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35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说,「毋友不如己者,原不是拒人」,在这似乎给我们点出来蕅益大师在这裡的一个心得。孔子讲毋友不如己者,这是前面《论语》讲到的,「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这不如自己的,这是讲道德学问跟自己不是一类的,不是志同道合者,不要跟他们在一起共学,也不向他们学习。这是不是拒绝人?不是拒绝人,只是不跟他学,也不去嘉善、嘉美他,对他的不如法的行为,我们不讚歎,但是也不要批评。所谓有容,可以包容,但是远之,不跟他为伍。也不是拒之于门外,做普通这种接待,客气礼貌不可以缺,但是不可以深交。所以我们常常读《论语》可能会偏,你看「毋友不如己者」,不如自己的一脚把他踢出去,断绝一切来往,这都是错解了圣贤真实义,那是拒绝人于门外了。所以不是拒人。我们再看下面一章,第四章: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这章,还有以下好几章,都是子夏的话。子夏在这裡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什麽叫小道?凡只是守持着一门技术、一个才艺,而不能通大道的,这都叫小道。百工技艺,你要只守着这个技艺,而不能够上达,上达是通大道,那个叫小道。那个技艺,也能「可观」,就是有可观之处,也有可取之处,譬如说他技艺很精良,这就可观赏,甚至可以学习。但是,『致远恐泥』,「泥」是不通的意思,拘泥的泥,不通了。这是讲,如果是「致远」的话,致远是要深谋远虑,要做大事、立大德,如果只是追求小道、小技艺,恐怕就会泥滞不通,『君子不为也』,君子不会去做这个事情。

 

《雪公讲要》裡面他引用了《后汉书.蔡邕传》,「邕上封事说: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书画词赋,这些都属于小道,这是什麽?属于才华类的。书是书法,画是绘画,诗词、歌赋,这些才艺是属于小道。为什麽?因为你如果只是追求这个,而不能够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那就反而让你的学问泥滞在那裡。所以匡国理政,匡是正的意思,帮助国家扶正纲纪,理政是参与政治,治国平天下的事情。未有其能,意思说,从事这些专门艺术工作、才艺的工作,但是他没有通大道。(通大道是例外,也有通大道的,孔子是弹琴、射箭、驾御,这些都属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都精通,但是他通大道,这是不在此类。)不能通大道,未有其能,就是不能够做出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从这裡可以看到,子夏当然也是继承夫子的学说,说君子,心怀大志的人,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人,不要拘泥于小才艺,要通大道。当然才艺不是说不能学,可以学,但是最关键的,你要学大道,而且你要立志将来能够学道、证道。孔老夫子在《论语》裡头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立志大道,成圣人;据于德,就要注重德行的修养;依于仁,仁是一种仁爱的存心,心地要仁慈;游于艺,艺就是百工技艺,艺要精良,游是游刃有馀,精湛、精通。这个艺决定是帮助你增长仁心,提升德行,最后帮助你学道、悟道、证道,这就是通大道,就不是小道。换句话说,不能只学才艺、不学大道。如果说这个才艺阻挡了你学大道,致远恐泥,它是个约束,你拘泥在那个小才艺上就不妥了,君子不为也。

 

