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大意(共7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观无量寿经评论阅读模式

第2集 A

MP3下载

第2集 B

MP3下载

文字版点击加号

展开收缩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第二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  档名:03-006-0002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接着介绍《观无量寿佛经》大意的第二讲。在《四帖疏》的第一卷里面,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经上给我们说明这个九品往生。这段经文不仅仅是念佛往生的大事,实际上在我们现前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带给我们现前生活的幸福,这点我们也不能够疏忽。

 

【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我们节录的第十一条:

 

【一者但能持戒修慈。】

 

它这个三种只要具足当中一个条件,都是得生净土的方便,说『但』那就是只具备这个条件,其他的没有具备,只具备这条。第一个是『持戒』,第二个是『修慈』,这是第一条里面跟我们讲的两桩事情。戒律,佛在经论上说得非常之多,而且是佛对于一切众生教学的重点教育。佛家所说的戒,跟儒家的礼性质相同,也跟现在我们讲法治国家的法律性质也相通,「持戒」用现代观念来看就是守法。但是世间的法律,它的功用是维系社会的安全,保障人民的权益,它的宗旨在此地。佛家所讲的戒律呢?比这个范围更深、更广,只要我们能够遵守,不但现前的利益我们都能够享受得到,而且还关系到来生来世,甚至于关系到这一般宗教里面讲的永生。一般宗教讲的永生那是个愿望,不一定是事实,这是真的。可是佛法里面讲的永生,跟诸位说是事实,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的。为什么宗教上讲永生不是事实?宗教的永生是生天,而且他们对于这天实在没搞清楚,含糊笼统说一个生天。佛法对这个天道讲得非常的详细,天有二十八层,分为三大类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到底生到哪一种天、哪一层次的天,都有问题,无论生到哪个层次,都没有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佛告诉我们,最高的天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这八万大劫也是一个数字,是个实在的数字。八万大劫到了怎么办?还是要堕落,他不能再往上去,上没有了,上不去了,上不去就往下面堕落。俗话所谓「爬得高,跌得重」,愈是往上爬没有一个不往下坠落的。所以这是不究竟的,虽然寿命长它不是永恒的。

 

唯独佛法里面讲的「大涅槃」,这是真正不生不灭,真实的永恒,佛家讲的戒律能够帮助我们证得大涅槃,所以它定的法跟世间法深远相比,是有很大的差距。佛给我们讲的戒法是很多,但是我们要抓到它的精神,这个很重要。因为戒律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规范,规范我们的思想、言行,也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共同标准,因此人人都应当遵守。佛制定的戒律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论戒条再多,都超越不了这个范围。因戒这才能得定,因定才能开智慧,佛法教学终极的目的是智慧。所以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唯有智慧开了,这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智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哪些问题呢?简单的说,就是宇宙人生的问题。人生是个人一生的生活,乃至于自己过去、现在、未来,这些问题是属于自己本身的。除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做到非常的圆满。佛教说穿了不外乎教给我们这些,所以它这个教育非常的实用,而是不能不学的。说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讲的断恶修善,善恶以什么为标准?这在前面我跟诸位说过,古今的标准不一样,中外的标准不相同。

 

不但讲中外,就是自己一个国家,国家幅员太大,像我们中国跟美国都是大国,中国之复杂也不亚于美国,美国我们知道算是一个新开发的地区,它的历史才不过两百年。居住在这块土地上,来自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所以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有它自己的标准。像在美国为了适应大家生活的方便,所以它每一州都有每一州的法律,每一州的法律有许多地方不相同。这就是说它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它的善恶标准不尽相同。在我们中国是个统一的国家,但是也有许多民族不相同,风俗习惯不相同,因此善恶的标准也有差别,但是它没有明文规定。不像在美国,它每一州有法令规章,它有文字规定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了解。了解之后佛的教义我们才能够圆融,才能够应用在生活上,不至于很呆板,所谓叫死在戒条之下那错了,那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要我们知道它的精神,在生活当中活活泼泼的运用,使你的生活更充实,生活更美满、更幸福,这是佛教育他所乐意见到的。明白这个事实,我们就能体会到佛法标准很多,我们把它大的来分别,像现在所说的五乘佛法,五乘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五个修学大的层次,他们的标准就不相同。

