个注解里面,我们特别重视的是三昧,无论你是观佛,或者是念佛,要得三昧才算是有成就。如果不得三昧,就好像读书一样,书念得很勤,考试都没有及格,都不算数的。一定要得三昧才算数,你修学这门你功夫才有成就;换句话说,像读书你成绩拿得出来了。

 

三昧有三等,我们中国人讲甲等的、乙等的、丙等的,丁等就不及格了,就不行。这是佛法里面讲上、中、下三辈,或者讲上、中、下三品也可以。上品的三昧是理一心不乱,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一样的境界,完全相同;教下的大开圆解,这个境界相同的。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乱,它的境界等于小乘的阿罗汉果,这是得禅定没有开悟,是得禅定;下品的三昧就是我们常讲功夫成片,带业往生。可是诸位要知道,净宗法门跟其他法门做个比较,你就晓得它殊胜在哪里。宗门、教下,讲其他的法门,纵然得禅定,未必能出三界,这个麻烦就大了。得禅定不能出三界;换句话说,不能出六道轮回这个事情很麻烦。一定要得上品的三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三界那才算他是真正的成就,你就知道这个事情是多么困难,多么不容易。净土宗则不必,得下品三昧就能往生,所以这是所有一切法门不能跟它相比的。如果讲上品三昧,跟其他法门是平等的,是相同的,不足以为奇。最奇怪的、最殊胜的就是下品。其他的宗派得下品三昧,来生得人天果报,出不了三界。净宗得下品三昧就可以生凡圣同居土,就能往生了,就能超越生死轮回了,净宗殊胜是殊胜在下品三昧,不在上品。下品这个三昧说老实话,除非我们不认真的学,要认真的学是人人都有分,各个都能成功,所谓是「万修万人去」。要怎么个修法?这个几天就要把这方法贡献给诸位同修,你细细的来听,这份讲义是《经疏》的重点,我们摘录下来,依照这个修行就可以了。

 

我们今天念的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当中我们所希求的,是下品的三昧,就是功夫成片,带业往生,我们决定有把握做得到的。也许诸位同修说,下品往生或者下下品往生,这位置是不是太低了?是好像太低了,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变了,变成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境界。因为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就是难信之法,下下品往生的人跟上上品往生的,所有一切享受待遇是平等的,这在十方一切世界是不平等的,西方世界是平等的。换句话说,下下品往生到那边享受是上上品的享受,这有什么不好!这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统统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这决定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把它殊胜之处先要认识清楚,然后就决定求生净土。虽然决定求生,有往生的、有不能往生,我们要把那个不能往生的因素找出来,再检查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把它去掉,我们的修学就没有障碍了,往生才有把握。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第七条里面告诉我们:

 

【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

 

这一句给我们说出不能往生的因素,是『谤法』,特别是毁谤净宗的法门。那你毁谤当然你不会接受,你不会依这个方法来修学,当然是不能往生。『无信』,是对于这个法门怀疑,信心不能生起这是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八难』,「八难」是什么?实在讲八难它是缘上有困难。第一个是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三途太苦了,永拔的机会难,很不容易。我们世间人也常讲「贫穷修道难」,他三餐饭都保不住了,哪有时间来听经?哪有时间来念佛?这是他这果报上带来的障碍,三途难,三途就占三条。第四个就是盲聋瘖哑,盲是眼睛瞎了不能读经,看不到佛像;聋是不能够听,不能听佛法;哑是有疑问不能发问,换句话说,对断疑生信他有障碍,这是第四种。第五种是世智辩聪,我们世间人许多聪明才智,聪明才智的人多半很自负,我们常讲贡高我慢,不能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是个困难,这是世间人通病。第六种就是生在佛前佛后,这世间没有佛法。第七种是北俱卢洲,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些世界众生福报很大,对于佛的教化他完全不能接受。为什么?他福报太大,他天天在那里享乐,你叫他修行、叫他坐下来听经,他不耐烦。所以北洲没有佛法,这些地方没有佛法,生到这个地方佛法的机缘就断掉了。

