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直讲 第二回 悟道法师2017年10月17日 启讲于福州●阿弥陀佛大饭店

admin 悟道法师评论3阅读模式

第4集

play-sharp-fill

文字版点加号

展开收缩

太上感应篇直讲(第二回)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集)  2017/10/17  中国福州阿弥陀佛大饭店  档名:WD19-027-0004

《太上感应篇直讲》。诸位同学及网路前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二十九页第四行,从「积善章第四」这段看起。请看经文: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有五句,是积善这章的第一段。这一段是给我们讲『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两句是这章的总说。总的来说,就是「是道」,这个道是正道,正道我们就「进」,就往前进;「非道」就不是正道,是邪道,我们就「退」。《直讲》下面讲,「合乎道义的事,应勇往直前去做。修道者,对于正道,亦应遵而修之」。道这个字,在中文「道」这个字含义很深,儒家讲道德仁义礼,道是最高的。在《道德经》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的意思就跟佛经讲的不可思议,那是同样的意思。真正的道不可思不可议,就在我们眼前。中峰国师开示,「分明在目前」,道就在我们眼前,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我们不知道。所以道,我们常常讲不知道、不知道,我们真的是不知道,知道的人很少,我们不知「道」是什么。这个道讲到究竟,就是佛经讲的自性,自性本体就是道,这个讲了一般人体会不到。所以道,离言说,离思议,不可思不可议。我们现在从本体的道演变出来我们能够理解的,我们所理解的,如果深入了,就回归到道的本体。好像我们在萤幕看到很多节目,森罗万象,枝枝叶叶很多,你找到一个把它深入到本体,那你就见道了。

所以这个道不懂,讲德,道寂然不动,佛经讲如如不动,我们一般人不懂,不懂讲这个德。德就是一动,心本来是寂然不动,一动就是德,合乎这个德。德还是很难懂,德再不懂,我们还是体会不到,再讲仁。仁就比较容易懂了,仁就两个人,推己及人。儒家重点就是讲一个仁。仁,一个人字旁一个二,就是二人,这个意思就是自己还有别人。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这样的人他就有仁慈之心了。如果只有想到自己,不管别人,这个人没有仁。仁还是不好懂,再讲义。义就是义理、义务,我们一般讲道义、道义,义也是从道出来的,这个德仁义礼都是从道发展出来的,从道生出来的,道是本体。这个愈讲大家就愈不懂了,我们讲得比较浅显一点,这个道就是此地讲的合乎道义。

道义,我们现在的人你给他讲道义,我看也是不懂。什么叫道义?对我有利的就是道,对我不利的就不是道,现在人的标准是这样的。这个跟经典、跟圣贤讲的就不一样,不能用现在人想法做标准,那个是不标准的、不正确的。应该以经典、圣贤这才是标准,我们不能听现在世间人讲的,大家都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跟《感应篇》、佛菩萨经典讲的不相应,那个是非道,不是正道。所以我们讲一个比较浅显的,就是比较合乎道理的,简单讲叫合理的,你那个事情合理不合理,你道理讲得通、讲不通,合理不合理?合理的我们就去做,不合情理的我们就不能去做,那个是非道。这两句是很高的境界,老子他的境界也是很高,他也是菩萨再来的。其实孔子、老子他们的境界在佛经讲,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那不是一般人,只是他讲得很含蓄,没有佛经讲那么明显、那么详细。大家如果深入读《易经》,读老子的《道德经》、《清净经》,里面讲的跟大乘经讲的是相通的,其实他们都是菩萨来示现的。我们从我们可以理解的去体会、去做,慢慢你深入,你就会体会到最高的道。所以《直解》讲「不合道义的事,做不得,更应悬崖勒马而不为。修道者,对于邪道,应退而弗修」,就是不能修。