 

但是佛的戒律虽然多,最重要的是四条戒律,叫四重戒,四重戒就是杀盗淫妄。这个四重戒,无论是这五乘当中哪一乘里面,决定都是摆在前面的四条,所以这是重戒。佛告诉我们,这四条叫性罪,就是它本身就是罪恶,无论你受戒、不受戒,你这样做都是罪恶,因为违背了自性。五戒里面加上一个酒戒,不饮酒,酒为什么佛把它制定成为戒律?饮酒本身没有罪过,所以这条戒叫遮戒,所谓遮就是预防的意思,预防什么?酒醉乱性你会造恶业,所以它的用意在此地。因此这条戒守得也相当之严格,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它性质不相同。在戒条里面,前面这四条戒是任何戒律都有,酒这条戒就不一定,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所以我们要明了它性质的不同。可是戒律,一定要懂得它制戒的意义,佛为什么要制定这条戒律,你要懂得他制定的意义、制定的因缘,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来守持这条戒律。持戒里面,佛有开遮持犯,你一定要懂得这四个意思。所以戒律怎样叫持,严格的遵守?怎样是犯?在什么情况之下可以开?那个开戒不是犯戒,那个没有过失的,不但没有过失,有的时候还有功德,是为了利益众生,那就有开缘。所以戒是有开戒的,每条戒都有开缘,可见得它不是死的。什么时候应该严格的守持,什么时候可以开,这是你智慧的抉择,抉择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这个戒可以开的。如果为了自利那是犯戒,那不是开戒,那是有罪过的了。这些《戒经》里面举的例子都很多。

 

因此戒律我们一定要受,要严格的来受持,它对我们没有不方便的地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戒律绝不是约束我们,绝不是系缚我们,叫我们动不动都犯罪,不是的。所以你一定要认识它、理解它,活活泼泼的去应用它,然后你才知道持戒的好处。它的含义引申,就是世间的法律,我们一定要守法,不但世间法律要遵守,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这统统包括在广义的戒律之中。我们中国古人常讲「入境随俗」,随什么俗?随着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他们的法律,我们要遵守,这才能跟这个地方人和睦共处。他欢迎我们,我们要尊重他们,不能拿我们自己的标准去规范他们。我们今天住在美国,一定守美国的法律,不能拿中国的法律来规范美国的法律,这个讲不通的,他们不能接受。所以每到一个国家地区一定要守他们的法,这个都包括在持戒这条里面,由此可知,持戒这条范围非常的广泛。能持戒的人,就一个能守法的人,这个人心是安定的,他没有做非法的事情,他没有恐怖、没有忧虑,这就能帮助他修定。第二个「修慈」,慈是慈悲,慈的意思在佛门里面的解释,是帮助别人离苦得乐。别人有苦难,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解决,希望大家都能过得很快乐,大家都能过得很幸福。常常存这个心,常常这样去做去帮助一切众生,这样的存心处世,再能老实念佛,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具足「持戒修慈」,就是经典上常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就建立在这个地方。这是第一个条件,能生净土的。

 

【二者不能持戒修慈。】

 

这个『持戒修慈』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当然有做不到的因素,譬如我们在一些地区看到,有些人不能不走法律漏洞,走法律漏洞这就是不持戒,就没办法持戒。像这些事实,往往我们都能看到的,譬如无论在中国、外国,逃税这就是个犯戒的,不但这是犯戒,实际讲是个严重的犯戒。可是有许多做生意的人来跟我说:如果要老实去报税,我的生意维持不下去。他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这就是他有许多因素他不能持戒,他不能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实在讲「持戒修慈」的人,在比例当中不是占大多数,是少数。还有其余的不能持戒修慈的人怎么办?佛给我们讲:

 

【但能读诵大乘。】

 

实在说持戒修慈的人是天性,这个人天赋好、秉性好,我们佛法讲善根深厚他能做得到。其次的就做不到的,做不到的培养,宿世善根不足,我这一生来培养。用什么方法培养?『读诵大乘』就是培养,你每天读大乘经典,你念个十年、八年,念久了你的思想、见解、行为,不知不觉就潜移默化,就转过来了。所以持戒修慈,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也就做到,不必人劝他,不必人教他,自自然然就做到了。怎么做到的?大乘经典念多了,慢慢他就觉悟,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法,所以这是个好方法。

 

【三者不能持戒读经。】

 

『不能持戒』,就是第一条他做不到,这个持戒修慈他做不到;第二条读诵大乘经典,他没那么多时间,他也做不到。怎么办?这就是业障愈重的人,这个自己总要知道,连读诵大乘经典的时间都没有,这个自己业障很重。那怎么办?念佛。念佛方便了,因为『读经』要看着本子念,要有时间规规矩矩坐在那念。念佛就方便了,所谓行住坐卧都可以,也不妨碍你工作,佛念久了自然就有感应,念久了之后一定也能做到持戒修慈。所以第三讲,「三者不能持戒读经」。

 

【唯能念佛法僧等。】

 

这讲念三宝,三宝说一个『佛』,三宝就具足了,统统具足。

 

【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

 

这句话是个关键,我们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关键就在这一句『专精励意』,「励」是勉励,「意」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立志,勉励自己要立定志向要「专精」。实在讲世出世间法成就关键,都在专精,佛法是大事因缘,如果不专、不精,纵然很勤奋、很努力也得不到结果,这是许多修行人都有这个感触。几时你只要专修了,专修大概一般讲,在半年到一年,你就会得到受用;如果不专、不精,学一辈子也得不到受用。这是学佛跟没有学佛之前做个比较,就很明显能看得出来,能体会得到,所以这个很重要。底下跟我们讲,修学时间的长短:

 

【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

 

这个时间不长,短的是一天一夜,长的是七天七夜。

 

【相续不断。】

 

这就是讲的专精,这种修学的方法,或者是一年一次,或者是一个月一次,都能够得到效果,此地是讲专修,不要看时间短,这个效果非常之大。为什么?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打佛七,一年打一个佛七,在一年当中找休假的时间七天,去念七天七夜佛。这个七天七夜功夫如果得力,比平常人修一年那个功夫还要殊胜。可是关键就是「专精励志」这四个字,如果这四个字要没有做到,那这个七天收的效果,就不会很大了,不会很显著了。这个修行期间当中,真的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专心的在念佛,一丝毫忧虑、牵挂都没有,要这样念才行;没有七天时间,念一天,一天一夜。所以这个修学的方法,我们今天在美国这个环境,大家要是发心来学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做。我们租一个场地,一个月我们在一块念一天佛,七天大家没有这个时间,一个月一次念一天一夜,人数不必多。如果人太多了怎么办?太多我们分开,或者是二十个人一组,一个月一次,第一个星期这第一组,第二个星期第二组,第三个星期第三组。一个星期我们参加这个组,一个月念一次,租一个小型的道场,租一个小型的地方,租、借都可以。这个对于自己非常有受用,因为平常我们琐碎的事情太多,头脑里面尽是问题,所以你的精神、体力透支不够用。进入念佛堂,你就把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要管了,就专心念佛念一天一夜,不但你不会疲倦,你会觉得身心非常舒畅。假如一天一夜念得很疲倦,那是你在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才会有这个现象。否则的话,念佛实在讲是让脑休息,脑里面没有妄念,脑休息。用一句佛号来定心,所有一切念头集中在佛这一念,就是用阿弥陀佛这一念代替一切的妄念,用这个方法。

 