 

第八种是无色界天、无想天,这个天的寿命很长,他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佛法。所以佛讲这是八难,这八类是遭了难,遭难就是讲的不一定说是他生活上有困难,是对于闻法的机会上造成了障碍,没有机会听到佛法。没有机会听到佛法,换句话说,没有机会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这个机缘他就没有了,失掉了,所以叫八难。『非人』,这个里面的意思是双关的,其中最重要的,人这异于禽兽,这禽兽是「非人」。差别在哪里?人受教育,人知道领悟,禽兽不懂这些。教育之中最重要的,这是现代教育所疏忽了,天下大乱,教育最重要的是孝亲尊师。我讲《地藏经》,特别发明这个道理,我看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就是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教我们教什么东西?就是孝亲尊师,孝亲尊师做到圆满究竟就成佛。所以我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那就是孝道跟师道还有欠缺,还没有圆满的地方,实实在在是这桩事情。所以人懂得孝敬,具足孝敬决定能接受圣人的教导;如果不孝不敬那就不是人,虽然是个人的样子,也可以列在「非人」这一类里头,人格丧失掉。这一类他不能接受,不是佛对他不慈悲,不是不教导他,而是他自己排斥、拒绝,过失不在佛这边,是在他自己那边。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把这些障碍从身心上排除。下面这就说明: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往生。】

 

这就是决定往生,他要具足哪些条件,决定往生的,这个对我们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心』,我们今天讲专心,心一定要专注,对这个法门要相信,决定没有怀疑。『乐』是爱好,爱好从什么地方产生的?从了解。对这个法门不能完全了解,那个爱好的心怎么会生得起来?生不起来。一定对于这个法门、理论、境界,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那个爱好的心就会生起来。所以讲经说法,这个到处宣扬目的在哪里?是培养大家「信乐」之心,是培养这个。你相信、你喜欢了,然后怎样去修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们就帮不上忙了,那自己的事情。我们能帮忙就帮助你建立信心,帮助你理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真相,让你生起这个欢喜。『上尽一形』,「一形」是一生,我们自从接触这个法门之后,我把它当作我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看待,努力的来修学。『下收十念』,这等而下之,这个「十念」是什么?不是平常的十念,是人在临终的时候,一生没有听到过佛法,或者是一生当中没有听到净土法门。而在临终快要死的时候,这口气还没断,遇到了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听了之后立刻就接受,就肯念、肯发愿,虽然念的时间不长,只念了十声也决定得生。

 

有人看到这段,假如这个人一生造罪业,临终念十句佛他能往生,这不是太便宜他了吗?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临终十念是非常不容易,他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临终的时候他头脑清楚。你们想想看,这个临命终的人,有几个人头脑很清楚、他不迷惑颠倒呢?这一迷惑颠倒就不行,劝他都没用了。所以第一个这是非常之难,神识要清楚。第二个,要遇到真正善知识,对于净宗理论、方法,都能够明了的、通达的劝告他,这就是机会,他要有这个机会,这个时候有人提醒他。第三桩事情,他肯不肯接受?这一提醒马上就接受。所以诸位晓得,这三个条件相当不容易,绝对不是偶然的。佛经上告诉我们,凡是这样往生的人,都是过去生中的念佛功夫很深,而是这一生做人迷惑颠倒,造了许多罪恶,临终一提醒,豁然觉悟了。没有宿世的基础,没有能够说侥幸能成功的,没有,都是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基础。他这个缘不相同,每个人因缘不一样,不是侥幸,也不是偶然。这是说明哪些人得生与不得生重要的这些因素,我们要清楚、要明了。善导大师在此地,在这个经上,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讲的,定善与散善,这是他跟其他祖师大德讲解不相同的地方。定,我们看这第二条什么是定?也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什么是一心?定就是一心。

 

【定即息虑以凝心。】

 

