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大意(共7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观无量寿经评论阅读模式

第6集 A

MP3下载

第6集 B

MP3下载

文字版点击加号

展开收缩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第六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  档名:03-006-0006

 

诸位同修,我们接着看到讲义,三福后面这一段,这段是讲菩萨所修的福报,有四句: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菩萨所修学的一定是以前面两种做基础,换句话说,第一、第二,他都修学着有相当的成就,这才『发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怎么个发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从上上品到下下品,统统都要发菩提心,它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看在「三辈往生」里面,上中下三辈都有这样的经文,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是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佛在本经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讲了三种,「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说了三个,所谓是「三心圆发」,圆是圆满,三心圆满的发起。心只有一个,怎么会跑出三个来?诸位要晓得,所谓三心是说的有体、有用,是一桩事情,就是一心。至诚心是本体,心是什么样子?心就是真诚到了极处,这就是我们讲的真诚心,这个心就叫菩提心。有体当然有用,用分作两类,一类是自受用,一类是他受用。

 

换句话说,一个是自己享受,一个是如何对人,对人、对事这个对外的。那个作用是什么?我们先讲至诚,佛所说的,跟我们中国儒家所说的非常接近,儒家教学也是以真诚心做基础,所谓是「不诚无物」。在《大学》里面讲的八目,就是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说的,学问的体、用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其中诚意就是佛所讲的菩提心,就是至诚,真诚到极处。佛讲真心起用说了两方面,对自己是深心,对别人是发愿回向心,所以把它分成两个来说。儒家是把两个合在一起,诚意、正心,所以它起用就叫正心,也是讲的有体、有用。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我们自己的心很真诚,这个标准算不算?跟这儒家、佛家来说一下算不算?我们这个诚意是不是他们所说的?其实你仔细去一观察,不是的,我们的心不诚、也不真,所用的心全是妄心,打妄想全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一发你就是菩萨了,是真正的菩萨,就不叫凡夫。同时真心一发你就出了六道,因为六道轮回是妄心变现的,你能把妄心一下转变成真心,六道就没有了。能现的是妄心,能现的心没有了,所现六道这个虚妄的境界,怎么可能存在?当然不存在了。由此可知,我们现在还在六道轮回,这就说明我们的真心没起作用,也没现前。

 

真心有没有?当然有,真心确实有,可是真心不起作用。真心究竟是什么我们也忘掉了,根本就不知道,但是它确实存在。这里我们举个浅显的比喻,诸位从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点意思。我们把眼睛比作真心,把眼镜比喻作妄心,现在夏天,我们戴上太阳眼镜,有的眼镜是蓝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黑色的,各种颜色不一样,那是个假的,那不是真的。戴上眼镜看外面的境界,颜色都变了,我们戴上一个绿色的眼镜,看什么东西它上面都加一层绿色。眼镜去掉了,那你所看的都是真相;戴上眼镜,看到外面境界相就是个假相,它不是真相,它就变了质的相。我们现在所谓说真心起作用,是带着妄心的,我们眼见是戴着眼镜来见的,眼镜是妄,眼睛是真,戴久了把眼睛忘掉了,以为眼镜就是眼睛,这就大笑话,自己眼睛忘掉了,把眼镜当作眼睛。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样子,把眼镜当作眼睛,真的眼睛在哪里不知道,忘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佛告诉我们,真心里面有了妄想执着,这个真心就变质,就变成妄心,妄心叫什么?妄心叫识。真心是智慧,是真正的智慧,这就把本有的智慧变成了情识,识就有感情,智里面没有感情,这是理智,是理性的,识是感情的。我们现在把智变成了识,把识当作自己的真心,错误就在此地。识,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了八个,八识,真心是一个,变成妄心怎么会变成这么多?其实变成妄的也是一个,妄中它起作用很多。所以八个识里面只有一个阿赖耶是本识,前面七种都是阿赖耶所起的作用,这也是讲有体、有用。这八个识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就好像眼睛上戴上眼镜一样。所以佛法的修行的要领是要在转识成智,把识再转变回来成智慧,这就成功了。一转识成智菩提心就现前,这个真心就显露,这个说法,是大致上我们能够模糊的体会到一点。现在我们要问,真心上面一层虚妄的境界,我们讲迷、迷情,是虚妄的境界,也就是识,要怎样把它去掉?这是大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它障碍是什么?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它有两种障碍,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妄想发展成所知障,执着发展变成了烦恼障。就是你无量无边的烦恼从执着生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迷惑,完全不知道了,这是妄想造成的。换句话说,要恢复真心、恢复本性,一定要断妄想、要断执着,要把这两个根本的因素,要把它拔除。所以佛教给我们要断烦恼,要破所知障。

