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18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底下冉有又讲了,冉有也很会说话,他善于政事,很会做事情,能力很强,所以季氏找他去做家臣,他也是很有政绩的。底下冉有就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是现在,现在颛臾这地方,固是指它的城郭很完固,就是它很能够有防御能力。而近于费,跟费邑很接近,古时候邑就是现在讲的县,跟费县这个地方是很近的。『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如果现在不攻取颛臾这个地方,将来必定是季氏子孙的忧患。冉有说出实话了,你看他给季孙氏说话。换句话说,他还认为季氏攻打颛臾很有道理,这是为季氏家族自己的子孙考虑,他的势力能够保住。但是这种考虑完全是站在季孙家族这个小团体上考虑,他没有在大的局面上来考虑,他没想到鲁国,没想到天下,没想到人民。冉求他对季氏可谓是忠诚,但是这种忠就叫愚忠。为什麽叫愚忠?愚迷,以为他给这个主人效力了,但是这种做法不仁不义,这就叫助纣为虐,这不是真正的忠,这叫害主人。就像孔子讲的「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主人有危险了,我们还要促他一把,把他推落火坑,让他造恶业。

 

在《孝经》上曾子曾经问过孔老夫子,这一部《孝经》就告诉我们怎麽尽孝,怎麽尽忠,怎麽修身,怎麽齐家,怎麽治国,怎麽平天下。这部《孝经》太了不起了,真是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曾子问孔老夫子,是不是「子从父之令」就是孝,儿子只是听从老父亲的命令,这就叫尽孝?夫子说了两句「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这是什麽话!讲错了。然后夫子举出几个例子说,在古代「天子有诤臣七人」,什麽叫诤臣?就是能够劝谏主人的人,就像唐太宗有魏徵,魏徵是谏臣,是诤臣。诤就是可以跟你争执的,可以死谏的这种人,诤臣。如果一个天子有七个诤臣,像魏徵这样的,「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即使这个天子是无道昏君,他不会丢天下,因为有这七个人保住。「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他这个国家不会灭。「大夫」,季孙氏是大夫,「有诤臣三人」,有三个这样的人,「虽无道,不失其家」,他的家族不会灭亡。「士有诤友」,一个士人,因为古时候分阶级,有天子、有诸侯、有大夫、有士人、还有庶民,这五大类。士就是读书人,将来他有机会可以为国家服务,像冉有、像子路这种人这是士人。士有诤友,有这样的一个朋友给他劝谏,告诉他正理,把持原则,虽然自己再不好,不失其令名,令名就是美名。如果没有人劝谏他,他难免会犯错误。你看像冉求、像子路他们有好老师,有孔子,有问题他来请教孔子,孔子就给他说出正的道理,让他不失其令名。否则,连冉求、子路这种人都会做错事。然后,孔老夫子讲,「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一个父亲他有一个诤子,就是能够劝谏他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了。所以「故当不义则诤之」。现在季氏(主人)有不义了,你冉求和子路有这个责任做诤臣,要劝谏。怎麽还能够站在他那边考虑,帮助他去做不义的事情?

 

所以孔老夫子底下教训他就教训得更厉害,因为冉求说出他心裡话,他想着季氏应该夺取颛臾,要动干戈。孔子底下就说,『孔子曰:求』,第三次叫着他的名字,这次批评得就更严厉。『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你看冉求说话不诚实,心裡想一套,口裡说一套,所以孔子说冉求,「君子疾夫」,这个疾就是讨厌,厌恶。君子厌恶什麽?底下说「舍曰欲之」,这个舍就是捨去、不说,欲之。因为冉有前面讲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他说是季康子欲之,是季氏他自己贪欲,想要拿颛臾这个地方,不是我俩想愿意去的。结果后来他又供出来,原来自己也愿意。你既然心裡是这样想的,你还为自己来辩驳,来推脱责任,你捨之不说。这裡头还有一层意思,捨,不说自己欲之,而推说主人欲之,本身这念头就不正,不真诚。另外又不说主人欲之(主人他要攻伐颛臾)这本身也是错误,你还「必为之辞」,为他还捏造一些言辞替他说话,这两层意思。这是君子所厌恶的。因为冉有他讲出来也是振振有词,说夺去了颛臾可以使季氏子孙没有忧患,说出好像有道理的话,其实没道理。

 

