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73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七十三集)  2010/8/27  澳洲淨宗学院  档名:57-007-0073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子罕第九」,第十四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一章我们也要体会夫子的存心,和那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子欲居九夷』,孔子想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去居住。九夷这个地方到底在哪,现在已经没办法考证,这个也并不重要。从经文当中我们能够推测得出来,九夷这个地方一定是比较鄙陋的,文化很落后,百姓不是很懂得礼仪的一个地方,用我们现在来讲,属于没有开化、不太文明的地方。孔子要去那个地方居住,为什麽要去那个地方?我们也能够想像得出来,孔子一生志在行道,哪裡能够推行圣贤之道,他就会到哪裡。如果没办法推行他的圣贤之道,他也不会怨天尤人,总是到有缘的地方去。什麽叫有缘的地方?如果那个地方的人能够听从夫子的教导,能够依教奉行,那个地方就有缘。如果这个地方即使文化再先进,经济再发达,但是这些人不想学习圣贤之道,圣人也就离开这个地方,因为你不需要他,他也不必要在这裡待着,他不求名、不求利,他只是一个念头,要推动圣贤教育。如果这裡的人不愿意这麽做,他也就离开,找有缘的地方。所以孔子这一生周游列国,到了很多地方。

 

在这裡说他「欲居九夷」,这个欲,也是他有这麽个意思,不是说他真有这个欲望、他非要这麽做,不是。《论语》裡面,我们看到夫子已经放下了意、必、固、我。这个意就是自己一定要怎麽样做,是这个意思;必就是必定要这样,这是执着;固是固执;我是我的见解,我见、我执。夫子已经放下了意、必、固、我,他自己不会有什麽欲。他这个欲,只是有这麽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是什麽?感到那个地方众生跟他有缘分,这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那裡众生的意思,众生有感,圣人就有应,所以夫子就要到九夷那个地方去居住。

 

正在此时就有人问他,『或曰』,「或」是有人,有人说,『陋,如之何?』「陋」是讲九夷这个地方很鄙陋、不开化,那裡的文化落后,人民百姓没有什麽礼教,这叫陋。那个地方既然鄙陋,为什麽你还要去那个地方?「如之何」,那就会怎麽样?如果那个地方大家都不学礼教,你到那个地方会怎麽样?夫子回答说,『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这是懂礼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的使命就是推行圣贤教育,他不仅是言教,而且是身教,做世间人的好样子,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人叫君子。君子内心中已经放下了自私自利,你看《论语》裡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心裡面才会想自私自利,君子心中没有自私自利,他心裡只有道义,所以所作所为合情、合理、合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想,一个没有自私自利的人跟你在一起,你会不会觉得很欢喜?因为他能够处处为你着想,他不会自私自利,他只会想着为别人,他的心胸宽广、坦荡,没有烦恼,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麽他坦荡荡?他心裡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了贪瞋痴慢,所以心中坦荡荡,无私无欲,无我无求,所以他乐观、他豁达。他的生活不亦悦乎,不亦乐乎,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他不会受环境的影响,即使是在最鄙陋的地方,他一样很快乐。所以夫子讲,「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到那个地方去居住,那个地方就能够受君子的教化而改变原来的鄙陋,变得有文化、有礼教。

 

就像在历史上记载的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他离开商纣王,商纣王是个昏君。离开商纣王之后,到了朝鲜,在朝鲜居住下来。朝鲜那个时候,商朝末年,那是三千多年前,真的是非常非常落后,没有文化。箕子到了那个地方,教化朝鲜人,所以使朝鲜也就不再鄙陋,在历史上称为「东方君子国」。这个流风,这种社会的风气,流风遗韵,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得到。朝鲜能够在箕子的教化中变得不再鄙陋,而变得有文化、有礼义,人民懂得如何相处,过起了文明的生活,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君子到哪一个地方,绝对不会抱怨这个地方适不适合我修学,他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还不是君子。君子怎麽想?哪个地方需要我,我就到哪个地方去,即使它那个地方人都不懂得礼教,没有文化,我去到那裡就能够改变那裡的风俗。在《无量寿经》裡面,我们看到有这样的经文说,「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佛是什麽?大智慧的觉者,他觉悟了,他所到的地方,那就是推行佛陀教育、推行圣贤教育,所以那个地方一定是能够移风易俗,人民懂伦理、懂道德、懂因果,一定是天下和顺,建立礼义之邦,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相亲相爱。人心能够断恶修善,能够变得纯朴,就感得气候环境都变好,所以日月清明,风雨以时,我们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圣贤教育推行的效果。所以不怕那个地方原来的基础差,怕是怕没有去推动圣贤教育,而做为一个君子,他的使命就在于推动圣贤教化。

 

所以我们要学夫子的存心,存心在什麽?挽救世道人心。而自己一定是什麽?随遇而安,到哪裡都是非常的快乐,非常的乐观、豁达,他自己的心可以转环境,而不被环境所转。佛法讲得究竟,「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唯心造」,你的心裡面不鄙陋,环境又何陋之有?我们自己心裡面如果有那些肮髒的、龌龊的、鄙陋的念头,环境也会随着我们的心念变得鄙陋。所以古德讲得好,智人(智慧的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智慧的人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看到环境有不理想的地方,有不如法的事情,有不受教的人,他不会埋怨这个人事环境,他只会反求诸己,「是我自己修得不够,德之未修,感未至也」。所以他自己认真的修自己,除去心中的烦恼,他不会去改变境界,境界随着心就改了。而愚人,愚人是凡夫,没有智慧,迷惑颠倒,他除境不除心,所以受境界影响。好的境界,他就欢喜,欢喜也是烦恼,这是什麽?受境界所转。不好的境界,他怨天尤人,也是受境界所转。

 

我们看蕅益大师注解中说,「卓吾云」,卓吾是李卓吾先生,蕅益大师同时代的大儒,蕅益的《四书解》裡面引用了他很多的话。他说,「先辈谓,当问其居不居,不当问其陋不陋,最为得之」。先辈是先儒,这些古代的圣哲们看到这一章《论语》,说「当问其居不居,不问其陋不陋」。夫子只看这个地方要不要去居住,怎麽看?这个地方的人能不能受教化,跟我有没有缘。跟我有缘,肯听我的教化,我就理应去居住,而不问那裡的地方环境会不会鄙陋,这是君子存心淑世的精神,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他讲到,这句话「最为得之」,这是点出了夫子的心态。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12: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0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