实在讲这个方法跟禅定,是没有两样的,禅定里面用参话头的方法,跟我们念佛的方法非常相似。观心,昨天跟诸位说,现在人的根性没有办法做到,做不到,那只有参话头,参话头就是时时刻刻念念之中,提起这个疑情。譬如说老师教你一个话头,教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教你参,你可不能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怎么样?那叫胡思乱想,那就打妄想,那不叫参话头了。话头跟你说没有意义、没有答案,就是叫你念头集中,集中在那里,这个找不到答案的,集中的时候,你念头一集中这里,其他妄念就没有了。所以它还是以一念来止一切妄念,它还是用这个方法。我们念佛也是,用这一句佛号当作话头,不要去求答案,用这一个念头止一切妄念,把所有念头集中在这一个念头上。佛号跟话头功德不相同,方法是相同的。换句话说,你止一切妄念这个目标相同,除这个目标之外,还有另外的功德就不一样。话头必须要参透,参到得定,参到大彻大悟,那功德才能现前。所以他的功德缓慢,很不容易现前,有人参一生都没有办法,不但是不能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但是念佛的好处,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我们念佛,佛也念我们。所以念佛的人,佛就念你,感应道交,当下就能得到诸佛冥冥当中以威神来加持你,所以这个比参禅好得太多了。参禅没有佛菩萨加持,这个念佛的人有佛菩萨加持,所以它的好处在此地。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必定得生,参禅的人如果不是到明心见性,他出不了三界。所以在功德、利益上来讲,念佛比参禅要殊胜太多了。所以以后我们净宗学会在此地,是可以来办一个月一次的念佛会,是一天一夜,七天七夜时间太长。

 

【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

 

『回』是回向,我们在这一个月当中,我们所造的善业,断恶修善这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就是自己修福,要记住,不要去享福,福要享尽了怎么办?那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修福不享,把这个福报留在什么时候享?留在往生这个时候享。往生享什么福?第一个不生病,这是大福;第二个头脑清楚,不迷惑颠倒,没有病苦;第三个求佛来接引,临命终时佛来接引,自己晓得什么时候去,叫预知时至自在的往生,这是人间第一大福报。我们在近代像这样大福报的人,我们见到不少,而大多数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当中,我们还没有见到。像这样大的福报,预知时至不生病自在走的,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就走的,在近代出家人当中没有,在家人当中有。你要问那为什么?实在讲理由很简单,在家人他到年岁大了儿孙都能独立,自己责任没有了,真的身心放下,他真放下,所以他要念佛他真的是专精,一心称念。出家人纵然讲经说法还有许多应酬,免不了要分心,他的心想定下来不如在家人。所以他也能往生,但是临命终时不自在,没有在家人那么自在。因此学佛成就,不是说在家、出家,出家人一定修得比在家人好,未必,不在此地,而是在专精,关键在专精,能够做到这两个字,往往在家比出家容易。从另一方面说,出家人弘法利生这是修福,在这方面,这是在家人不如出家人。

 

可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要不能往生,这个福报就带来很多的麻烦。为什么?来一生再得到人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间的大富大贵,做国王的、做总统的、发大财的,都是前生是出家人,前生修的。这一生一享福,把佛法都忘记得干干净净,这一生造罪业,福享完了罪报现前要堕落。这些事实,我们都要明了,要认识清楚,不能被欺骗了。这是讲我们最大的一个目标,这个地方佛法讲觉悟、讲开悟。什么是觉悟?这个彻底觉悟就是知道人生苦,知道六道苦,这是你真正觉悟,唯有知苦才想把这个苦摆脱掉。知道在宇宙之间有一个极乐世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实不是幻想,确实有这么个地方,确实有阿弥陀佛。十方世界真正觉悟了的众生,念佛求愿往生的人非常之多,那些人都能够如愿以偿,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为什么不觉悟?为什么还留恋这个苦世界?甘心情愿在这里堕落呢?在这吃苦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值得我们真正觉悟的。真觉悟了,才晓得念佛要紧,念佛重要,什么事情可以舍弃,不能不念佛,二六时中一天到晚这一句佛号要保住。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上品上生。】