底下孔老夫子就给说出正理了。『丘也闻』,丘字是孔老夫子的名,他自称,也是很谦虚的说法。就是我曾经听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个有国者就是指诸侯,就是每一个国家的国君,这有一个国。有家者就是指大夫,像季孙氏,这是他有家。大夫称家,诸侯称国。不管你是一国之主还是一家之主,「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寡是指民寡,就是人民少,这是寡的意思;均就是贫富能够平均,不均就是贫富不均。实际上这两句,很多古注有特别说明,它的词句可能有了调动。因为从这个意思来看,应该是说「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这就对了。因为不均是指贫富方面不均,寡是对不安来讲,这就比较对。

 

所以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特别引了古注说,「董子《春秋繁露.度制编》」,这个董子就是西汉的董仲舒,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老人家把孔老夫子推荐给汉武帝的,所以儒家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主流的文化,是董仲舒他的推荐,这是非常有功德的。他有《春秋繁露》这本书,这是他撰写的,这个是专门以《春秋公羊传》做为依据,把先秦这些儒学的思想融会在裡头,总共有十七卷,有八十二篇文章。这部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的着作,它裡头有一篇叫「度制编」,引用的有这麽一段话,孔子的话,「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这是孔子说的,所以贫是对不均,寡是对不安,不安是指上下不相安,这是指人民来讲。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裡头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盖贫由于不均,故下文言均无贫」。我们底下就看到了,下面两行,马上底下接着就是「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下文讲的均无贫,可以见得贫跟不均相对。所以底下说(这是刘宝楠的话),「《论语》本错综其文」,它这个文字可能有错换,「而《繁露》」,就是《春秋繁露》董仲舒的,「则依义引之,故不同也」。所以从这裡可以看到确实孔老夫子的意思应该是讲「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我们把文字重新调换正确就好了。

 

为什麽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实际上如果贫富能够平均,人心也自然就平了,不在于说人多富裕,多有钱,这个差距不要拉太大,大家心也就比较平。这个让我们能想到,有的国家可能它还是属于比较贫穷的,但是它贫富差距并不算很大,那裡的人民生活得还是比较的安定。可是有的国家,它富裕的人生活非常奢侈,但是贫富拉距很大,让那个地方的社会人心就不能安定,怨气就很大。「不患寡而患不安」,就是不要怕没有人气,只担忧人他心不安。

 

所以底下讲,『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个盖是提起下面的话,因为平均则没有真正的贫穷。因为贫是相对富而言,如果大家平均,那就当然没有贫,大家整体的生活水平一起上升,这就最好。「和无寡」,和是和气,家和万事兴,和为贵,所以就没有寡。寡是人气就少了,和无寡就是人气就多了,和气就能够聚人气。所以远方的人都纷纷来投奔你了,你就不怕人数寡少。「安无倾」,跟邻里乡党,一个国家跟邻国都能够相安,这就不会遭到外患,不至于倾危,这个倾就是危险。这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齐家治国之道,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和谐社会之道,怎麽做?「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就是和谐社会,不在乎你的经济水平发展得多高。经济发展上去了,要是人心不安,这个社会不和谐,就不会有幸福。

 

底下孔老夫子又说,『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夫如是,是指刚才讲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诚能如此,这就夫如是,夫是语气助词。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那麽会怎麽样?如果远人不服的话,这个不服就不能归顺。远方的人,譬如说少数民族,他不能够归附,产生民族问题,产生各种社会不安的问题,或者跟邻国有矛盾、有冲突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麽做?孔老夫子说,则修文德以来之,我们自己要修养文化道德,文是文化,德是道德,以来之,就是使他来归顺,让他归附。因为人都能够服德,你真正有德,他就服,你用武力、用经济竞争的手段不能让他服。所以我们就想到,美国打伊拉克打了这麽多年,最后是以失败告终,最近是撤兵了,去年撤兵,损失惨重,那真的是得不偿失。为什麽?他用武力去压迫、去攻打,别人不服,所以自杀式爆炸事件很多,防不胜防,搞得自己焦头烂额。这是举出一个现在我们就看到的例子,证明什麽?战争不能解决问题,为了去争一些利益而大动干戈,那伤害的就是老百姓,那会让人愈来愈不服。《弟子规》上讲,「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不仅要理服人,更重要,要德服人。

 

曾经有人问过我,说现在我们中国跟日本关于钓鱼台的问题起争执了,怎麽办,你能不能用传统文化来解决?我说我没有办法解决,孔老夫子有办法。我也不是外交部的,我这是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我可以把传统文化裡头的原理、原则跟你讲一讲,但是不能够代表任何的政策性建议,这还是你们自己去考虑。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07: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1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