 

儒家教学它要将真心显露,它也是这两种,这两种跟佛法比较一下,确实非常的类似。你看儒家前面讲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佛所讲的断烦恼障,致知就是佛家讲的破所知障,儒家也是说的这两种障碍。格物,物是什么?物是物欲、欲望,具体说财色名食睡是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是七情,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格是格斗的意思、格杀的意思,你要把七情五欲杀掉,就跟佛法里面讲杀贼一样,贼是什么?烦恼贼,你要把它这个消灭掉。这个格物就是把物欲消灭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断烦恼。致知是求智慧、是求学问,唯有真正的智慧、学问,才能恢复我们自性的本能,使我们也像诸佛菩萨一样智慧大开,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通达明了。所以儒跟佛,在这个基础观念当中,可以说是相同的,不同只有浅深不一样。佛法讲得深,儒家这功夫讲得浅,佛法的范围广,儒家的范围,没有佛法讲得那么样的深广,所提的原理、原则确实是相同。由此可知,只要我们有烦恼、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真心就不能够现前,真心不能现前这个问题就来了,就不能往生。

 

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纯一菩萨法界,《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四十八愿里面说得很明白,西方世界是菩萨法界。那个里面不但没有六道,声闻、缘觉都没有,完全是菩萨。菩萨一定要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怎么能成菩萨?现在我们要问,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断,怎么能往生?所以要按照通途,就是通常讲菩提心,真是我们都绝望,没指望了。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解释发菩提心,跟古大德所说的不一样,蕅益大师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说过。他怎么说?他说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他不问你妄想分别执着有没有,他不问这些,只问你是不是真心想到极乐世界去,是不是真想见阿弥陀佛,你真想那个心就是菩提心。我们读到蕅益大师这段话,细细去想想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一心想见佛,他心已经变成佛,佛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佛在许多经论上说过,「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包括世俗法、包括一切佛法,统是心想生的,所以心里面想佛这个心就是佛。《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心想佛的时候,心已经成佛,已经在作佛。所以蕅益大师这个说法,把我们的疑问破除。

 

自古以来,我们知道有许多不认识字的人,从来没有读过经的人,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确确实实往生,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预知时至,临走的时候还跟大家说,看到佛来接引,给大众辞行。这个走的那是决定没有疑惑,决定是往生。那我们要问问这些人,你有没有发菩提心?恐怕他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他不晓得。你要问问他,你想不想生极乐世界?那很想,真想到极乐世界,真想见阿弥陀佛,问什么叫菩提心不知道。其实他那个想就是真正的菩提心,这是把我们的疑问解除,我们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分。按照经典上讲的菩提心,我们没有办法,没有分,不但我们没有分,阿罗汉也没有分,辟支佛也没有分。这一句我们就理解了。菩提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觉悟,无上菩提心是彻底的觉悟、是大觉悟,不是小的觉悟,彻底觉悟。一个人真正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见阿弥陀佛,就是彻底觉悟。为什么?我们看看华藏世界,文殊、普贤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四十一位是指华藏世界的全体。

 