下面讲,『不履邪径,不欺暗室』。「不履邪径」,「不走入邪恶之路」。「不欺暗室」,「不明瞒、不暗骗」。邪恶、歧路,我们那个路不能走。不欺暗室,这是儒家讲的慎独的功夫,独自一个人那就要非常谨慎。往往我们凡夫在众人之前不敢为恶,因为大家都看到,就不敢去造恶;如果没有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可能心里也会起一些不如法的念头。所以独自一个人在暗室里面,都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也要如同很多人在旁边看着一样,那就不敢起恶念,做坏事。这是儒家讲慎独,这也要功夫的。我们如果能够做到慎独的功夫,我们现在念佛人、修行的人,你自己一个人去住茅蓬修行可以,一个人念佛可以。如果我们做不到慎独的功夫,我建议还是要共修,你不能自修。你自修会怎么样?你不是在修行。过去我刚出家的时候,我们师父上人叫我跟日常法师学戒律,日常法师也知道我们的毛病,我们一出家,很多人就想住茅蓬自修,去念咒、念佛、坐禅。所以日常法师就给我们讲,那个不是在修行,是在修我,修一个我。怎么说修我?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那你修怎么会进步?可能都退步了。而且一个人自修,没有同参道友在旁边提醒,互相提携,很容易退转。因为自己修,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进步的。放纵自己,不会进步的。如果跟大众共修,那就有个约束,就比较有帮助。如果能做到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的人,他有这个功夫,有慎独的功夫,他自修也可以,共修也可以。他自己一个人也不敢放纵自己,就好像很多人跟他在一起,他还是战战兢兢的,不敢随便,这样他自修就没有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功夫,我建议不要离开僧团,要共修会比较好。因为僧团总是很多人在一起,依众靠众,互相依靠,依众靠众。像我这种根器的都要依众靠众,我自修,一个人很容易懈怠,所以我就要制造一些依众靠众。像这次我也是找大家来,找大家来干什么,我一个人也可以看《感应篇》?那不一样,找你们来,你们眼睛都盯着我,我起码也要稍微正经一点。自己一个人,反正没人看到,你很自然会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真的是这样。所以日常法师讲的没有错。不欺暗室就是慎独的功夫,儒家讲慎独我们要能体会,你一个人不敢放纵,你自修当然没有问题。你自己一个人还会警惕自己、提醒自己,你一个人修没有问题。如果你没有这个慎独的功夫,你必须要依众靠众,互相提醒,互相帮助,这样我们才会进步。

《感应篇》这四句,跟《地藏经》第八品讲的一样,第八品佛在这个经也是给我们讲,用比喻来讲,有一条恶道,里面有蚖蛇虎狼狮子,都是毒虫猛兽。有一个人他不知道要误入那个险道,那很危险的,一进去不是被狮子虎狼吃了,就是被毒蛇咬、毒死了,非常可怕的一个险道。有个人要进去,进去就有生命危险。他为什么进去?他不知道那是险道,把那个险道看作是好道,看错了,他不知道,要进去。正要进去的时候,忽然遇到一个人给他大喊一声,告诉他那是险道,你不能进去,里面都是毒蛇猛兽,你有什么办法去降伏这些毒蛇猛兽,你进去不是就有生命危险了吗?这个人听到,突然惊醒过来,知道这是一条险道,赶快回头去走另一条好道。阻止他这个人就是比喻菩萨,佛菩萨,要误入险道这个人就是比喻我们凡夫,不知道,跟这个地方讲「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下面这句讲『积德累功』,「力行好事」。「积德累功」这个是正道,这个是好道,我们要「多积阳功阴德」。从这句积德累功,这句是这章第五句,是总说。那下面积什么德、累什么功,下面讲的就是,下面讲的这个就是善事,这个是「是道」,这是正道,正确的,应该去做的,应该去累积的。好,我们看下面,是道则进,下面讲的就是正道,正确的道路,我们应该往这个正路上去走,积德累功,要累积这些阳功阴德。阳功就是做好事大家都知道,社会大众赞叹,这是阳功。阴德是做好事,社会大众不知道,默默的做好事,但是人不知道,天地鬼神统统知道,这叫阴德。在《了凡四训》讲,「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阳善就是做好事社会大众大家都知道、都赞叹、都表扬,某某人是大善人,做很多好事,这个叫阳善、阳功,阳就是明显的。阴德就是人家不知道的,做好事人家不知道,他也不出名,做很多好事,但社会大众没人知道,这是阴德。阳善享世名,阳善大家都知道你做什么好事,人家会赞叹你、会表扬你、会恭敬你,得到世间的好名声,世名就是世间的好名声,好的名声也是福报。阴德没有人知道,那果报是什么?天报之,天地鬼神都知道,会回报给你更丰厚的果报。甚至有人累积阴德很多,做很多好事,社会大众不了解他,不知道,有的做善事的人还常常遭到人家的欺负、毁谤,他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他的后代都很发达,果报比阳善殊胜很多很多倍。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多积阴德。阳功,如果人家知道了,那就知道,不知道,也不要自己去宣传,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你们都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唯恐天下不知,这样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累积的善事就报掉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人做什么好事,给我们赞叹赞叹,我们得到的就是这个好的名声,这个果报比较不殊胜,人家不知道那个果报才殊胜。所以知道这个道理,也不要刻意的要让人家知道,也不要刻意不让人知道。所以过去我们道场同修听老和尚讲经,阳善,人家一报导、给你一赞叹就没了,有很多同修就要想积阴德,偏偏让人家知道,人家就给他赞叹,他说都没了,所以就很烦恼。其实只要不是你自己刻意要去表扬自己,要让人家知道,那个也都有阴德。人家知道是人家知道,不是你故意要让人家知道的。