 

这个专精励意的人,能基于前面持戒修慈这种人,就是『上品上生』。平常我们的功夫叫散课,就是散念,虽然早晚功课,因为你有工作很繁忙,你不能专心,一心一意的来念佛。因此最理想的是一个月当中念一天,有一天的时间我们来精进念佛,人数不必要多,这是真修的人。真修的人说老实话,不太多,参加法会的人多,搞热闹的人多。你看在台湾打个佛七,几百人参加,那是法会,那是热闹,这一支香念下来了,一支香一个半钟点,念下来当中休息的时间,就张家长、李家短杂心闲话,把佛都忘光光的了。所以这个不专、不精,这是搞法会、搞形式、搞热闹,不是真正用功;真正用功,进念佛堂之后一句话都没有。所以念佛堂是个庄严的道场,进去之后什么都放下,脑子里只有佛号。修学的方法后面还会讲到,身语意三业专精,身拜佛、礼佛,口念佛,心想佛,除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见到人也不打招呼,打招呼就分心。所以进到念佛堂虽然是共修,彼此都不打招呼,这个才如法。

 

在临命终时,佛与菩萨大众们『放光授手』,这是佛来接引一定第一个接触的是佛光。接触佛光,佛光有加持的作用,有灭罪的作用,就是说你的功夫在佛光照耀之下会提升一层。我们原来是功夫成片,念到功夫成片就是一点杂念都没有了,心里就是佛号,除佛号什么都没有了这叫一片,这功夫成一片,这个时候佛光一加持,就把你升了一级了,升等了升到一心不乱。所以《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而梵文经典上也不是一心不乱,诸位看玄奘大师的译本,你就看出来了,而是「一心称念」,不是一心不乱。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的,他翻的有没有错?没错,凡是往生的人一定都是一心不乱,佛光一照把你功夫升等了,升了一级。所以他没有讲错,这里翻译没翻错。如果我们念到事一心不乱,佛光一照的时候就升到理一心不乱,所以这是加持的力量。「授手」,佛援手来接引你,『如弹指顷』,这是讲速度之快,就像这一弹指,这一弹指时间是很快的,就跟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说「上品上生」的。我们接着再看底下一条:

 

【上中者。】

 

就是上品中生的。

 

【经云。不必受持大乘。】

 

这个缘比前面要差一等,前面的因缘殊胜,他遇到大乘经典,这是遇不到大乘经典,所以没有办法受持。

 

【但言善解。未论其行。】

 

他懂得佛法,但是他做不到,他没有办法做到。

 

【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求生。】

 

这就提出他重要的条件,他『深信因果』,对于因缘果报他深信不疑;换句话说,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一个人能够「深信因果」,他起心动念他会很谨慎,为什么?他知道后来有果报。他要不愿意受恶报,我今天就不能起恶念,我起恶念将来要受恶报。我愿意受善果,那我今天以善心、善念,就是深信因果的人他不会作恶。虽然像前面讲的持戒修慈,他做不到,但是他已经接近,他不作恶事。『不谤大乘』,对于大乘法他能深信不疑,以这个善根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得生。再接着看底下,上品下生:

 

【经云。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

 

这是上品下生的人,这个条件我们一看就知道,有不少在家、出家的同修,都具备这个条件,因为这个条件很简单。『但发无上道心』,什么是「无上道心」?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想见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道心」。『唯此一句』,这一句就是阿弥陀佛,其他的他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就是一心一意想生西方极乐世界,想见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口里就念这句佛号。实在说这就符合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没有别的妄念,虽然没有善行,也没有办法、没有力量去帮助别人,其他什么善都没有,只有一心一意念佛这就行。后面是总合上辈的三品做个总结,善导大师告诉我们:

 

【皆是佛去世后。】

 