这《华严经》上所说的,《华严经》的当机是圆教初住菩萨开始,初住、二住到十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加上等觉、妙觉总共四十二个位次。妙觉是成佛,所以前面四十一个位次都叫菩萨,这些菩萨都是破无明、见了本性的大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我们称为法身大士。他们这些人统统顺从普贤菩萨的劝导,都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说明了,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了。所以才有最圆满、最真实的选择,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选择信愿持名这个修行的方法,在一生当中快速的圆满成就,这是第一等的智慧。我们今天就是其他的智慧比不上文殊、普贤,也比不上那些法身大士,但是我们想生西方极乐世界,想见阿弥陀佛,也采取信愿持名这个修学的手段,这是跟法身大士、文殊、普贤没有两样,这个选择是第一等智慧的选择。因此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管品位如何,到达西方世界之后,我们的生活待遇是跟那些菩萨平等的,你说为什么平等?因平等,果当然平等。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去?也是发心想去,我们也想去,这心是一样的。他用什么手段去的?信愿持名,我们也用这个手段。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所具备的条件,我们跟那些诸大菩萨没有两样,那到西方极乐世界,说待遇要是有差别的话,那就太不公平了,那讲不过去。因同果亦同,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说发心。

 

第二句讲『深信因果』,这个地方所说的因果,绝对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我们常讲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我们世间愚夫也知道,还需要跟菩萨讲吗?这条是跟菩萨讲的,难道菩萨还不知道善恶因果吗?所以我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看到这一句是百思莫解,不懂它的意思,怎么想也想不通。如果这句要放在第一条,那没有问题,摆在第三条这问题就大了。所以想想,决定不是这样的因果,这样因果我们都知道,菩萨也晓得。到以后读《华严》才恍然大悟,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实在讲许多菩萨不知道,许多菩萨还不相信。所以这句特别教菩萨要相信这个因果,不但要相信,要深信不疑,果然能深信不疑,你才会选择这个法门。只要选择这个法门,无论是什么人,从等觉菩萨一直到地狱众生,选中这个法门一生就成佛。无论你是做善或者是作恶,甚至于罪业极重,都不要紧,只要选中一生就可以成佛了。所以这不是普通的因果,我们一定要清楚。

 

佛在此地说这句实在是苦口婆心,因为西方世界是诸佛自己证得的境界,不是菩萨境界。所以菩萨听佛讲净土的经论,不能接受的人很多,都在什么地方呢?好像事跟理不能够相应。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要断烦恼障才能出三界,破所知障才能够证得法身。现在佛给我们讲求愿往生,这两种障碍都不要破就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超过一般的菩萨。一般的菩萨是要按部就班断惑证真,即使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初住菩萨到等觉当中有四十个位次,好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十年级他得要慢慢念上去才能成功。非常的辛苦,时间很长。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生到那个地方,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是什么地位?是等觉的地位。换句话说,好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到博士毕业班去上课,这不可思议,这谁都不能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就是这个情形,所以这是诸佛如来不思议的境界。一般菩萨听了不能接受、不能相信,实在讲这是应该的理所当然,不是奇怪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不知道如来所证的深、广,如来境界他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佛境界,凡夫念佛往生就是入诸佛境界,这个因果太深、太广,难怪菩萨怀疑。菩萨怀疑不肯念佛往生,我们不怀疑,肯念佛往生,我们的成就超过这些菩萨太多。

 

我们凭什么?凭什么相信?凭什么去接受?这的确是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也相当不容易。假如我们没有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的确这个法门很难信。难信之法,诸大菩萨都不相信,今天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人家听了摇头不相信,这正常的现象。这一介绍他就相信,非常奇怪,那是稀有!到我们仔细去读《无量寿经》,这个问题才解答了。原来佛告诉我们,凡夫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能信受奉行,是因为他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不是偶然的。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是凡夫,要讲到善根比那些菩萨还要深厚,多生多劫的供佛这个福报很大,福德也比那些菩萨多。现前蒙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得佛力加持,一接触这个法门他就生欢喜心,他就能相信、就能接受,理论清不清楚无所谓,就照念、就真干了。所以这自力、佛力,佛力是因缘,《弥陀经》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是这么个原因。所以我们自己要珍惜这一生的遭遇,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难遭遇原来是对《华严经》说的,这个法门,比《华严经》还要来得珍贵,还要来得稀有,实实在在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深深的相信。

 