『虑』是什么?是思惟。也就是我们讲的念头,把念头给息掉,你的心就清净。『凝心』,是心凝聚在一处,这是对散乱讲的,平常我们的心是散乱的,这是功夫,这是真正的学问。你看孟子,孟子跟佛教没有关系,孟子那个时代,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他曾经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看跟此地说的是不是一样的?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你的心收回来,把你散乱的心收回来,就是学问,收回来就是此地讲的「凝心」,也就是定。儒家教学要讲悟,不重视记问之学,不重视这个,要有悟处,儒家也是讲悟处,悟了是你自己的东西;你记得多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自己的。所以「学记」里头就讲得很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自己一定要有悟处,一定要有真实的见地,真实的见地都是从定心当中得来的。所以你心清净,你就有悟处;你心散乱,悟处就没有了。散乱的时候,佛经上常常把心比作水,水在平静的时候它就有照的作用,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悟。凡人的心起波浪动的,心是动的,动了这个心就不定了,所以照的作用就没有了,就失掉。你原本有这个能力,因为你心动,所以这个能力丧失掉,如何叫你这个心再定下来,你的能力就恢复了。这个照的能力,就是佛经上讲的「般若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学来的,这是本能,你本来就有的智慧。只要你把心定下来,智慧就恢复,你就有真正的悟处了。所以佛法修学枢纽就是在定,在清净心。

 

所以大师特别提出来定善,这个定非常重要,修净土这是正修,很重要,要「息虑以凝心」,把这个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舍掉。所以真正修行,今天讲环境上来说,在美国比在中国好,这环境好,特别是年岁大的人不懂得英语最好,为什么?听不懂,电视也不要看了,报纸也不要看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每天问你,天天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心定,容易定,这是好环境。我都喜欢住在美国,在台湾多少总接触,报纸拿来看看标题也是麻烦事,所以在此地干脆报纸也不订了。我这个小房子里头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什么都没有,天天天下太平。甚至于问我今天是几月几号都不知道,你看这多好!这个分别都没有了。我这确确实实年月日不晓得,现在只记什么?星期天、星期几,因为要讲经排的课,星期几知道,年月日不晓得,都不知道了,都得要问问人。心容易定,容易得定。不要知道事情多,知道事情多绝对不好,知事多烦恼就多;认识人多,是非就多,也不要认识人,我的心比较清净,真的是得力于这个。你们同修常常见面,面孔很熟,有的时候名字也知道,名字跟人对不起来,不晓得是贵姓大名,不晓得,对不起来。这对修行有好处,对世间人大概就不太方便,但是对于修行确实有很多的方便。这个讲定善非常重要,念佛的功夫都在这一句里头,这个理一心不乱那是很深的禅定,事一心是比较浅一点的,功夫成片是更浅一点,但是统统要有定功。

 

【散即废恶以修善。】

 

就是我们讲断恶修善,这是讲散善,定善是念佛,这是正修,散善是日常生活。我们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我们的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你每天总是会对人、对事、对物,面对着社会应该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生活?大师教给我们,要断恶、要『修善』。善恶依什么标准?诸位要知道,善恶的标准很多而且常常在变。我们中国人以为善的,外国人不以为是善;外国人以为是善的,我们不以为是善;古人以为是善的,今人不见得承认它是善;今人以为是善的,古人也不会承认这是善。所以善恶标准是因时、因地而不同,我们一定要知道,然后才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就现实社会我们要能够应付,应付得恰到好处,大家能够欢欢喜喜和睦生活在一起,你不懂就不行。另外还有个绝对的标准,重要,绝对的标准是什么?帮助你修行的。那个标准是什么?凡是对自己有利益的都是恶,对众生有好处的就是善。这个我们初学的人听起来觉得怪怪的,好像不太能接受。你要晓得为什么讲它绝对的标准,前面跟大家提到了,佛给我们讲,众生跟佛差别在哪里?但以妄想执着我们不能成佛了。要是念念都为自己着想,这就是我执,佛叫我们要破我执,我们天天在增长我执,我执很重是很大的障碍。