说明上三品,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菩萨、阿罗汉他们修的,我们大家都有分,上品上生都有分。这说得好!真正是畅佛度生之本怀,所以这是『佛去世后』。

 

【一切发大乘心众生。】

 

凡是求愿往生的这个心,都是『大乘心』。

 

【行业不同。】

 

『行』是行为,『业』是造作,我们的行为造作不一样。

 

【致使去时。迎候有异。】

 

所以念佛人他的成绩、他的果报,是在往生那一剎那,在这个时候你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在最近这三、四十年当中,所看到的往生的人,在台北市李济华老居士他走的时候八十多岁。这位老居士念佛是预知时至,他大概在两个月之前就晓得他哪一天走,所以每天有空的时候,就看看这些老朋友,去辞行,最后见一面,别人不晓得,他知道。临走的那天这给他太太辞行,临走的那天,那天是他们念佛团的共修会。这个念佛团是他老人家创办的,他们每个星期有一次的共修,但是这个共修不是一日一夜,就是念一支香,念佛两个小时。念佛当中有半个小时讲开示,讲开示是几位老居士轮流来担任,这是他们念佛团的常规,每个星期一次共修。他老人家往生的那天,我们旧金山的甘老居士在场,她现场看到的,甘老居士。他参加共修跟他太太一起到念佛团,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租车,三轮车,他们坐三轮车去的。在座车上他就跟他太太说:我如果往生了,妳一个人会不会感觉得寂寞?他有三个小孩都在美国念书,就是夫妻两个住在台北。他太太不知道他那天往生,不晓得,所以随口就答应了:你要能往生,那很好,你就不要管我了。太太同意了。

 

到念佛团之后跟大家一块共修,讲开示的时候,那天是轮到魏老居士讲的,他就跟魏老居士商量:我们两个换换时间,今天我来讲,你下一次讲。魏老当然尊重他。他老人家上台讲开示,开示通常讲三十分钟,他那天讲了一个半小时,把事情都讲完了,言辞非常的恳切,劝勉大家认真念佛。讲完之后跟大家辞行说:我要回家去了。听众都以为他年岁很大,今天一高兴讲了一个半小时,大概讲累了要回家休息。哪里晓得他老人家下了讲台之后,他们念佛团有个小客厅,他就坐在沙发上就往生了。你们想想看,没有生病,讲一个半钟点音声响亮,坐下来就走了。那天就是甘老居士敲引磬,助念的时候甘老居士敲引磬,她在现场。所以我给同修们说,修福报要修这样的福报,没有痛苦,晓得哪一天走,走得这么自在,走得那么潇洒。这世间人做不到,做总统、做国王、大富大贵亿万财产也做不到。这叫真正的福报,我们要求的福报要求这个,人在一生当中能临终不生病,预知时至,平常你就不会生病,不生病是大福!人老,老没有病苦这是大福报。有钱有什么用?天天生病,三班护士照顾,那个日子好过吗?不好过。所以只有学佛的人才会觉悟,财富不重要,身体健康第一重要,这是真正的福报。我们要求的是求这个,其他的不求。生活简单一点、清苦一点好,为什么?不会增长贪心,不会留恋这个世间,你走的时候就会走得很潇洒,走得很痛快,没有一丝毫留恋,这就是「无上道心」。

 

行业不相同,走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有的人走得很自在,站着走的、坐着走的,有的人有一点点小病苦也能往生。只要临终最后一念是佛号,这个心愿愿生净土,这都能得生。所以临终助念很重要,怕在临终的时候把佛号忘掉,或者是家亲眷属琐碎的事情忽然想起,念头差错了,这一差错就错到六道去了。所以临终这一念比什么都重要,助念太要紧、太要紧。但是在国外尤其是老人,很多老人都是一个人住,万一出了事情谁去助念?甚至于没人知道,这是值得忧虑之处。现在有这个念佛的机器,二十四小时都不中断的,你家里面无论有没有佛堂没有关系,只是念佛的声音,你在卧房里面睡觉的时候,能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好。这个念佛机日夜不要间断,常常提醒我们自己,对于年岁大的人、身体衰弱的人,会有很大的帮助。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真的什么都要放下了,这个很重要,比什么都重要。平常一般人都会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那带不去的他天天还想,你说这个糟糕不糟糕?这个事情麻烦。这不要再想,能够真正放下、真正不想,这才是真正觉悟,真正发了无上道心了。去的时候佛来接引:

 

【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

 

就是来迎接你的都是诸佛,阿弥陀佛与许多诸佛如来来接引你。为什么诸佛都来接引你?这点要知道,一切诸佛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没有一尊佛不讲净土三经的,不管在哪个世界讲经说法。实在说讲经说法是适合于一切众生的根性,在这个世界讲的经,在那个世界未必讲,这不一定。但是净土三经是一定要讲的,换句话说,这三部经是所有一切众生共同科目必修的课程,这是一定要讲的。没有一尊佛不苦口婆心劝众生求生净土,所以他们的心愿完全相同。一个人果然对这个法门真信不疑,一心一意求愿往生,你说阿弥陀佛看到欢喜,一切诸佛如来看到没有一个不欢喜,他一定来接引。世界太大了我们无法想象,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钟往生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佛去接引岂不是太忙碌?他忙不过来了。诸位要知道,他们神通广大,不必自己身去,化身去!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像《梵网经》里面所说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所以他们的化身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也是化身来的。否则的话,不用化身,那个接引时间不够用,所以统统是化身。这个地方讲佛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与十方无数的化佛统统来迎接你,这是上品生。

 

【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

 

这个你所看到佛的人数,就不相同了,这是看到一千尊佛来接引你,你看到这个情形,自己就晓得,我是上品中生。如果你看到来接引你的佛数不清,不晓得有多少,你就知道自己是上品上生。所以何必去问人?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们学佛成就要争取这些,其他的不要争取,自己将来往生的时候,看到无量无边诸佛来接引。你一定要依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佛没有一句是妄言的,没有一句假话,所讲的统统是事实真相,哪个人修哪个人就得感应。

 

【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

 

一看到是五百尊佛来接引你,这就晓得是上品下生,这就知道。

 

【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

 

不是佛不公平,不是佛对人待遇不相等,佛是平等的。你能够见到这些诸佛来接引你,是你自己感应,我们自己有感,佛则有应,感应所现的。众生是有心感,佛是无心应,像我们敲钟一样,我们敲一下,它就响一下;敲重一点,它响的声音大一点,时间长一点;敲轻一点,它响的声音小,时间短一点。它是无心的,我们是有心的,所以我们有心感,佛是无心应。我们求的这个心,力量强、专,它感的面自然就大,是这么个道理。因此我们才真正知道一个事实,我们到底是求佛还是求心?这个诸位就明白。不要求佛,求心,求自己的心,心清净、心专诚,那个佛的感应自然殊胜。如果我们搞错了,我们求佛,希望我临终时候,有无量诸佛来接引我。到时候一尊佛也没有,为什么一尊佛也没有?你心不清净,你心里没有感,佛就没有应。因此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很多人用错了心,他专门向外求,不知道向内求,净土也是从内求,无量无边化佛接引,还是向内求来的,不是向外求来的,这点非常重要。许多人搞错了,一昧向外去攀缘,结果所得的恰恰相反。下面是讲中品的三种,中辈的三品跟下辈的三品,我把这段序文全部都节录下来。

 

【中辈三人。】

 

看第十四条:

 

【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是中上持小乘戒凡夫。】

 