第三句『读诵大乘』,《无量寿经》是大乘经,《阿弥陀经》也是大乘经,《观无量寿佛经》也是大乘经,这里「读诵大乘」,我们到底要读哪种大乘经?因为三福它的意思是双关的,从狭义来说,是修学净土往生的条件,这是狭义来说。广义来说,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统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它就没有说读诵《无量寿经》,没有这样说,它只说「读诵大乘」,这点我们要清楚。四弘誓愿里面教给我们的,四弘誓愿的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要不要学?当然要学。可是你要问什么时候学呢?不是现在。为什么不是现在?四弘誓愿不仅仅是誓愿,实际上它是教我们修学的程序、次第。你看四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发菩提心,自度度他要发这个大心。为什么要发这个大心?菩提心不发,动力没有了,我们现在讲能源,能源没有了,能源没有就不会动了。什么东西推动你在那边精进、努力不懈怠?就是菩提心在推动。所以菩提心是无尽的能源,它能够推动你,让你精进不懈怠,这个了不起的力量。你这个心一发,你真的是不眠不休也不疲倦,就是这个力量在推动你。这是真正觉悟的心,我救自己要紧,唯恐将来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不得了,这要救命。不但要救自己,还要救广大的众生,看到这么多众生在这里生死轮回,跟我一样,我要救自己也要救他们。

 

肩负起这样一个重担,那就不能不努力工作了,不能不发愤认真的去修行,所以这是个动力。菩萨善根只有一条叫精进,精进动力就是从发这个心来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一发动力有了。有了从哪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断烦恼是什么?度自己。绝对不可以说我自己没有度先度别人,没有这回事情。像人家掉在水里淹死了,我不会游泳,我不自己学游泳技术,我就下水去救他,那白白赔一条命而已,救不了人的。所以这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先度自己,自己也是众生,先度自己这个众生,然后再度广大的众生。度自己怎么度法?断烦恼。这个烦恼里面包括二障,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所知障,见思烦恼就是烦恼障,尘沙烦恼里面有一半是属于所知障,一半是属于烦恼障。这就是佛教给我们先断烦恼,烦恼断尽了再学法门,学法门是为什么?是为了普度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你教化这些众生,用一个法门不能够普度,要像诸佛如来,以无量的智慧应各种不同的根机,说种种不同的法门来普度他们,那个时候就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圆满成佛,「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才是名符其实普度一切众生,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统统都兑现,都做得到。

 

我们把这个意思搞清楚了,我们修学的程序就可以定下来,现在我们发菩提心,一心称念求愿往生,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如果你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决定搞轮回,轮回就是烦恼,轮回的烦恼不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烦恼就断掉了,永远断了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就进入第二个课程,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这个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到极乐世界再学,不能在此地学。在此地学那就坏事,为什么?你学得太多、学得太杂,决定障碍你一心不乱;换句话说,决定障碍你往生。我们要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才叫真正觉悟。即使讲经说法,讲经说法自己要衡量,我心还不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把握,讲什么经?听经的人都往生了,讲经的人还搞轮回,这怎么得了!这不得了,这个问题严重。这都是事实,都是真的。所以真正觉悟了,讲经讲什么经?专讲净土。顶多这五经一论,其他都不要讲,为什么?讲这个经是本修行的经不碍事,讲其他的经典就会妨碍。

 

我过去在年轻的时候,我是一出家就出来讲经,我这个学讲经是在没有出家以前学的,学会了以后才出家。出家就教佛学院,没有当学生就当老师,讲了三十四年了,没有中断过,什么经都讲,什么论也讲,讲得太多了,为什么会讲那么多?不相信净土。相信净土之后这才真正觉悟了,觉悟到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你们听经的人会往生,我讲经的人不能往生,这个亏吃大了。所以这样才把这个大乘经论统统放弃,统统舍弃掉了,专讲《无量寿经》,专修专弘、专弘专修,不再搞这些夹杂的东西。虽然有不少同修来问我、来要求,希望大乘经像《华严》、《法华》这些经典,希望我能讲一遍。过去都讲过,过去讲过没有留录音带,特别是《华严经》,在台南有一位开心法师,总在我面前讲了十几次了,他说:法师,《华严经》你要不讲,恐怕以后没有人讲了。我听了也很难过,想想可能也是事实,但是这个经讲一遍确实不容易,至少要三千个小时,一天讲两个小时要四年的时间,谁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听《华严经》?纵然我发心讲,没人听。古时候寺院丛林这些大经是讲给出家人听的,寺院丛林就像现在学校一样,是学校里面的课程,学生必须要修学的。一般在家同修听这个大经不容易,非常之难,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来听一部经。