所以这个方面我们就套《金刚经》来讲,《金刚经》大家懂一句二句,你修的不是此地讲的阳功阴德,那是无相布施,可以帮助我们超越六道,断烦恼、破四相的。你统统不要执著,人家赞叹你不执著,不赞叹也不执著,那就对了,「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这样就超越了。你抓住这句,你就超越了。如果住相,修就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有阳善、阴德,果报不一样。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品讲的,「校量布施功德缘品」,这品讲的有人布施一生受福,有二生受福、三生受福、十生受福,百生、千生受大福报,不同,果报不一样,主要用心不一样。如果你不着相,你布施一分钱,三轮体空,你布施一点点,就跟整个虚空法界相应。那个不一样,那个就是离四相,《金刚经》讲的离四相。布施,那些事是一样的,你布施一块,我也布施一块,各人的心态不一样,果报就不一样。所以在放小蒙山,第一句就是引用《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我们心造的。十法界心造的,一真法界也是心造的。这里我们从浅显的来修就好,积德累功,知道不知道我们都做。不要人家知道了我才要做,你没有给我表扬我就不做,这样功德就很小。人家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我们都一样,该做的好事我们就尽量去做。人家知道很好,不知道就更好。好,下面就是给我们讲什么是善,就是道:

【慈心于物。】

这句就是讲要有仁慈心对于万物。这句四个字,每一个字我们都不能轻易看过,慈,儒家讲仁慈、仁爱;一般宗教讲爱心,爱心博爱,就是仁慈的意思;佛法讲慈悲心,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这个『慈心』就是佛法讲的慈悲心,慈给予众生安乐,悲拔除众生的痛苦,这叫慈悲。要有这样的心,关键是这个心。这做为第一句,我们要留意「慈心」,跟佛法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不是同样的意思?也是一样的。关键我们是用什么心?用心就很关键了。我们用什么心对于万物?用什么心态来对万物?要用慈心,慈悲心。这里讲一个『物』,这个「物」涵盖的就是全体。我们生活上的万事万物,这个物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统统是物,精神、物质、宇宙森罗万象统统是物,就涵盖一切了。所以这里他不是讲慈心于人,他讲慈心于物,意思是不一样,你对人要有慈悲心,对动物也要有慈悲心,不能对人有慈悲心,对动物你就没慈悲心,这个就不符合这句的义理。所以《直讲》讲「发慈悲心,爱护生物」,这个生物就人以外的统统包括在里面,就是动物、植物、矿物,都要以一个慈悲心来对待。不能对人有慈悲心,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上,没有学佛、学道的人他不懂,知道对人要有善心,要帮助人,做善事,当然这也很难得了,但是杀生吃肉。他对众生,人以外的众生、生物,他就没慈悲心了。我们世间人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大部分是这样的,对人他会帮助,会去救人,对动物他就不会去救了。现在人的爱护生物的意识也提升了,所以现在世界上也有保护动物的协会,不但保护动物,保护矿物、植物,保护自然环境这样的协会。这统统包含在这一句里面,物这字就涵盖所有一切。所以对人要慈心,对动物也要有慈悲心,对植物也要有慈悲心,对矿物也要有慈悲心。所以后面讲「昆虫草木,犹不可伤」,那个虫很小,蚂蚁、蟑螂,昆虫草木也不可以伤害,那个都是物,所以这个字涵盖一切。有了这个心,就是下面表现出来的,关键在慈心,能够慈心于物,接下来就能:

【忠孝友悌。】

这是从做人伦理道德开始。《直讲》讲:「尽忠国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忠孝友悌』。古代讲「忠臣出孝子之门」,你要替国家找一个忠臣,来替国家人民服务,那你必定要去找那个孝子的家庭。哪一家出了孝子,你找那个孝子出来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他就能尽忠。在家能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友爱照顾,他对国家社会就能真正替人民服务,对社会国家他一定会有贡献,对国家会尽忠。凡是对国家不尽忠的,他在家一定不孝父母,对兄弟姐妹他也不关心、不照顾,自己最亲的父母、兄弟姐妹他都不关心,他还去关心别人吗?当然不会。如果会去关心,这个一定有目的,有利害关系,不是真心的,不是真的。真心的一定是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对国家他就能尽忠。所以找忠臣于孝子之门,这是有道理。所以《论语》也讲,一个人在家如果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在社会上不会犯上作乱。犯上,就是冒犯上面的领导人,他不会去冒犯;不会作乱,也就是说不会造反,这样的人他不会造反。会犯上作乱,那一定在家是不孝的。这个是慈心于物下来的第一句,这句也是根本。世出世间法都是从孝道,教孝开始。这些道理都很深,这里只能做简单的这样解释。简单的我们能体会,也就马上能够去奉行。下面这句讲:

【正己化人。】

「先端正自己,然后劝化他人」。这句在现在是特别重要,『正己化人』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自己没有做好,我们用口去劝人,人也不会接受,他也不听,唯有自己做好,才能感化他人。自己做好,才能感化别人。所以这个「化人」它有身教、有言教,身教是为首,言教是其次,你做好了再去劝人。过去蔡老师也讲,在庐江讲《弟子规》我也听过,就是先做到再说就是圣人;说了之后去把它做到,叫贤人;说到做不到,叫做骗人。这个讲法没错,但是可能有很多人因为不敢骗人,所以干脆也不要说了,是不是这样?我们要劝人为善,我们就不要讲那么严重,可能大家还会来说,虽然做不到,还会口头上说一说,总比连说都不说要好。所以我把这句话调整一下,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就去把它做到是贤人,说到又做不到是凡人。这样用的字眼不一样,听了比较不会那么刺激。可能他的讲法是为了激励大家去把它做到,是这个用意。有些人听了之后会发愤,我会去把它做到。也是两种现象。另外有一类的人,反正我也做不到,干脆说也就不要说了。我也是劝这个,你能说到就去做到,当然是最好,但是你说到做不到,我建议还是要说。为什么?你常常说,说久了,你自己都没做,你也会不好意思,对不对?都一直在劝人,自己还这么干,你讲久了,你自己也会良心发现,到时候慢慢他就会去做了,所以比不说还好。

所以过去我们净老和尚也讲,讲了做不到,骗人,打妄语,都是假的。但是你讲久了,自己印象深刻,佛力加持,慢慢良心发现,你自己改过来,假的就变成真的了。从凡夫修成佛,不都是这个过程吗?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说跟做都要,当然你能先做再去说是最好。那说了做不到,我们也鼓励他继续说,说到你做到为止。讲经说法不就是这样吗?讲经说法是劝谁?劝自己。所以过去老和尚常对我们学讲经的人讲,讲经,讲台上的是学生,讲台下的是老师,我们是上台学习的,我们是做学生的。讲经劝谁?劝自己,第一个就劝自己。这也是真话,这不是假的,所以我们也鼓励大家都发心来劝自己。自己劝自己,自己觉悟了,自然会去做到,就能够感化别人了。这句也是总说,就是下面讲的,就是自己先做,再去劝人,这样最好。如果你先劝人再去做,那也很好。纵然劝人,自己还做不到,那也要继续劝。劝谁?劝自己。劝到自己去做了,那就成功了。我们看下面这一句:

【矜孤恤寡。】

这个就是善事。忠孝友悌是对家庭、国家,俗话讲「百善孝为先」,所有的善事都是从孝道发展出来的,所以百善孝为先,首先讲忠孝。忠也是从孝提升的,从孝提升到忠,孝友提升到忠。有忠孝友悌,对社会的这些鳏寡孤独的人,你对他才有同情心,「怜惜和救济孤寡、无依无靠之人」。孤儿寡妇,『矜孤恤寡』,会帮助他们、会救济他们,这是好事。所以我们看到社会上一些孤寡,我们能力能做得到的,就去帮助他,我们财务做不到,也要精神上的慰问,去关怀。下面这句是:

【敬老怀幼。】

『敬老怀幼』,「尊敬老人,爱恤他人的幼儿」,这个幼儿是外面的,别人的孩子。在千佛忏有尊佛叫敬老佛。过去台北华藏图书馆韩馆长在世,每年都要拜三千佛忏,过年初一到初三拜三天,一天拜一千佛,我记得有尊佛叫敬老佛,「南无敬老佛」。可见得「敬老」是道德,是好事,我们一般讲敬老尊贤。「怀幼」就是关怀他人的小孩,别人的小孩也要关怀,不能只顾自己小孩,别人的小孩你就不关心,这个不对。关怀别人的幼儿跟关怀自己的幼儿是一样的,这是慈悲心,也是仁慈心的一个表现。特别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净老和尚提倡弥陀村,就是敬老。现在的老人院叫养老院,养它只有物质上的供养,没有精神上的供养,现在世界上的养老院缺乏精神的供养,只有物质的供养。养老院,外国西方国家,在物质生活的照顾是最好的,办得最好。所以我们净老和尚参观美国的养老院、澳洲的养老院,有些国家地区的养老院办得都相当好,物质生活的照顾有的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像美国的养老院,有自己的房间,三餐饮食,每个月还有五百块的美金可以领,自己睡觉的地方有个红色的按钮,有紧急可以按一下,护士马上来。物质照顾就非常好,但是缺乏精神的照顾。所以我们老和尚看看这些老人,虽然物质生活没问题,但是精神生活很苦闷,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坐吃等死。坐在那里每天吃,人家照顾好好的,剩下来干什么?就等死。今天看这个老人扛出去了,明天看那个老人被抬走了,就想想哪天轮到自己被抬出去?那个心情不好,心情肯定不好。

所以我们净老和尚他提倡弥陀村,就是现在讲的养老院,对老人要有恭敬心,不是说给他照顾物质生活就好,还要供养他精神生活。因此这个弥陀村里面很多设施,不像现在一般的养老院,一般养老院那个设施都不足。在台湾的养老院我也去过,在桃园有养老院。有一次,桃园的居士带我去看,那个养老院死气沉沉的,我进去感觉就气氛不好,死气沉沉,大门深锁,没有生机。现在人讲养老院是无希望工程,就是坐吃等死,没希望。所以住在养老院的人,他决定不快乐,心情不好。因此我们净老和尚提倡的弥陀村,有很多娱乐的设施,看老人喜欢什么娱乐,下棋、看平剧、看耍杂技,听戏、听歌,还要听他那个年代的歌。所以以前我们师父叫我去买一些大概我这个年纪以上那个时代的歌曲,因为他去老人院看到有很多年轻人去表演唱歌给老人听,老人听了一点表情都没有,因为那些年轻人唱的歌他听不懂。我现在听年轻人唱的歌我也听不懂,如果在我面前表演又跳又唱的,我也跟那些老人一样,因为我也老了,我已经领老人年金了,我也跟他们一样,我也看得呆呆的,不知道在唱什么。所以要那个时代的,他听了才会欢喜。另外老人有身体比较好,还要组团可以出国旅游,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边坐吃等死,当然行动不方便就没办法,没办法也要做些娱乐给他。