中辈上生,或者我们讲中品上生,中品上生的人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见到,持戒很严的人,戒律很清净的人,念佛求生净土的。在此地我们乍听了,也许有疑惑,上品下生的人没持戒,不但上品下生,上品中生的人也没持戒,「不能持戒读经」。这个持戒很严的人,怎么品位还在下面,还不如他,原因在哪里?一个是大乘心,一个是小乘心,差别在这里。什么叫大乘心?大乘心这个人对于什么事情不太执着,小乘心很执着,所以他戒律很执着、很清净、很严格,就这执着坏了。这个大乘人他的心清净,为什么?他专一,只念阿弥陀佛,其他什么也不晓得。殊不知一句阿弥陀佛三聚净戒自然包在里面,念佛人还会有坏心吗?还会做坏事吗?这不持戒,他戒在圆满里头,他戒自自然然在其中,不像他这有心去持戒。那个无心的人条条戒律他都不犯,虽然没有心去持戒,可是自自然然他不犯戒。这是有心持戒,关键就在此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对于持戒严格的人、持戒清净的人,我们也要赞叹他,也非常的难得。但是这种人往往他比较执着,见到不持戒的人,他心里就很难过:这个人不持戒,那个人破戒。他有分别、有执着,严重的分别执着障碍他不能往生,这要知道。但是他持戒的功德得来生人天福报,他得这个,他不能往生。这是『不造五逆』,所以这条很重要,『修行诸戒』。假如是批评:这个不持戒,那个破戒。就造五逆罪里头的破和合僧,所以障碍他往生;如果持戒的人只自己持戒,就像六祖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持戒、不持戒他不动心,他也不说话,只自己戒律清净那就对了,这样人能往生,为什么?因戒得定,他持戒得到清净心。如果还看到世间过失,可见得他心不清净,虽然戒律持得很好,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往生基本的条件,心净则土净。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带着一群比丘众来接引他,不是诸佛,是比丘众,这个境界是中品上生的境界。

 

【中中者。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此是佛去世后小善凡夫得生。】

 

这个『受持一日一夜戒』,就是我们讲的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我们注解里面,对于这个也说得很清楚,虽然文字不多,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往后我会跟诸位报告,这就是受持八关斋戒的。八关斋戒是出家戒,就是在家人受出家戒,受多久呢?一天一夜就是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之后这个戒律自动就没有了,就消失了。所以它的时间期限只有二十四小时,你如果再受要重新受。可以天天受,不受就没有了,效果就是二十四小时,是持八关斋戒念佛往生,这是中辈中生,就是中品中生。第十六条说:

 

【中下者。】

 

中品下生的人。

 

【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

 

这是中辈下品,这下品生的。底下大师告诉我们:

 

【此人在世。自然行孝。非为出离故。因人劝说回心。即得往生。】

 

这个话说得很明白、很清楚,就是这类往生的人,他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他没有动这个念头。但是在一般讲他是世间的善人,能够孝亲、能够尊师,非常的仁慈,是这么一种人,我们这个世间孝慈之人,没有闻到佛法,也没有学佛,而是在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这就不是作恶的人,要作恶的人,造恶业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那是下品生的。这是中品,所以他不是恶人,他是善人,世间善人,在临命终时遇到了佛法,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样的人往生,这多半都是在这个阶层,中品下生的,在这个阶层。这都是看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这些标准都是提供给大家做参考的,不是绝对标准,是多数是这样的。譬如说有个人如果他善根很利的,虽然一生没有学佛,在临命终时听到这个法门,他的心很猛,念头很切,那他的品位马上就会往上提升,所以不见得就在这个。这是什么?是一种很平常的,没有向上的意念,听说这个好,那我应当要念佛求生净土,是一种很平常的心来念,那就是在这个层次。所以这是中辈三品。

 

往下这个第十七、十八、十九,这个三段都是讲下辈往生的,下辈往生的统统是造恶业。这一段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自己想想都是我们自己。前面这个上面我们都算不上善人,起心动念都不是好念头。所以自己冷静想想,我们还是属于这底下三辈的,所以这底下三辈就很重要、很重要。实在净宗法门它殊胜之处,就是在这下三辈,下三辈一般讲这些人无药可救的,他还能度,他还能救,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说一般讲难信之法,这是一切法门不能为比的,就是在下三品,而不是在上中两辈。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8日09:32: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58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