 

所以这些经典,实在讲我也是非常的喜爱,但是我想想往生这个事情大了,要是贪爱这些大乘经典,将来给自己惹了麻烦,耽误往生净土,这就不得了了,所以宁愿舍弃,专讲《无量寿经》。实际上我是已经把这些大经大论里面的精髓,都融会在五经里面,都说出来。这是今天我们读到这句「读诵大乘」,你只念一部经就够了,念《无量寿经》。或者年岁大的同修,《无量寿经》太长,我们就改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经文长短不相同,里面的内容没有两样,内容完全相同。一个是说得详细一点,一个说得省略,所以莲池大师说这个两部经是一部,一个叫大本,一个叫小本,一个是细说,一个是略说,内容完全相同。所以你读诵《无量寿经》,或者读诵《阿弥陀经》都一样。年轻人有时间最好读《无量寿经》,因为它经文长,里面讲得比较详细。《阿弥陀经》经文短,如果不看注解,没有人跟你细讲,往往你在经文里面,看不出字字句句有无量深广的义理,你不容易看懂,所以没有《无量寿经》方便。实在讲是《弥陀经》比《无量寿经》深,《无量寿经》你能看得懂,《弥陀经》看不懂,这是真的。因为《无量寿经》的意思都说出来,《阿弥陀经》的意思是含蓄在里面,所以你看《要解》,看莲池大师的《疏钞》,才知道真正了不起。莲池大师的《疏钞》,我过去讲过两次,讲圆满的,第三次讲了一半还没圆满。第二次留的有录音带,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带子,一部《阿弥陀经》三百三十五个带子。我在台北第二次讲的《无量寿经》,讲得相当详细了,这个带子带过来了,一百零几个,比起《弥陀经》一半还不到,你才晓得《弥陀经》是真不容易,比《无量寿经》深。读诵大乘我们就确定只念《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

 

三福以上这十句,从「孝养父母」到「读诵大乘」,都是属于自利的,自己要这样修学的。只有末后一句是帮助别人,『劝进行者』,这就是化他,前面是自行,后面是化他。我们要把这个法门的殊胜、法门的利益,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劝他们也学习,「劝进行者」。无论是对于初学,或者对于老修,老修里面有两种,一种是修净土的人,修净土的人也要劝他吗?要劝。为什么要劝?他未必是真修,虽然讲修净土,对这个世间还很贪恋,学得还很杂,这都是不能往生的。一定要劝他专修,专念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帮助他成就,这是一类。另外一类不是修学净宗,修学其他宗派法门的大乘人,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他要欢喜接受这个因缘就无比的殊胜。为什么?不是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因为遇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我们的介绍、推荐是他这一生成就的关键,所以非常的重要。这是三福介绍了,下面佛说: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本宗也叫做净宗,净宗的修学,这个业是事业,净宗的事业就是前面所说的,这就是『净业』。什么人完全肯定依照这个法门修学?

 

【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换句话说,『过去』一切佛已经成佛了,『现在』十方一切诸佛,以及『未来』一切诸佛如来,统统是修这个成就的『净业正因』。如果离开这个法门,就决定不能成就,这非常重要。有些同修听到之后他就怀疑了,像《往生传》里面讲的,张善和唐朝时候的人,一生杀牛是屠户,造的杀业很重,临命终时他看到许多牛头人来向他讨命,这就是地狱境界现前。他一直叫救命,恐惧得不得了,叫救命,算他的缘好,刚刚有一个出家人,从他家门口经过听到里头喊救命,这个出家人就跑进来看看问问:到底什么事?张善和就大叫:很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这个出家人一听就明了了,赶紧点了一把香也不知道多少支,点了一把,点燃之后交给他,叫他拿了: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大声的念,念了几声之后他就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往生了。这是讲临终十念往生,临命终时才遇到佛法,遇到这个法门,时间那么短只念了几声佛,他就往生了。

 