另外就是幼儿园,要办幼儿园,有年轻人、有小孩,老人看到小孩就有生机,看到了未来。在中国古代的大家庭,三代同堂、五代同堂住在一起,老爷爷看到小孙子,孙子、曾孙,他看了心情很好,有后代了,享受天伦之乐。现在送到老人院,没有天伦之乐。所以你说现在人有福报,还是古人有福报?古人有福报。所以现在我们弥陀村养老院要像个社区一样,大家住在一起,年轻人去工作,工作回来,这有幼儿园、有小学,老人天天看到小孩,心情就不一样了。所以现在「敬老怀幼」要怎么做?就是要这么做。所以这个念了,我们也知道要怎么去做,这个是好事,善事。以上,「慈心于物」,这句是总说。接下来,「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这个都是对人来讲的,对人的慈悲心,慈悲心的表现就是这样。下面就是对物: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这两句是对物,动物、植物,当然也包括矿物。这个大地是矿物,植物也是从矿物产生的,从地生长的,所以这就涵盖这个意思。『昆虫』,「昆」,像蝴蝶、苍蝇、蚊子,这是昆,有翅膀会飞的;「虫」是在地上爬的,蚂蚁、蟑螂,这个小虫。这就包括最小的动物,那就涵盖大的动物了,以这个来代表。讲到最小的,那当然涵盖大的,这个不可以去伤害。就是佛家五戒十善讲的不杀生,不可以去伤害这些小生命。小生命都不能伤害,那何况大的生命?这句就是不杀生。『草木』也不可以任意去损伤,因为草有草神,木,树木有树神。上一梯次跟大家讲过,北京陈晓旭在世的时候,她也梦到她家的庭院的草木神来给她托梦,叫她赶快浇水,不然它们会枯死了。《华严经》讲,草木神,树神、空神、夜神,这个神众太多了,我们肉眼见不到的,事实上都存在。树木有神,在戒律上讲,出家众要盖茅蓬,以前都要去砍树,只要超过一个人高的树都有树神,树神住在那里。你要去砍,三天前要去给他念咒,给他回向,请他搬家,三天后你才可以砍。如果你都没有去给这些树神通知,一下子就把它砍了,好像你家里人家要给你拆了,事先没有通知你搬家,你就把它砍掉了,他就生烦恼。所以要事先跟他通知,三天后才能砍。我们几年前,我们净老和尚也讲,在澳洲图文巴净宗学院,有一棵大树要移走,所以三天前我们那些出家众也去给它念咒、念经回向,结果那个树神来托梦,说三天不够,要一个星期。后来这个事情给我们老和尚报告,我们老和尚想想,对!因为澳洲人工作速度很慢,不像中国人效率那么好、那么快。中国的树神三天可以,澳洲的树神要一个星期,因为他们要周休二日,他们要放假,他们工作时间一到,不会再继续工作,不像中国人,努力赚钱、加班,所以他们时间要比较长。所以树神托梦要一个星期,那一个星期就一个星期。「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就包括自然环境这些小动物不可以刻意去伤害,有时候误伤也要回向。《沙弥律仪》也有一条戒,我们每天下床的时候要先念个咒回向回向,今天如果不小心被我踩死的小动物,像蚂蚁、蟑螂这一类的,往往我们不小心一脚下去,那不晓得踩死多少。就是不是故意被踩死了,我们念这个咒就回向给牠,求佛力加持接引往西方。有这一条,这一条我们也可以学习。这个也不能随便去伤害。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这个『悯』是怜悯。别人有不吉利的事情,应该有同情心去怜悯他,不可以幸灾乐祸,不能幸灾乐祸,要有同理心。人家发生不幸的事情,一点同情心都没有,那个就不对了,那个就是没有慈悲心。我们想一想,如果那个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那我们怎么样?所以要『悯人之凶』,他有凶灾就很可怜,我们要同情他,要怜悯。『乐人之善』,别人做善事,我们替他高兴,做好事,对社会大众有帮助,要「乐人之善」。别人做好事,只要对社会大众有帮助,我们都要随喜,佛法讲随喜,不能够去嫉妒障碍。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这个是六句,『济人之急』,「别人有急需时,慨然济助」,这叫「济人之急」。人总是有紧急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有人来帮助,一般讲要救急,去救济这个紧急的人他的需要。在我们生活上,紧急的事情也很多方面,很多方面是很迫切需要的。在物质上,有时候像生病,过去台湾花莲慈济证严法师她以前在家的时候,她为什么办那个慈济?她也是一念慈悲心。过去台湾早期医院也没有保险,所以生病你要进医院要先付保证金,如果没有保证金,医院它就不收了,反正病死就是你去病死,不收了。有次她看到一个妇人要生产,很急,但是没有保证金,医院就不收。她看到这个,她才发心做这个慈济,帮助这些紧急需要的人,人家的急难。或者他家庭有困难,紧急需要金钱的支援,很迫切需要,我们遇到了,就要去帮助他。人家生病,或者紧急的,生活上方方面面有急难,我们能帮助就赶快去帮助,不能帮助也可以劝有能力帮助的人去帮助,因为这个是他很迫切需要。所以你口渴的时候,一杯水那就比什么都好。所以以前,我小时候,看到我母亲,我们住在马路旁边,我母亲每天都要烧一壶茶放在路边,写两个字「奉茶」。以前日据时代,那个时候交通不便,有很多从中南部走路到北部来的,用走路的,有火车坐那是很好的,走路要走好久。以前人少,也没有现在商店那么多,有时候你走路,夏天口渴要找一口水喝都很难。所以找到有住家,有人放一壶茶,你说那真的好像荒漠甘泉,是不是?他看到那个,就像在沙漠里面遇到泉水了,那个都是急。