 

说老实话,这还是修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修其他的法门有我执,就证不了阿罗汉果,换句话就出不了轮回。三界六道,我执破掉了才超越轮回,法执破了才能见性,所以一定要破执着,这是讲绝对的一个标准。所以学佛的人念念不要为自己想,为佛法想,为一切众生想,这个样子执着自自然然它就淡了,这个对于自己修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是个绝对的善恶标准,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不但我不能执着,因为什么?所有一切烦恼,佛法里面讲二障,烦恼障,烦恼障从哪来?从我执来的,我要是没有了还有什么烦恼!烦恼就没有了。所知障是从法执来的,法没有了,所知障就没有了。这两种障碍没有了,这是圆满成佛。所以这是两大障碍的根源,就是妄想执着,妄想是所知障的根源,执着是烦恼障的根源,这两样东西一定要把它破除掉。这是教给我们要断恶、要修善。

 

【三福九品。名为散善。】

 

这是本经里面,要详详细细给我们说明的,我们学佛,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学起。『散善』就是我们讲的助修,「定善」是正修,说正助双修。

 

【思惟正受。即是定善。】

 

什么叫『思惟正受』?「思惟正受」,跟智者大师讲法也不一样,善导大师把思惟正受都看作是『定善』,就是正修。而智者大师他把思惟跟正受,分作正助两桩事情;他这是一个,思惟正受是合成一个,这是两个人看法不相同的地方。什么叫正受?第八条讲正受:

 

【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

 

可见得『正受』,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受」是享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是心里面什么都没有,那个享受是正常;这个心里面有念头、有思虑、有牵挂,你这个享受就不正常。所以这个享受,是不是真正的享受,要从这个地方来辨别,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我们俗话讲,那个人真正有福。不正常的享受呢?福底下还要加一个字,那个人真有福气,福底下有气,有气有得受的!那不一样,不相同。正受,福下头没有气,这下面是什么?是德,福德,它底下有德。不正常的,说某人福气很大,他有气受,有福也有气,那不正常。你在此地就能看出来,什么叫正常,正常就是心地清净,你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那是真正享受,那是真正有福。物质生活有贫富不同,贫富是修得的,前世有修因,这一生有果报,是修来的。学佛的人前世没修,我这一世修,这一世修得很勤快,这一世也能得到福报。这个不但在佛法理论上讲得很多,事实上自古至今,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点,我们统统能看到。《了凡四训》是个例子,只是亿万例子当中的一个,这要真正肯修,福报可以随心所欲,那叫真自在。怎么个修法?还是前面所讲的「息虑凝心,断恶修善」,你就能得到。佛法里面讲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有求必应,这是一点都不假,有求必应。所以求一定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没有求不到的。

 

为什么有求必应?因为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只要你的心行与心性相应,就有求必应;与心性相违背的,就求不应了,原理在此地,愈想就愈有道理。所以这个话不是骗人的,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相信了,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求,果然有效。我在最初早年接触佛法的时候,初接触佛法我认识朱镜宙老居士,朱老居士那个时候在台湾创办台湾印经处,那是民国四十二年,我认识他的时候刚刚学佛,他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看了非常受感动,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修的呢?我求的有感应,是有求必应,不求的也有感应。我年轻的时候自己的习气、毛病,跟袁了凡差不多,他那些坏习惯差不多我都有,他的好处我没有,所以我的命不如他,比他差远了。他短命,他的寿命是五十三岁;我的寿命比他还要短,这个看相算命算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也承认,我也相信,我认为我不应该有长寿,年轻的时候造业很多。我没有求寿命,四十五岁那一年生了一场病,一个月就好了。所以四十五岁以后的寿命,我虽然没有求,是这一生修的。我没有福报,聪明智慧有,福报没有,就前世,佛经上所讲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我这点福报也是这一生修的,福报、寿命都是这一生修得的。所以佛家讲有求必应,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因为本身这四十多年是实验过来的,从实验当中得来的,这是事实,所以与经典讲的完全相符。

