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01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所以,江谦先生底下有一句说,「疑君子而信小人者,读之可以勐省矣」,这是讲用人之道。读了孔老夫子的话、读了魏徵的这个疏文可以勐省,对君子我们用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用他,不要看他的小过,大胆去任用。君子讲道德仁义,他会知恩报恩,你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一定会效忠。对小人我们应该远离,给他多点教化,等于是度他,让他成为君子。这个意思出自于「魏徵第四疏」,给唐太宗的第四个疏文。

 

第四疏裡面还有一段话也挺好的,我就把它摘录下来跟大家分享,这是讲到君子和小人的问题。他说,「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顺颜旨,其为患祸,不亦深乎?」这个小人,中智之人是都属于小人,智慧并不高,见地不高,他的德行也不够,所以他的想法、做法,被他的心量、被他的智慧给限制住了。当然他智慧还是有一点,怎麽能说没有小慧?可能偶然一次讲的话挺中听的、做的事挺麻利的。但是他的才非经国,这个经国就是治理国家,他的才华没有到达能够治理国家这样的高度。虑不及远,他的思虑、他的谋略也不够长远,看得短浅,这都是因为他心量小。所以他虽然是很竭力尽诚,他对你很忠诚,他也是真心的,但毕竟他这个量小、智慧浅,就未免于倾败,最后可能没有帮助你实现大业。这都是属于小人裡面的好人,没有真正学通、学透就出来做事,这往往做事不成,做事情要有智慧,尤其是干大事。另外,小人裡面还有坏人,那就更麻烦了。况内怀奸利,你看他自私自利,还奸诈,善于掩饰自己。承顺颜旨,对人、对领导阿谀奉承,让领导觉得挺开心、很舒服,跟着你在一起,其为祸患,不亦深乎?如果对这种人没能够防范,这个祸患就很深远了。像唐玄宗,他早年也是励精图治,所以当时朝廷上下也很好、很和睦,而且国家也很安定,开元之治。结果后来他用了一些小人,像杨国忠、李林甫,这些都是小人,都是内怀奸利、承顺颜旨,结果险些把国家给葬送了,遇到安史之乱。当然他自己也是有问题,自己迷于酒色,宠爱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个外患肯定跟内因合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要防范小人,最重要的先得防范自己,不要堕落。小人是因为自己先堕落才感召的,自己成了小人,就感召小人来;自己是君子,感召的一定是君子。所谓境随心转,外面的境界,不管是物质环境还是人事环境,跟着你的心转。所以当我们有那些不好的朋友,抱怨他们这些人怎麽心内怀奸利,你自己先反省反省自己,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怎麽会感召这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首先不能够批评别人,自己忏悔自己,从内心深处去反省自己有什麽毛病,改,往内求,这才能求到。往外求,求到最后你只有烦恼,你也改变不了境界,因为境界是由心变现的。我们这一章就先看到这。下面我们看第七章: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爱』就是爱护。这个『之』就是你爱的那个人。这个『劳』,在古注裡面当作勉字讲,勉励的勉;当然也有的注解说,你爱他,要给他帮助,你自己要劳心劳力的去帮助他,这个劳当劳心劳力来讲,也可以。但是在《雪公讲要》裡面,他主张当勉励讲更好,勉励就是你爱他,要勉励他走上正路,你这才是爱他。最明显的,父母爱儿女,爱儿女是不是一味的溺爱就是爱?当然不是。爱之不以道,则足以害之,害了他。所以爱护他,一定是要勉励他,这个勉就包括教诲、督促、鞭策,让他上进。那麽同理,老师爱护学生,老闆爱护员工,领导爱护臣民,亦复如是。底下,『忠焉,能勿诲乎?』忠焉,焉是代词之,忠焉就是忠于一个人。你忠于一个人,就不能不教诲他,这个诲是教诲。譬如说你对一个领导你要尽忠,当他有过失的时候你应该劝谏,规劝他改过自新,这是对他的忠诚;你对自己的父母,看到父母有过失,《弟子规》上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是对他的忠,这也是孝;对朋友也是这样,「过不规,道两亏」,要规劝。

 

这在《孝经》裡面专门有一章叫「谏诤章第十五」,把这道理讲得很清楚,这是曾子问孔子说,「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儿子就一直都听从父母,不管父母是对还是错,就是听从,父母叫干什麽就干什麽,这是不是就是孝顺?孔子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这是什麽话!连说两句。换句话说,完全否定。难道父母叫你杀人,你去杀人,这就是孝顺吗?底下孔子说了一段话,非常经典。《孝经》上说,「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这是讲,昔者就是过去,天子有七个争臣,这个争臣就是敢于直言劝谏的这样的臣子,只要有七个人,虽然天子无道,也不失其天下,他不会丢天下,就是他不会有太严重的过失,因为有这七个争臣给他规劝。「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这诸侯降一格,天子是七个,诸侯就五个,有五个能够劝谏他的臣子、大夫,虽然他自己无道、昏庸,他不失其国,诸侯是一国之君。那再降下一等,「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大夫他自己所有的是叫一家,他只要有三个这样敢于劝谏的争臣,这样的家臣有三个人,那麽他自己虽然无道,也不会破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士人就是读书人,现在我们讲知识分子,这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得到社会的尊重。但是你要知道,你得到社会尊重,不代表你就是圣人,你还是有瑕疵。孔子不是刚讲了吗,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你即使是个君子,你还有不仁的时候、你还有犯过失的时候。你犯了过失,被别人知道了,人家就在那裡笑话你,诽谤就来了。所以当我们有过失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争友,敢于直言规劝我们的朋友,他来帮助我们,则身不离于令名。令名是美名,你能保全你的美名,就是你是有德君子。所以争友很重要。什麽是真正的朋友?不是说跟你好像关係很好、互相之间没有吵过架的,那就是朋友,未必。争友是能够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能规劝你,不让你造恶,不会让你身败名裂,这是好朋友,对待这种人我们更应该珍惜。

 

像唐太宗对魏徵,那是施与厚爱,他知道这种人难得,他的贞观之治,真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有魏徵。所以对魏徵就简直是把他看作老师一样,对他是言听计从。我跟大家讲一个例子,大家就晓得了。魏徵凡是看到皇帝有做的事情不妥当,立刻就规劝,有时候甚至让皇帝觉得难堪,但是魏徵也绝不妥协,敢于犯颜直谏。皇帝很喜欢养一些宠物,养了一隻鹰,魏徵平常常常跟他讲,玩物丧志。有一次唐太宗在玩的时候,听说魏徵来了,赶紧就把这个鹰藏到自己怀裡,不让他知道。魏徵已经看到了,但是也不揭穿他,就跟皇帝讲话,讲了很久都不走,故意在拖着。拖到最后,皇帝怀裡的鹰已经憋死了,就是这样。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20:00: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6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