下面这句讲『救人之危』,「别人有危险时,立刻救他」。危险的事情也很多方面,譬如说有人掉到水里,你不会游泳,那你也应该跳下去同归于尽吗?这个就不对了,你去陪他一起死有什么意义?你死了,他也活不了。应该你要找能游泳的人去救,或者通知警察、救生单位去救。或者发生车祸,你打个电话去叫救护车,那也是「救人之危」。现在电话很方便,也是举手之劳。这些遇到人有危险,立刻救他,自己不能救,找能够救的人来救,不能见死不救,那就没有慈悲心了。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看到别人有得到功名富贵,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这个就是十大愿王讲的随喜功德。我们不能够去嫉妒障碍别人,不能。看到别人得到,如同自己得到一样,这个心态才是正确的。『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看到人有损失了,譬如说有人做生意亏本,就好像我们自己损失一样,我们对他也是很同情,就好像自己损失一样,就是人我一体,视人如己,这个就是慈悲心。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这两句也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处世的道理。『不彰人短』,就是不宣扬他人的缺点,不去报章杂志,现在还有电视、网路媒体,都是去宣扬他人的缺点,把他人的短处彰显出来。「彰」,就是去公开、很明显的去宣扬别人的缺点、短处。这也是缺德不好的事情,我们去公开别人的短处,这个是错误的,不应该这么做。『不炫己长』,也不公开去夸耀自己的优点、长处,不夸耀自己的优点、长处。现在人都学错了,尽量挖别人的短处,炫耀自己的长处,颠倒了。应该不要彰显别人的短处,也不炫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对,应该要这样做。这两句是待人处世的道理,在世间与人相处,这个非常重要。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遏』这个字是阻止的意思,有人要造恶业,我们知道了,要去劝阻他,劝阻,劝他不要造那个恶事、恶业,要遏止。这个「遏」是遏止的意思,就是阻止,阻止不要让他造这个恶事。那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这个恶,后面会讲到一百七十条,那个就是恶。我们认识的人,跟我们有关系的人,我们知道他要造恶,我们劝他不要造那个恶,造那个恶,后面会有恶报。『扬善』,就是「表扬善事」。他做了好事,我们要跟他表扬表扬,这在现前社会也很迫切需要。现在的社会刚好颠倒,现在的社会是遏善扬恶,刚好颠倒了。所以社会风气愈来愈不好,就是这个道理。你看媒体报纸报导的,你看报导好事多还是坏事多?你看现在报纸一买一打开,干坏事的,头版第一条的,字又放得很大,唯恐天下不知。那个做好事的,我看都是在第十版、第十三版,然后要很仔细看才看到,我才发现小小的一小块,没有注意看都还看不到。那个干坏事、杀人放火的都头版,那个照片都这么大,唯恐你看不清楚,那社会风气怎么会好?现在要改善社会风气,媒体实在讲造罪业,但是反过来讲,他要修功德也比我们大。他如果把它颠倒过来,那不是修大功德了吗?好事尽量报导,报导大一点,坏事,小一点。所以俗话讲,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现在就是这样。所以这个还是由我们做起,尽量去表扬人家的好事,人家的恶事,遏恶,不要说。让社会大众他接触到的都是正面的,接触到正面的他就会学习这个正面的。如果负面的他看得太多,不知不觉他也受影响,就学坏了。