 

我们讲正受就是心地清净,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要再去想它;未来的还没来,你何必去想它?能够不想过去、不想未来。现在的,说现在,现在已经过去了,现在根本就不存在。《金刚经》上说三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得,所以还是什么都不想这最高明,心地清净。到心地真正清净的时候,那个好处可太多了,虽然什么都不知道,你一提起来什么都知道,这是妙不可言!为什么你会都知道?这是本能,你的真心起作用,只要人家一提你就能领悟,你就能悟出。所以说般若无知,这真正的般若是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现在人求学跟这个恰恰相反,这是违背了自性,什么都要知道,结果是什么?样样都不知道,所知道的都是错误的,都没有正确的。所以还是佛教给我们正确,从无知,然后才无所不知;有知那真就变成有所不知,那大错特错了。所以把妄想、忧虑、牵挂统统舍掉,恢复自己的清净心,这就相应,这就叫三昧。三昧是印度话,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就是正受,也翻作定,就是清净心。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

 

如果你真正得清净心,虽然没到极乐世界去,在此地可以常常看见极乐世界。我们要问,极乐世界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这个世界焉能不清楚吗?当然明了。所以极乐世界看清楚了,我们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的真相,你必定也是『了了分明』。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特别告诉我们,而这句话非常重要,其他这些大德们没说过的。他老人家说在我们这第十条:

 

【此经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这是肯定告诉我们,这个净土法门,佛主要是对谁说的呢?是对我们『凡夫』说的。因为古来大德们有人主张,这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这个四品是圣人往生的,就是大菩萨们他们才有资格;从中中、中下这都是小乘圣人;大概是下三品才是我们凡夫,古人有这个说法。善导大师完全把它否定了,他说本经所讲的,上上品到下下品这九品,统统都是为凡夫说的。这个说法,非常符合于经义,尤其是我们拿《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来对照一下看,他老人家说得非常有道理。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这是说明诸佛菩萨提倡净土、宣扬净土,普遍劝大家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本意何在?实在是看一切众生轮回太苦了。说实在话,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这一生经历不算苦,六道轮回是真苦,谁能免得掉?谁都逃不过。修行的人虽然是多,修学其他法门前面说了,我执要不能够断掉,不管怎么样苦修,不管怎么样的功夫,还是出不了轮回。纵然是生到天道,天在佛法里面讲,有很多层次不同,一般讲是有二十八层天。跟其他宗教讲法不一样,基督教、天主教讲的天堂,天堂太多了,哪个天堂?天不止一个。生到天上去之后寿命长、福报大,但是他有享尽的时候,他不是永生,寿命到了还是要堕落。如果讲在天上的感受,实在讲跟我们人一生的感受没什么两样。如果我们看蜉蝣,在水上走来走去的那个小虫,水上的蜉蝣牠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牠几个小时也是牠一生。如果蜉蝣来看我们人,人能够活到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还不就像我们看非想非非想天人一样,寿命八万大劫,牠那个几小时也是一生,我们几十年也是一生。所以想到他们几个大劫还是一生,感受没有什么两样,这才体会到轮回之苦,苦不堪言。所以诸佛菩萨对于六道众生非常的慈悲,怜悯这些众生不容易超越轮回,所以才给我们开这个法门。而这个法门的原始是阿弥陀佛,我们在《无量寿经》读到这段的历史,我们也知道一个大概。这个法门开了之后,换句话说,这六道苦难的众生才能在一生当中得度,才能在一生当中圆满的超越,这是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无尽的恩惠。十方如来赞叹,十方如来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广大的众生,这是我们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处处都看到的,『是以劝归净土』。底下要给我们介绍的,这就细说三辈九品,每一品要具足哪些条件,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提供给我们修学做一个参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8日09:32: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58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