这个三福「净业正因」,他做到了没有?他要做不到他怎么能往生?我们仔细去观察,仔细去体会,他在那一剎那之中,这十一句统统具足。也许说前面这十种具足,那「劝进行者」这一条他也有吗?他怎么没有!我们今天听到他这个故事,心里都很感动,这都劝我们了,有,都包括在里头。他虽然没有说法,他现身他做出个样子给我们看,使我们对这个法门增长了信心,没有言教,他有身教,统统具足了。虽然是个恶人,一念悔改,诚心诚意改过自新,所有一切善法统统具足了。他在这个时候地狱相现前救命要紧,所以什么念头都没有了,那是真心,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一心一意求见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来救他命。这个时候他一个妄念都没有,所以他心是真诚,真诚心中这个都是属于性德,真心里头本来具足的德能。所以真心一显露统统具足。

 

三年前DC周广大居士往生,也是不可思议,周居士念佛念了三天,不是临终十念,他念了是三天三夜。他得的病是坏血症,就是我们讲的血癌,这个病很痛苦。这也是遇到一个善知识,DC龚振华居士,遇到这么一个居士,这个居士劝他念佛,他当下就接受,一接受一发心念佛,他虽然病得很重,痛苦就没有了。这他自己说的,大家看到的,这个痛苦就没有,不痛了。念到第三天,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是见到西方三圣,从云层里面下降来接引他往生,念了三天三夜。符合经典里面所讲的标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所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统统做到了。《弥陀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他是三天,念三天往生。没想到的在美国这个地区,也有这样的好榜样,能让我们看到。同样这个例子,就是这一、二年当中比周居士在后,在这一、二年当中,我们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又见到二、三个人,时间长短不等。新加坡有一位老太太念半年,她往生的时候好,她没有病,预知时至,走得很自在,念半年。这对于新加坡那边同修念佛的信心增长太多,大家看到这个样子,所以现在新加坡跟马来西亚,这个念佛的风气非常之盛,过去没有,现在非常盛,念《无量寿经》非常普遍。所以我们晓得,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学习,要把它变成我们生活行为。

 

本宗正修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就像蕅益大师所说的,我们心心念念一心一意,这一生当中什么都不想,只想见阿弥陀佛,只想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这句佛号保持叫它不中断,口里面断没有关系,心里面不断,所谓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是心里想,心里头不要想别的,想别的就错了,想什么都错了,只有想阿弥陀佛就对了。所以佛像要常常看,要印在自己阿赖耶识里头,我们俗话说,印象愈深愈好,时时刻刻能想起阿弥陀佛。真正念佛人,如果你家庭里面没有障碍的话,阿弥陀佛的佛像,阿弥陀佛的名号,什么地方都可以挂,都可以供养。只有你那个洗手间里不要去挂,其他都可以,卧房里面都可以,没有忌讳。为什么?我怕忘掉了,忘掉我就不能到极乐世界,我为了要不忘记,卧房里头眼睛睡觉一张开就看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欢喜,不会说你失礼,也不会责怪你的。诸位一定要知道,这个重要,不要认为这样不恭敬,不好供养,不恭敬最后不能往生,这个问题严重。为了求生净土,为了时时刻刻不离开佛,那就什么地方都可以供养,都可以供奉。

 

如果不是真心真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当然你供奉的地方不适合,那就是不恭敬。假如一心一意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恭敬、不恭敬都没事,都没有了,不谈这个问题,这个要懂得。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像最好供在佛堂,家里没有佛堂,供在客厅,其他的地方不能供。专修净土一心一意求往生什么地方都可以供,每个房间进去都看到佛像。总而言之,你转个身不管在哪个方向都能看到佛这才好,叫你不要忘记,时时刻刻提醒你。现在念佛机也非常好,只是音声,用音声提醒你,让你在二六时中都会想到佛,这个方法好,非常之好。这个正修就是念佛。这个讲义四十五条我们就不要讲,诸位同修自己看看就知道,这是讲佛的放光。我们看四十六条:

 

【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

 