『推多取少』,「把多的让给人,自己取少的」,这个特别是合伙做生意。实在讲,合伙做生意很难,没有学传统文化、没有学《感应篇》,他也不懂,两个人做生意,纵然是亲兄弟都会争,何况外面的这些朋友!如果很计较,如果你推少取多,这个合作关系可能不能持久,你都要占多的,少的都给别人,这个合作关系不能持久,合伙做生意这样不能持久。如果合伙做生意要能持久,必定是要「推多取少」,赚的利润我拿比你们少,你拿的比我们多,大家就很乐意跟你合作,因为他占便宜。过去我弟弟跟人家合伙做模板生意,他有学佛、听经,这一条他倒是有做到这条,跟他合伙的人,做得比他少,拿得比他多,所以跟他合作的人都很喜欢跟他合作。这条,我们现在讲股份这些合作关系,这条要记住,我们推多取少。一般人总是认为推多取少我不是吃亏了吗?实在讲,你从因果论来看,吃亏就是占便宜。懂得因果的人,就不怕吃亏。所以弘一大师讲,他学到些什么?他学个吃亏,学会吃亏。如果我们修行人,甚至出家人,只学会占便宜,一点亏都不吃,那不是真正在修道。

【受辱不怨。】

受到别人的欺负、侮辱,不生怨恨心,不怨恨。忍辱,中国读书人说「士可杀不可辱」,把这个辱看得很重。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翻译经典的法师把这个忍耐翻作忍辱。道家也是讲『受辱』,受侮辱,不生怨恨心。这条就是佛家菩萨修六度的第三度,忍辱度。我们受到侮辱受不了,我们一定会生瞋恨心,生瞋恨心就会去报复,报复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我们老和尚现在都带大家看六尺巷,我去看他老人家,也带我看六尺巷,到台南去看六尺巷。宰相肚里可撑船,隔壁跟他争,如果依照他的地位、他的权势,他不肯让,隔壁也没办法,但是他自己先让,隔壁看了不好意思,他让三尺,他也让三尺,就变成六尺了。这个古蹟还在,那个六尺巷我去过,在安徽我去过,真人真事。现在中央戏剧台有在表演这个,我们有空档大家可以看看。

【受宠若惊。】

受到宠爱我们要有惊畏之心,不要得意忘形,要加紧积功德。受到别人的赞叹,我们要『受宠若惊』,不要得意忘形,可能后面就出问题了。所以「受辱不怨,受宠若惊」,这个心态就对了。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施恩不求报』,我们给人恩惠不求报答,不要指望人家你要对我报恩,我对你有恩德,我们不求。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要报,别人对我们有滴水之恩,要涌泉以报。我们对人有恩不求报,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要报答,不要忘恩负义。所以我们老和尚早年在新加坡写一个「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对我们有恩的要报,对我们有怨的,也要感他的恩,他也是从反面来帮助我们成长。实在讲,就是佛门讲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第一个父母恩,父母养育之恩;第二个师长恩,师长有教导之恩;第三国家恩,没有国就没有家,国家对我们有恩德,不能不报效国家;第四众生恩,每个众生对我们都有恩,我们喝一滴水、吃一粒米,多少人的辛苦,才能到我们口中。所以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对人施恩不求回报,别人对我们施恩我们要报,怎么报?自己断恶修善,念佛回向来报恩。

『与人不追悔』,施舍给别人没有后悔的心理。佛经上讲,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在《安士全书》里面也引用佛经讲的公案,有人这一生前半生发财,后半生他就破产了,什么因果?过去世修财布施,布施之后又后悔。布施之后又觉得那个钱不布施多好,我留下来用多好,有这个后悔的心。所以这个因果,前面布施,来生的果报会得财富,但是后面又没有了。为什么没有?因为他后悔了。所以「与人不追悔」。纵然我们借钱给别人,别人不还也不要去追讨。所以古人有做善事的,人家给他借的债券,他都烧掉不要了。不要他有没有吃亏?从因果论来讲,没有吃亏,他欠你的,他这辈子没还,来生来世他还是要还。但是我们不要存心去追讨,存心追讨,自己就生烦恼。所以布施要净施,清净心来布施。「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如果最圆满就是《金刚经》讲的不着相布施,你就不会求人家回报,这样就超越六道十法界。

好,这章我们就学习到此地。「积善章」我们学习到这里,下面「善报章」我们明天上午再来学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0月25日08:25: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591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