像我过去从小没练过书法,所以写字写得比较差,很多人也劝我学书法。我现在就感觉到年岁大了,快四十了,先得学大道,书法属于技艺方面的,有当然很好。没有呢?没有妨碍不大,最多就少写字。写字不好看就少写点,别人也绝对不会让我题什麽字,不像师父老人家的字写得好,很多人请求他来题墨宝,他也很累。我好,我就没人请我写墨宝,谁都看不上我的字,我还乐得个清淨。一定是自己大道真得到了,行有馀力,可以多学学这些。当然,我这不是说不鼓励大家学,行有馀力应该学,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门技艺,但是你学这个一定得通大道。真正通大道的人是什麽样?他从写字当中能够领悟大道,是可以这样做的,那是真正的艺术,这种艺术才能够传世。你不通大道,那个艺术不能传世。当然传世的做法可以很多,有的人写书,他证道了,写书以传世。像我们师父老人家,他是讲演留下光盘传世,后人把他的光盘再整理成文字,这也可以传世。有的人用书法,像弘一大师写的书法传世,篆刻,这都是弘一大师当时很精通的;当然,他也有写下来的文章,很多。文章传世的为主,所谓文以载道,靠其他的当然也能传世,毕竟是相对来说少一些。关键的,君子要求大道,不要只追求小道。所谓下学而上达,如果不上达就叫小道,上达了就通大道,那就不是拘泥了。致远恐泥,恐是恐怕、担心,不一定说是拘泥,但是会担心你住在那出不来了,鑽到牛角尖上就出不来。我们再看底下第五章: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这段话是他自己的一个领会。『日知其所亡』,就是每一天都能够学到尚未学到的学问,「其所亡」就是还没学到、未闻的学问,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就是这意思。知道以后,当然得常常温习,日积月累,不要忘记,所以『月无忘其所能』,每个月都能够不忘自己所学到的学问。这就是一般先儒所说的,皇侃注的《论语义疏》就说,这是「温故而知新」的意思。能做到这一点,子夏认为这是『好学』了,这是子夏认为。是不是孔子的意思?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此便是子夏之学,不是孔子之学,所谓小人儒也」,这个批评也挺厉害的。子夏他没通、没透、没证道,所以说的这个言论,后世得道高人就有批评,子夏说的好学跟孔子说的好学是两码事。所以孔子对子夏曾经说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要做一个君子儒,不要做一个小人儒,这对子夏说的。大概孔老夫子就看出来了,子夏有做小人儒的倾向。什麽叫小人儒?下学没上达,这叫小人儒。君子儒是什麽?下学而上达了,上达是什麽?开悟了,见到自性了,这叫上达。下学是什麽?这些文章、典籍、六艺,这些东西都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统统叫下学。小人儒是什麽?住着在下学,没通,没通就不能上达,不能上达就不能称君子儒。君子儒是开悟的人,开悟之后见了性,性德流露出来,那些文章、那些言论才能够流传千古,而能够为后人所讚歎,不会被后人所批驳。子夏看起来没见性。蕅益大师见了性的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境界在哪裡,所以说此便是子夏之学,不是孔子之学,孔子是见性的圣人。孔子怎麽说「好学」?不是子夏说的日知其所亡,我天天学到新的学问,每个月不忘那个学过的东西,这不叫好学,这充其量还是记问之学。你能记得多,博闻强记,学得多,记得多,这是好学吗?孔子说,「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那什麽叫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好学,通篇《论语》,真的,只看到孔子讚歎颜回一个人好学,没看到他讚其他的弟子。当然对子夏没有讚歎过,只是告诉他,你不要做小人儒,要做君子儒。

 

孔子说的好学是什麽样子的?《论语》中有他的一句话说(这是在「学而」第一篇第十四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这裡也说可谓好学也已,跟子夏说的可谓好学也已,两码事。是不是两码事?孔老夫子怎麽说的?什麽叫好学?首先你做君子,君子儒,不是小人儒。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什麽?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对于吃、穿、用具、居住的环境不求享受,不求满足,而能够志在求道。求道最关键的你要学了真干。敏于事,敏是敏捷,就是在做事当中要力行圣贤之道,这要敏捷、真干,要一丝不苟的干,不打折扣,而且迅速落实,敏于事。慎于言,说话谨慎少言,没到时候就说,或者到了时候还不说,这都不属于慎言。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这都是不会说话的。譬如说,这个事没到时候你就说了,这叫浮躁、急躁。你要懂得观机,看看时机成不成熟,时然后言;信然后谏,劝谏,让别人真正对你有信心,你才劝谏。该劝谏、该说话、该讲的时候就得讲,不讲就是隐,隐藏,所以这叫失人。既不失人,也不能失言,这是言语的学问。那是什麽?你的心要定,你就会有智慧。心为什麽会定?你真正落实圣贤教诲,依教奉行。圣贤人的教诫,我们百分之百做到,圣贤人不让我们做的,我们绝对不做,这叫持戒。持戒必定得定,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了智慧,自然就知道进退应对。就有道而正焉,这是亲近善知识,有道行的老师,有德行的这些师长,我们去那裡亲近学习,把自己修正。《弟子规》上讲的亲仁,「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做到这几条才叫好学。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56: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4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