我们看看,善导大师这段的开示,想想自己确实是大师所说的,我们是凡夫迷惑,业障非常深重,心是散乱的,散乱心就是求愿往生的大障碍。鸠摩罗什大师翻《阿弥陀经》,往生的条件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往生的条件。不能具足这两个条件,你念佛念得再多也没用,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口念弥陀心散乱」。一天念十万声也没有用处,心散乱!如何能把散乱的心收拾成一个清净心,这就是功夫了,功夫要怎么做?要舍,舍就是要放下,放下『攀缘』。要用现代的话说,把你心里面的牵挂要放下,忧虑要放下,妄想执着要放下,这个很重要。这些东西都是六道生死的因素,你不把这些东西放下,换句话说,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把这个东西放下了,就是放下六道轮回,我们这个才顺利往生,所以这个很重要!放下万缘,清净心就现前了,这是大师教给我们『安心住行』的方法。底下这一段四十七段:

 

【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

 

这个地方的『如来』,就是指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就是为娑婆世界这些苦难的众生。此地说『为未来世』,释迦牟尼佛讲的「未来世」,正是指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讲的末法时期。末法时期苦难太多了,我们都是为烦恼所逼迫,这个烦恼就好比贼,受它之害。怎样把烦恼摆脱?依照佛的教诲,就可以能够舍离烦恼,恢复清净心。在一切法门里面,特别是净土的三经一论,是专讲这个问题,说得深刻、说得圆满。大师在此地劝我们应当『受持』,「受」是接受,「持」是奉行,接受而不能照做没有用的,所以受是属于信,信受奉行,持是属于奉行。『广为多众,宣说佛语』,这是再进一步劝我们,我们自己得到这个殊胜功德利益固然是很好,但是我们想到佛的恩德非常重,如何报佛的深恩?只有一个方法,将这个法门普遍介绍给那些还没有听到的人,这个才能够报佛恩,所以教给我们要流通佛法。

 

底下有一段,可以说是针对于我们现在,我们看一百零九这一段。我特别把善导大师这段开示节录出来,原因是什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佛门可以说是非常的混乱,跟这个世间情形没有两样,真正是乱世,乱到极处了,法门也乱。我们念佛人,时时刻刻会听到别人来劝你:念一句佛号不行,不能成功,要念很多佛才会得到保佑。他们把每一尊佛菩萨都派了管的这些事情,像你要消灾了那要念观音菩萨,你要超度要念地藏王菩萨,生病要念药师佛,往生就念阿弥陀佛,每个佛菩萨管一桩事情,你都不念到的话,那将来怎么办?你的问题不能解决。乱,乱得不得了,经典也是如此。所以我在台北看到学佛的人,早晚课念得很多,十几种。他来跟我讲早晚课,早课要两个小时好辛苦,要赶,赶完之后还要去上班。通常这些经典他都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金刚经》,还有《普门品》,所以说多了,他说了十几种。我听了:是很辛苦。这叫什么?杂修、乱修。虽然早课念这么多,实在讲有口无心,一面念经一面想别的事情,还要赶着上班,把它赶出去。你说糟糕不糟糕?我们读大师这一段文,这心就定了,前面一段我念一念,因为我们时间快到了。

 

【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

 

这是讲什么人来劝你?菩萨。什么菩萨?地上菩萨,从『初地』到『十地』,比那普通人资格高多了。

 

【若一若多。】

 

或者是一个菩萨,或者是多菩萨。

 

【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訾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

 

这是大菩萨来劝你,许许多多无量无边菩萨都这样说:不要相信,释迦牟尼佛这个话靠不住。你动不动摇?

 

【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

 

听了之后要不动摇。

 

【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

 

这是对于佛真正相信,佛不妄语,佛不骗人,佛所说的话一定句句都是真实。

 

【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

 

菩萨里面有『异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修法,所以纵然遇到这些大菩萨,也不能被他们动摇了信心,这个非常重要。

 

【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这个问题,菩萨有问题,他要是真正的菩萨,不会违背佛的教训,他所说的跟佛讲的一定相同。怕的是假菩萨,假菩萨来破坏佛法,现在这个世间很多,我们要小心、要谨慎。这一段意思,明天我们再来细说,对我们有很大的关系。明天圆满,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8日09:32: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58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